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矮星(White Dwarf)是一種低光度、高密度、高溫度的恆星。因為它的顏色呈白色、體積比較矮小,因此被命名為白矮星。白矮星是一種晚期的恆星。根據現代恆星演化理論,白矮星是在紅巨星的中心形成的。白矮星體積小、亮度低,但質量大、密度極高。比如天狼星伴星(它是最早被發現的白矮星),體積和地球相當,但質量卻和太陽差不多。一顆質量與太陽相當的白矮星體積只有地球一半的大小。在太陽附近的區域內已知的恆星中大約有6%是白矮星。
白矮星的特點:
(1)體積小,它的半徑接近於行星半徑,平均小於10的3次方千米。
(2)光度(恆星每秒鐘內輻射的總能量,即恆星發光本領的大小)非常小,是正常恆星平均的10的3次方分之一。
(3)質量小於1.44個太陽質量。
(4)白矮星密度高達1,000,000 g/cm3(地球密度為5.5g/cm3),一顆與地球體積相當的白矮星(比如說天狼星的鄰星Sirius B)的表面重力約等於地球表面的18萬倍。假如人能到達白矮星表面,那麼他休想站起來,因為在它上面的引力特別大,以致人的骨骼早已被自己的體重壓碎了。
(5)白矮星的表面溫度很高,平均為10的3次方℃。
(6)白矮星的磁場高達10的5次方--10的7次方高斯
目前人們已經觀測發現的白矮星有1000多顆。天狼星(Sirius)的伴星是第一顆被人們發現的白矮星,也是所觀測到的最亮的白矮星(8等星)。1982年出版的白矮星星表表明,銀河系中有488顆白矮星,它們都是離太陽不遠的近距天體。根據觀測資料統計,大約有3%的恆星是白矮星,但理論分析與推算認為,白矮星應佔全部恆星的10%左右。
免責聲明:資料整理自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公眾號予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