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矮星質量越大半徑越小,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又一次正確
科學家揭開了白矮星的神秘面紗,支持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天文學家很早就將白矮星的質量和半徑之間的關係理論化了,但直到現在才觀察到它的質量-半徑關係。一項新的研究顯示,隨著白矮星質量的增加,它們的體積會縮小,這與大多數已知的天體不同。
-
3000多顆白矮星依然逃不出愛因斯坦魔掌
坍縮會加快白矮星表面溫度的提升,換句話說,白矮星也並非死亡的恆星,而是恆星進入到下一個生命周期中。距離地球18光年外就有一顆白矮星,被命名為Stein 2051 B,前身恆星質量為太陽的2.3倍,形成白矮星後,質量為太陽的0.68倍,但是引力卻是地球的35萬倍。當光從白矮星上發出時,其實存在延遲的特徵。科學家調查了3000多顆白矮星,發現它們的質量和半徑之間存在反相關關係。
-
宇宙變化上百億年了,在宇宙中有沒有可能存在已經冷卻的白矮星?
目前宇宙中還不存在已經冷卻的白矮星在理論上,這樣的星體叫黑矮星,這是人們假想的一種恆星殘骸,是白矮星的溫度低到不再能發出可以被偵測到光或熱的狀態,這種狀態應該就是題目所說冷卻的白矮星。由於白矮星要達到這種狀態需要的時間要超過宇宙的年齡,因此目前宇宙中還沒有黑矮星。
-
科學家從消亡的恆星上觀測到了愛因斯坦相對論預測的現象
科學家在研究白矮星時,觀測到的現象再次佐證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近來,他們觀測到,隨著白矮星不斷地增加質量,它開始向內坍塌。在這一研究項目中,研究者使用了新的方法,來收集成千上萬的觀測白矮星的數據,數據再一次佐證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當太陽這樣的恆星,核聚變用完了燃料時,它們會損失其外層,核心會坍縮到地球那麼大,核心就成為了白矮星。
-
愛因斯坦再言中!4200光年外重現比薩斜塔實驗,結果與地球上相同
這就是位於4200光年外的PSR J0337 + 1715脈衝星三體系統,白矮星和脈衝星以相同的速率被拉向最外層的那顆白矮星,證明了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是正確的。宇宙印象|頭條獨家 深度科普欄目第1326期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已經提出有近百年的歷史,基於這個理論我們取得了許多發現,比如導航衛星等。
-
神奇的量子物理:白矮星與中子星的奧秘
這一切微觀世界奧秘令人嘆為觀止,也讓愛因斯坦一生為之困惑:「難道上帝在玩骰子?」。量子力學與相對論已經成為二十世紀以來的現代物理學兩大支柱,變幻莫測的微觀世界已在科學的掌控之中,分子生物、納米材料、計算機晶片、高能宇宙線,這一切包含在可知的科學知識體系之中。然而,每當仰望天空,似乎量子的宇宙天體總是在人們的視線之外。其實,這是對量子概念的過度神秘而形成的成見。
-
微引力透鏡是啥,愛因斯坦在引力透鏡上犯過的錯誤
這兩句話是中國古代智慧的結晶,任何人都可能犯錯誤,無論他曾經多麼偉大過,小編這裡絕對沒有含沙射影的說某些人,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千年偉人愛因斯坦在引力透鏡上犯過的小錯誤。微引力透鏡現象是由一顆恆星發出的光沿著我們在地球上的視線從背後穿過另一顆恆星而引起的。在這一過程中,前景恆星的扭曲會增強背景恆星的亮度,使之看起來被扭曲了,但是也更亮了。
-
白矮星上可能有外星生命
我們知道地球上的智慧生命:它一般會出現在一顆環繞恆星運行的巖石行星的表面,那裡有豐富的液態水和適宜的大氣層。我們真的不知道外星生命會是什麼樣子,但鑑於我們對地球上生命的了解,我們可以假設外星人可能在類似的條件下進化而來。所以,按照我們的最佳選擇,我們可以尋找與我們相似的世界。
-
白矮星一生歷程(白矮星簡史)
一顆低質量或中等質量的恆星(質量小於我們太陽質量的8倍)將變成白矮星。一個典型的白矮星其質量大約和太陽一樣,但體積只比地球稍大一點。白矮星,也被稱為簡併矮星,主要是由電子簡併物質組成的恆星核心的殘餘物。白矮星的密度非常高:如果其質量與太陽相當,那麼體積只與地球大小差不多。
-
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時空觀
愛因斯坦最大的貢獻是在牛頓萬有引力基礎之上把空間與時間聯繫起來,認為其不可分割,並稱為四維時空,從而建立了廣義相對論。大質量物體比如地球、太陽、星系,都會因為自身龐大的重量把周圍平滑時空彎曲。而當物體在彎曲的大質量空間運動的時候,比如地球圍繞太陽、衛星圍繞地球運動的時候,由於空間彎曲,直線運動就變成彎曲運動,這就是萬有引力基礎上的相對論時空彎曲。同時愛因斯坦相對論預言了光在太陽等大質量天體下的彎曲,運動的物體壽命延長等,這些都獲得了驚人的驗證。愛因斯坦預言任何物體周圍都存在引力場,而引力場存在於彎曲的時空裡。
-
白矮星
因為它的顏色呈白色、體積比較矮小,因此被命名為白矮星。白矮星是一種晚期的恆星。根據現代恆星演化理論,白矮星是在紅巨星的中心形成的。白矮星體積小、亮度低,但質量大、密度極高。比如天狼星伴星(它是最早被發現的白矮星),體積和地球相當,但質量卻和太陽差不多。一顆質量與太陽相當的白矮星體積只有地球一半的大小。在太陽附近的區域內已知的恆星中大約有6%是白矮星。
-
地球上的鋰大部分來自白矮星的爆炸!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太陽系和銀河系中的鋰似乎白矮星有所關聯,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的鋰元素大部分來自一種叫白矮星的恆星爆炸。鋰鋰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三種元素,原子量為6.94。由於它的相對核不穩定,所以它不像你預期的那麼豐富,而且它與元素越輕越豐富的趨勢相反:它在太陽系中的豐度低於周期表前32個元素中的25個。
-
見證愛因斯坦「引力透鏡」的奇蹟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主要目標是搜索環繞遙遠恆星周圍轉動的行星物體,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它不能夠在自己探測的道路上發現極端的相對論現象。愛因斯坦的「引力透鏡原理」可以解釋亮度增大的原因,當白矮星在紅矮星的前方經過時,白矮星具有極強的引力場,引起了周圍時空的彎曲,當紅矮星的光線經過彎曲了時空場時必然產生聚焦效果,聚焦後的光線抵達觀測者時,光線看起來就更亮一些;而當白矮星在紅矮星的後方經過是,紅矮星的光線就失去了彎曲時空場帶來的聚焦效果,光線看起來就暗淡一些,失去了這種光線的增強效應。
-
兩顆白矮星碰撞產生了一顆超級巨大的白矮星
這種差異可以用兩個較老的白矮星的合併來解釋,這實際上導致了碰撞發生後新生的白矮星重新啟動冷卻過程。研究小組發現的所有證據,比如白矮星的化學成分,以及它的高質量,都集中在這個合併理論上。所有這些都為WDJ0551+4135由兩個平均質量的白矮星合併而成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
時空扭曲星系證實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關鍵部分
1918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測,大型物體的旋轉會扭曲其附近的空間和時間,從而使時空連續體發生扭曲,這種現象被稱為「框架拖曳」。現在,一個科學家團隊已經能夠在雙星系統中測量這種影響,揭示出恆星尾隨時空的令人震驚的偏差。
-
白矮星是如何爆炸的
天體物理學家第二次發現了伴隨著白矮星爆炸的壯觀的紫外線(UV)閃光。作為一種極其罕見的超新星類型,這一事件有望為幾個長期存在的謎團提供洞察力,包括白矮星爆炸的原因,暗能量如何加速宇宙,以及宇宙如何產生重金屬,如鐵。領導這項研究的西北大學天體物理學家亞當·米勒說:「紫外線閃光告訴我們一些關於這顆白矮星是如何爆炸的非常具體的信息。」
-
太陽的未來將成為白矮星,那什麼是白矮星呢?
這個留下的核心就是白矮星,他會變得極熱。白矮星在燃燒完剩下的燃料之後,白矮星會開始降溫,但這可能需要幾十億年。白矮星開始燃燒最後一些燃料。一些恆星由於非常的小他們會很快燃燒掉所有的燃料,這種燃料通常是氫氣。白矮星不會燃燒,及熱核反應。白矮星相比於他原來的恆星顯得非常的小,但是密度卻非常高。想像一下將鋁箔壓成球,鋁箔球會變得很緊密並且比鋁箔片要小很多。
-
恆星滅亡故事:白矮星軌道上發現行星碎片
現在科學家稱這顆恆星為白矮星SDSS J122859.93 + 104032.9,本周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結果可以讓我們對地球的未來有了一個驚人的了解。研究人員發現,這個每兩個小時就圍繞恆星旋轉一次的物體,很可能是一顆被摧毀的行星的內核。
-
愛因斯坦是正確的!4200光年外的一個星系證實了關於重力的觀點
愛因斯坦確信所有的物體在引力場中都以同樣的方式下落,不管它們自身的引力如何。它被稱為等效原理,科學家們剛剛用發現的一個遙遠的三星系統證明了它的正確性。這個系統包含一顆繞軌道運行的中子星和一顆白矮星,還有一顆更遙遠的白矮星圍繞著這對恆星運行。
-
電子天平的分類,維修及保養
人們把用電磁力平衡被稱物體重力的天平稱之為電子天平。其特點是稱量準確可靠、顯示快速清晰並且具有自動檢測系統、簡便的自動校準裝置以及超載保護等裝置。按電子天平的精度可分為以下幾類: 超微量電子天平 超微量天平的最大稱量是2至5g,其標尺分度值小於(最大)稱量的10-6,如Mettler的UMT2型電子天平等屬於超微量電子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