科學家在實驗室中重現白矮星的密度

2020-09-03 邊緣科學


白矮星的密度超出了我們的想像。一勺白矮星物質的重量相當於地球上的汽車。恆星中的原子被緊緊擠壓,以至於處於坍塌的邊緣。擠壓白矮星再多一點,它將坍塌成中子星。現在,我們可以在實驗室中重新創建白矮星的密度。


圖片來源: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

該材料是通過將強烈的雷射聚焦到一個稱為hohlraum的微小金腔中而製成的。該大孔包含1mm的亞甲基或CH的小球。結果,將粒料擠壓至4.5億個大氣壓的壓力,升高至350萬度的溫度,並在X射線下沐浴。輻照樣品顆粒時,外層會加熱並膨脹,從而產生一個衝擊波,該衝擊波以每秒200公裡的速度向著顆粒中心運動。

白矮星物質僅短時爆發,但其行為足夠長。狀態方程稱為狀態方程,它描述了材料的壓力,密度和溫度之間的關係。通過確定白矮星的狀態方程,科學家可以了解白矮星如何形成和演化。

該團隊使用CH樣本是因為他們想了解一種稱為DQ白矮星的恆星。這些是極少見的罕見的白矮星,它們非常熱,並具有碳氣氣氛。較早的嘗試來重現這種類型的問題,結果卻不一致。

雖然這是我們太陽系中首次形成白矮星,但它不會是最後一個。在大約50億年中,我們的太陽將耗盡氫來融合。在短暫地成為紅色巨星之後,太陽將塌陷成白矮星,從而終止其生命。

相關焦點

  • 海市蜃樓能在實驗室中重現嗎?
    在有些罕見的海市蜃樓中,甚至可以看到遠處的地景和建築物。那麼,海市蜃樓是如何產生的呢?這種現象能否在實驗室中進行重現呢?海市蜃樓其實就是一種自然光學現象,與時空錯亂之類的原因無甚關係。簡單來說,大氣中的熱梯度和折射率變化會使光線發生彎曲,導致物體可以在比實際位置更高或更低的地方被看到,從而產生視錯覺。
  • 愛因斯坦再言中!4200光年外重現比薩斜塔實驗,結果與地球上相同
    編者按:科學家在宇宙中找到了一個天然實驗室,重現了比薩斜塔實驗!這就是位於4200光年外的PSR J0337 + 1715脈衝星三體系統,白矮星和脈衝星以相同的速率被拉向最外層的那顆白矮星,證明了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是正確的。
  • 黑洞是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體嗎?科學家:黑洞的密度可能很小!
    除此之外,科學家還發現了一個神奇之處:黑洞的密度可能很小!我們知道,一個物體質量與體積的比值被稱為密度,可以說密度是對特定體積內的質量的度量。根據這個概念,黑洞擁有恐怖的質量,其密度應該非常大才對,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
  • 科學家在地球實驗室:重現超新星爆炸
    由聯邦理工學院科學家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為揭開我們從地球上觀察到的許多超新星遺蹟為什麼是軸對稱(沿著一個軸拉長)而不是球形的謎團鋪平了道路,其研究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當一顆大質量恆星耗盡燃料時,就會發生超新星爆發,產生的巨大爆炸,在周圍的介質中產生衝擊波。這些被稱為超新星殘留物的衝擊波可以綿延數千光年,橫跨廣闊的距離。
  • 第4262回:白矮星密度極端高,印錢德拉塞卡極限
    它們的密度極高,一顆質量與太陽相當的白矮星體積只有地球一般的大小,微弱的光度則來自過去儲存的熱能。在太陽附近的區域內已知的恆星中大約有6%是白矮星。  被觀測過的白矮星半徑估計在0.008和0.02太陽半徑之間。相較於地球的半徑是太陽的0.009,白矮星將相當於太陽的質量封裝在只有太陽的百萬分之一,與地球相似的體積內,因此白矮星的平均密度大約是太陽密度的百萬倍,幾乎是106公克(1噸) 每立方公分。白矮星是密度最大的已知天體種類之一,只有其他的緻密天體,像是中子星、黑洞和假設可能存在的夸克星能超越它。
  • 科學家利用超新星機在實驗室重現宇宙爆炸的場景
    超新星是宇宙中能量最高的事件之一,由此產生的星雲是觀星者的最愛。 為了更好地了解它們背後的物理學原理,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裡製造了一臺「超新星機」 。恆星基本上是由氣體組成的揮發性天體,通過一種微妙的平衡作用維持了數百萬年。
  • 科學家的藝術館|罕見的白矮星和身旁行星
    Kornmesser白矮星是一種低光度、高密度、高溫度的恆星。因為它的顏色呈白色、體積比較矮小,因此被命名為白矮星。這種來自伴星的質量傳遞,可能會使白矮星爆炸成為一顆Ia超新星,以一場灰飛煙滅的大爆炸化作宇宙間的星雲,也有可能使白矮星抵抗不住自身的引力收縮,坍縮成密度更高的天體:中子星或黑洞。
  •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大中子星 質量為太陽兩倍密度驚人
    圖畫中後面的中子星發射出的脈衝遇到前面這顆白矮星時速度被降低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10月27日報導,天文學家發現了宇宙中迄今為止最大的中子星,其質量幾乎是太陽的兩倍。這顆名為PSR J1614-223的中子星的大小與一個小城市差不多,相對而言並不算是一個大的星球,但其密度卻是驚人的高,它上面很少量一點物質的質量就高達5億噸!科學家們相信這顆中子星的發現對於我們理解物理學有很廣泛的意義。
  • 「部分超新星」在銀河系中炸飛了白矮星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一個奇怪的白矮星在銀河系中hurt繞,可能是「部分超新星」的倖存者。白矮星是地球大小酷而暗淡的死亡恆星核心,它們在中等大小的恆星耗盡燃料並脫落外層後被留下。有一天,我們的太陽將變成白矮星,銀河系中超過90%的恆星也將變成白矮星。
  • 白矮星密度那麼大,那麼它是由什麼構成的?
    白矮星是質量較小的恆星演化而成的,象我們的太陽這樣質量的恆星,最終會演化成白矮星。眾所周知,太陽內部當前正在進行著氫核聚變為氦核的熱核反應。氫核反應完了,還會進行氦核聚變為碳核的熱核反應,一直進行到鐵核以後的重元素的原子核。
  • 白矮星:天空中最大的鑽石(圖)
    恆星的成份中絕大部分是氫和氦,以及其它少量元素,而鑽石則是由碳組成的。天空中,的確存在著真正的鑽石,它們來源於使恆星發光的熾熱熔爐。  當恆星將一些較輕元素熔化時,就會釋放出能量,並通過核聚變產生碳和其它元素。最後,當恆星死亡時,這些元素就會部分被釋放到星際介質中。天文學家們在整個星際介質中會發現許多碳化合物,包括由高密度壓縮的碳形成的鑽石。如何得知天空中有鑽石存在呢?
  • 物理學家的『寶藏之地』:不可思議的白矮星
    然而,當密度很大的兩個天體圍繞著對方運轉時,它們產生的引力波可不是現在的實驗條件就能夠輕易探測到的了。因此,科學家們正在修建一座用於探測太空引力波的引力波天文臺——LISA(Laser Interferometer Space Antenna,太空雷射幹涉儀天線)。LISA就監測到一對白矮星可能是引力波的主要來源。
  • 科學家複製了白矮星內的壓力,是地球海平面大氣壓的4.5億倍
    這也是首次在實驗室中產生了超過地核100倍的壓力,創造了一個新的記錄。這也相當於在一種罕見的白矮星的碳主導的包層中發現的壓力大小。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些壓力對恆星亮度變化的影響。宇宙中的大多數恆星都會以白矮星的形式結束生命,這其中也包括我們的太陽。
  • 港大太空研究實驗室成員與NASA聯合發現 首顆圍繞白矮星運行的完整...
    畫家印象中,可見白矮星WD 1856(體型較小的一顆)周圍的近軌道上有一顆體型較大的行星WD 1856 b運行。圖片來源:Vanderburg等, 2020年。它圍繞著運行的白矮星是一顆跟太陽同類星體的高密度殘留物,僅比地球大40%。港大太空研究實驗室成員Kaye說:「WD 1856 b是一顆不應該在那裡出現的行星。」Kaye同時是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南部Raemor Vista觀測站的主管,他續說:「當觀測站初次錄得這發現時,我們震驚不已,因為這顆行星很暗,幾乎只有原來亮度的一半,卻竟然在幾分鐘後重新恢復了亮度。」
  • 白色天體之白矮星
    ,是一種低光度、高密度、高溫度的恆星。因為它的顏色呈白色、體積比較矮小,因此被命名為白矮星。可有幾十億年壽命,白矮星是演化到末期的恆星,主要由碳構成,外部覆蓋一層氫氣與氦氣。白矮星在億萬年的時間裡逐漸冷卻、變暗,它體積小,亮度低,但密度高,質量大。
  • 天狼星的伴星是第一顆被人們發現的白矮星,那你又了解白矮星嗎?
    你知道白矮星嗎?白矮星也稱為簡併矮星,是一種低光度、高密度、高溫度的恆星。因為它的顏色呈白色、體積比較矮小,因此被命名為白矮星。可有幾十億年壽命,白矮星是演化到末期的恆星,主要由碳構成,外部覆蓋一層氫氣與氦氣。白矮星在億萬年的時間裡逐漸冷卻、變暗,它體積小,亮度低,但密度高,質量大。
  • 科學家首次發現圍繞白矮星運轉的候選行星
    它可能是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圍繞著比它小得多的主恆星——一顆暗淡的白矮星——運行。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9月18日消息,一顆恆星的死亡並不一定意味著圍繞其運轉的行星也會迎來末日。現在,科學家可能已經找到了直接的證據,證明行星可以在其母恆星死亡時不受到劇烈影響而存活下來。一項新的研究報告稱,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巨大行星正圍繞一顆白矮星運轉的跡象。
  • 科學家首次發現圍繞白矮星運轉的候選行星
    它可能是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圍繞著比它小得多的主恆星——一顆暗淡的白矮星運行  一顆恆星的死亡並不一定意味著圍繞其運轉的行星也會迎來末日。現在,科學家可能已經找到了直接的證據,證明行星可以在其母恆星死亡時不受到劇烈影響而存活下來。
  • 科學家們觀測到,一顆白矮星正在「瘋狂」的,吸收紅巨星的能量!
    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小宙斯帶你看宇宙,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是科學家們觀測到,一顆白矮星正在「瘋狂」的,吸收紅巨星的能量。相信對於一些比較喜歡天文的朋友來說,觀測天上的星星大家應該都是非常喜歡的,在近期小編了解到有科學家們發現,距離地球有2萬光年的一個鄰近星系小麥哲倫星雲當中,有一顆恆星爆發了明亮的x射線。經過科學家們的研究和探索,得出結果這種輻射的來源是一顆白矮星,然而這顆白矮星的增長速度可以說是非常的快,超越了很多普通的白矮星的成長速度。那麼什麼是白矮星呢?
  • 白矮星
    (White Dwarf)是一種低光度、高密度、高溫度的恆星。因為它的顏色呈白色、體積比較矮小,因此被命名為白矮星。白矮星是一種晚期的恆星。根據現代恆星演化理論,白矮星是在紅巨星的中心形成的。白矮星體積小、亮度低,但質量大、密度極高。比如天狼星伴星(它是最早被發現的白矮星),體積和地球相當,但質量卻和太陽差不多。一顆質量與太陽相當的白矮星體積只有地球一半的大小。在太陽附近的區域內已知的恆星中大約有6%是白矮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