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恆星世界,白矮星由恆星核能耗盡演變而來,以及脈衝星的由來

2020-12-05 老雞抓小小鷹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關於恆星的知識。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最早發現的白矮星是天狼星的伴星。1844年德國天文學家貝塞耳根據天狼星波浪式的運動軌跡推斷,天狼星旁邊還有一顆肉眼不易看見的伴星;由於這顆伴星的攝動,天狼星和它的伴星一邊前進,一邊繞著它們公共的質量中心轉動,結果產生了波浪式的運動軌跡。1862年美國光學家克拉克在檢驗新磨製的望遠鏡物鏡時,果真發現了天狼伴星。後來從觀測得知,天狼伴星的質量比太陽小不了多少(0.98個太陽質量),表面溫度極高(約10000K),可是光度極低(只有太陽的2%),唯一可能的解釋是它的表面積(因而也是它的體積)極小。

根據計算,天狼伴星的半徑約為太陽的1/50,平均密度大約為太陽的50的三次方倍。這樣高的密度曾被認為是不可思議的。到了本世紀二十年代,量子力學建立以後,人們才認識到這種高密度物質狀態的本質。白矮星的密度很高,但由於泡利不相容原理,電子不可能被擠壓在同一狀態中,因而產生一種同引力相抗衡的斥力,即所謂簡併壓。當電子的簡併壓足以抵抗恆星自身的引力時,便達到新的平衡。這時的恆星只靠它的剩餘熱量發光。

如果天狼伴星確實具有這樣高的密度,那麼它表面的引力場就應該比太陽表面強50的二次方倍。按照廣義相對論,天狼伴星的譜線將出現可觀測的紅移。1925年美國天文學家亞當斯用一具大色散的攝譜儀配置在2.5米口徑的大望遠鏡上,果然測到了天狼伴星的引力紅移,紅移量與理論推算的結果頗為一致。這樣,既證實了白矮星的高密度,同時也驗證了廣義相對論。目前已觀測到1000顆以上的白矮星。

根據計算,恆星在核能耗盡後,如果它的質量小於一又四分之一個太陽質量,它就將成為白矮星。恆星在核能耗盡以後,如果它的質量在一又四分之一到兩個太陽質量之間,它就會成為中子星。早在1932年中子剛發現時,蘇聯物理學家朗道就指出:物質壓縮到原子核的密度時,其中99%的電子同質子結合成中子,由這種中子物質構成的恆星是有可能存在的。

1934年,美國天文學家巴德和茨維基從天文觀測進一步指出,"超新星代表了普通恆星向中子星的過渡階段,中子星在其最後階段是由緊擠在一起的中子組成的」。這樣,他們首次提出了中子星是超新星爆發產物的假設。1939年,奧本海默用廣義相對論研究了中子星的結構。根據他的計算,中子星的直徑只有幾十公裡,密度比白矮星還要高一億倍以上。密度高得這樣不可思議的天體實在令人難以置信,所以在後來近三十年的時間裡,很少有人認真對待它們,甚至還有人加以譏笑。

但是,三十年之後,中子星真的被找到了。1967年,英國劍橋大學的射電天文學家休伊什和他的研究生貝爾利用一架射電望遠鏡,研究行星際閃爍現象時,無意中觀察到來自天空的射電脈衝信號。脈衝周期從0.1秒到2秒不等,最短的一個是蟹狀星雲內的射電脈衝源,只有0.033秒,即每一秒有30個脈衝。這些天體的射電脈衝周期非常穩定,準確程度達到10的負八次方秒。他們把這種新型的射電源取名「脈衝星」。開始曾經設想,這種奇特的射電脈衝或許是其它星球上的高級生物為建立星際通訊而發出的信號。

問題是,這種信號中不存在任何「人工」的調製,而且從當時已知四個脈衝星類似的脈衝信號來看,不能設想天上四個不同區域的「宇宙人」會約好了在同樣的頻段上,在同樣一段時間裡向地球發射信號。於是,又從「宇宙人」回到自然界。從脈衝星快速而穩定的脈衝信號判斷,它們是快速自轉的中子星。由於這一重大發現,休伊什獲得了197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金。到1980年為止,已發現330多顆脈衝星。恆星在核能耗盡後,如質量超過2個太陽質量,則平衡態不復存在,恆星將不斷收縮,半徑越來越小,密度越來越大,終於達到臨界點。

這時它的引力已強到足以使一切物質和輻射都不能外逸,因而稱為"黑洞」。有趣的是,黑洞這種特殊天體最初也是從理論上預言的。早在1798年,法國數學家兼天文學家拉普拉斯曾根據牛頓引力理論,預言一種類似於我們今天所說的黑洞的天體。他的計算結果是:一個直徑比太陽大250倍、密度與地球相當的恆星,其引力場足以吸引它自身發出的光線,從而成為看不見的天體。1939年,奧本海默等人根據廣義相對論推:一個大質量天體,當它向外的輻射壓力抵抗不住向內的引力時,要發生塌縮現象。

塌縮到某一臨界大小,會形成一個封閉的邊界,叫做"視界」。在視界之外的物質和輻射可以進入視界之內,但視界之內的物質和輻射卻不能跑到外面;這就是黑洞。但是,由於黑洞的探測十分困難。這個預言後來幾乎被遺忘了。1967年發現了脈衝星,並被證認為三十多年前預言的中子星,人們開始認識到原來覺得不可思議的超密物質在自然界還是有可能存在的。於是,黑洞的研究和探測重又活躍起來,很快成為天體物理學中的熱門課題之一。好了,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裡,如果你也有好的想法,不妨在下方評論區內給我留言吧!

相關焦點

  • 死去的恆星還能發光發熱?白矮星表面溫度有多高,亮度從何而來?
    遺憾的是,恆星的聚變反應並不是無休無止的,當恆星上的氫元素耗盡之後,氫核聚變便會轉變為氦核聚變,緊接著聚變過程會逐漸向更重的元素推進,大質量的恆星通常能夠將聚變過程推進到鐵元素,由於鐵元素的聚變會由釋放能量轉為吸收能量,於是輻射擴張壓消失,整個恆星便會急劇坍縮,在經歷超新星爆發之後,形成一顆中子星或者黑洞。
  • 看赫-羅圖,詳解恆星的演化與恆星的最終歸宿
    當你在晴好無月的夜晚抬頭仰望星空,天幕上布滿了星點。我們現在知道,這些點點繁星除了有限的幾個是行星之外,星空中幾乎每一個光點都是銀河系中的恆星——宇宙中的核反應堆,包括我們的太陽在內。恆星和星雲宇宙中的恆星也如同人一樣,有生也有死,所謂「恆星不恆」就是這個道理。每一種不同類型的恆星其實就是質量各不相同的恆星處於由生到死的不同演化階段的表觀特徵。
  • 中子星和白矮星實際上不是恆星
    但是,自發光天體就一定是星嗎?令人驚訝的是,不僅很多自發光天體並不一定是星,而且很多名字裡帶 「星」的自發光天體其實也不是真正的星。褐矮星、白矮星甚至中子星都不是星,而紅矮星、黃矮星(比如我們的太陽)以及所有巨型恆星則確確實實是星。造成這種不同之處的原因是這樣的。
  • 天文學家已經捕捉到一顆恆星拖拽著它身邊的時空
    雖然在平常這個現象小到難以探測,但通過白矮星和脈衝星的組合,快速旋轉的白矮星在脈衝星周圍拖拽時空,使脈衝星的軌道平面隨著被拖拽而傾斜,我們觀察到多種愛因斯坦引力效應。20年前,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的帕克斯天文臺(CSIRO's Parkes)用無線電望遠鏡發現了由一顆白矮星(大小和地球相仿,但質量是地球的30萬倍)組成的獨特的恆星對和一顆射電脈衝星(只有一座城市那麼大,但重40萬倍)與白矮星相比,脈衝星完全屬於另一個類型
  • 赫羅圖-詮釋恆星的演變
    第二個區域在主星序右上方:這些恆星的溫度和某些主序星的一樣,但光度卻高得多,因此稱之為巨星或超巨星。    第三個區域在主星序左下方:是一些溫度高而光度低白矮星,以及其它低光度恆星,第四個區域位於赫羅圖上一個很右的位置:溫度非常冰冷的星際雲在最右邊,當星際雲收縮,它會變得越來越熱,在赫羅圖上的位置亦會向左移動。由星際雲形成的原恆星也在赫羅圖的右邊。
  • 很多自己發光的天體並不一定是恆星 褐矮星、白矮星和中子星都不是
    但是,自發光天體就一定是星嗎?令人驚訝的是,不僅很多自發光天體並不一定是星,而且很多名字裡帶「星」的自發光天體其實也不是真正的星。褐矮星、白矮星甚至中子星都不是星,而紅矮星、黃矮星(比如我們的太陽)以及所有巨型恆星則確確實實是星。造成這種不同之處的原因是這樣的。
  • 恆星滅亡故事:白矮星軌道上發現行星碎片
    距離地球大約410光年遠的地方,一大塊由重鐵和鎳構成的金屬物一直在圍繞著處女座星座的一顆坍縮的恆星運行。 這塊由華威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的小天體,被認為是一顆行星的殘餘內核。由於它所圍繞運行的恆星死亡,因此它也被摧毀了。
  • 白矮星的質量那麼大,那麼它是由什麼物質組成的呢?
    恆星看似永恆,但它們之中的絕大多數最終會演變成白矮星,這其中包括我們的太陽。白矮星是中低質量恆星演化的最後一個可觀測階段。它的密度高達1000000 g/cm^3,是水的一百萬倍。白矮星的這種高密度與其形成方式有關。
  • 恆星的一生是如何演變的?
    恆星的生命分為形成期,穩定期和晚期。有許多不同類型的恆星。它們以不同的方式形成和發展。所有恆星都是氣體巨星,球形發光等離子體。僅銀河系就有大約3000億顆恆星。我們的太陽就是其中之一。星星是如何形成的?宇宙誕生後,它發展到一定階段。這時宇宙充滿了氣雲。
  • 記錄EOS的測量壓力揭示了恆星演變
    具有太陽質量的白矮星大約相當於地球的大小,使其成為繼中子星和黑洞之後空間中最密集的物體之一。這些結果與巨型行星的核心條件,褐矮星(失效恆星)的內部、白矮星的碳包膜以及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許多應用科學計劃有關。這些研究今天發表在《自然》上。這組作者說,與白矮星包裹體的重疊特別重要——這項新研究為該體制下物質的基本性質提供了實驗基準。
  • 科普:白矮星與中子星的區別
    白矮星的形成過程白矮星由中低質量的恆星過渡而成,我們知道恆星是一種通過自身的核聚變來釋放熱量,比如我們認識的太陽,當恆星結束聚變反應之後,恆星會變成一個紅巨星,並且紅巨星會一直膨脹,由於氫核收到反作用力而向內收縮,星體上的物質不斷變熱,溫度能夠達到一億攝氏度,此時恆星會變得極度不穩定,忽而強烈,忽而微弱,星體的內部密度能夠增大到每立方釐米十噸左右
  • 恆星晚年演化過程,白矮星,中子星,黑洞,哪一種才是終點?
    在夜晚,我們抬眼望天空,能看到眾多的行星在天上閃爍,這一顆顆的星星都是恆星。恆星是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會發光的等離子球體。所有的恆星都是由氣態氫組成的,並在內部發生聚變反應產生氦元素,一旦恆星內部的氫元素耗盡之後,就意味著這顆恆星走向死亡。
  • 首顆大氣99.9%為氧氣的白矮星「現身」挑戰現有恆星理論
    【每日科技網】  巴西和德國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迄今獨一無二的白矮星,其大氣層99.9%為氧氣,而絕大多數白矮星的大氣層由氫和氦等輕元素構成。它是已知第一顆大氣層幾乎為純氧的恆星,挑戰了現有的恆星演化理論,或將有助科學家們更透徹地洞悉恆星進化的秘密。
  • 恆星相關知識問答-認識恆星
    恆星是一種什麼樣的天體?恆星是由熾熱氣體組成、能自己發光的天體。恆星誕生於以氫為主,並且有氦和微量其他重元素的雲氣坍縮。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恆星,也是地球能量的來源。白天由於有太陽照耀,無法看到其他的恆星;只有在夜晚,才能在天空中看見其他的恆星。
  • 在恆星演變的過程中,對變星的研究揭示了哪些關鍵信息?
    而其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植根於另一門基礎科學,它叫做物理科學,因為管理物理世界的物理定律,也同樣適用於宇宙中的任何地方。而關於變星的研究,就是天文學中的一個特定領域,科學家們可以通過測量它們隨著時間的推移,所表現的亮度變化來研究,並在被稱為光線曲線的圖形上繪製變化。什麼是變星?
  • 中子星和白矮星實際上不是星
    不僅很多自發光天體並不一定是星,而且很多名字裡帶「星」的自發光天體其實也不是真正的星。褐矮星、白矮星甚至中子星都不是星。但是,自發光天體就一定是星嗎?令人驚訝的是,不僅很多自發光天體並不一定是星,而且很多名字裡帶「星」的自發光天體其實也不是真正的星。褐矮星、白矮星甚至中子星都不是星,而紅矮星、黃矮星(比如我們的太陽)以及所有巨型恆星則確確實實是星。造成這種不同之處的原因是這樣的。
  • 太陽還能活多久——恆星演化
    日出日落,我們已經習慣於有著太陽的世界。但是偶爾會有一個想法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太陽是從哪裡來的?太陽屬於恆星,恆星即是能夠發光發熱的星體。恆星是從宇宙中的氣體星雲中誕生的,其主要成分是氫。當到達一定程度時,變會發生核聚變反應,由4個氫原子生成一個氦原子核,這個過程會出現質量虧損,由E=mc計算,可並放出大量能量。核聚變產生能量會產生向外的推力,當這個推力和引力達到平衡時,即形成了穩定的恆星。
  • 太陽並非第1代恆星,以前的恆星去哪了?看看這個中子星就知道了
    重元素都是由恆星內部核聚變、以及超新星爆發和中子星碰撞製造的,我們太陽系中的重元素當然也不例外,所以太陽系中的重元素也都是上一代或者上幾代恆星遺留下來的。太陽系形成於一片星雲之中,這片星雲被叫做原始太陽星雲,那麼形成這片原始星雲的就是上一代的恆星了。
  • 科普:恆星的生命旅程是怎樣的,它最終的宿命是什麼
    當堆芯中的氫耗盡時,堆芯就失去了穩定性。溫度和壓力繼續上升,然後恆星開始發出紅光,進入紅巨星階段。恆星在這個階段之後所走的路逕取決於它的質量。它將成為一顆中子星、一顆白矮星、一顆黑矮星或一個黑洞。 白矮星 白矮星體積小,密度大,而且異常的黯淡。質量較小的恆星變成了白矮星。它們的核心收縮成為白矮星,而它們的外層是行星狀星雲。白矮星是由電子簡併態物質組成的(一種密度極高的物質)。
  • 「超大質量」白矮星的發現表明由兩顆恆星合併成一顆
    如果這個紅巨星沒有足夠的質量來融合碳,那麼碳和氧將會在恆星的中心大量聚集。 當這顆恆星脫落它的外層,它最終僅剩的殘餘部分就是白矮星。儘管還有其他的類型,但大多數矮星主要由碳和氧組成。 但通常情況下,碳是看不見的,一層厚厚的氦氣常擋住它。在他們的研究中,研究團隊用威廉·赫歇爾望遠鏡對白矮星進行了光譜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