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的『寶藏之地』:不可思議的白矮星

2020-12-05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天文航天系列徵文賽。

【Nature】上發表的一篇文章(『General relativistic orbital decay in a seven-minute-orbital-period eclipsing binary system』,以下簡稱文章)表明一對白矮星也許某一天能夠產生巨大的引力波。

如今,物理學家們在地球上就可以探測到一些由天體們引發的混亂,比如說幾個黑洞相撞會產生足以扭轉時空的引力波。然而,當密度很大的兩個天體圍繞著對方運轉時,它們產生的引力波可不是現在的實驗條件就能夠輕易探測到的了。因此,科學家們正在修建一座用於探測太空引力波的引力波天文臺——LISA(Laser Interferometer Space Antenna,太空雷射幹涉儀天線)。LISA就監測到一對白矮星可能是引力波的主要來源。

圖解:圖為藝術家對於白矮星組成的聯星系統的描繪 【圖源: Caltech/IPAC】

Kevin Burdge(文章的第一作者,同時也是CalTech的一名研究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這個『寶藏雙星系統』對於我們理解宇宙如何運轉彌足珍貴。」

研究者們用茲維基瞬時裝置(用來探測亮度快速變化的瞬時對象的裝置,現置於美國加利福尼亞洲的Palomar 實驗室)發現了聯星的證據。同一個夜裡,在基特峰(地處美國亞利桑那州)上的一座望遠鏡也觀測到了這個聯星系統,並且發現每6.91分鐘聯星的光線就會變暗。之後,在Palomar的另一座望遠鏡也證實了光線變暗的行為。最後研究者們又用莫納克亞山的W.M.Keck 望遠鏡找出了這兩顆白矮星環繞彼此的軌道速度。

研究者們表明這座白矮星聯星系統是食雙星(指互相繞行軌道幾乎在視線方向的雙星)。白矮星體積小,密度高,是恆星演化到末期的產物 (也許某天太陽也會演變成白矮星)。從地球上可以觀察到這座白矮星聯星系統相互圍繞運行以致於會遮擋彼此散發的光。但僅僅這個『食』 (或『蝕』)的現象就是個重大的發現。這種現象能夠很好的幫助科學家們去測量它們的一些不易測得的性質,比如說半徑和亮度。

同時這兩顆白矮星是奇特的一對兒。也許是由於其中一顆白矮星吸收了同伴的物質,導致它的溫度似乎要遠遠高於正常標準。然而到現在為止並沒有什麼發現能證明這一吸收行為,因此研究者們將繼續跟進哈勃的發現去尋找溫差的成因。

其實真正令人振奮的不是發現聯星本身,而是蘊藏在聯星背後的潛在科學。這對白矮星大約相距7500光年,它們的運行軌道十分接近,運行範圍甚至小於土星的直徑。試著想像一下這兩顆白矮星的大小和距離:一顆重約太陽的一半,另一顆則重約太陽的四分之一,然而它們相互繞行一周的周期不到七分鐘。這樣子的特質使得LISA能更加順利的捕捉它們的行為。

作者在文章裡闡述到,這個聯星系統所引發的引力輻射接近LISA靈敏度的峰值。一旦LISA在2034年投入運行,他們希望LISA在第一周就能探測到這個聯星系統。

Warren Brown(任職於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的太空人,也是文章的審稿人) 認為發現這個聯星系統本身就令人振奮,要知道這表明宇宙中有更多形形色色的天體在等待著被人發現。同時,這有助於研究者們開始了解那些產生引力輻射的天體在之前是何種模樣。Brown覺得未來對光和引力的測量可以被結合起來,很有趣不是麼。

像這樣的聯星系統不僅僅可以幫助我們研究引力波,對於找到超新星的成因,繪製星系地圖等等一系列的探索都是大有裨益。現在,科學家們要做的就是找到更多這樣的『寶藏天體系統』。

相關知識延伸閱讀

白矮星,也稱為簡併矮星,是由簡併態物質構成的緻密天體。它們的密度極高,一顆質量與太陽相當的白矮星體積只有地球一般的大小,微弱的光度則來自過去儲存的熱能。在太陽附近的區域內已知的恆星中大約有6%是白矮星。這種異常微弱的白矮星大約在1910年就被亨利·諾利斯·羅素、愛德華·皮克林和威廉·佛萊明等人注意到, p. 1白矮星的名字是威廉·魯伊登在1922年取的。

圖解:哈伯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天狼星聯星系統,在左下方可以清楚的看見天狼伴星(天狼B)。

白矮星被認為是中、低質量恆星演化階段的最終產物,在我們所屬的星系內97%的恆星都屬於這一類。中低質量的恆星在渡過生命期的主序星階段,結束以氫融合反應之後,將在核心進行氦融合,將氦燃燒成碳和氧的3氦過程,並膨脹成為一顆紅巨星。如果紅巨星沒有足夠的質量產生能夠讓碳聚變的更高溫度,碳和氧就會在核心堆積起來。

圖解:白矮星的質量——半徑關係圖

在散發出外面數層的氣體成為行星狀星雲之後,留下來的只有核心的部分,這個殘骸最終將成為白矮星。因此,白矮星通常都由碳和氧組成。但也有可能核心的溫度可以達到使碳聚變卻仍不足以使氖聚變的高溫,這時就能形成核心由氧、氖和鎂組成的白矮星。同樣的,有些由氦組成的白矮星是由聯星的質量損失造成的。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Ryan F. Mandelbaum-晦元誠之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一顆白矮星以不可思議的速度飛越銀河系
    據外媒BGR報導, 研究人員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了一顆以不可思議的速度移動的恆星。 這顆白矮星被認為已經部分爆炸,使恆星的剩餘物質以難以置信的速度飛行。這顆恆星的速度估計在每小時56萬英裡左右。天文學家認為. 事實上,這顆白矮星似乎經歷了一次 「部分超新星」事件,這導致它被猛烈地拋向我們的銀河系。
  • 白矮星是如何爆炸的
    天體物理學家第二次發現了伴隨著白矮星爆炸的壯觀的紫外線(UV)閃光。作為一種極其罕見的超新星類型,這一事件有望為幾個長期存在的謎團提供洞察力,包括白矮星爆炸的原因,暗能量如何加速宇宙,以及宇宙如何產生重金屬,如鐵。領導這項研究的西北大學天體物理學家亞當·米勒說:「紫外線閃光告訴我們一些關於這顆白矮星是如何爆炸的非常具體的信息。」
  • 失落的全球寶藏之謎:納粹的財寶藏地之謎
    納粹的財寶藏地之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法西斯大肆搶掠被侵略國家的財寶。希特勒政府除了掠奪別國金融財產外,還搶奪了無數珍貴文物。比如在徵服波蘭後,戈林下令掠奪波蘭文物。納粹頭目們藉機擴充「私人」收藏,經過瓜分形成了令人震驚的八大寶藏,即希特勒金庫、隆美爾藏寶、墨索裡尼東林寶藏、凱瑟林財寶、福斯中潛艇藏寶、南太羅的三處寶藏。
  • 白矮星為何會爆炸爆炸?錢德拉塞卡極限又是什麼?
    第一:如果質量逐漸減少,白矮星大小會無限制地逐漸增加嗎?當然,答案是否定的。隨著質量的減少,密度將開始下降,一旦低於某個閾值,物質將不再退化並再次變為正常。這個極限位於太陽質量的0.001,即木星質量區域。這些物體表現得像普通物質,被稱為行星。
  • 發現罕見宇宙紫外線閃光,有助於解釋白矮星爆炸和暗能量的作用
    天體物理學家已經第二次發現伴隨白矮星爆炸的壯觀的紫外線(UV)閃光。這是一種極為罕見的超新星,它將為人們提供一些長期存在的謎團的真知灼見,其中包括導致白矮星爆炸的原因,暗能量如何促進宇宙發展以及宇宙如何產生重金屬(例如鐵)。
  • 兩顆白矮星碰撞產生了一顆超級巨大的白矮星
    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超級巨大的白矮星,它的起源是兩顆較小的白矮星碰撞的結果。由馬克·霍蘭茲領導的華威大學天文學家小組發現了一顆超級巨大的白矮星,其周圍有著獨特的富含碳的大氣,這種大氣在此之前從未被觀測到過。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這顆距地球約150光年的恆星是兩顆白矮星相撞的產物,這兩顆白矮星都僥倖逃脫了完全毀滅的厄運。
  • 發現宇宙神秘的紫外線閃光,有助於解釋白矮星爆炸和暗能量的作用
    天體物理學家已經第二次發現伴隨白矮星爆炸的壯觀的紫外線(UV)閃光。這是一種極為罕見的超新星,它將為人們提供一些長期存在的謎團的真知灼見,其中包括導致白矮星爆炸的原因,暗能量如何促進宇宙發展以及宇宙如何產生重金屬(例如鐵)。
  • 白矮星與黑洞
    由於無限大的密度,崩坍了的星體具有不可思議的引力,附近的物質都可能被吸進去,甚至光線都不能逃脫……這是看不見它的原因。這個深不可測的洞,就被稱為「黑洞」。科學家相信大多數星系的中心都有黑洞,包括我們身在其中的銀河系。根據相對論,90%的宇宙都消失在黑洞裡。所以一種更令人吃驚的說法是:「無限的黑洞乃是宇宙本身。」
  • 從眾多白矮星中脫穎而出的WDJ0551+4135,它有何獨特之處呢?
    這顆白矮星和其它的不同。通常情況下,白矮星的大氣層不含多少碳,但WDJ0551+4135的大氣層碳含量處於升高的水平,並且它也比典型的白矮星更大。就恆星而言,大多數白矮星並沒有那麼大,通常它們約為太陽的0.6倍大小。但WDJ0551+4135不一樣,它的質量接近一般白矮星的兩倍,是太陽質量的1.14倍。對於質量如此之大的一個恆星來說,它仍和其他的白矮星一樣非常緊密,直徑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二。
  • 白色天體之白矮星
    你知道白矮星嗎?我們都知道,在太空看到的地球是呈水藍色的,那你見白色的天體嗎?因為它的顏色呈白色、體積比較矮小,因此被命名為白矮星。可有幾十億年壽命,白矮星是演化到末期的恆星,主要由碳構成,外部覆蓋一層氫氣與氦氣。白矮星在億萬年的時間裡逐漸冷卻、變暗,它體積小,亮度低,但密度高,質量大。
  • 白矮星為何會發生爆炸成超新星?或因吞噬巨星伴侶
    科技日報北京8月20日電 (記者房琳琳)據物理學家組織網
  • 神奇的量子物理:白矮星與中子星的奧秘
    廣義地說,在宏觀世界,牛頓力學是描述萬物運動的基本定律;在微觀世界,量子力學卻是萬物之本;在高速與高能的環境,愛因斯坦相對論是理論指針。那麼,廣袤的宇宙,又是什麼力學統治著世界?難道也存在量子效應主導的天體現象嗎?回答是的,恆星演化終結殘留下的中心天體,諸如白矮星和中子星,它們就是量子物理控制宇宙的案例。
  • 解讀恆星世界,白矮星由恆星核能耗盡演變而來,以及脈衝星的由來
    這樣高的密度曾被認為是不可思議的。到了本世紀二十年代,量子力學建立以後,人們才認識到這種高密度物質狀態的本質。白矮星的密度很高,但由於泡利不相容原理,電子不可能被擠壓在同一狀態中,因而產生一種同引力相抗衡的斥力,即所謂簡併壓。當電子的簡併壓足以抵抗恆星自身的引力時,便達到新的平衡。這時的恆星只靠它的剩餘熱量發光。
  • 我的世界:邊境之地啥都沒?恰恰相反,那是一個寶藏地!
    很多玩家可能都沒有到過邊境之地,當然了,想要到達這裡,也是有準備的,比如說你的電腦硬體要好!不過有玩家說邊境之地也就是看看啥樣就行,裡面啥都沒。真相是這樣嗎?借一位網友分享的種子告訴你,那恰恰是一個寶藏地!平原村莊,無村民,僅剩鐵傀儡!
  • 科學家複製了白矮星內的壓力,是地球海平面大氣壓的4.5億倍
    利用世界上最高能量的雷射系統,物理學家將固體碳氫化合物樣品短暫地置於高達450兆巴的壓力之下,這相當於地球海平面上大氣壓力的4.5億倍。這也是首次在實驗室中產生了超過地核100倍的壓力,創造了一個新的記錄。這也相當於在一種罕見的白矮星的碳主導的包層中發現的壓力大小。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些壓力對恆星亮度變化的影響。
  • 白矮星一生歷程(白矮星簡史)
    一顆低質量或中等質量的恆星(質量小於我們太陽質量的8倍)將變成白矮星。一個典型的白矮星其質量大約和太陽一樣,但體積只比地球稍大一點。白矮星,也被稱為簡併矮星,主要是由電子簡併物質組成的恆星核心的殘餘物。白矮星的密度非常高:如果其質量與太陽相當,那麼體積只與地球大小差不多。
  • 物理矛盾:白矮星隨著質量的增加而體積變小
    望遠鏡的觀測結果證實了白矮星的怪異特性:隨著它們的質量增加,它們的尺寸縮小。 白矮星是死星的剝離核心,被認為具有這種與直覺相反的質量,因為它們包含一種叫做簡併電子氣的奇異物質。白矮星越重,其電子必須緊緊擠壓在一起,以產生足以防止恆星在自身重量下坍塌的向外壓力。 天文學家已經觀察到數十年前科學家預測的這種大小趨勢的證據,其中散布著白色的矮星。
  • 「部分超新星」在銀河系中炸飛了白矮星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一個奇怪的白矮星在銀河系中hurt繞,可能是「部分超新星」的倖存者。白矮星是地球大小酷而暗淡的死亡恆星核心,它們在中等大小的恆星耗盡燃料並脫落外層後被留下。有一天,我們的太陽將變成白矮星,銀河系中超過90%的恆星也將變成白矮星。
  • 巨型白矮星是怎麼來的?科學家發現了真相!
    據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一顆巨大的白矮星可能是另外兩顆白矮星碰撞的產物,也就是說這顆奇怪的巨型白矮星可能是在小型恆星史詩般的碰撞中形成的。這一新發現表明,可能存在其他起源類似的超巨型白矮星。從事這項新研究的科學家們說,這個研究可能將有助於我們了解闡明一顆白矮星要成為超新星的質量指數。
  • 第4262回:白矮星密度極端高,印錢德拉塞卡極限
    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1910年10月19日-1995年8月21日),印度裔美國籍物理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又譯作錢卓斯卡。他的母親則是一位知識分子,並曾將亨利克·易卜生的劇作《玩偶之家》翻譯成泰米爾語。  錢德拉塞卡起初在家中學習,後來則進入清奈的高中就讀(1922年至1925年間)。他在1925年至1930年進入了清奈的清奈院長學院(Presidency College, Chennai),並獲得學士學位。錢德拉塞卡在1930年7月獲得印度政府的獎學金,於是前往英國劍橋大學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