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物理世界的廣義相對論

2020-08-28 智造界



1905年,26歲的德裔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發表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5篇物理學論文,這幾篇論文奠定了狹義相對論的基礎。在之後的10年時間裡,愛因斯坦不斷對自己的理論進行探索、研究和完善。

1915年,愛因斯坦又提出了廣義相對論,終於完成了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工程。由於廣義相對論理論十分嚴謹,而且獲得了天文觀測上的證實,在問世後不久便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現代物理學的大門從此正式開啟。

時至今日,廣義相對論已誕生整整100年,廣義相對論不僅改變了全人類對時空乃至整個宇宙的認識,還大大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或許,直到現在你根本不清楚什麼是廣義相對論,但它的確已經深刻地影響了整個人類社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我們每一個人。



顛覆傳統的時空觀

廣義相對論對人類思想的最大衝擊,便是它顛覆了人類傳統的時空觀。在愛因斯坦之前,牛頓經典力學早已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並被一些人認為已經臻於完美。然而,到了19世紀末,臻於完美的經典物理學殿堂上空卻出現了一朵「烏雲」,那就是麥可遜-莫雷實驗尋找絕對參考系「以太」遭遇了失敗。在經典力學時期,人們套用機械波的概念,想像宇宙中必然有一種能夠傳播光波的彈性物質,物理學家稱之為「以太」,並把這種無處不在的「以太」看作絕對靜止參考系。

這個絕對靜止的參考系便是牛頓經典物理學最根本的基石。但是,這個理論面臨一個新的問題:地球以每秒30千米的速度繞太陽運動,那就必然會遇到每秒30千米的「以太風」迎面吹來,同時,這個「以太風」也必將對光的傳播產生影響。也就是說,如果存在「以太」,那麼當地球穿過「以太」繞太陽公轉時,在地球通過「以太」運動的方向測量的光速(當我們對光源運動時)應該大於在與運動垂直方向測量的光速(當我們不對光源運動時)。

為了尋找「以太」,麥可遜和莫雷用麥可遜幹涉儀反覆測量了兩束垂直光的光速差值,結果卻證明光速在不同慣性系和不同方向上都是相同的。這一實驗結果否認了「以太」(絕對靜止參考系)的存在,經典物理學開始動搖。

20世紀初,愛因斯坦先後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證明了自然界根本不存在絕對靜止的參考系。他用一個簡單的「時空」代替了作為獨特實體的空間和時間,「時空」對於處在不同位置和不同運動狀態的觀察者而言,看上去是不同的。

愛因斯坦指出,在像地球這樣的大質量的物體附近,時間流逝得更慢一些。這是因為光的能量和它的頻率有一種關係,即能量越大,頻率越高。當光從地球的引力場往上行進,它失去能量後頻率下降,會表現為光波的兩個相鄰波峰之間的時間間隔變大。因此,在地球上空的某個人看來,下面發生的每一件事情都需要更長的時間。簡單地說,就是對於坐在地面上的一個人和坐著飛機旅行的另一個人而言,時間流逝速度並不相同。不難看出,相對論作為一種新的理論已經徹底顛覆了牛頓力學的時空觀。後來,有人對比了位於水塔底和水塔頂的兩個時鐘,發現位於塔底那個更接近地球的鐘的確走得慢些。

愛因斯坦的時空觀被證實後,牛頓力學的時空觀「壽終正寢」。儘管牛頓力學在普通宏觀低速的情況下可以作為一種近似計算而運用,但在概念上,牛頓力學對客觀世界的描述實際上已經是一種錯誤。



重新詮釋「運動」和「引力」

基於不同的時空觀,便會產生不同的物體運動理論。愛因斯坦指出,對於描述物理現象的自然定律,在任意運動的參考系中全都應當「平權」。也就是說,物理方程在任意坐標變換下都必須是協變的,都應具有相同的數學形式。這就是廣義相對性原理,也稱廣義協變原理。

為了賦予廣義協變性以具體的物理內容,愛因斯坦從物體的慣性質量與引力質量等價這一經驗事實出發,提出了在一個小體積局域內的萬有引力和某一加速系統中的慣性力相互等效的所謂等效原理。根據等效原理,愛因斯坦認為物體的運動方程其實就是它在參考系中的「測地線方程」,而物體的「測地線方程」與其自身的固有性質無關,只取決於時空區域的幾何性質。這就涉及到了廣義相對論中對於「引力」的詮釋。

根據牛頓力學理論:物質的存在,產生萬有引力。愛因斯坦卻認為,時空本身就不是平坦的,引力只是時空的一種幾何屬性,即引力是由時空彎曲後的畸變引起的,引力場會影響時間和距離的測量。舉一個典型的例子,像地球這樣的行星並非是由於受到被稱為「引力」的力而沿著彎曲的軌道運動的,相反,它只是沿著彎曲空間中最接近於直線路徑的軌跡運動。

只不過這個軌跡在「四維時空」中是一條直線的路徑,但在三維空間中看起來是一條彎曲的路徑而已。這就好比一架在峰巒起伏、凹凸不平的地面上空飛行的飛機,雖然它沿著「三維時空」中的直線飛,但它在二維地面上的影子卻是沿著一條彎曲的路徑運動。基於這種對「引力」的全新解釋,愛因斯坦以純推理的方式推導出了一個比牛頓引力定律精確得多的、更為合理的引力場方程,這就是廣義相對論的基礎。

可以說,廣義相對論是一種關於萬有引力本質的理論,是人們對物質、時空與引力場之間的關係在認識上的進一步深化和統一,它精確地證實了物質運動和空間時間的不可分割性。廣義相對論認為質點在引力場中是沿著彎曲時空的短程線運動,這種把引力場「幾何化」的物質運動理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拓寬並發展了牛頓的引力理論。



「四大驗證」驚世駭俗

廣義相對論誕生後,其顛覆性的「時空觀」和「引力說」首先便在天體物理學上得到了驗證。其中最赫赫有名的就是水星近日點進動、光線彎曲、引力紅移和雷達回波延遲這「四大驗證」。

第一個是水星近日點進動。早在19世紀中葉,天文學家便發現水星在近日點進動的觀測值與根據牛頓定律計算的理論值存在一個每世紀43角秒的偏差。這個偏差在隨後的數十年內都沒有得到合理的解釋,直到廣義相對論問世之後才迎刃而解。

原來,水星是最接近太陽的內行星,離中心天體越近,則引力場越強,時空彎曲的曲率就越大。愛因斯坦根據廣義相對論把行星的繞日運動看成是它在太陽引力場中的運動,他計算得到的水星近日點進動的數值與實際的觀測值極其吻合。

第二個是光線彎曲。廣義相對論認為,當光線經過一些大質量的天體(例如太陽級別的恆星)時,它的傳播路線是彎曲的,這源於它沿著大質量物體傳播時所形成的時空曲率。1919年,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派出的天文觀測隊對當年的一次日全食進行了系統觀測,他們不僅觀測到了光線彎曲,就連光線彎曲的角度也和廣義相對論的計算值基本一致。

第三個是引力紅移。按照廣義相對論,在強引力場中的時鐘會變慢,因此從恆星表面射到地球上的光線,其光譜線會發生紅移。1925年,美國威爾遜山天文臺的亞當斯觀測了天狼星的伴星天狼星B並記錄下它發出的譜線,最終得到的數據與廣義相對論的預測基本相符。

最後一個是雷達回波延遲。前面提到,光線經過大質量物體附近會彎曲,這種彎曲可以看成是一種折射,相當於光速減慢。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出,從空間某一點發出的信號,如果途經太陽附近,則它到達地球的時間將會有所延遲。

1964年,美國天文學家夏皮羅領導的小組先後對水星、金星與火星進行了雷達實驗,證明了雷達回波確有延遲現象,並且檢測到的延遲值與廣義相對論的理論值相差不大。「四大驗證」在科學界傳開之後,廣義相對論理論的正確性得到了廣泛地承認。



點燃天文學的革命

從「四大驗證」中不難看出,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框架和理論基礎,後世學者沿著這條道路建立並完善了一大批天文學理論,從而點燃了天文學領域的革命。

首先,廣義相對論對於研究天體結構和演化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天文學領域非常流行的恆星演化理論便是基於廣義相對論。

根據恆星演化理論,恆星的誕生始於一團體積非常巨大的氣狀雲團,這個氣狀雲團也被稱為星雲。星雲在其自身存在的電磁力和萬有引力的作用下,轉動著的渦旋星系壓縮星系物質,迫使星雲凝聚收縮,凝聚過程中釋放的引力勢能會使凝聚物質的內核溫度急劇上升,並最終引起由氫原子轉變成氦原子的核聚變反應,同時釋放巨大的能量,恆星便被點燃,之後才正式誕生。恆星一旦形成,就會進入一個持續達幾十億年的由氫轉變成氦的平穩燃燒過程。

比如,我們的太陽已經燃燒了約45億年,這種穩定的燃燒過程還可以維持50億年。在這個過程中,恆星核聚變反應所產生的向外輻射的壓力與向內的引力保持平衡,恆星的溫度和體積便基本恆定。當核燃料減少到一定程度時,引力使星體體積收縮,恆星會形成以氦為主具有較重原子核的核心,此時恆星會進入「紅巨星」狀態。

如目前發現的獵戶座A和天蠍座A,都已發展到紅巨星階段。等到氦燃燒殆盡之後,恆星會進入「晚年期」,也同時完成了它的初級演化,之後的恆星能否繼續進入高級演化階段則取決於它的質量。1931年,天體物理學家錢德拉首先計算出了這個質量的臨界點,這個臨界點大約是半個太陽的質量。對大於臨界點質量的恆星,星體體積會產生更高層次的收縮,氦繼續轉變成碳、氧和矽,其表面溫度非常高,可達太陽表面溫度的數萬倍,恆星便進入「白矮星」狀態。

1967年,卡文迪許實驗室的喬絲琳和安東尼發現了有規律的無線電脈衝,這些電脈衝最終被推斷來自於旋轉中的中子星。中子星也是恆星演化到末期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

其次,是黑洞理論的建立。基於廣義相對論理論的恆星演化模型,一般認為,具有幾十倍太陽質量的大質量恆星在進入中子星階段之後,還會進一步塌陷成密度趨近於無窮大的「黑洞」。所謂黑洞,就是當一個星體足夠緻密時,其引力會使時空中的某些區域發生極度的扭曲以至於連光都無法逸出。

在天文學上,緻密星體的最重要屬性之一是它們能夠極有效率地將引力能量轉換為電磁輻射。恆星質量黑洞或超大質量黑洞對星際氣體和塵埃的吸積過程被認為是某些非常明亮的天體的形成機制。例如,星系尺度的活動星系核以及恆星尺度的微類星體。在對這些現象進行建立模型的過程中,廣義相對論都起到了關鍵作用。

目前,黑洞也是引力波探測的重要目標之一:黑洞雙星的合併過程可能會輻射出能夠被地球上的探測器接收到的某些最強的引力波信號,這成為在大尺度上探測宇宙膨脹的一種手段;恆星質量黑洞等小質量緻密星體落入超大質量黑洞的這一過程所輻射的引力波,能夠直接並完整地還原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的時空幾何信息。這些都是目前利用黑洞理論所開展的研究應用。

另外,廣義相對論還促進了量子場論的革新。作為現代物理中粒子物理學的基礎,通常意義上的量子場論是建立在平直的閔可夫斯基時空中的,這對於處在像地球這樣的弱引力場中的微觀粒子而言是一個非常好的近似描述。

但是,在某些情形中,引力場的強度足以影響到其中的量子化的物質,但不足以要求引力場本身也被量子化,為此物理學家發展了彎曲時空中的量子場論。這些理論藉助於廣義相對論來描述彎曲的背景時空,並定義了廣義化的彎曲時空中的量子場理論。

通過這種理論,可以證明黑洞也在通過黑體輻射釋放出粒子,這就是「霍金輻射」。黑洞有可能通過這種機制導致自身最終蒸發,可以說,「霍金輻射」在黑洞熱力學的研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重新認識宇宙

廣義相對論最為震撼的影響,便是促使了大爆炸宇宙論的建立。愛因斯坦試著用廣義相對論從大尺度來考察宇宙,得到了與牛頓力學完全不同的結果。這是因為,當恆星的運行速度達到或接近光速,相互距離達到上億光年時,牛頓力學已經無法下手,廣義相對論便推算出了與牛頓力學經典宇宙觀完全不同的動態宇宙。

後來,經過科學家的進一步研究,又得到了令牛頓理論時期無法想像的一個結論,即動態宇宙必然有著起源、演化和未來。也就是說,我們的宇宙和時間有一個起點,而且也不一定是永恆的。這就形成了大爆炸宇宙論:宇宙是由一個緻密熾熱的奇點於137億年前一次大爆炸後膨脹形成的。

爆炸之初,物質只能以中子、質子、電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態存在。宇宙爆炸之後的不斷膨脹,導致溫度和密度很快下降。隨著溫度降低、冷卻,逐步形成原子核、原子、分子,並複合成為氣體。氣體逐漸凝聚成星雲,星雲進一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恆星和星系,最終形成我們如今所看到的宇宙。

大爆炸宇宙論的出現改變了整個20世紀,甚至是人類有史以來對客觀世界最基本的認識。從此,相對論和天文學的最後一個領域「宇宙學」相結合,指導了現代天文學近百年的發展,也指導了今天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這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理論在天體物理學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推論,也創造出了廣義相對論的另一場高潮。

很明顯,對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做進一步的深入探討,在之前的100年以至今後的100年無疑都是一項意義重大的工作。我們相信,在未來的許多年裡,廣義相對論本身不僅可以得到充實和完善,而且將在與之有關的眾多科學領域繼續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並不斷帶給我們新的驚喜。

連結1:為什麼愛因斯坦沒有因為相對論而獲得諾貝爾獎?

1915年,廣義相對論最終創立,它完美地解釋了水星的近日點進動,從而引起了巨大轟動。1919年,廣義相對論關於光線彎曲的預言也得到了觀察證實,相對論被更多的人認可。

20世紀20年代初,許多著名物理學家向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推薦愛因斯坦,認為他應該憑藉相對論獲獎。然而,評審委員會表示,相對論運用了高深的數學理論,與物理學科的實證主義相違背,相對論屬於數學理論而不是物理理論,並強調相對論還需要進一步的實驗驗證。雙方爭持不下的結果就是折衷。於是,在1922年,愛因斯坦以發現「光電效應」為由,獲得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諾貝爾獎。

到了20世紀20年代中後期,量子理論異軍突起,在全世界對量子理論的一片歡呼聲中,這一時期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大多頒給了研究量子理論的大師們。

到了1929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通過實際觀察,證實了宇宙正在膨脹。本來這是廣義相對論的一次偉大勝利,然而當時量子理論如日中天,愛因斯坦作為反對量子理論的主帥先後兩次在與玻爾關於量子理論的論戰中敗下陣來。愛因斯坦在科學界的聲譽也隨之下降。因此,193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寧可空缺,也沒有頒給愛因斯坦。

到了1933年,希特勒上臺,納粹席捲歐洲,反猶太主義橫行,諾貝爾獎作為歐洲人設立的獎項也很少敢提名猶太裔科學家了。身為猶太人的愛因斯坦也就基本失去了獲得諾貝爾獎的機會。

另外,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愛因斯坦去世,廣義相對論的研究幾乎停滯不前,也沒有任何重大發現。但是,我們可以暢想一下,如果來自中子星的脈衝波能早被發現十幾年(愛因斯坦1955年去世,中子星1967年被發現),那麼愛因斯坦因相對論而第二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

連結2:愛因斯坦研究廣義相對論時做過的「蠢事」

由於廣義相對論博大精深,其推論和預言實在太多,愛因斯坦本人在廣義相對論的研究過程中也做過一些「蠢事」。這些「蠢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愛因斯坦的威望,也間接地影響了愛因斯坦憑藉相對論而獲得諾貝爾獎的可能。

第一件事發生在1916年2月,也就是在廣義相對論確立僅僅3個月後,一位名叫史瓦西的德國科學家寫信給愛因斯坦,他提出根據廣義相對論,如果星體的質量聚集到一定程度時,那麼可能連星體本身發出的光都無法從該星體逃逸出來,這其實就是黑洞的第一個簡單模型。

但愛因斯坦憑直覺認為這不可能,還在很多年後的1939年,寫了一篇論文解釋為什麼黑洞不可能存在。到了20世紀50年代,很多科學家都認為黑洞是可能存在的,但愛因斯坦還堅持認為那是「不允許的」。當然,現在我們都知道,黑洞是存在的,愛因斯坦是錯的。

還有一件事發生在1917年2月。根據廣義相對論的推論,愛因斯坦在一篇論文中提出了「無邊卻有限」的宇宙模型,但該推論直接說明宇宙不能是靜態的,要麼膨脹,要麼收縮。這在當時是一個離經叛道之說,愛因斯坦自己也不願相信,於是在引力場方程中人為地加入了一個所謂的「宇宙常數」,以保證宇宙處於靜態。

論文發表後不久,蘇聯數學家弗裡德曼發現了愛因斯坦證明過程中的一個低級錯誤(在等式兩邊作除法時,除數有可能為0),並於1922年發表論文明確提出了「膨脹著的宇宙」的觀點。很久以後,愛因斯坦承認引入「宇宙常數」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蠢事。


相關焦點

  • 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
    在牛頓理論所構建的世界中,人們普遍認為存在一個絕對靜止的參照系,各種物體相對這個參照系存在一個絕對的運動,但是這個理論其實只適用於解釋地球上的現象,放之宇宙,有些現象是解釋不通的。所以愛因斯坦對此理論進行了顛覆。
  • 從《三體》到廣義相對論,物理老師來揭開現代物理學神秘面紗
    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聊一聊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大家不要一聽廣義相對論就被嚇跑,看完這篇文章相信你一定能夠講出個一二三四五。所有穿越的理論基礎都來自於此哦。大家都知道,在自然學科裡面,物理是最能夠揭示事物本質的。但是很多人對物理的理解還停留在上幾個世紀。比如我們初中和高中物理課本上學的90%的內容是經典物理學。都是一些老古董,經典物理學是以牛頓為核心的物理學。
  • 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
    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是目前人類描述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的兩套比較精確的理論。然而這兩套理論卻是各自為政的,量子力學掌管著微觀尺度,而廣義相對論則掌管著宏觀尺度。然而問題來了,微觀跟宏觀的界限在哪裡呢?也就是說多小的尺度才是微觀?
  • 愛因斯坦與廣義相對論
    我們將在本文中介紹愛因斯坦如何通過物理思想的多次突破,創建起相對論特別是廣義相對論的大廈,並指出愛因斯坦是相對論的唯一創建者。1.1 狹義相對論的創建我們首先來回顧一下狹義相對論的創建。1905 年,年僅27 歲的愛因斯坦發表了《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一文,構建起狹義相對論的大廈。
  • 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以及弦理論
    現代物理學有兩大基石,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那麼在這其中,量子力學是用來解釋微觀世界的理論。量子力學的法則支配著微觀世界的原子和基本粒子的行為,想知道電子光子等基本粒子如何運動,以及它們與什麼樣的力發生相互作用的話,就必須要用到量子力學。
  • 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說---廣義相對論1
    歡迎廣大宇宙愛好者持續關注我們微信平臺!宇宙解碼公眾平臺即將推出科幻故事連載活動,將會在每周六或周日發布一篇精選科幻故事,覺得好看就分享給朋友吧!繩子的張力的大小恰好足以引起物體的加速度。決定繩子的張力的大小的是物體的慣性質量,」我們從這個例子看到,我們對相對性原理的推廣隱含著慣性質量和引力質量相等這一定律的必然性。這樣我們就得到了這個定律的一個物理解釋。  根據我們對作加速運動的箱子的討論,我們看到,一個廣義的相對論必然會對引力諸定律產生重要的結果。事實上。對廣義相對性觀念的系統研究已經補充了好些定律為引力場所滿足。
  • 這很物理:時間的形狀、廣義相對論中的時間測量
    本文將以比較嚴謹地方式為您講述廣義相對論中間的測量問題,接下來的講述比較燒腦,不喜的小夥伴可以繞行。一、時間的形狀?很多物理問題都能歸結為幾何問題,比如牛頓萬有引力,其實是通過行星運動的軌跡與地面物體圓周運動軌跡比較分析得到的。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講的是什麼?
    廣義相對論描述的是物質與空間、運動與時空之間的精妙聯繫,揭示了萬有引力的本質。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的時空觀已經顛覆了經典時空觀,但是狹義相對論有一個非常大的缺陷,就是只能描述慣性系,無法描述非慣性系。狹義相對論的主要工作完成後,愛因斯坦著手把相對論推廣到非慣性系,在愛因斯坦苦思之時,腦海裡閃過一個想法——電梯思想實驗。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什麼?
    廣義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基於空間的「彎曲」能力來解釋引力,或者更準確地說,它將引力與時空的幾何變化聯繫起來了。191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創立了廣義相對論(GRT),即這個「特殊」理論誕生十年之後,應用光速,並假設物理定律在任何給定的參照系中保持不變。
  • 從牛頓到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起源
    導語:2015年11月是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的百年紀念。本文介紹了廣義相對論的起源,從牛頓物理學與電磁學的矛盾到洛倫茲變換,從只適用於慣性系的狹義相對論到可適用於非慣性系的廣義相對論。
  • 廣義相對論(1)
    當然在這個序列中肯定還會提一下牛頓引力在當時看來的一些問題比如水星近日點進動,這標誌著牛頓引力存在缺陷甚至是根本性的紕漏,所以需要「升級」。這是最一般的歷史流程,我們從狹義相對論出發,自然地將各種線索串聯起來,並最終得到了廣義相對論。
  • 顛覆世界的認知——狹義相對論
    顛覆世界的認知——狹義相對論 科學的發展經歷了很長的歷史,這其中誕生了很多的經典,19世紀的曾出現了兩篇偉大的的論文,一篇是普朗克的《論正常光譜的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論》,另一篇是愛因斯坦的《論動體的電動力學》,前者開啟了量子物理學的大門,後者開啟了相對論的大門,相對論之於物理學的重要性,好比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之於生命科學
  • 廣義相對論及其實驗證明
    雖然廣義相對論已被普遍接受,但是廣義相對論還存在一些理論困難,例如,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許多嚴格解難以找到物理解釋;廣義相對論的量子化(量子引力)問題難以解決,等等。因此,物理學家對廣義相對論的理論基礎、重要預言和理論困難從理論與實驗兩個方面多年來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廣義相對論有兩個基本假設:廣義協變原理和(局部)等效原理。
  • 給最美的廣義相對論找找「茬」
    他們一直在對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進行檢驗。愛因斯坦在整整100年前第一次提出了廣義相對論,它解釋了引力是什麼。科學家們一直沒有發現它存在任何不足之處,但卻仍在調查根據它做出的預測,精確到第n位小數。在該理論100周年之際,科學家會做一些特別嚴格的驗證。也許會有人發現這座非凡數學大廈的第一個微小缺陷。
  • 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區別是什麼?
    要了解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區別,我們首先要搞清楚,這兩個理論大概說了什麼?狹義相對論我們先從狹義相對論說起,其實狹義相對論解決了一個物理學的重大矛盾。你會發現,為什麼要麼和時間,要麼和長度(空間)有關,這其實就和狹義相對論要統一的對象有關,狹義相對論統一了時間和空間。愛因斯坦認為時間和空間並不是分離的兩個物理量,它們會受到運動的影響。所以,我們要把它們結合起來研究,並稱為時空。由於我們生活在三維的空間內,所以也可以叫做三維時空。而光速則是三維時空的一個特殊屬性,描述了兩個事件之間的時空間隔。
  • 廣義相對論量子力學可統一了?
    本文轉自中國科學網-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1月25日電 (記者徐玢)有沒有一種理論可以統一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2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吳嶽良在中科院理論物理所舉行的前沿科學論壇上,提出引力量子場論。該理論打破以彎曲時空幾何為基礎的廣義相對論的局限,將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統一起來。相關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國際期刊《物理評論》上。此前量子場論的建立,使狹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成功統一。但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統一至今仍是理論物理界的研究熱點。
  • 廣義相對論在當時幾乎無人能懂,後來是如何得到了世人的認可?
    愛因斯坦作為一名科學巨匠被很多人所崇拜,他在1905年連續發表了5篇論文,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並創立了狹義相對論,之後也因他發現的光電效應獲得諾貝爾獎,而眾人對愛因斯坦崇拜的原因可能並不是因為他發現了光電效應,可是他在「廣義相對論」中的時空觀。在1916年,愛因斯坦在《物理學雜誌》上發表了《廣義相對論的基礎》,從而創立了「廣義相對論」。
  • 提出廣義相對論以後,愛因斯坦對理論物理還做出過什麼貢獻?
    愛因斯坦是人類歷史上能夠和牛頓並列的最頂級科學家,他的最偉大成就就是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給出狹義相對論時26歲,給出廣義相對論時36歲。1919年,愛丁頓的實驗證實了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從此坐穩了科學領袖和科學明星。
  • 霍金本應獲得卻遺憾錯過的2020諾貝爾獎:廣義相對論之黑洞
    遺憾的是,對於2018年去世的世界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來說,這個獎項來得太晚了。今天彭羅斯和另外兩位物理學家一起被授予諾貝爾獎,他在1964年的一項研究中發現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導致了黑洞的形成。
  • 廣義相對論的故事,愛因斯坦是怎麼想到的,竟出自於對帽子的觀察
    像狹義相對論一樣,廣義相對論的另一個基礎也是&34;,它的含義是:&34;廣義等效原理與光速不變原理,成為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理論大廈的兩塊基石。有了這兩塊基石,又該如何構建出包括加速或引力的廣義相對論大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