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日落,我們已經習慣於有著太陽的世界。但是偶爾會有一個想法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太陽是從哪裡來的?
太陽屬於恆星,恆星即是能夠發光發熱的星體。恆星是從宇宙中的氣體星雲中誕生的,其主要成分是氫。由於某些擾動,氣體星雲密度發生變化,密度稍微大的區域由於萬有引力的原因,就會產生相對較大的引力,於是四周的星雲逐漸靠攏。隨著氣體越來越多,氣體的密度也越來越大,氣體原子的運動速度變大,相互碰撞,溫度升高。當到達一定程度時,變會發生核聚變反應,由4個氫原子生成一個氦原子核,這個過程會出現質量虧損,由E=mc計算,可並放出大量能量。核聚變產生能量會產生向外的推力,當這個推力和引力達到平衡時,即形成了穩定的恆星。


恆星太很長一段時間會維持在這種狀態,也被稱作主序星階段。等到內部燃料耗盡的時候便會再次坍縮。我們的太陽目標正處於該階段,並且還能夠燃燒50億年左右。質量比太陽大的恆星則能燃燒相對較少的時間。這是因為,恆星質量越大往往意味著恆星的體積就越大,所以燃料消耗速度會更快,壽命變短。
在主序星結束階段,恆星便會進入晚年時期,首先會變為紅巨星。紅巨星的體積比主序星要大很多倍。

紅巨星階段結束後,則會產生超新星爆炸,恆星拋出外殼物質,形成行星狀星雲。恆星內核則會依照不同的質量大小,演化出不同的天體。


在沒有外界因素的幹擾下,恆星的總質量是決定恆星演化和其最終命運的主要因素。天文學家以質量為標準將恆星分成不同的群組。
質量小於1.44倍太陽質量(錢德拉塞卡極限)的恆星,最終會形成穩定的白矮星。

質量大於1.44倍太陽質量但小於太陽質量2~3倍的巨星,最終會成為中子星,亦被稱作脈衝星。這是因為原子的電子已經被引力壓到原子核內與質子形成中子,成為中子簡併態。

質量大於2~3倍太陽質量的恆星,最終會坍縮成為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黑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