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恆星的6大發現,且10秒差距內無中子星和黑洞

2020-12-04 博科園
博科園:科學科普-恆星天文學類

當仰望夜空中的星星時,它們會以不同角度、顏色和聚類模式出現在你的視線之中。但當你凝視一顆恆星時不會立刻知道它是孤立的還是多星系統的一部分,也不會知道它的內部是明亮還是模糊以及它的具體位置。第一次觀測後你所能知道的就只有它的亮度和鮮豔的顏色。事實證明,大部分肉眼可見的恆星都非常明亮,顏色異常顯眼,而且距離非常遙遠。

半人馬座阿爾法星(左上),包括A和B兩部分,同時它是與半人馬座(圈)相近三星系統的一部分。半人馬座β(右上角)幾乎和半人馬座阿爾法星一樣明亮,但距離更遠,從本質上來說它應該更亮。圖片:Wikimedia Commons user Skatebiker

距離較近的恆星,其中一部分是很明亮的,比如著名的半人馬座阿爾法星和天狼星,需要特殊的設備和技術來觀測它。1994年天文學家團隊成立了近鄰恆星研究協會(RECONS),這是研究地球附近恆星的研究聯盟,以研究和了解離地球最近的恆星,並剛剛公布了最新的結果,以下是焦點所在。近鄰恆星研究協會(RECONS)所做的是對整個天空進行最完整、最細微掃描式的研究調查,尋找在全年不同時間觀測出現視差的天體。

圖為迄今已知發現25秒差距內發現的所有恆星系統模擬視頻截圖(從0pc~25pc,本截圖為25pc)

當地球圍繞太陽運行時,相對於天空中其他恆星來說它的位置發生了改變;就像你的手臂連同拇指在你眼前左右平移時,你會感覺到拇指似乎在晃動。最近恆星移動距離相對較遠的背景恆星的位置需要六個月的時間。測量這個視差可以直接確定這些恆星的距離,而「距離最近」則被任意定義為在10秒差距內(32.6光年),所對應的視差為0.1或更大。下面這些是迄今為止最偉大的6個發現:

Top1、現今在10秒差距內發現了316個恆星系統

在近鄰恆星研究協會(RECONS)合作研究中,有191個恆星系統在10秒差距內被發現。現在有316個恆星系統被發現,只有紅矮星、棕矮星和白矮星主導的系統陷入了爭論之中。圖片:T. J. Henry et al

相比於一開始所知道的191個恆星系統這種進步程度令人難以置信。近鄰恆星研究協會(RECONS)和其他搜尋附近恆星的團隊發現多了125個新星系統,比以前增加了65%。此外目前這一團隊已經能精確地測量所有視差,這是125個本身就較微弱的系統:

79個由紅矮星為主導37由棕矮星佔為主導9個由其他矮星,如白矮星為主導

許多恆星系統有多個成員,處於主導地位意味著它是這類恆星是系統中最亮、最清晰的恆星。在最新的數據發布中,近鄰恆星研究協會(RECONS)已經宣布他們現在很有信心在10秒差距內發現超過90%。

Top2、 明亮的恆星非常罕見,微弱的恆星是最常見

(現代)摩根-基南(Morgan-Keenan)光譜分類,圖顯示每個星級的溫度範圍以開爾文為單位。今天絕大多數的恆星都是M級恆星,25個秒差距中只有1個已知的O型或B級恆星,而我們的太陽是G級恆星圖片:Wikimedia Commons user LucasVB, additions by E. Siegel

將恆星分為有七種不同的類型:O、B、A、F、G、K和M,它們分別從最藍最熱到最紅最冷。這些恆星的核心是通過核聚變將氫燃燒成氦(或更重的元素)。褐矮星是一顆沒能大到成為M級恆星的恆星,而白矮星則有像太陽一樣的核心——燃燒所有的核燃料後就會滅亡。在這316個恆星系統分別為:

0個O級星體(0%) 0個B級恆星(0%) 4個A級星體(1.3%) 8個F類星體(2.5%) 19個G級恆星,包括太陽(6%) 29個K類星體(9.2%) 222個M級星體(66.5%) 37個褐矮星(11.7%) 9個白矮星(2.8%)

這告訴我們附近恆星系統是由真正的恆星組成(O、B、A、F、G、K和M),其中高達82%的恆星是M級恆星——紅矮星。

Top3、最近O級或B級恆星的距離為79光年

獵戶座伴隨著巨大的分子雲,其中包含著最亮的恆星。和這些恆星一樣令人印象深刻是它們的位置遠超於10秒差距。但因為本身就很明亮,所以顯得很耀眼。10秒差距內只有51顆恆星是肉眼可見的。圖片:Rogelio Bernal Andreo

獅子座a星在B級恆星最微弱的一端,軒轅十四(獅子座a星)是獅子座中最亮的恆星,也是天空中最亮的第21顆星。O級和B級恆星如此罕見的原因是因為它們體積都非常巨大,而且生命是很短暫。一旦遠離了恆星形成的區域——太陽(此時處於旋臂之間),它只會是附近相對較老的恆星。軒轅十四在B級恆星的一端已經生存了大約10億年,在它進入生命周期下一個階段之前沒有太多時間,但是作為四星系統的一部分,它仍然逗留在那裡。但是必須接近25秒差距外的地方才能找到它。

Top4、10秒差距內沒有中子星和黑洞

中子星是宇宙中最密集的物質集合之一(即密度最高),但它們的質量卻有一個上限。一旦超過這個界限,中子星將進一步坍塌形成黑洞。圖片:ESO/Luís Calada

除我們所在的銀河系外,老實說,必須走出去超過10秒差距的地方才能找到其中任何一個(中子星或黑洞)2007年科學家們發現x射線物體1RXS J141256.0+792204,名字為「Calvera」,並將其認定為中子星。這顆天體距離地球617光年,是離我們最近的中子星。要接近這顆中子星,必須一直走到距離3000光年遠的V616麒麟座。所有在10秒差距內中確定的316顆恆星系統中,我們可以肯定地說,沒有黑洞或中子星,至少在銀河系中,這些天體是稀有的。

Top5、目前有56個已知的系外行星在10秒差距內

TRAPPIST-1系統與太陽系相比較,TRAPPIST-1的所有七顆行星都可以放入水星的軌道內。通過提供行星的質量,半徑,大氣含量和軌道參數以及關於我們恆星的天文信息,具有先進技術的文明可以從遠處識別我們的太陽系。圖片:NASA / JPL-Caltech

儘管有超過400顆已知的恆星在10秒差距內,但是只有26顆被確認有行星系統。舊的紀錄保持者是HD 219134,有6個確認的行星和一個額外的候選行星,而距離最近的是比鄰星b,僅有4.2光年。在40光年遠地方的TRAPPIST-1隻是被遺漏了。

成功發射的TESS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尋找圍繞這些恆星旋轉的行星。如果它發現、識別並能描述出它們的所在,那麼未來的望遠鏡,如詹姆斯韋伯和目前正在建造的30米級望遠鏡將有機會觀察到它們。如果大自然是善良的,人類將第一次在其他星球周圍潛在的有生命的星球上尋找到生命跡象。

Top6、多星系統是很常見

實際上,夜空中的所有星星都是單點光源,其中很多都是多星系統,大約有50%的恆星是在多星系統中出現。Castor是在25秒差距中擁有最多恆星的系統——六星系統。圖片:NASA / JPL-Caltech / Caetano Julio

可以很容易地在10秒差距內看到這樣的景象,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可能是獨立存在的,但是雙星、三星系統是很常見。離我們最近的恆星系統半人馬座阿爾法星是一個三星系統,10個秒差距中甚至有兩個五星系統——GJ0644和Alpha Librae。在316個已知的恆星系統中,有超過100個恆星是多恆星系統的一部分。科學家們想要做得更好,所以近鄰恆星研究協會(RECONS)決定在過去的十年裡將搜索範圍擴展到25秒差距,在2014年的時候有了一些發現:

533個恆星系統509個雙星系統102個三星系統19個四星系統4個五星系統1個六星系統

很早人們就已經知道了「六星系統」,它是夜空中第24顆最亮的恆星系統,距離地球只有51光年遠,已經超過10秒差距,勉勉強強在15.7秒差距內。

上圖是顯示了顏色與大小的標準HR圖。正如最新研究發現的那樣,額外的矮恆星有助於填補10秒差距內的最低點。圖片:T. J. Henry et al. (2018), main, with NASA / CXC, inset

最弱、最低質量的系統仍能在10秒差距內被探測到,但這並不能保證我們在附近觀察到的東西代表了銀河系和宇宙實際存在的東西。研究人員正在迅速地「接近」那些未被發現的恆星位置以及如何發現的極限。近鄰恆星研究協會(RECONS)的科學家們自信地說:幾乎可以肯定已經發現了所有的恆星系統。

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太陽並不是一個典型的恆星,但它比宇宙中95%的恆星都要大。當研究進一步深入,將開始回答關於行星和生命的問題,而不僅僅是恆星。這是探索外太空包括太陽系以外空間的絕佳時間和機會!

博科園-科學科普|文:Ethan Siegel/Forbes Science/S.W.A.B

相關焦點

  • 10秒差距內無中子星和黑洞,最近恆星的6大發現
    最近恆星移動距離相對較遠的背景恆星的位置需要六個月的時間。測量這個視差可以直接確定這些恆星的距離,而「距離最近」則被任意定義為在10秒差距內(32.6光年),所對應的視差為0.1或更大。下面這些是迄今為止最偉大的6個發現:Top1、現今在10秒差距內發現了316個恆星系統
  • 地球周圍是否存在黑洞和中子星?研究表明太陽系10秒差距內不存在
    有研究表明,在太陽系周圍的10秒差距內不存在黑洞和中子星,但是這裡的黑洞不包括還處於猜想階段的太初黑洞。天文學家利用天文望遠鏡探尋太陽系周圍的情況,得到的結論是:在太陽系周圍的10秒差距(32.6光年)內,一共有533個恆星系統(包括單恆星系統和聚星系統,共計大約800顆恆星),均沒有中子星和黑洞存在的蹤跡。
  • 介於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星體:中子星
    中子星是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星體(根據最新的假說,在中子星和黑洞之間加入一種理論上的星體:夸克星),同黑洞一樣是20世紀激動人心的重大發現,為人類探索自然開闢了新的領域,而且對現代物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上世紀60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之一。
  • 黑洞吞噬光、恆星、中子星,黑洞中心是什麼?
    黑洞是一種特殊的天體,"黑"意味著它不會向外界發射或反射任何光,"洞"意味著它可以吞噬任何物質,包括光,一旦墜落進去,就會成為它的一部分。黑洞吞噬天體,被認為是目前宇宙中最神秘和最令人震驚的場景。最近,科學家第一次觀察到黑洞吞噬中子星的引力波。黑洞還吞下了些什麼?
  • 引力波發現未知天體,可能是介於中子星和黑洞之間的夸克星
    2015年,LIGO天文臺首次探測到黑洞碰撞產生的引力波,這標誌著引力波天文學進入一個黃金時代。最近,天體物理學家探測到了迄今為止最奇怪的引力波信號。此次碰撞是在2019年8月被LIGO-Virgo聯合探測到的,研究人員對引力波的新分析結果發表在6月23日的《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結果顯示,這次碰撞是一次黑洞與神秘天體的碰撞。
  • 中子星和黑洞都是宇宙中的極端天體,但不是一個等級,別搞混了
    宇宙中最極端的天體是黑洞,黑洞可以吞噬接近它、闖入它勢力範圍的一切物質,迄今為止並沒有發現比黑洞更大威力的物體出現。中子星密度雖然很大,但與黑洞比起來是小巫見大巫。但不旋轉的中子星迄今為止尚未發現,凡是發現的中子星又叫脈衝星,就是因為它們高速旋轉,其能量射線會有規律地掃過地球。中子星的密度極大,1.44~3個太陽質量會濃縮成10~30公裡半徑左右,而太陽半徑有69.6萬千米,稍有數理邏輯的腦袋想一想也能夠感受到這種沉重。
  • 簡潔的中子星參數源於黑洞「無毛定律」
    義大利的裡亞斯特高等研究機構的國際學術部(SISSA)和雅典大學最近進行了一項協作研究,他們的理論研究成果顯示,對中子星的描述適合使用相對簡明的物理術語,通過觀測中子星周圍的時空結構來描述中子星的物理特性。SISSA的研究人員喬治斯·帕帕斯解釋說,從中子星物質構成的特徵來考量,中子星是一種非常複雜的天體,人們可以將中子星設想為一顆體積巨大的原子核,半徑達到了大約10公裡。
  • 知道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是怎麼形成的嗎?
    中子星的表面溫度很高,比白矮星的溫度高很多,中子星的表面溫度可以達到1000萬攝氏度,內部溫度超過6億攝氏度。密度也比白矮星大,在中子星上,每一立方釐米的物質可以達到10億噸。並且它的旋轉速度極快。中子星其實,白矮星、中子星以及黑洞都是死去的恆星。
  • 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有多遠,會把地球吞噬掉嗎?
    由於黑洞不發光,輻射溫度接近絕對零度,所以我們很難發現黑洞,只有當黑洞的引力對其他恆星或者星雲造成影響時,我們才能間接探測到黑洞的存在,目前人類發現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是麒麟座V616,有2800光年,根本不會對地球造成影響。
  • 中子星是完美球體嗎?是什麼影響它的形狀?
    【博科園-科學科普-留言評論或建議有驚喜哦~( ^_^)】中子星是恆星演化到末期由引力崩潰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形成的的少數天體之一,質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恆星在壽命終結時塌縮形成的一種介於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星體,其密度比地球上任何物質密度大相當多倍。絕大多數的脈衝星都是中子星,但中子星不一定是脈衝星,中子星也是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星體。
  • 為啥中子星很小卻可以吞噬質量大很多的恆星,其引力有多厲害?
    一顆中子星與一顆質量同等的恆星,實質上引力是一樣大的。這就是說,如果中子星和與它一樣質量的恆星,都距離某個天體1億千米,那麼它們的引力沒什麼區別。如果有一顆中子星在太陽位置,與太陽質量一樣大,我們地球就會照樣轉,引力上沒有什麼差別。
  • 中子星和白矮星實際上不是恆星
    ▲ 天狼星A和B,雙星系統中的一顆普通(類似於太陽)恆星和一顆白矮星北京時間 10 月 30 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當我們研究宇宙中的天體時,它們通常分為兩類:1、自發光天體,比如恆星,它們可以自己產生光;2、非自發光天體,需要外部能源才能讓自己被看見。
  • 科學家發現「質量間隙」中神秘天體 介於中子星與黑洞之間
    新華社北京6月28日新媒體專電 美媒稱,數十年來,天文學家一直對介於中子星與黑洞之間的質量間隙感到困惑:最重的中子星不超過太陽質量的2.5倍(或2.5個太陽質量);已知最輕黑洞大約是5個太陽質量。問題是:在這種所謂的質量間隙之中存在的究竟是什麼?
  • 黑洞距離我們有多遠,這些黑洞對地球和人類有威脅嗎?
    據目前科學觀測發現,黑洞距離我們都在安全範圍以外。最近的黑洞是麒麟座V616,這顆黑洞距離我們約2800~3300光年,質量約太陽的6.6倍;第二近的黑洞為天鵝座X-1,距離我們約6100光年,質量約太陽的10倍;第三近的黑洞為天鵝座V404,距離我們約7800光年,質量約太陽的12倍。
  • 中子星核心存在大量夸克,介於黑洞和中子星之間的夸克星可能存在
    眾所周知,恆星的質量是如此之大,以至於它產生的引力足以使自身崩塌。但是,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恆星中的氫元素開始發生核聚變,產生極高的溫度和極大的壓力來抵抗引力的收縮。但是當恆星的燃料開始耗盡時,也就是恆星內部開始聚合成鐵的時候,它的外部就會向外膨脹直至爆炸,只留下一個緻密的核心。
  • 新發現!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
    新聞速遞 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 提到黑洞, 大家一定不陌生, 近日科學家又有了新發現, 一起來看看吧!
  • 矮白星,中子星,黑洞他們之間存在著什麼樣的聯繫?
    如果恆星的核心比這個大,那麼電子壓力不足以抵抗重力。而在這之後電子繼續被壓縮,轉化成了中子,此時的恆星狀態被稱為中子星,而不是白矮星。當然,中子星的質量是有限的。如果原子核的質量超過這個極限,中子壓力將無法承受重力,中子星將進一步坍縮成黑洞。恆星的質量極限取決於它的溫度和密度。這些數據最終可以確定恆星的壓力。
  • 恆星晚年演化過程,白矮星,中子星,黑洞,哪一種才是終點?
    在夜晚,我們抬眼望天空,能看到眾多的行星在天上閃爍,這一顆顆的星星都是恆星。恆星是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會發光的等離子球體。所有的恆星都是由氣態氫組成的,並在內部發生聚變反應產生氦元素,一旦恆星內部的氫元素耗盡之後,就意味著這顆恆星走向死亡。
  • 中子星與黑洞之間的相遇——黑洞更有可能吞噬整個中子星
    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的坍塌核心,它們緊緊地壓縮物質,原子分裂而幾乎所有東西都轉變成中子。結果,大約1個太陽的質量被擠入了這些半個濰坊大小的物體中。這件事的大部分都是中子形式,但一些理論認為,在中子星內部深處,中子本身會解離,留下一堆夸克和輕子湯。
  • 太陽系附近存在黑洞嗎?距離我們最近的黑洞有多遠?
    在恆星演化進入穩定狀態之後,恆星或其他天體在相對位置都比較固定,因此太陽系附近產生黑洞的可能性只會來源於晚期的大質量恆星的引力坍縮,而我們太陽系周圍百光年內都沒有這樣的恆星。但實際上在遠處中子星或者黑洞的影響,其實和等同質量的天體完全一致,對我們是完全沒有威脅的,甚至超新星爆炸以後產生的中微子都是對人體毫無害處的。而現存距離我們最近的黑洞是麒麟座V616,距離太陽系大約3000光年。它位於一個雙星系統中,包含一個約10~13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和一顆質量約為太陽一半的紅矮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