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矮星質量越大半徑越小,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又一次正確

2020-09-05 木木聊科學

科學家揭開了白矮星的神秘面紗,支持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天文學家很早就將白矮星的質量和半徑之間的關係理論化了,但直到現在才觀察到它的質量-半徑關係。一項新的研究顯示,隨著白矮星質量的增加,它們的體積會縮小,這與大多數已知的天體不同。

在這項新工作中,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新的方法,將來自數千顆白矮星的數據合併起來觀察這一奇怪的現象,並為廣義相對論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

當像太陽這樣的恆星耗盡燃料時,它們的外層會向外膨脹爆炸,只剩下地球大小的核心。這個核心被稱為白矮星,它被認為是恆星的最終進化狀態之一。但是這些恆星殘骸仍然是一個謎,因為當白矮星的質量增加時,它們的體積就會縮小。因此,白矮星的質量將與太陽相似,但會被壓縮成地球大小的物體。



白矮星變得如此小而緊湊,最終坍縮成中子星,它是更高度緻密的恆星屍體,其半徑通常不會超過30公裡。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人們就開始理論化白矮星內部的質量-半徑關係。白矮星質量增加而同時體積縮小的原因被認為是由它的電子狀態引起的,白矮星內部的壓力使電子被電離出來,電子的數量急劇增加。這種機制是量子力學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結合。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物理和天文學系副教授納迪亞·扎卡姆斯卡說:「質量-半徑關係是量子力學和引力的驚人結合,但對我們來說這是違反直覺的。我們認為,當物體質量增加時,它就會變大。」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觀察白矮星質量-半徑關係的方法。研究人員利用斯隆數字巡天和蓋亞太空天文臺收集的數據,觀察了3000顆白矮星。



研究小組測量了引力紅移效應,也就是恆星重力對光的影響。當光線離開物體時,來自物體的光的波長會變長,使物體看起來更紅。通過觀察引力紅移效應,他們能夠確定半徑相似的白矮星的徑向速度。徑向速度決定了一顆恆星是在靠近還是遠離太陽。通過確定恆星的徑向速度,他們也能夠確定恆星質量的變化。

這個理論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了,但值得注意的是,科學家使用的數據集的規模和精度都是前所未有的。這些測量方法,在某些情況下是多年前發展起來的,突然間變得更好了,這些舊的理論終於可以被探測了。研究中使用的方法從本質上把一個理論變成了一種觀察現象。此外,它將來還可以用來研究更多的恆星,還可以幫助天文學家分析白矮星的化學成分。

相關焦點

  • 吃得越多,個頭越小!3000多顆白矮星依然逃不出愛因斯坦魔掌
    編者按:白矮星是宇宙中非常常見的一種天體,但它又有著非常罕見的行為,矮星質量增加的同時,體積卻是縮小的,引力的紅移效應則出現增強。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篩查了3000多顆白矮星,發現該現象是真實存在的,且符合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再被驗證:時空扭曲質量方式正確
    北京時間7月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在過去100多年裡,能預測並驗證1910年代實驗範圍之外的科學研究,並且經受了科學家的最新考驗。目前研究人員進行傳統實驗,進一步驗證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通常科學家會觀察宇宙天體扭曲空間結構的程度,從而確定它的質量大小。
  • 愛因斯坦與廣義相對論
    然而,有一點可以肯定,馬赫認為「不存在以太和絕對空間,一切運動都是相對的」,這一思想引導愛因斯坦走上了創立狹義相對論的正確道路;馬赫認為「慣性效應起源於物質間相對加速產生的相互作用」的思想,又導致愛因斯坦猜測慣性力可能與萬有引力有相同或相似的根源,都起源於物質間的相互作用,從而引導愛因斯坦走上了創立廣義相對論的正確道路。所以,馬赫原理在歷史上的貢獻是應該肯定的。
  • 愛因斯坦啊,你為何總是正確的?新觀測結果再次證明了廣義相對論
    在人類科學史上,相對論無疑是最值得人們稱道的科學成就。在一百多年前,愛因斯坦就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直到今天,我們仍然還在試圖證明其中的理論,並且,每一次都證明:愛因斯坦是正確的。去年的時候,科學家們公布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正式「發現」了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推導出來的這種天體,讓它從理論變成了實際,證明了愛因斯坦的正確性。
  • 愛因斯坦又一次正確!太陽光譜的精確測量驗證了廣義相對論
    愛因斯坦在1915年發表的廣義相對論引入了時空的新概念,它表明大質量物體會引起附近時空的彎曲,而時空彎曲會引起時間變慢。但是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能明顯測得到相對論效應的天體就只有太陽。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測量時間延緩這一效應呢?
  •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出色地通過了有史以來最嚴格的考驗
    1915 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用來描述物質間引力相互作用。廣義相對論首次把引力場解釋成時空的彎曲——大質量物體將宇宙結構扭曲,創造出一口彎曲的「井」,其他物體則會圍繞其運行。一百多年後,這一理論出色地通過了有史以來最嚴格的考驗,等效原理對三星系統的預測與觀測到的脈衝星周期吻合。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什麼?
    如何理解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可以用幾個字來表達:「時空告訴物質是如何運動的;物質告訴時空是如何彎曲的。」但是,物理學家約翰·惠勒的這一簡短描述隱藏了一個更為複雜、更深刻的真理。除了量子理論,廣義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即:引力理論和關於行星、星系和整個宇宙的理論。它是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延伸,但在此期間,愛因斯坦整整花了10年的時間。
  • 再一次驗證廣義相對論正確性,天體物理學家觀測到恆星拖曳時空
    天體物理學家說,該事件再一次驗證廣義相對論是正確行。圖註:該插圖是位於澳大利亞的帕克電波望遠鏡(Parkes radio telescope)觀測到的脈衝星白矮星雙星系統。物理學家們花了大量時間試圖反駁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的觀點,但每一次新的嘗試都在不斷地證明理論的正確性。這一最新發現,即「參考系拖拽」的證據,再次證明愛因斯坦是對的。
  • 愛因斯坦又對啦!科學家證明:相對論「自由落體普適性」正確!
    來自一項國際科學家合作研究記錄了迄今為止對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基石之一「自由落體普適性」的最準確確認。這項新的研究表明,該理論適用於中子星等強大引力天體。使用射電望遠鏡,科學家可以非常準確地觀測到脈衝星(一種中子星)產生的信號,並測試愛因斯坦引力理論對這些極端天體的有效性。
  • 100年前的一次日全食證實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該實驗在100年前證實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並使愛因斯坦名揚天下。根據牛頓的物理概念,光沒有質量,因此不會受到重力的影響,所以它應該總是保持直線運動。雖然愛因斯坦1915年的廣義相對論理論並沒有直接與牛頓相悖,但愛因斯坦將引力視為時空扭曲。他假設太陽的重力會使光線彎曲,太陽附近的星星視位置會變化。愛丁頓開始通過在日食期間觀測恆星來驗證愛因斯坦的理論。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什麼理論?
    簡單來說,愛因斯坦在一百多年前創立的廣義相對論是一種引力理論,描述宇宙中天體的引力作用。關於引力理論,我們最早接觸到的是牛頓在17世紀提出的萬有引力定律。那麼,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與牛頓的有什麼區別呢?在牛頓看來,宇宙中任何有質量的物體之間都會存在引力作用。大到天體,小到細菌,引力作用始終存在。無論距離多遠,都會存在引力,並且這種作用是瞬間產生的超距作用。根據萬有引力定律,物體之間的引力正比於物體質量之積,反比於物體之間的距離。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非常成功,它解釋了為什麼蘋果會落地,為什麼地球會繞著太陽旋轉,甚至還能預言此前尚未發現的海王星的存在。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如何解決牛頓理論解決不了的問題?
    脈衝星極其緻密,一顆質量與太陽相當的脈衝星的體積只相當於一個直徑10千米左右的球體。迄今,對廣義相對論最知名的檢驗之一便來自一對被稱為PSR B1913+16的脈衝星。也被稱為赫爾斯-泰勒雙脈衝星,以它們的發現者是拉塞爾·赫爾斯(Russell Hulse)和約瑟夫·泰勒(Joseph Taylor)命名。因為這項發現,他們獲得了199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時空扭曲星系證實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關鍵部分
    1918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測,大型物體的旋轉會扭曲其附近的空間和時間,從而使時空連續體發生扭曲,這種現象被稱為「框架拖曳」。現在,一個科學家團隊已經能夠在雙星系統中測量這種影響,揭示出恆星尾隨時空的令人震驚的偏差。
  • 等效原理被證實,廣義相對論的基礎再一次被加固
    ​今天,各大媒體爭相報導,相對論「自由落體的普適性」又一次被證明,愛因斯坦又一次正確了。準確來講,這只是廣義相對論的兩大假設之一在一定精度內被證明有效。等效原理等效原理在現代物理學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1916年愛因斯坦建立的廣義相對論的兩個基本假設之一,另一個基本假設是廣義相對性原理。等效原理又分為弱等效原理、強等效原理和甚強等效原理。
  • 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時空觀
    愛因斯坦最大的貢獻是在牛頓萬有引力基礎之上把空間與時間聯繫起來,認為其不可分割,並稱為四維時空,從而建立了廣義相對論。大質量物體比如地球、太陽、星系,都會因為自身龐大的重量把周圍平滑時空彎曲。而當物體在彎曲的大質量空間運動的時候,比如地球圍繞太陽、衛星圍繞地球運動的時候,由於空間彎曲,直線運動就變成彎曲運動,這就是萬有引力基礎上的相對論時空彎曲。同時愛因斯坦相對論預言了光在太陽等大質量天體下的彎曲,運動的物體壽命延長等,這些都獲得了驚人的驗證。愛因斯坦預言任何物體周圍都存在引力場,而引力場存在於彎曲的時空裡。
  • 恆星運動軌跡證實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預言
    愛因斯坦在科學上的成就在百年來可以說無人可及。但是,因為超前的理論,其相對論自誕生以來一直被質疑。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觀測宇宙的技術越來越先進,不管是尺度還是精度都日漸提高,相對論裡的理論也隨之一點點被所觀測現象證實。
  • 顛覆物理世界的廣義相對論
    20世紀初,愛因斯坦先後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證明了自然界根本不存在絕對靜止的參考系。他用一個簡單的「時空」代替了作為獨特實體的空間和時間,「時空」對於處在不同位置和不同運動狀態的觀察者而言,看上去是不同的。愛因斯坦指出,在像地球這樣的大質量的物體附近,時間流逝得更慢一些。這是因為光的能量和它的頻率有一種關係,即能量越大,頻率越高。
  •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言成真,原因是在這裡
    結合美國宇航局哈勃太空望遠鏡和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的數據,研究人員發現,此星系中引力的行為與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預言相符,在星系的尺度上證實了這一理論的正確性。191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對引力如何起作用進行了解釋。自那以來,廣義相對論通過了一系列在太陽系內的高精度檢驗,但還從沒有在巨大的天文學尺度上對其進行過精確地檢驗。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在地球表面上再次被證明是正確的
    廣義相對論是現代物理中基於相對性原理利用幾何語言描述的引力理論。該理論由愛因斯坦自1907年開始發展,最終在1915年基本完成。廣義相對論將經典的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與狹義相對論加以推廣。在廣義相對論中,引力被描述為時空的一種幾何曲率屬性,而時空的曲率則通過愛因斯坦場方程和處於其中的物質及輻射的能量與動量聯繫在一起。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講的是什麼?
    廣義相對論描述的是物質與空間、運動與時空之間的精妙聯繫,揭示了萬有引力的本質。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的時空觀已經顛覆了經典時空觀,但是狹義相對論有一個非常大的缺陷,就是只能描述慣性系,無法描述非慣性系。狹義相對論的主要工作完成後,愛因斯坦著手把相對論推廣到非慣性系,在愛因斯坦苦思之時,腦海裡閃過一個想法——電梯思想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