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並非第1代恆星,以前的恆星去哪了?看看這個中子星就知道了

2020-12-04 科普大世界

天文學家認為我們的太陽並非第1代恆星,因為太陽系中有著太多的重元素,要不然太陽系中不會形成我們的地球等以重元素為主的行星小行星等。

重元素都是由恆星內部核聚變、以及超新星爆發和中子星碰撞製造的,我們太陽系中的重元素當然也不例外,所以太陽系中的重元素也都是上一代或者上幾代恆星遺留下來的。

太陽系形成於一片星雲之中,這片星雲被叫做原始太陽星雲,那麼形成這片原始星雲的就是上一代的恆星了。但是我們又知道恆星演變到最後會形成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等,那麼形成我們太陽系原始星雲的前身恆星去哪裡了呢?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必須要知道,我們太陽系已經形成了近50億年,那麼形成太陽系星雲的前身恆星至少是存在於50億年前了,而宇宙中的星體都是處於運動中的,在50億年的時光中,前身恆星的遺骸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呢。

為此,我們可以對照前些時間天文學家們觀察到的一顆飛奔的中子星,2019年3月19日,美國天文學會宣稱有一顆被命名為PSR J0002 6126的中子星(也是個脈衝星)正在銀河系中超高速穿行,它就是一個恆星殘骸,是大質量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發的時候產生的,我們太陽系前身恆星,演化到末期階段之後,很可能也是這樣的一個星體。

天文觀察發現它正以每小時近400萬公裡的速度(每秒約1100多公裡)飛奔,炮彈出膛的速度一般在900~1900米之間,這顆脈衝星的速度是炮彈速度的580~1200倍,北京到上海的直線距離,這顆脈衝星只需要一秒鐘就能到達,從地球到太陽的距離也只需要37個小時多一點。

天文學家們測定,這顆中子星發生超新星爆發的時間不過才5000年,但正因為它如此之快的速度,如今它已經離開其最初的超新星爆發中心位置53光年了,並且在前進的路途上拉出了一條長達13光年的尾巴,預估它終將飛奔出銀河系,變成銀河系外的流浪星球。

這顆中子星之所以跑得如此之快,推測其就是由於其發生超新星爆發時,能量在各個方向上噴射得不夠均勻,使得這顆中子星產生了在如今的奔跑方向上的極快的初速度,所以5000年的時間中,它就跑了53光年。

我們也可以就此推測我們的太陽系前身恆星的殘骸,如果它是一顆中子星的話,那麼就很有可能像這顆流浪中子星一樣,由於具有了一定的初速度而跑到了其他的位置,50億年的時間足夠它跑得足夠遠,以至於我們難覓它的蹤跡;即便前身恆星形成的是一個黑洞也一樣,它也會具有像中子星一樣的初速度而奔跑的其他地方;而如果它當時形成了一顆白矮星,它也會由於其紅巨星階段的恆星風吹拂的不均勻向某個方向前進,但其速度就不會那麼快了,但是50億年的時間,即便是較慢的速度,也一樣難以尋找它的蹤跡了。

相關焦點

  • 恆星晚年演化過程,白矮星,中子星,黑洞,哪一種才是終點?
    根據恆星和太陽的質量對比,恆星死亡之後會產生四種結局,紅矮星、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其中產生中子星和黑洞的過程中會發生超新星爆炸現象。小於0.4個太陽質量的恆星,因為需要較少的能量來對抗恆星本身的引力,演化過程非常緩慢,目前的宇宙年齡還不足以耗盡它們的用來聚變產生的能量的氫。
  • 當恆星發生坍縮時,坍縮將電子擠進了質子裡,便形成了中子星
    生老病死是大自然不可抗拒的規律,就連生命的母親:太陽也無法逃過這個規律,在天文學中,天文學家通過觀測大量的恆星總結出了這樣一條規律:質量越大的恆星越是不穩定,質量適中的恆星反而存在的時間更長,太陽的質量是1.9891*10^30千克,根據太陽質量進行推算,在不發生意外的情況下,太陽的壽命應該在
  • 中子星和白矮星實際上不是恆星
    ▲ 天狼星A和B,雙星系統中的一顆普通(類似於太陽)恆星和一顆白矮星北京時間 10 月 30 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當我們研究宇宙中的天體時,它們通常分為兩類:1、自發光天體,比如恆星,它們可以自己產生光;2、非自發光天體,需要外部能源才能讓自己被看見。
  • 恆星考古:從第一代恆星中重現宇宙奇蹟
    它們的外層大氣中保留了第一代恆星(星族III,沒想到吧是3~)製造的金屬的遺蹟。這為天文學家提供了一個進行「恆星考古」的機會,就像地球上的考古學家通過研究古文明遺留下來的史前器物來了解古代文化一樣,天文學家可以藉助星族II恆星上遺存的信息,重構連望遠鏡都無法回溯的130億年前的第一代恆星,看看它們如何形成、演化、如何構建後來的世界。
  • 黑洞吞噬光、恆星、中子星,黑洞中心是什麼?
    最近,科學家第一次觀察到黑洞吞噬中子星的引力波。黑洞還吞下了些什麼?它吞進去得多,吐得少,它吞下去的東西會是怎樣的結局?黑洞吞噬恆星宇宙中有無數的星系,黑洞吞噬恆星的事件時有發生,只是從前人類很難觀察到完整過程。隨著人類技術的進步,這類事件經常被發現。
  • 中子星是什麼?中子星分為哪幾種?
    中子星是什麼     大家都知道黑洞的密度很大,而中子星是除了黑洞之外密度最大的天體。很多恆星在生命最後階段,因為重力奔潰的原因,最終發生了超新爆炸,其中一小部分可能會成為中子星。這是一種處於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天體,是相當奇特的存在。
  • 10秒差距內無中子星和黑洞,最近恆星的6大發現
    最近恆星移動距離相對較遠的背景恆星的位置需要六個月的時間。測量這個視差可以直接確定這些恆星的距離,而「距離最近」則被任意定義為在10秒差距內(32.6光年),所對應的視差為0.1或更大。Henry et al相比於一開始所知道的191個恆星系統這種進步程度令人難以置信。近鄰恆星研究協會(RECONS)和其他搜尋附近恆星的團隊發現多了125個新星系統,比以前增加了65%。
  • 最近恆星的6大發現,且10秒差距內無中子星和黑洞
    最近恆星移動距離相對較遠的背景恆星的位置需要六個月的時間。測量這個視差可以直接確定這些恆星的距離,而「距離最近」則被任意定義為在10秒差距內(32.6光年),所對應的視差為0.1或更大。Henry et al相比於一開始所知道的191個恆星系統這種進步程度令人難以置信。近鄰恆星研究協會(RECONS)和其他搜尋附近恆星的團隊發現多了125個新星系統,比以前增加了65%。
  • 存在宇宙旋風,太陽系屬於第二類恆星,第一類恆星角動量很小或沒
    恆星是星雲歷經數萬億年的自身坍縮塌陷形成的。以前聽聽老師的分析好像也蠻有道理,但是如果你更深入地去探討就會發現它並不能讓你那麼的信服。你想一想,一片星雲原本是好端端的、安安靜靜的在那裡,它真的會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塌縮嗎?看看地球上的雲朵,那麼高密度的雨霧,它們還不一樣存在著,哪怕是兩朵雲碰到一起,也只會是讓雲朵變得更大。只有雲朵受到外部的影響時雨霧才會凝成小水珠落下來。
  • 太陽是超新星大爆炸之子,其母恆星遺骸在何處,能認祖歸宗嗎?
    現代研究認為,太陽肯定起源於一坨再生星雲,所謂再生星雲就是非原始星雲,是超新星大爆炸後飄散在太空的塵埃重新聚集形成的星雲。但超新星大爆炸後一般會留下一個屍骸,有人認為這個屍骸就是太陽父母的遺骸。但這個遺骸怎麼不見了呢?有人想找到這個遺骸,也算是太陽找到其父母的墓,認祖歸宗。
  • 太陽是超新星大爆炸之子,其母恆星遺骸在何處,能認祖歸宗嗎?
    現代研究認為,太陽肯定起源於一坨再生星雲,所謂再生星雲就是非原始星雲,是超新星大爆炸後飄散在太空的塵埃重新聚集形成的星雲。但超新星大爆炸後一般會留下一個屍骸,有人認為這個屍骸就是太陽父母的遺骸。但這個遺骸怎麼不見了呢?有人想找到這個遺骸,也算是太陽找到其父母的墓,認祖歸宗。
  • 為啥中子星很小卻可以吞噬質量大很多的恆星,其引力有多厲害?
    中子星就是一個被巨大壓力壓實了的世界,沒有了電子撐起的這個巨大的空球,中子星不但原子核擠在了一起,而且都成了中子。8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大爆炸後,剩下核心質量要大於1.44倍太陽質量,就會變成一個中子星。而這個中子星由於原子的氣球被搓破了,原子核壓實了,1.44倍太陽質量就被壓縮成一個很小的球,半徑只有約10千米大小,物質密度達到1億噸/cm^3以上,甚至達到10億噸/cm^3。就是一個小指甲蓋這麼大的物質,達到1~10億!全世界所有的人口擠在一起,質量都沒有這麼大!
  • 恆星都誕生在星團裡,那太陽是一顆流浪恆星嗎?
    宇宙中的恆星大部分都是在星系中活躍的恆星形成區域誕生的,並且都聚集在一起形成了集群或星團結構,那我們的太陽為什麼孤零零一個漂浮在宇宙中的?那麼太陽之前的星團去哪了?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宇宙中現有的開放星團推斷出來!我們下面就以離我們最近的畢宿星團為例!
  • 這個「不尋常的恆星」 不同於天文學家以前見過的任何東西
    這份由波茨坦大學的天文學家莉迪亞·奧斯基諾娃撰寫的論文,增加了我們對這個系統的理解,這個系統叫做RAS 00500+6713,早在2019年就引起了天文學家的注意。確實,這起奇怪的天體事件為天文學家提供了「可能在不完全破壞爆炸天體的情況下產生超新星般爆炸的可能情況的新證據,」在電子郵件中,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理論天體物理學家約西亞·施瓦布解釋說。
  • 宇宙中的恆星也存在代目之分,太陽至少排行第三代了
    由於當時的環境又缺乏重元素,這便導致了初代恆星即使處於演化後期的紅巨星階段,也不會存在比鐵更重的元素。當初代恆星演化到末期後,其中大質量的恆星便會以超新星爆發的形式來結束自己的一生,也只有在這個時候,才會產生出大量重元素散布到宇宙空間。
  • 本宇宙最大恆星排行榜TOP5
    要知道,通常發現的巨大恆星群都相距甚遠而且年代古老。不過,這個恆星群只有15000光年,以至於有科學家拍手稱快:Westerlund 1 就在我們的後院裡。當然,這個恆星群並非剛剛發現,早在1961年由歐洲南方天文臺發現的,由於躲在銀河系的星際塵埃後面,不太容易觀測。
  • 46億年前,爆炸後形成太陽系的那顆超新星,現在去哪裡了?
    天文學家告訴我們,太陽系大約形成於46億年前,而且太陽是一顆二代或者三代恆星,因此形成太陽系的星雲前身,是一顆爆發的超新星!一般超新星爆發的後果有兩個,其一是中子星,其二是黑洞,那麼請問無論是中子星還是黑洞,它們去哪了,還會隱藏在太陽系的某個角落裡嗎?
  • 那些宇宙中怪異的恆星:最大恆星直徑是太陽1700倍!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1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宇宙70%恆星是微小的紅矮星,它們暗淡、光線微弱,以至於觀測者可能會認為這樣的恆星缺乏想像力。1、最大的恆星紅色特超巨星UY Scuti是迄今發現最大的恆星,其直徑是太陽的1700倍,相比之下,太陽半徑大約是地球的110倍。該恆星距離地球5100光年,位於南方盾牌星座,它很像紅色超巨星參宿四,但比參宿四的體積大3-4倍,而且最終會像參宿四一樣,以超新星的形式結束生命。
  • 比太陽還大的恆星你知道多少?
    讓我們乘坐超級飛船,去宇宙中尋找最大的恆星。我們經過的第一顆恆星就是我們自己的太陽,到目前為止他還不是最大的,但他還是很大了,你能夠在裡面的塞進一百萬顆地球。這就意味著,如果你把太陽想像成一顆籃球,那麼地球的大小就會是鉛筆橡皮擦的一半。如果我們把所有的行星放在天平的一端,而太陽放在另一端,那麼行星是一點機會也沒有的。
  • 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大質量恆星曇花一現式的消亡史
    恆星的質量越大,它對燃料的消耗就越貪婪,在主序上停留的時間也就越短。太陽在主序上所花的時間約100億年,而10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只會在主序上停留2000萬年左右的時間。在脫離演化的過程中,之前內核中氫聚變燃燒,形成一個不燃燒的、坍縮的氦內核,一個氫燃燒的殼層環繞著它。這一切都與類太陽恆星一致,但大質量恆星內核氫與氦的燃燒產生的氣體壓力足以使其變成體積比巨星還要大的紅超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