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在史無前例的引力紅移測試中獲勝

2021-01-09 老胡說科學

當一顆恆星經過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附近時,它會進入一個空間彎曲更嚴重的區域。能量的損失導致重力紅移,與我們所觀察到的任何都卜勒(速度)紅移無關。位於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是距離地球100萬光年範圍內最極端的天體物理物體。據估計,它有400萬個太陽質量,是銀河系中最大的黑洞,也是整個星系中僅次於仙女座菌株的第二大黑洞。如果嚴格地探索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那麼這個黑洞周圍的環境就是大自然提供的最佳試驗場。

自1995年以來,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安德裡亞領導的天文學家團隊一直在研究星系中心附近恆星的軌道。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觀察工具和技術得到了改進。2018年,離我們超大質量黑洞最近的軌道恆星S0-2以2.7%的光速靠近我們。在一個新結果中,愛因斯坦的理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證實。

這是一張銀河系和周圍天空中恆星密度的地圖,清晰地顯示了銀河系、大小麥哲倫星雲以及其他星系。但是測量銀河系的恆星本身是有挑戰性的,因為生活在銀河系中使我們無法看到所有的恆星及其內部運動。阻擋光線的塵埃模糊了我們對星系平面上恆星的看法,尤其是對星系中心的看法。總而言之,銀河系在其碟狀區域內包含了大約2000—4000億顆恆星,而太陽距離中心約25000光年。星系中心本身是一個非常難以觀測的地方。地球上的觀測者為了直觀地測量星系的中心區域,他們必須直視銀河系的平面,而星際塵埃的存在使這項任務變得極為困難。即使用肉眼也可以看到,這些中間的物質就像散布在銀河系中的暗帶。

然而,這些塵埃顆粒的大小是有限的,雖然可見光很容易被它們吸收,但波長較長的光可以不受阻礙地穿過這些塵埃。如果我們在紅外線下觀察,我們對銀河系中心的視野突然打開,甚至可以看到單個恆星在周圍移動。當檢查星系中心時,我們看到它們都圍繞著一個不發光的單點——我們星系的超大質量黑洞——做橢圓軌道運行。

儘管幾十年來我們已經有了大型的地面紅外望遠鏡,但由於銀河系中心附近恆星的密度太大,解決它們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只有通過散斑幹涉測量和自適應光學的雙重技術,恆星才開始顯露出來。

大氣層本身會產生各種效應,使任何到達望遠鏡的光線發生扭曲。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裡,使這種散斑幹涉測量技術成為現實所需要的計算機處理是禁止的,但在21世紀初已成為常規。

當光線從遙遠的地方射入,穿過大氣層到達地面望遠鏡時,我們通常會觀察到左圖。然而,通過像散斑幹涉術或自適應光學這樣的處理技術,我們可以重建左邊已知的點源,極大地減少失真,並為天文學家提供一個模板來還原圖像的其餘部分。第二個進步,自適應光學,讓我們走得更遠。把波長縮小一半,解析度就會提高一倍。這在太空中是小菜一碟,但由於大氣層的影響,失真意味著永遠無法達到理想的解析度。

自適應光學改變了這一切。通過分裂或複製入射光,計算大氣的影響,以及消除扭曲光線所需的鏡面形狀。然後將鏡子調整到適當的形狀,使光線恢復到大氣前的效果,產生具有天基質量的地面圖像。

這兩個面板顯示了星系中心的觀測與不自適應光學,說明解析度增益。這使得單個恆星能夠通過紅外線從地面上被分辨出來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被跟蹤。這些技術已經存在了幾十年,但在整個21世紀,它們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就在它們旁邊,新的儀器被建立起來,從收集到的光線中提取出更多更高質量的數據。

從1995年開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個小組首次能夠成像、分辨並準確識別銀河系中心微弱的單個恆星的位置。起初,只有幾顆星星看得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星星變得看得見摸得著。隨著Ghez小組開始收集更好的數據,他們推斷出創建這些軌道所需的必要質量:一個大約400萬太陽質量的黑洞。更大的好處是,他們開始注意到有幾顆恆星非常接近超大質量黑洞。

基於2018年的數據,位於銀河系超大質量黑洞附近的S0-2(黃色)軌道剛剛被用來檢驗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如果觀測到的結果與愛因斯坦的預測有任何出入,這些結果將為建立一個新的、更基本、更精確的引力理論指明道路。在它最接近的時候,S0-2距離人馬座A*的視界只有180億公裡,而人馬座A*的直徑只有海王星繞太陽軌道直徑的兩倍。S0-2與人馬座A*的第一次近距離接觸發生在2002年,當時技術還在迅速改進。2018年5月。在最接近時,S0-2將以其最快的速度移動:大約2.7%的光速。但更重要的是黑洞周圍嚴重彎曲空間的影響,這導致了廣義相對論中一些令人著迷的效應。

當一個輻射量子離開引力場時,它的頻率必須紅移以保存能量;當它掉進去的時候,一定是藍色的。只有當引力本身不僅與質量有關,而且與能量有關時,這才有意義。引力紅移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核心預測之一,但從未在我們銀河系中心這樣的強磁場環境中直接得到驗證。也許在這種極端環境下將得到檢驗的最大預測是引力紅移:即從引力勢阱深處發出的光子必須失去能量,才能逃離這個明顯彎曲的空間區域。廣義相對論根據物體所在區域的空間曲率做出了非常具體的預測,即一個物體發出的光應該系統地向更長的波長和更低的能量轉移的程度。

在這些非常大的速度和相對於我們的視線具有特定方向的情況下,科學家需要將由於恆星運動引起的特殊相對論效應與彎曲空間的一般相對論效應相結合,以便預測他們在關鍵時刻測量。

當一顆恆星接近它圍繞超大質量黑洞軌道的邊緣時,它的引力紅移和速度都會增加。此外,軌道進動的純相對論效應應該會影響這顆恆星繞星系中心的運動。在這個新的觀測體系中,任何一種效應都將證實或證偽廣義相對論。但是引力紅移並不是唯一的相對論預測。此外,快速移動的恆星穿過這個嚴重彎曲的空間時,應該會受到輕微的推力。

就像水星的近日點由於廣義相對論而繞著太陽進動一樣,S0-2也應該繞著這個超大質量黑洞運動,只不過作用要大得多。例如,在牛頓引力中,像S0-2這樣的質量應該在它圍繞黑洞的軌道上形成一個完全閉合的橢圓,而在愛因斯坦的引力中,在接近黑洞後,橢圓的形狀應該發生可測量的變化。

2018年5月接近S0-2是我們檢驗相對論效應的最好機會。去年,引力合作項目使用最新的先進幹涉儀,搭載在專門用於近紅外觀測的超大型望遠鏡上,能夠測量引力紅移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僅與牛頓力學不一致。隨著後來的數據不斷改進,科學家們不僅希望在相對論體系中進一步否定牛頓的理論,而且希望將愛因斯坦置於一個全新的、前所未有的測試中。

凱克1號和凱克2號的雙雷射器利用世界上一些最先進的自適應光學系統和技術,創造了一顆人造雷射引導星,更好地幫助望遠鏡聚焦於一個特定的位置,並考慮到大氣的特性。在過去25年的觀測活動中,他們將2018年3月至9月的一系列測量數據加入到1995年至2017年的現有數據中,包括2018年5月最接近的時刻。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產生了三個全新的結果。

首先,測量了S0-2的引力紅移,發現其在1-sigma不確定性範圍內與愛因斯坦的預測一致,而牛頓的結果在大於5-sigma時被排除。就其本身而言,這是對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在一個全新體系中的黃金標準的確認。

但這也產生了關於人馬座A*的質量和距離的最精確的測定。新的概算如下:

質量= 394.6萬太陽質量,不確定度1.3%25,900光年,不確定度僅為0.7%。這是我們所知道的關於相對論、銀河系中心以及在嚴重彎曲空間中運行的恆星的最多的知識。

我們現在在極端條件下證實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以及對人馬座A*質量和距離的最佳測量。這個結果最有趣的部分是,它清楚地展示了引力紅移純粹的廣義相對論效應。在測量不確定度範圍內,S0-2的觀測結果與愛因斯坦的預測完全一致。當愛因斯坦第一次提出廣義相對論時,他在概念上是這樣做的,加速度和引力對觀察者來說是無法區分的。

隨著愛因斯坦對這顆恆星圍繞星系中心黑洞軌道的預測得到證實,科學家們已經確認了等效原理,從而排除了違反愛因斯坦引力基石的其他引力理論。這標誌著愛因斯坦又一次取得了勝利。

相關焦點

  • 太陽引力紅移高精確度測量驗證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
    這項研究驗證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預測之一。愛因斯坦在1911年至1916年間發表的《廣義相對論》提出了一個新的空間和時間概念,它證明了巨大的物體會引起時空的扭曲,而這種扭曲就是引力。例如,光在巨大物體附近以彎曲的路徑傳播,結果之一就是在位於一個較近的巨大物體後面,光被它扭曲了。
  • 引力紅移新發現證實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
    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光線在強引力場作用下會出現拉伸現象,波長變長,向紅波方向偏移,這被稱為引力紅移效應。但時至今日,它從未在黑洞附近被探測到。  「這是朝更深入地理解黑洞邁出的一大步。」未參與該研究的荷蘭拉德堡德大學天文學家Heino Falcke表示,「能發現這些效應真的非常神奇。」
  • 科學家發現宇宙引力紅移現象,廣義相對論再次得到驗證
    在一項發布在《科學》雜誌上的新研究中,天文學家發現,一顆恆星運行到距離人馬座A*最近的位置時產生的引力紅移現象與廣義相對論預言的完美契合。實際上,去年的一項研究就曾表明,人馬座A*強大的引力場對S2產生的引力紅移現象與廣義相對論的預言完美契合。而本次最新的研究結果則來自另外一組獨立的觀測,排除了系統誤差的可能性,進一步驗證了廣義相對論。
  • 捕獲「引力紅移」現象 廣義相對論天文假設得證
    霍普金斯大學高級研究員Vedant Chandra等撰寫的研究論文日前發布於《天體物理學雜誌》和arXiv.org預印伺服器網站中。該校物理和天文系副教授Nadia Zakamska介紹:「質量-半徑關係反映了量子力學和引力的驚人結合作用,但對我們來說,這種現象是違反直覺的——我們通常認為當一個物體獲得物質時,它的體積就應該變得更大。我們獲得了規模、準確性空前的數據集。
  • 廣義相對論再獲驗證!迄今最精準太陽光譜測量指示引力紅移效應
    圖 | 廣義相對論空間扭曲產生引力的藝術假想圖。(圖源:IAC)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預言,如果物體的質量足夠巨大,那哪怕是光線也會在經過其時因嚴重的時空扭曲而被扭曲光路,而如果真是這樣,我們在地球上便能觀測到所謂的 「愛因斯坦交叉(Einstein Cross)」 現象,該現象是引力透鏡效應的代表性觀測之一,其實就是距離我們十分遙遠的星系所發出的光線
  • 百年廣義相對論再獲驗證!迄今最精準太陽光譜測量,指示引力紅移效應
    圖 | 廣義相對論空間扭曲產生引力的藝術假想圖。(圖源:IAC) 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預言,如果物體的質量足夠巨大,那哪怕是光線也會在經過其時因嚴重的時空扭曲而被扭曲光路,而如果真是這樣,我們在地球上便能觀測到所謂的 「愛因斯坦十字(Einstein Cross)」 現象,該現象是引力透鏡效應的代表性觀測之一,其實就是距離我們十分遙遠的星系所發出的光線,因傳播路徑上的時空扭曲而被扭曲,導致我們在地球上能觀測到
  • 愛因斯坦與廣義相對論
    所以愛因斯坦自豪地說:狹義相對論如果我不發現,5 年之內肯定會有人發現;廣義相對論如果我不發現,50年之內也不會有人發現。3.3 物質告訴時空如何彎曲廣義相對論實際上是一個關於時間、空間和引力的理論(圖4)。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什麼理論?
    簡單來說,愛因斯坦在一百多年前創立的廣義相對論是一種引力理論,描述宇宙中天體的引力作用。關於引力理論,我們最早接觸到的是牛頓在17世紀提出的萬有引力定律。那麼,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與牛頓的有什麼區別呢?直到20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水星近日點進動問題才得到完美的解釋。根據廣義相對論,空間不像牛頓所描述的那樣是絕對平直的,而是會在質量和能量的作用下發生彎曲。在彎曲的空間中,天體與光都會沿著測地線運動,由此表現出引力效應。
  • 愛因斯坦又一次正確!太陽光譜的精確測量驗證了廣義相對論
    愛因斯坦在1915年發表的廣義相對論引入了時空的新概念,它表明大質量物體會引起附近時空的彎曲,而時空彎曲會引起時間變慢。但是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能明顯測得到相對論效應的天體就只有太陽。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測量時間延緩這一效應呢?
  • 引力證實了廣義相對論在銀河系中心巨大黑洞附近的預測
    再一次證明愛因斯坦的偉大!昨天7月25日科學家宣布在火星發現液態水湖,引起廣大網友們紛紛熱議,可謂各種美好的想像都有浮現,今天「博科園」要跟大家分享的最新證明是百年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理論,你有耳聞吧?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超大型望遠鏡(VLT)首次觀測到愛因斯坦所預言的廣義相對論效應,即當一顆恆星經過人馬座a *(銀河系中心一個巨大黑洞)的強引力場時的運動。
  • 為解釋暗能量,有必要修改廣義相對論的引力理論嗎?
    圖註:對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進行了無數次的科學檢驗,使其受到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嚴格的限制。愛因斯坦的第一個解決方案是在一個質量附近的弱場極限,比如太陽;他將這些結果應用到我們的太陽系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們可以將這條軌道視為地球(或任何行星)圍繞太陽自由下落,在其自身的參照系中以直線路徑運行。
  •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為什麼能夠把「引力」幾何化?
    前面幾篇文章中,我們都是圍繞「引力」來談廣義相對論的,大家可能會覺得好奇,為啥廣義相對論非要重點去討論引力,引力有啥玄妙值得我寫好幾篇文章來講。哈哈,其實引力對廣義相對論的作用,可遠遠不止這些,理解「引力變得不是力」,這是你從狹義相對論走向廣義相對論的必經橋梁,這也是一種全新的解決運動力學的思路和方法。
  • 太陽光譜證實廣義相對論
    太陽,地球和月球的藝術表現圖(未按比例繪製),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時空曲率在月球反射的太陽光譜上(從藍色到紅色)。@ Gabriel Pérez Díaz, SMM (IAC)。這項工作驗證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一個預言,將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上(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查看論文)。愛因斯坦在1911至1916年間發表的廣義相對論中引入了時空的新概念,它表明大質量的物體會造成時空的扭曲,即引力。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到底講的什麼?如何通俗地理解?
    說白了,廣義相對論就是把引力解釋為時空彎曲的理論。牛頓的經典力學提出了萬有引力,但沒有指出萬有引力產生的原因,即為什麼會產生萬有引力!   而廣義相對論給出了答案,認為引力是有時空彎曲引起的,引力只是時空彎曲的一個表象,任何具有質量的物體都會對周圍時空產生影響
  • GPS:廣義相對論在日常生活中的首次應用
    1960年,物理學家羅伯特·龐德和格倫·雷巴克在實驗中測量到了「引力紅移」,這是愛因斯坦早就預測過的廣義相對論的一種效應。這項測量對精確度的要求極高,因此一直難以完成。在苦等了40年之後,這項愛因斯坦關於引力行為的第3個預測最終被證實(前兩個預測分別是光的彎曲和水星軌道的額外進動,第4個預測是引力波的存在)。什麼是「引力紅移」呢?簡而言之,當光波從強大的引力場逃逸時,它的波長會被拉長,從而顏色變得更「紅」。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什麼?
    廣義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基於空間的「彎曲」能力來解釋引力,或者更準確地說,它將引力與時空的幾何變化聯繫起來了。191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創立了廣義相對論(GRT),即這個「特殊」理論誕生十年之後,應用光速,並假設物理定律在任何給定的參照系中保持不變。
  •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出色地通過了有史以來最嚴格的考驗
    1915 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用來描述物質間引力相互作用。廣義相對論首次把引力場解釋成時空的彎曲——大質量物體將宇宙結構扭曲,創造出一口彎曲的「井」,其他物體則會圍繞其運行。一百多年後,這一理論出色地通過了有史以來最嚴格的考驗,等效原理對三星系統的預測與觀測到的脈衝星周期吻合。
  • 這就是為什麼光在引力場中會發生紅移或藍移原因
    ——20世紀著名的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1940年3月19日寫給紐約城市大學哲學教授莫裡斯·拉斐爾·科恩的一封信自20世紀以來,廣義相對論(GR)就取代了牛頓的引力理論,成為了我們理解宇宙最基本的法則之一,但GR做出的一系列預測都在挑戰人們的直覺感受,反過來人們也很喜歡在GR裡挑刺,所以GR就成為有史以來被審查最嚴格的科學理論,不僅是科學界
  • 相對論「穩居王位」:愛因斯坦的理論無偏差,引力測試結果全無效
    >有很多可供選擇的引力理論,來解釋各種現象或修復廣義相對論與量子理論著名的不相容性。其中一些可以預測在實驗室中測試的重力行為差異。其中,一項實驗檢查了地球與月球之間距離的精確測量。最近的另一項測試涉及超導重力儀,該儀器可以測量地球表面各個位置的重力強度。如果在那些實驗中出現廣義相對論未描述的引力效應,這些令人垂涎的結果就會被稱為「新物理學」。
  • 對於引力的理解,牛頓理論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區別在哪裡?
    《對於引力的理解,牛頓理論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區別在哪裡?》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一切物理問題都是測量問題,就如一切生物問題都是進化問題一樣。萬有引力定律與廣義相對論的區別,就要從測量的角度去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