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很物理:時間的形狀、廣義相對論中的時間測量

2020-12-05 科學塢

本文將以比較嚴謹地方式為您講述廣義相對論中間的測量問題,接下來的講述比較燒腦,不喜的小夥伴可以繞行。

一、時間的形狀?

很多物理問題都能歸結為幾何問題,比如牛頓萬有引力,其實是通過行星運動的軌跡與地面物體圓周運動軌跡比較分析得到的。廣義相對論同樣如此,只是其中考慮的除了空間的幾何形狀之外,還有時間的幾何形狀。

時間有形狀嗎?這個還是真有。我們回憶經典力學中所有時間測量的方法,都可以歸結為對某種等周期性運動物體的軌跡測量,時間對應的是周期性運動物體在空間中的幾何位置,這就是牛頓力學中時間的幾何形狀。

在廣義相對論中,由於光速在真空中不變,物體的周期性運動軌跡也會受到運動速度的影響,所以實際觀測到的周期性運動物體的軌跡就與牛頓力學中的軌跡不同,自然時間的形狀也就不同。

討論時間的形狀,就是在討論在廣義相對論中的客觀測量的問題。測量也是物理與數學和哲學的最大區別,這一點,我在很多的科普文章中反覆強調,甚至曾經說過:「不能測量的物理學就是耍流氓」。

二、廣義相對論中的坐標鍾與標準鍾

既然時間的測量是一個幾何問題,那麼我們就可以如同在經典力學中用三維坐標系繪製一個周期性運動的軌跡那樣,在四維時空中繪製出一個周期性運動的軌跡,這就需要我們建立一個四維(三維空間+一維時間)坐標系。

很抱歉,公式打不出來,只能在PS裡弄好發圖片來描述了,後面的圖也都是這麼弄的。

與經典力學中的真實時鐘類似,在狹義相對論中,事實上的真實時鐘同樣是一個在慣性系中做等周期運動的物體所記錄的時間,我們把這個時間稱為這個慣性系的固有時間,即靜止於這個參照系中觀察者所親身經歷的時間。我們可以把這個時間用下圖中的表達式表示。

從公式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個時間與觀察者的世界線長度成正比。由於s與τ(相對論中的時間t習慣用字母τ來標記)都是標量,所以世界線長度s和固有時間τ都不依賴於坐標系的選擇,換句話說,就是它們在坐標變換下不變。

在廣義相對論中,根據等效原理,可對時空中任意觀察者A引入相對於他瞬間靜止的局部慣性系B並仿照狹義相對論,定義靜止在B中的「真實時鐘」為標準鍾,它所記錄的時間為慣性系B的固有時間。

設LA為任意觀察者A的世界線,當A在P點時,相對於他瞬間靜止的局部慣性系的世界線為LB,LA、LB在P點相切。從狹義相對論可以得到,慣性系B的固有時間為下圖中的公式。

從微分幾何中我們可以知道,在一點的鄰域,曲線LA的線元dsA與其切線的線元dsB相等(物理學中的線元不是數學中的抽象的無窮小量,可以是世界線的在P點的鄰域區間),所以我們可以定義觀測者A,觀測者A可以不是慣性觀測者,其固有時間正比於A的世界線長度,可以用下圖的公式表達。

因此,對於彎曲時空中的任意觀察者來說,其時鐘的讀數都與自己的世界線長度成正比。該時鐘就是它的標準鍾,這個鐘所記錄的時間就是其固有時間。並且,在其世界線上的任意一點的固有時間都與該點的瞬間靜止局部慣性系的固有時間相等。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隨著觀察者A一起運動的鐘和A的瞬間靜止局部慣性系的鐘都可以作為A的標準鍾來記錄他的固有時間。但前者只是一個單一的鐘,可以連續 記錄A的固有時間,而後者可以有無窮多個鐘組成,每一個只在一個時空點的鄰域,記錄A在那一瞬間的固有時間。」

三、坐標時間與固有時間的關係

在黎曼空間中,可以用二次型如下圖中的公式來定義空間中相鄰兩點間的距離ds(即線元)。這裡的距離是一個標量(不變量),與坐標系的選擇無關。

從圖中的公式中我們可以得到,對於某個靜止的觀察者,他的坐標時間與固有時間之間的關係,可以用下圖中的式子來表達。

從公式我們可以看出,在非笛卡爾坐標系中,同一時空中點的固有時間一般不等於坐標時間。

四、坐標時間與固有時間的物理意義

第一、坐標時間是虛構的時間,僅在計算中有用,具有理論意義,但無法直接測量。標準時間才是真實時間,有測量意義的是標準鍾所記錄的固有時間不是坐標時間。但固有時間僅有局部意義,在大範圍的時空中,有意義的是坐標時間。

第二,任何做周期性運動的物體都可以作為標準鍾。標準鍾可以在彎曲時空中沿著任何類時世界線運動,並通過自身的讀數把世界線參數化,它所記錄的固有時間就是它的世界線長度。

五、坐標時間和固有時間對GPS的影響

從前面的介紹我們知道,任何一個觀察者所持有的鐘的讀數正比於自己的世界線的長度,在地球表面的物體與在軌道上GPS導航衛星的世界線是不同的,所以它們都有各自的坐標鍾。這也就意味著,如果要想讓GPS能夠準確地確定地球上某一點的位置,就必須對時鐘進行相對論修正。

在設置GPS上的時鐘時,要同時考慮到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的影響。這兩種相對論的效應會部分疊加,但不會完全抵消。根據廣義相對論,一束在一個重力場中向下下落的光的頻率會變高;而一束上升的光的頻率則會變低。

衛星時鐘顯示的時間會通過原子的振蕩頻率描述出來。由於在20000公裡的高度上的重力只有在地球上的大約四分之一,因此人們在地面上會接收到一個更高的頻率:重力越小,也就是說距離地球越遠,時鐘走得就會越快。在GPS衛星上,時間會縮短大約一千億分之五十三。這樣,一個衛星時鐘每年就要少走大約千分之十七秒。

由於狹義相對論,這個數值會變小一些。因為沒有任何物體的運動速度能超過光速,所以在運動的坐標系中的時間就會走得慢一些。當一束光從一個運動的發射裝置中發射出去並被一個靜止的接收器接收到時,這束光的頻率就會變低。時間膨脹會讓以每秒大約4公裡的速度圍繞地球飛速旋轉的衛星上的時鐘走得慢一些。具體來說,這些時鐘會變慢大約一千億分之八,也就是每年大約變慢千分之三秒。

為了校正相對論造成的影響,GPS衛星上的時鐘必須變慢大約一千億分之四十五。經過相對論比較,只要把這個數值設置為1022.9999995326赫茲。如果沒有這個校準過程,在每秒鐘的長度測定中就會出現480米的誤差。

當美國人在1978年2月22日把他們的第一顆GPS衛星送入衛星運行軌道時,衛星上的那些原子鐘沒有考慮相對論效應的影響。這樣造成的後果是,這些極其精確的時鐘走得這樣的不準,以至於在一天之內就出現了超過11公裡的錯誤。

好在這些美國人採取了相應的預防措施,並在問題出現之後激活了修正系統。這樣,在所有後來的衛星中,就都考慮到了下面的事實:在大約20000公裡的高度上和14000 km/h的速度下,時鐘會與地球上的時鐘走得不一致。

結束語

本文用比較嚴謹的方式介紹了廣義相對論中的標準時間和固有時間的概念,並以GPS為例,對這兩種時間在具體的應用中需要修正和調整的過程進行了介紹。我們看到,不論是廣義相對論還是狹義相對論,都經受住了實際應用的考驗,是一種很精確的物理理論。

相關焦點

  • 廣義相對論中引力是如何使時間變慢的?
    按照狹義相對論,運動的尺會縮短,運動的鐘會變慢,這是狹義相對論的「尺縮鍾慢」效應、尺縮鍾慢的意思是,當你測量一個距離,比如地球到月球的距離,你靜止的時候測量到的地月距離是l,當你駕著飛船從地球高速飛向月球時測量到的距離就會小於l,並且速度越大測量到的地月距離就越短。狹義相對論有一條基本原理叫相對性原理,意思是物理規律在所有的慣性系中具有相同的表現形式。
  • 顛覆物理世界的廣義相對論
    20世紀初,愛因斯坦先後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證明了自然界根本不存在絕對靜止的參考系。他用一個簡單的「時空」代替了作為獨特實體的空間和時間,「時空」對於處在不同位置和不同運動狀態的觀察者而言,看上去是不同的。愛因斯坦指出,在像地球這樣的大質量的物體附近,時間流逝得更慢一些。這是因為光的能量和它的頻率有一種關係,即能量越大,頻率越高。
  • 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在史無前例的引力紅移測試中獲勝
    位於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是距離地球100萬光年範圍內最極端的天體物理物體。據估計,它有400萬個太陽質量,是銀河系中最大的黑洞,也是整個星系中僅次於仙女座菌株的第二大黑洞。如果嚴格地探索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那麼這個黑洞周圍的環境就是大自然提供的最佳試驗場。自1995年以來,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安德裡亞領導的天文學家團隊一直在研究星系中心附近恆星的軌道。
  • 《時間的形狀:相對論史話》科學有故事,一本人人都能讀懂的相對論
    時間的確是滑不溜手,難以捉摸,一分一秒都不肯多留。說到時間,就不得不提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繼風靡全球的《上帝擲骰子嗎?》掀起物理熱潮之後,由時代華文書局牽頭,汪潔全新力作《時間的形狀:相對論史話》應運而生。一經上市,受到眾多讀者熱捧,書中不僅詳細闡述了相對論,更為讀者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宇宙觀,與《上帝擲骰子嗎?》共稱國內科普兩大經典。
  • 「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都說時間會變慢,有啥區別?
    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我在前面的文章中都講了不少,其中有個效應:時間變慢,不少朋友仍然有很多疑惑,所以今天這期節目就針對「時間變慢」效應給大家再度剖析。所以車裡人「時間變慢」是選地面當參考系才會發生,如果選火車當參考系「時間變慢」並不發生,如果選一個以0.01c光速的火車當參考系看剛剛的第一列火車,你會發現時間依然變慢,只不過變慢的程度沒有剛剛那麼大。所以狹義相對論總結,面對同一個物理過程:選地面當參考系看0.1c速度的火車:火車裡的時間變得非常慢。
  • 廣義相對論、時間和第四維度——最簡單的解釋
    許多人混淆了時間的生物流逝和時間的物理概念。在大腦中,從生物學上講,時間的流逝是由位於內側顳葉的海馬體來維持的。海馬體是邊緣系統的一部分,邊緣系統是物種的生存系統,它被包圍在古哺乳動物的大腦中。它在信息整合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從短期記憶到長期記憶,以及在空間記憶中導航。
  • 太陽光譜證實廣義相對論
    太陽,地球和月球的藝術表現圖(未按比例繪製),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時空曲率在月球反射的太陽光譜上(從藍色到紅色)。@ Gabriel Pérez Díaz, SMM (IAC)。由加那利天體物理研究所(IAC)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測量了太陽的引力紅移(Gravitational Redshift,GRS),即當光從太陽逃逸時產生的太陽光譜線頻率的變化。
  • 愛因斯坦與廣義相對論
    今年是廣義相對論創建100 周年,也是狹義相對論創建110 周年。廣義相對論是「關於時間、空間和引力的理論」。這一理論可以看作是狹義相對論的推廣,也可以看作是萬有引力定律的發展。它認為萬有引力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力,而是一種幾何效應,是時空彎曲的表。
  • 從狹義相對論到廣義相對論,非慣性系中的時間膨脹效應
    鍾慢效應和尺縮效應很好地證明了慣性系下的時間膨脹效應。值得一提的是,在慣性系下,時間膨脹具有相對性,時間流逝速度的變化是針對於不同參考系而言的。比如運動中輕子的時間流逝速度變慢是針對於靜止參考系而言的,如果以另一個做同向運動的輕子為參考系,那麼其時間流逝速度則是不變的。
  • 相對論中:時間在狹義和廣義的概念下有什麼不同?
    下面是我們經常會在科普文章看到的一個公式:這是狹義相對論的結論,物體速度越快,時間過的越慢。它規定了任意慣性系中光速為恆值。因為這與我們的認定的常識相違背。由此產生了洛倫茲變換式,也就是那些狹義相對論結論的基礎數學變換式。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網上找找看看,不難的。
  • GPS:廣義相對論在日常生活中的首次應用
    1960年,物理學家羅伯特·龐德和格倫·雷巴克在實驗中測量到了「引力紅移」,這是愛因斯坦早就預測過的廣義相對論的一種效應。這項測量對精確度的要求極高,因此一直難以完成。龐德和雷巴克在哈佛大學的校園裡設計了一項實驗測量這一效應,他們在地表放置了由處於激發態的原子躍遷回基態的時候輻射出的伽瑪射線,對準在物理實驗室大樓頂端幾層樓高的塔頂。輻射經過約22米的路程達到塔頂,伽瑪射線的波長確實被地球的引力拉長了一點,這與愛因斯坦的預測完全吻合。我們怎麼理解這種波長被「拉長」的現象呢?
  • 廣義相對論及其實驗證明
    雖然廣義相對論已被普遍接受,但是廣義相對論還存在一些理論困難,例如,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許多嚴格解難以找到物理解釋;廣義相對論的量子化(量子引力)問題難以解決,等等。因此,物理學家對廣義相對論的理論基礎、重要預言和理論困難從理論與實驗兩個方面多年來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廣義相對論有兩個基本假設:廣義協變原理和(局部)等效原理。
  • 極簡科普:廣義相對論第一講,空間是如何彎曲的
    平面上的中國和俄羅斯地圖比較球面上的中國和俄羅斯地圖比較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把一個曲面上的形狀,繪製到平面上造成。這種視覺上的差別,就是空間彎曲的最直觀的體現。我們所說的時空的彎曲是指物理上的彎曲。這種彎曲,是可以精確測量的。如果讀者有一把直尺,可以用它去測量平面上線段的長度。
  • 廣義相對論又被證實!恆星的運行與愛因斯坦的預測不謀而合
    舉個例子吧,三十年前,天文學家們曾經觀測過人馬座a星附近的一個星體的運行方式,研究其是否符合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歐洲南方天文臺用巨型天文望遠鏡在近期的觀測裡證實,這顆星體的運行軌跡是蓮座形狀的,而這再一次驗證了愛因斯坦的理論是對的。
  • 太陽光譜的精確測量驗證了廣義相對論
    愛因斯坦在1915年發表的廣義相對論引入了時空的新概念,它表明大質量物體會引起附近時空的彎曲,而時空彎曲會引起時間變慢。但是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能明顯測得到相對論效應的天體就只有太陽。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測量時間延緩這一效應呢?
  • 光會經歷時間嗎?三個關於時間和空間的相對論問題!
    但當考慮上狹義相對論的時候,我們知道,每個人測量時間的方式都不同,這取決於他們的速度。而在地球上的我們,繞著太陽旋轉,太陽又繞著銀河系旋轉,銀河系又在星系間真空中穿梭,所以,在不同星系,不同恆星的不同行星上,對時間流逝的視角應該會非常不同。那也就是說,我們怎麼可能確定宇宙的「真實」年齡呢?訣竅就在這裡。的確,根據狹義相對論,不同的觀察者有不同的時間尺度。
  • 從牛頓到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起源
    廣義相對論是建立在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之上的,而狹義相對論解決了19世紀理論物理學的一些最重大的困難。因此,為了闡明廣義相對論的意義和重要性,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19世紀物理學的情況,以了解愛因斯坦是如何意識到時間、空間和幾何學不是絕對的,而是取決於物理環境的。
  • 從廣義相對論推斷出宇宙必須有一個開端,而且可能有個終結時間
    在速度慢的世界裡確實不可能,但是在速度快的世界裡,速度快到可以跟光速相比的時候,這事兒就可能了。例證:1905年,愛因斯坦用狹義相對論說明了這個可能性,狹義相對論包含以下兩個基本原理相對性原理,相對性原理:不管觀察者處於什麼運動狀態,物理定律不變。
  • 5分鐘時間,簡短語言講述《廣義相對論》及其周邊
    廣義相對論是怎麼推導出來的?推導廣義相對論需要承認兩個哲學原理:馬赫原理和等效原理。馬赫原理是說,所有的運動都是相對運動,所有的加速度也是相對的。這就是為什麼叫相對論。等效原理是說,引力場的局部可以用作加速運動的慣性系代替。任何物體行進的速度,包括空間彎曲的速度,引力波的傳播速度,都以光速為極限。
  • 對於引力的理解,牛頓理論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區別在哪裡?
    《對於引力的理解,牛頓理論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區別在哪裡?》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一切物理問題都是測量問題,就如一切生物問題都是進化問題一樣。萬有引力定律與廣義相對論的區別,就要從測量的角度去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