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獲「引力紅移」現象 廣義相對論天文假設得證

2020-08-04 科學大觀園雜誌


捕獲「引力紅移」現象 廣義相對論天文假設得證

行星狀星雲「NGC 2440」的中央恆星「HD62166」可能是目前已知的溫度最高的白矮星。

20世紀30年代,諾貝爾獎得主、天體物理學家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首次提出,白矮星的質量和大小之間存在一種此消彼長的費解聯繫——「質量-半徑關係」。

據美國「物理學組織」網站7月30日消息稱,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藉助斯隆數字巡天項目(SDS)和蓋亞空間天文臺(GSO)的數據,開發出一種觀察「質量-半徑關係」的方法——SDS和GSO的數據集為研究小組提供了3000多顆白矮星作為研究對象。霍普金斯大學高級研究員Vedant Chandra等撰寫的研究論文日前發布於《天體物理學雜誌》和arXiv.org預印伺服器網站中。

該校物理和天文系副教授Nadia Zakamska介紹:「質量-半徑關係反映了量子力學和引力的驚人結合作用,但對我們來說,這種現象是違反直覺的——我們通常認為當一個物體獲得物質時,它的體積就應該變得更大。我們獲得了規模、準確性空前的數據集。部分測量方法是多年前開發出來的,現在突然間變得更強大了,從而讓我們終於能探索這些塵封的理論。」

該團隊通過綜合幾種測量方法,得到了比較理想的結果。其中一種主要方法是藉助「引力紅移效應」,即當光線遠離一個天體時,其波長會從藍色波段變到紅色波段。這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直接結果之一。

該校研究生Hsiang-Chih Hwang率先意識到了觀測數據中存在引力紅移效應。他隨即提出了這項研究計劃。

「對我來說,我們學習的引力對光的影響理論都來自學校和教科書,而這項研究的美麗之處就在於它讓我們從恆星本身觀察到了這種現象。」 Hwang解釋。

研究人員還表示,他們的成果代表了理論假設到可觀察現象的巨大進步。Zakamska副教授評論:「恆星質量越大,體積就越小。引力紅移效應也會隨著質量的增加而增強。這一點相對容易理解——光線從密度小、體積大的天體中掙脫出來,要比從質量大、密度大的天體中脫身更為容易。」

Chandra補充道:」基本上,這就是量子力學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相融合的結晶。」

原創編譯:朱明逸 審稿:西莫 責編:雷鑫宇

期刊來源: 《天體物理學雜誌》

期刊編號:0004-637X

原文連結:

https://phys.org/news/2020-07-astrophysicists-long-theorized-quantum-phenomena.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宇宙引力紅移現象,廣義相對論再次得到驗證
    在一項發布在《科學》雜誌上的新研究中,天文學家發現,一顆恆星運行到距離人馬座A*最近的位置時產生的引力紅移現象與廣義相對論預言的完美契合。實際上,去年的一項研究就曾表明,人馬座A*強大的引力場對S2產生的引力紅移現象與廣義相對論的預言完美契合。而本次最新的研究結果則來自另外一組獨立的觀測,排除了系統誤差的可能性,進一步驗證了廣義相對論。
  • 太陽引力紅移高精確度測量驗證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
    高精度徑向速度行星搜索器由西班牙加那利天文研究所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以前所未有的精確度測量了太陽的引力紅移這項研究驗證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預測之一。愛因斯坦在1911年至1916年間發表的《廣義相對論》提出了一個新的空間和時間概念,它證明了巨大的物體會引起時空的扭曲,而這種扭曲就是引力。例如,光在巨大物體附近以彎曲的路徑傳播,結果之一就是在位於一個較近的巨大物體後面,光被它扭曲了。
  • 1960年,科學家利用穆斯堡爾效應,驗證了相對論引力紅移現象
    由此說明,即便光源與觀測者不存在相對運動,也能產生紅移現象。那麼這種紅移現象背後的原理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種紅移現在可以明確地告訴大家,原因是因為引力場的緣故。第一種解釋:而在很多科普文章中,給出的解釋是利用狹義相對論、萬有引力定律以及等效原理。
  • 引力紅移新發現證實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
    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光線在強引力場作用下會出現拉伸現象,波長變長,向紅波方向偏移,這被稱為引力紅移效應。但時至今日,它從未在黑洞附近被探測到。  「這是朝更深入地理解黑洞邁出的一大步。」未參與該研究的荷蘭拉德堡德大學天文學家Heino Falcke表示,「能發現這些效應真的非常神奇。」
  • 廣義相對論再獲驗證!迄今最精準太陽光譜測量指示引力紅移效應
    圖 | 廣義相對論空間扭曲產生引力的藝術假想圖。(圖源:IAC)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預言,如果物體的質量足夠巨大,那哪怕是光線也會在經過其時因嚴重的時空扭曲而被扭曲光路,而如果真是這樣,我們在地球上便能觀測到所謂的 「愛因斯坦交叉(Einstein Cross)」 現象,該現象是引力透鏡效應的代表性觀測之一,其實就是距離我們十分遙遠的星系所發出的光線
  • 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在史無前例的引力紅移測試中獲勝
    但更重要的是黑洞周圍嚴重彎曲空間的影響,這導致了廣義相對論中一些令人著迷的效應。當一個輻射量子離開引力場時,它的頻率必須紅移以保存能量;當它掉進去的時候,一定是藍色的。只有當引力本身不僅與質量有關,而且與能量有關時,這才有意義。引力紅移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核心預測之一,但從未在我們銀河系中心這樣的強磁場環境中直接得到驗證。
  • 百年廣義相對論再獲驗證!迄今最精準太陽光譜測量,指示引力紅移效應
    圖 | 廣義相對論空間扭曲產生引力的藝術假想圖。(圖源:IAC) 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預言,如果物體的質量足夠巨大,那哪怕是光線也會在經過其時因嚴重的時空扭曲而被扭曲光路,而如果真是這樣,我們在地球上便能觀測到所謂的 「愛因斯坦十字(Einstein Cross)」 現象,該現象是引力透鏡效應的代表性觀測之一,其實就是距離我們十分遙遠的星系所發出的光線,因傳播路徑上的時空扭曲而被扭曲,導致我們在地球上能觀測到
  • 廣義相對論及其實驗證明
    本文將簡要介紹廣義相對論的兩個基本假設和各種預言及其實驗檢驗,例如:廣義協變原理、等效原理、磁型引力(或說引力磁場)效應、時鐘變慢與引力紅移、引力波、光線偏折(引力透鏡)、行星近日點進動、雷達回波的時間延遲、中子星、引力塌縮與黑洞、黑洞熱力學與霍金輻射、大爆炸宇宙模型、計算(數值)廣義相對論、量子引力,等等。
  • 為解釋暗能量,有必要修改廣義相對論的引力理論嗎?
    如果沒有暗能量,任何一個星系都會以一個特定的紅移開始——它的光會被拉伸一定的量——紅移會隨著時間而減少。隨著引力減緩了膨脹速率,遙遠的星系將以逐漸減慢的速度退去,隨著宇宙的繼續發展,它們的光將越來越少地紅移。
  • 廣義相對論首次在超大黑洞附近獲驗證
    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26日宣布,他們利用大型地面望遠鏡對銀河系中心進行觀測,第一次證實超大黑洞附近的引力場效應與廣義相對論百餘年前的預測「完美符合」。  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光線在強引力場作用下會出現拉伸現象,波長變長,向紅波方向偏移,這被稱為引力紅移效應。黑洞具有超強引力,甚至連光都無法從中逃逸,被認為是檢驗廣義相對論強引力場理論的「完美實驗室」。
  • 看完這5個預言的檢驗,你還想推翻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嗎?
    它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1919年11月6日,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公布了這一結果。諾貝爾獎得主也是英國皇家學會的會長J.J.湯姆森莊重的宣布:「這是自從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以來,和引力有關的最偉大的發現!也是人類思想史上的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 看完這5個預言的檢驗,你還想推翻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嗎?
    也許是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已經深入人心,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用時空彎曲來解釋引力,這個太難以讓人接受了,甚至許多人覺得簡直是謊謬。即便是,二戰結束後新的雷達和射電天文技術已經精確測量出,星光經過太陽時偏折角度和廣義相對論預言是一致的。可是還是有很多人不願相信這個理論。
  • 太陽光譜證實廣義相對論
    太陽,地球和月球的藝術表現圖(未按比例繪製),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時空曲率在月球反射的太陽光譜上(從藍色到紅色)。@ Gabriel Pérez Díaz, SMM (IAC)。由加那利天體物理研究所(IAC)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測量了太陽的引力紅移(Gravitational Redshift,GRS),即當光從太陽逃逸時產生的太陽光譜線頻率的變化。
  • 引力證實了廣義相對論在銀河系中心巨大黑洞附近的預測
    昨天7月25日科學家宣布在火星發現液態水湖,引起廣大網友們紛紛熱議,可謂各種美好的想像都有浮現,今天「博科園」要跟大家分享的最新證明是百年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理論,你有耳聞吧?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超大型望遠鏡(VLT)首次觀測到愛因斯坦所預言的廣義相對論效應,即當一顆恆星經過人馬座a *(銀河系中心一個巨大黑洞)的強引力場時的運動。
  • 愛因斯坦與廣義相對論
    設想一個觀測者處在一個封閉的升降機內,得不到升降機外部的任何信息。這告訴我們,在廣義相對論的理論框架中,引力質量和慣性質量是同一個東西。愛因斯坦在發表廣義相對論理論的同時,提出了3 個可以驗證這一理論的實驗。這3 個觀測實驗都證實了廣義相對論的正確。4.1 引力紅移按照廣義相對論,時空彎曲的地方,時間的進程會變慢。
  • 廣義相對論驗證引力是由時空扭曲產生!
    時空扭曲產生引力,創造出神奇宇宙奇觀。牛人們總是在一開始本部能夠得到大眾的認可,就像愛因斯坦,他的廣義相對論所提及的引力在一開始因為只是一個猜想而不被外界所認同,直到最後的以證明人們才不得不接受了這一事實。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什麼理論?
    簡單來說,愛因斯坦在一百多年前創立的廣義相對論是一種引力理論,描述宇宙中天體的引力作用。關於引力理論,我們最早接觸到的是牛頓在17世紀提出的萬有引力定律。那麼,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與牛頓的有什麼區別呢?直到20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水星近日點進動問題才得到完美的解釋。根據廣義相對論,空間不像牛頓所描述的那樣是絕對平直的,而是會在質量和能量的作用下發生彎曲。在彎曲的空間中,天體與光都會沿著測地線運動,由此表現出引力效應。
  • 為何自由落體符合廣義相對論
    此外,還有第二個效果:根據廣義相對論,時間在更高的海拔高度(離地球更遠)時會更快一些。如果在零米的高度經過一秒鐘,那麼在五米的高度就多經過了0.55飛秒。這兩個效果現在共同確保了落球的速度隨下降增加。如果沒有引力時間膨脹效應,則時空中兩個事件的最直接連接是恆定速度的路徑。
  • 顛覆物理世界的廣義相對論
    由於廣義相對論理論十分嚴謹,而且獲得了天文觀測上的證實,在問世後不久便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現代物理學的大門從此正式開啟。時至今日,廣義相對論已誕生整整100年,廣義相對論不僅改變了全人類對時空乃至整個宇宙的認識,還大大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或許,直到現在你根本不清楚什麼是廣義相對論,但它的確已經深刻地影響了整個人類社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我們每一個人。
  • 太陽光譜的精確測量驗證了廣義相對論
    愛因斯坦在1915年發表的廣義相對論引入了時空的新概念,它表明大質量物體會引起附近時空的彎曲,而時空彎曲會引起時間變慢。但是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能明顯測得到相對論效應的天體就只有太陽。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測量時間延緩這一效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