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去的恆星還能發光發熱?白矮星表面溫度有多高,亮度從何而來?

2020-12-05 科學信仰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提到宇宙中能夠發光發熱的天體,我們很自然就會想到恆星,恆星依靠自身的聚變反應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為周圍的星體帶來光和熱。

遺憾的是,恆星的聚變反應並不是無休無止的,當恆星上的氫元素耗盡之後,氫核聚變便會轉變為氦核聚變,緊接著聚變過程會逐漸向更重的元素推進,大質量的恆星通常能夠將聚變過程推進到鐵元素,由於鐵元素的聚變會由釋放能量轉為吸收能量,於是輻射擴張壓消失,整個恆星便會急劇坍縮,在經歷超新星爆發之後,形成一顆中子星或者黑洞。

不過像太陽這樣的黃矮星,由於自身質量有限,聚變的過程是不可能進行到鐵元素的,一般認為太陽在燃料耗盡之後,聚變只能夠進行到碳或氧元素,之後便會坍縮,而最終成為一顆白矮星。

白矮星也好,中子星也罷,它們本質上都是恆星燃料耗盡後的殘骸,所以在想像中,它們應該代表著黑暗與寒冷,可事實上並非如此,它們依然有著光和熱,而且比原本的恆星還要熱。

太陽是我們最為熟悉的恆星,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地球上所有的光和熱都來自於太陽,地球上一切生命所需的能量也都來自於太陽,而太陽作為一顆恆星,其表面溫度大約在6000攝氏度左右。而目前在宇宙中,通過觀測已知的白矮星,表面溫度全部超過了10萬攝氏度,而中子星的溫度就更高了,根據現有的數據限制,目前已知的所有中子星表面的溫度都可以達到數十萬攝氏度,更有甚者,有些中子星表面的溫度竟然可以達到數十億攝氏度,這遠遠超過了恆星的表面溫度。

中子星和白矮星都是恆星的殘骸,可為什麼二者表面的溫度卻比恆星高了這麼多呢?原因有兩個方面,其一就是反應過程中留下的餘溫。

以中子星為例,中子星是由恆星通過超新星爆發坍縮而來的,而超新星爆發是一種極為強烈的天體活動,在超新星爆發的過程中,溫度可以達到上千億攝氏度,而在超新星爆發之後,星體急劇坍縮,但溫度卻留了下來,當然,在以後的漫長歲月中,溫度會逐步降低,但這是一個極為緩慢的過程。

中子星如此,白矮星也是如此,天文學上將徹底冷卻的白矮星稱之為黑矮星,而一顆白矮星冷卻成為黑矮星所需要的時間甚至超過了宇宙的年齡,這就是為什麼至今宇宙中也沒有黑矮星存在的原因。白矮星初始溫度太高,而冷卻的時間太長。

中子星和白矮星仍然保有熱度和亮度的第二個原因就是二者表面的核聚變反應了。

等等,中子星和白矮星都是恆星坍縮後的殘骸,怎麼還會存在核聚變反應呢?中子星和白矮星都是極為緻密的天體,具有極強的引力,一般來講,恆星在死亡坍縮的過程中會在宇宙空間中留下一些氫離子云,而這些氫離子云以及其它的宇宙物質會在白矮星或中子星引力的作用下被吸引,當這些宇宙物質被吸附到星體表面的時候,在高溫高壓的作用下,核聚變反應再一次被點燃了,而這些核聚變反應也就成為了白矮星或中子星能夠發光發熱的原因之一了。

不過這些聚變反應只是存在於星體的表面,並不意味著這些恆星的殘骸會重新死而復生。不過,如果有大量的宇宙物質被它們所吸引,那就會出現另外一種情況。

根據美籍印度裔天文物理學家錢德拉·塞卡的計算,當一顆白矮星通過吸引宇宙物質使自身的質量達到1.44倍太陽質量的時候,白矮星表面便會再次發生氦閃,同時從點燃氦核聚變,之後在白矮星內部碳爆的作用之下,整個白矮星便會灰飛煙滅,而這一過程就被稱之為la型超新星爆發,而1.44倍太陽質量也被稱之為錢德拉塞卡極限。

白矮星有一個極限,中子星同樣也有著一個極限,這個極限被稱之為奧本海默極限,當一顆中子星的質量達到太陽質量3倍的時候,中子星也會上演一場壯觀的大爆發,與白矮星不同的是,爆發後的中子星並不會消失於無形,而是會變為另一種更為強大的天體,那就是黑洞。如果一顆恆星的質量足夠大,那麼在燃料耗盡之後,也可以通過超新星爆發直接坍縮為一個恆星級黑洞。

相關焦點

  • 宇宙中溫度最高的恆星有多高?
    恆星的溫度並非均勻的,而是從表面到中心的溫度逐漸升高。以太陽為例,它的表面溫度大概為5500攝氏度,而到了中心,溫度則高達1500萬度。不過,太陽並非溫度最高的恆星,有些恆星的溫度要比太陽高得多。一般而言,對於處在主序階段的恆星來說,質量越大的恆星,核心區域的核聚變反應速率越快,每秒釋放的能量就越多(光度越高),所以恆星的溫度就越高。例如,織女星的質量是太陽的2.1倍,表面溫度為9300度。不過,恆星的質量和溫度並非完全是正相關。
  • 行星最高溫度有多高?這顆行星大木星三倍,數千度高溫熱到能發光
    宇宙中的恆星才是發光發熱的天體,它們的表面溫度都非常高,比如我們的太陽的表面溫度達到了5600攝氏度,所以它可以向外輻射大量的熱量和光線,有的恆星的表面溫度甚至能達到幾十萬攝氏度,這樣的恆星的光度都非常高,不過也有的小質量恆星表面溫度只有2000多攝氏度,比如很多紅矮星,它們的溫度就在
  • 恆星相關知識問答-認識恆星
    恆星是一種什麼樣的天體?恆星是由熾熱氣體組成、能自己發光的天體。恆星誕生於以氫為主,並且有氦和微量其他重元素的雲氣坍縮。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恆星,也是地球能量的來源。白天由於有太陽照耀,無法看到其他的恆星;只有在夜晚,才能在天空中看見其他的恆星。
  • 白矮星是死亡恆星殘骸,然而伴星卻能給它新生,但最後它會全炸光
    恆星如果變成了白矮星,之後大都會向著黑矮星轉變,這個時間通常要長達200億年,之後就是它徹底的死亡。但是有一種情況卻可以使白矮星活過來,再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光發熱之後,以一場灰飛煙滅的大爆炸化作宇宙間的星雲。
  • 白矮星
    (White Dwarf)是一種低光度、高密度、高溫度的恆星。因為它的顏色呈白色、體積比較矮小,因此被命名為白矮星。白矮星是一種晚期的恆星。根據現代恆星演化理論,白矮星是在紅巨星的中心形成的。白矮星體積小、亮度低,但質量大、密度極高。比如天狼星伴星(它是最早被發現的白矮星),體積和地球相當,但質量卻和太陽差不多。一顆質量與太陽相當的白矮星體積只有地球一半的大小。在太陽附近的區域內已知的恆星中大約有6%是白矮星。
  • 太陽已經燃燒了46億年,為什麼還能穩定地發光發熱?
    燃燒反應的發生需要足夠的溫度,核反應也十分類似。既然在同等的條件下,核聚變能夠釋放出更大的能量,所需要的反應條件也必然比燃燒反應更苛刻。科學研究表明,核聚變反應只有在超高溫、超高壓條件下才能進行,當恆星的質量足夠大時,才能在內部保持高溫高壓環境。根據科學家的估測,太陽內部核反應區的溫度至少在1500萬攝氏度,核心處的壓力則比地球大氣壓高3000億倍。
  • 太陽已經燃燒了46億年,為什麼還能穩定地發光發熱?
    可見,同樣是發光發熱,原理不相同,反應時釋放的能量大小也不相同。在核反應過程中,一部分質量會轉變為能量。據估計,太陽每秒鐘大約消耗400多萬噸的氫,經過了46億個年頭,太陽也就損失了100多個地球質量的氫,但這還不到太陽質量的0.1%。
  • 恆星都是會發光的天體嗎?並非如此!恆星可分6類,有2種不會發光
    我們都知道恆星是宇宙中會發熱發光的天體,那麼像黑洞這樣的不發光的天體,還是不是恆星呢?且聽我為大家道來。其階段通常是由小行星到行星,再到恆星的級別,當這些物質聚集的星體質量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其內部的高溫高壓等條件足以引發氫元素的核聚變時,那麼這個星體就可以發熱發光了,這個時候這個星體就可以被稱為恆星了。近日有媒體報導稱,來自智利的阿塔卡瑪大毫米 / 亞毫米陣列(ALMA)對 Barnard 59 暗星雲觀察時,就發現了其中有兩顆剛剛形成的恆星,正在互相環繞運行。
  • 行星的表面溫度能有多高?這顆行星刷新了「記錄」,溫度接近恆星
    行星的表面溫度能有多高?這顆行星刷新了「記錄」,溫度接近恆星我們知道在宇宙當中的星體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恆星,另一類是行星。二者的區別就是恆星能夠發光放熱,向外釋放能量,而行星通常不能,而且通常恆星比行星的質量都要大上許多,行星一般也圍繞著恆星旋轉。
  • 太陽表面的溫度有多高?這顆恆星表面溫度,足足是太陽的兩倍
    太陽表面的溫度有多高?這顆恆星表面溫度,足足是太陽的兩倍。宇宙究竟有多大?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人能夠回答。以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能夠觀測到的宇宙半徑是465億光年,這個範圍內的宇宙有幾千億顆恆星。而在這麼大的宇宙當中,和太陽類似的恆星同樣也有許多,最近科學家又發現了一顆和太陽體積相仿的恆星,但是非常奇妙的是,這顆恆星的質量卻比太陽大了很多,而且溫度也比太陽要高,足足是太陽的兩倍。我們知道恆星是在宇宙當中能夠自身發光放熱的星體,是一團巨大的「燃燒」著的等離子體,也可以看做是氣體。
  • 很多自己發光的天體並不一定是恆星 褐矮星、白矮星和中子星都不是
    比如恆星,它們可以自己產生光;2、非自發光天體,需要外部能源才能讓自己被看見。在我們日常生活的交談中,我們大多數人都習慣性地認為看得見的就是星星,認為它就是一個巨大的物質球,可以自己發光,可以向宇宙輻射能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沒毛病:所有恆星也確實是這樣的。它們確實是一大塊物質,在重力作用下達到流體靜力平衡。它們的內部發生著一系列物理過程,將能量向外傳遞到表面。然後從它們的邊界,即恆星的光球層,一部分能量落在可見光的範圍內,進而輻射到宇宙中。
  • 白色天體之白矮星
    ,是一種低光度、高密度、高溫度的恆星。因為它的顏色呈白色、體積比較矮小,因此被命名為白矮星。可有幾十億年壽命,白矮星是演化到末期的恆星,主要由碳構成,外部覆蓋一層氫氣與氦氣。白矮星在億萬年的時間裡逐漸冷卻、變暗,它體積小,亮度低,但密度高,質量大。
  • 中子星和白矮星實際上不是恆星
    但是,自發光天體就一定是星嗎?令人驚訝的是,不僅很多自發光天體並不一定是星,而且很多名字裡帶 「星」的自發光天體其實也不是真正的星。褐矮星、白矮星甚至中子星都不是星,而紅矮星、黃矮星(比如我們的太陽)以及所有巨型恆星則確確實實是星。造成這種不同之處的原因是這樣的。
  • 天狼星的伴星是第一顆被人們發現的白矮星,那你又了解白矮星嗎?
    你知道白矮星嗎?白矮星也稱為簡併矮星,是一種低光度、高密度、高溫度的恆星。因為它的顏色呈白色、體積比較矮小,因此被命名為白矮星。可有幾十億年壽命,白矮星是演化到末期的恆星,主要由碳構成,外部覆蓋一層氫氣與氦氣。白矮星在億萬年的時間裡逐漸冷卻、變暗,它體積小,亮度低,但密度高,質量大。
  • 如果太陽不再發光發熱,人類還能夠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嗎?
    太陽對於地球生命和人類的生存如此重要,有人提出一個疑問:如果未來有一天太陽不再發光發熱,人類能夠在地球生存下去嗎?太陽對地球生命的重要性是不用懷疑的,沒有太陽的光照和溫度,植物就無法進行光合作用,無法生長釋放出氧氣。植物會滅絕,植物滅絕之後,動物鏈也會一步步崩潰,並最終最向滅絕。人類正常情況之下,也無法在沒有太陽光和熱的情況下生存下去。
  • 人有窮富不同,恆星也有三種死法,白矮星還能「借屍還魂」!
    恆星的死法也大致有三種。最小的恆星叫紅矮星,質量只有太陽的0.08倍到0.5倍,這種恆星核心壓力和溫度無法激發氦核聚變,因此氫消耗完後核聚變就停止,慢慢冷卻下來,死得有點像窮人,無聲無息。這種屍骸就是恆星的底層屍骸~黑矮星。太陽是一顆中小質量的黃矮星,一般認為太陽質量0.5倍到8倍的恆星,死亡後會留下一顆白矮星。
  • 白矮星可能不是太陽生命的終點,太陽最終可能會演變成「黑矮星」
    太陽會變成「黑矮星」不過,恆星也不是一直都能夠發光發熱的,恆星也有其誕生「紅矮星」,通常壽命都很長,從宇宙誕生開始,此類恆星還都在持續發光發熱,並沒有走向生命的終點。,表面溫度通常都在1萬℃以上,核心溫度甚至高達1億℃以上,所以白矮星內部雖然沒有了核聚變反應,但是如此高溫度還是能夠使白矮星向外釋放能量,不過隨著溫度的下降,最終白矮星也會冷卻的很低的溫度而不發光,科學家稱為「黑矮星」。
  • 恆星的起源與演化:從中可知構成地球和人體的各種元素從何而來。
    其結果是,這個內部轉得比較迅速的氣團形成一個園盤,在其中心處氣體被壓縮得越來越緊密,以致其溫度上升到1000萬K,熱得足以進行恆星的熱核反應。這種核反應把氫聚變為氦並產生出巨大的能量。其結果使氣團開始發光,於是一顆恆星就誕生了。而在這個園盤的中心之外,其中的氣體和塵埃最終形成一系列環繞新生恆星的行星。總之,當一顆恆星誕生時,它是一個主要由氫組成的熾熱的氣體球。
  • 解讀恆星世界,白矮星由恆星核能耗盡演變而來,以及脈衝星的由來
    後來從觀測得知,天狼伴星的質量比太陽小不了多少(0.98個太陽質量),表面溫度極高(約10000K),可是光度極低(只有太陽的2%),唯一可能的解釋是它的表面積(因而也是它的體積)極小。根據計算,天狼伴星的半徑約為太陽的1/50,平均密度大約為太陽的50的三次方倍。這樣高的密度曾被認為是不可思議的。
  • 恆星的顏色有很多種,哪種顏色的溫度最低,又是哪種的溫度最高?
    在宇宙中有無數的恆星存在,這些恆星大多都是向太陽這樣的中等質量恆星,太陽是一個進行氫核聚變的主序星,而且還是宇宙中較少的單星,正是有了這些條件,我們地球才能夠誕生生命,當然太陽也只是原因之一。我們看太陽的時候,會發現太陽是金黃色的,但是這不是恆星的唯一顏色,在宇宙中,恆星有許多種顏色,大致可以分為紅、黃、白、藍四種。太陽就是這四種顏色中的黃矮星,那這四種顏色是如何變化的呢?不同顏色的恆星是哪裡不一樣呢?其實這這四種顏色的不同,代表的是恆星的溫度不同。紅色和黃色在顏色中是被分為暖色調,而藍色則是冷色調,那麼藍色的恆星是最冷、紅色的恆星是最熱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