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越多,個頭越小!3000多顆白矮星依然逃不出愛因斯坦魔掌

2020-09-05 宇宙印象

編者按:白矮星是宇宙中非常常見的一種天體,但它又有著非常罕見的行為,矮星質量增加的同時,體積卻是縮小的,引力的紅移效應則出現增強。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篩查了3000多顆白矮星,發現該現象是真實存在的,且符合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宇宙印象|頭條獨家 深度科普欄目第1513期

宇宙萬物中吃得越多,質量顯然會增加,體積也應該會增大,但是有一種天體例外,這就是白矮星。白矮星質量增加的同時,體積是縮小的,號稱吃得越多,個頭越小!白矮星的形成並非未解之謎,相反,白矮星在宇宙中是相當普遍的,銀河系內97%的恆星未來會成為白矮星,其中一些已經是白矮星了。

圖片解讀:白矮星的塊頭其實不大,與地球差不多

圖片解讀:銀河系內97%的恆星未來會成為白矮星,其中一些已經是白矮星了

以我們的太陽為例,由於質量還達不到超新星的最低值,在內核的氫物質全部燃燒之後,外層物質脫落,剩餘質量發生坍縮,形成高緻密的核,這就是白矮星。坍縮會加快白矮星表面溫度的提升,換句話說,白矮星也並非死亡的恆星,而是恆星進入到下一個生命周期中。距離地球18光年外就有一顆白矮星,被命名為Stein 2051 B,前身恆星質量為太陽的2.3倍,形成白矮星後,質量為太陽的0.68倍,但是引力卻是地球的35萬倍。當光從白矮星上發出時,其實存在延遲的特徵。

科學家調查了3000多顆白矮星,發現它們的質量和半徑之間存在反相關關係。當白矮星的質量增加的時候,它們的半徑會縮小,變得更加緻密。

圖片解讀:白矮星周圍也有可能存在行星

圖片解讀:白矮星的內部結構

白矮星上的物質目前仍然是個謎,強大的引力壓縮了自身的質量,將接近太陽的質量壓縮到地球大小的體積內。以至於白矮星有可能繼續壓縮,形成中子星,將電子都壓縮到原子核內。換個角度看,中子星其實是個巨大的原子核,由無數的中子構成,其直徑只有20至30公裡。

從1930年代以來,科學家就一直在探索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解釋白矮星的質量與半徑反相關問題。最新的結論認為,白矮星在吸積物質後,質量增加,電子狀態也發生了變化,電子數量開始增加,並且形成稱之為簡併電子氣的奇異物質。使得白矮星上的電子更加緊密擠壓在一起,這樣才能形成足夠強大的向外壓力,對抗由質量增加導致的引力增加。對外壓力的增加可防止白矮星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發生坍縮,這是白矮星維持自身安全的一種機制。

圖片解讀:白矮星在吸積物質後,質量增加,電子狀態也發生了變化,電子數量開始增加,並且形成稱之為簡併電子氣的奇異物質

從表象上看,白矮星的質量增加,體積不斷縮小,符合量子力學關於亞原子粒子的運動和相互作用的解釋,這也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與量子理論結合的最佳案例。為了驗證這個說法,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在斯隆數字巡天、蓋亞探測器巡天數據中篩查了3000多顆白矮星,同樣得出了這個結論。這說明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正確的,這3000多顆白矮星依然逃不出愛因斯坦魔掌,看來廣義相對論具有極強的普適性。

當白矮星的質量增加,體積變小時,引力的紅移效應也增加了,這也使得我們只要通過觀測引力紅移就能驗證這個理論。接下來,科學家將通過該方法繼續對白矮星進行觀測,進一步分析出白矮星上的成分。宇宙印象為今日頭條獨家,其他均為假冒,轉載均為非法。

相關焦點

  • 白矮星質量越大半徑越小,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又一次正確
    科學家揭開了白矮星的神秘面紗,支持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天文學家很早就將白矮星的質量和半徑之間的關係理論化了,但直到現在才觀察到它的質量-半徑關係。一項新的研究顯示,隨著白矮星質量的增加,它們的體積會縮小,這與大多數已知的天體不同。
  • 物理矛盾:白矮星隨著質量的增加而體積變小
    白矮星就像行星狀星雲NGC 2440(如圖)中的一顆一樣,具有一種奇怪的性質-它們獲得的質量越多,恆星變得越小。 研究小組檢查了新墨西哥州阿帕奇角天文臺和歐洲航天局蓋亞太空天文臺觀測到的3000多顆白矮星的大小和質量
  • 兩顆白矮星碰撞產生了一顆超級巨大的白矮星
    這一發現代表著首次通過其大氣成分和其他一些重要線索確定了合併的白矮星的起源。「我們發現了一顆表面由氫和碳組成的獨特白矮星。這顆恆星是我們以前從未見過的,」霍蘭德斯博士說,他來自沃裡克大學的天文和天體物理學小組,並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詳細介紹了這一發現。這是不可能從單個恆星的恆星演化來解釋的,因為我們也希望看到大量的氦。
  • 當白矮星在愛因斯坦的天平上
    Sahu和他的同事們也順帶解決了白矮星斯坦因2051 B的一些謎題。雖然它的質量是已知的,因為它與斯坦因2051 A組成了一個雙星系統。然而通過軌道周期測定出的斯坦因2051 B的質量小於0.5倍太陽質量。這個問題困擾了研究者們許多年了,因為由此推導出白矮星的內部是由鐵構成的。
  • 溼氣重的人,3類食物儘早忌口,吃得越多,溼氣可能會越重
    特別是以下三類食物,如果吃得越多,可能會導致體內溼氣越重,不利於身體健康,希望你能夠儘早遠離。溼氣重的人,3類食物儘早忌口,吃得越多,溼氣可能會越重生冷寒涼的食物。所以,對於一些體內溼氣過重的人群來說,像西瓜,冰淇淋等生冷寒涼性的食物,也是勸你趕緊忌口,吃得越多,溼氣可能會越重,希望你能夠趕緊遠離。油膩的食物。在生活中,對一些溼氣過重的人群來說,像一些過於油膩的食物,也是儘量忌口,因為像這種食物,大量食用,不僅會造成肥胖的情況。
  • 生魚片吃得越多,魚身上的寄生蟲就越多
    這對於三文魚行業來說是一個非常積極現象,如果不出這個事件,三文魚行業將會在不斷向好的疫情局勢下逐漸收復失地,特別是中國國內的三文魚市場,將繼續之前的高速增長,並不斷向歐美市場靠攏。作為國內近幾年消費升級的代表海鮮品種,三文魚因其富含以DHA為主的優質營養元素而廣受追捧,再加上日料在全球範圍內的風靡,更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三文魚正在成為全球化食材的路上越走越遠。
  • 三種水果堪稱「溼氣王」,吃得越多,溼氣越重,勸你要忍住
    三種水果堪稱「溼氣王」,吃得越多,溼氣越重,勸你要忍住西瓜。進入夏季,西瓜大量上市,而西瓜也是必備的解暑神器,適當吃點西瓜,確實能夠為身體補充水分,還具有利尿的功效。但是西瓜也堪稱溼氣王,因為它屬於寒涼性的食物,影響到脾胃的健康,經常吃會導致體內溼氣加重,吃得越多溼氣越重。
  • 鮑魚3頭、5頭到底啥意思,為啥「頭」越多越不值錢?原因很講究!
    鮑魚3頭、5頭到底啥意思,為啥「頭」越多越不值錢?原因很講究!「據記載,早在公元6世紀之前,中國的食鮑魚文化就已經傳播到了日本和韓國,後來東亞人又把食鮑魚習俗傳播給了整個世界。」所謂「頭」指的是一司馬斤(約0.6公斤)裡有大小均勻的鮑魚多少只,如2頭、3頭、5頭、10頭、20頭等,頭數越少意味著鮑魚的個頭越大,價格也就越貴,因此也有「有錢難買2頭鮑」之說。1頭、2頭的鮑魚屬極品,已很難見到。在眾多鮑魚中以日本網鮑頭數最少,吉品次之,禾麻體積最小,頭數也最多。
  • 越冷的地方為什麼個頭越大
    沒錯,就整個地球而言,生活在寒冷地區的人,個頭普遍比溫暖地區的要高大。與此相反,就體型而言,卻是生活在溫暖地區的人相對更修長,更凹凸有致。為什麼會這樣呢?核心體溫34.4℃、40.6℃是兩個重要指標人和其他許多動物都擁有內部溫度調節系統,而且效率高得不同尋常。
  • EPA吃得越多,心血管越安全
    EPA吃得越多,心血管越安全 近日,在心血管領域頂級期刊《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JACC)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二十碳五烯酸(EPA)攝入越多,心血管事件風險越低。
  • 這顆白矮星將在2083年爆炸成為超新星!
    它屬於一類被稱為激變變量(CVs)的恆星,即一顆普通的恆星圍繞著一顆白矮星運行,而繞軌道運行的恆星是主恆星,次恆星是傳質恆星。在這個系統中,如果兩顆恆星靠得足夠近,會導致白矮星的引力扭曲了第二顆恆星。而來自第二顆恆星的物質,或稱供體恆星,將被吸進白矮星周圍的吸積環。當吸積盤落入白矮星時,它釋放出強烈的紫外線和x射線能量。
  • 「吃得越飽,死得越早」,權威專家做過的試驗,讓吃貨看懵了
    這種說法在養生界得不到認可,甚至在還有反對的聲音,比如「吃得越飽,死得越早」」「人一生只能吃9噸食物,誰先吃完誰先走」,那麼誰說的對呢?權威專家做過實驗,給出了答案。最開始科學家準備了2組果蠅,第一組每天吃得很飽,第二組進行飲食限制,實驗表明進行飲食限制的果蠅,活得明顯比第一組要長;後來科學家又用小白鼠做實驗,結果依然是限制飲食的小老鼠壽命長,而且比不限制飲食的更健康,患病風險更低;這個時候有人提出質疑,說果蠅、小老鼠的結構跟人體相差甚遠
  • 南河三有一顆伴星,還是顆白矮星,它會不會吸收南河三的物質呢?
    冬季大三角由三顆亮星組成。它們分別是夜空中最亮的恆星天狼星、亮度排名十二的參宿四,以及亮度排名第七的南河三。這三顆亮星剛好組成了一個極為完美的等邊三角形,而南河三就位於這個三角形的東北方向上。除去太陽以外,南河三的亮度雖然只能排到第七,但實際上南河三卻是一顆比太陽要亮得多的恆星,它的亮度可以達到太陽的七倍左右,質量也可以達到太陽的1.5倍。
  • 若火星有地球生態環境,其上生物個頭會很大,但這種星球上卻極小
    通常引力越強,單位質量的體積就會越小,因為強大的引力壓縮物質的體積,白矮星的體積通常和地球的體積差不多,然而白矮星的質量能相當於地球的100萬倍,這是因為強大的引力可以壓縮原子的體積,白矮星上的原子大小和地球上的原子大小是完全不一樣的,由此可見,原子的體積是可以受引力的影響的,那麼引力越大的星球,其分子和原子的體積就會越小,那麼具有同樣細胞數量的生物的體積也就越小
  • 白矮星異常爆炸,提前變成超新星,「真兇」卻是它的伴星
    而宇宙中大多數的恆星都是質量比較小的恆星,這些恆星擁有悠久的壽命,而且在最後不會發生超新星爆發,會慢慢演化成黑矮星,靜靜的藏身於深空中。許多恆星都會自行演化,但也有一些不按規矩來。科學家在距離地球5億光年外的地方,發現一顆不安常理演化的恆星。這顆恆星是一顆白矮星,它擁有一顆伴星,也就是說這是一個雙星系統,但是這顆雙星中的大個子卻被那個麻煩的「小弟」害苦了。
  • 捕獲「引力紅移」現象 廣義相對論天文假設得證
    行星狀星雲「NGC 2440」的中央恆星「HD62166」可能是目前已知的溫度最高的白矮星20世紀30年代,諾貝爾獎得主、天體物理學家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首次提出,白矮星的質量和大小之間存在一種此消彼長的費解聯繫——「質量-半徑關係」。
  • 刷新認知:一顆巨行星圍繞比它更小的天體運行!
    9月16日《自然》期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TESS望遠鏡發現一顆巨型系外行星,正圍繞一顆比它小得多的天體運行,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天文學助理教授安德魯·范德堡稱,這是同類天體中發現的第一個!但最終都會外殼拋去形成白矮星。白矮星的特殊性質白矮星是一種非常有趣的天體,越大質量的白矮星,直徑越小,而越小質量的白矮星,直徑反而越大!比如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形成的白矮星,質量大約是之前的50%左右,但直徑卻和地球差不多大!而比太陽更小的恆星,它們形成的白矮星則會更大,比如這顆WD 1856 b圍繞公轉的白矮星是它的1/7,大約是1.8萬千米,這個直徑要比地球大很多!
  • 刷新認知:一顆巨行星圍繞比它更小的天體運行
    9月16日《自然》期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TESS望遠鏡發現一顆巨型系外行星,正圍繞一顆比它小得多的天體運行,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天文學助理教授安德魯•範德堡稱,這是同類天體中發現的第一個!但最終都會外殼拋去形成白矮星。白矮星的特殊性質白矮星是一種非常有趣的天體,越大質量的白矮星,直徑越小,而越小質量的白矮星,直徑反而越大!比如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形成的白矮星,質量大約是之前的50%左右,但直徑卻和地球差不多大!而比太陽更小的恆星,它們形成的白矮星則會更大,比如這顆WD 1856 b圍繞公轉的白矮星是它的1/7,大約是1.8萬千米,這個直徑要比地球大很多!
  • 它才是世界上最大的螃蟹,帝王蟹都得讓位,大胃王都吃不完一隻!
    螃蟹是很多人都喜歡吃的一種美味,品種也有很多種,河裡面的螃蟹再加上海裡面的螃蟹,最少也有幾百種了,不過河裡面的螃蟹一般都沒有什麼肉,而且個頭都比較小,大家平時吃得最多的,就是海裡面的螃蟹了,螃蟹的個頭越大,它裡面的肉就越多,大家就越喜歡吃,很多人都以為,帝王蟹是世界上最大的螃蟹,其實世界上最大的螃蟹不是他
  • 逃!這顆恆星成功了
    這幅藝術家的插圖顯示了這顆白矮星(在左邊),當它接近最接近的點時,正被黑洞的強大引力拉伸。這是宇宙的定義特徵之一,黑洞有如此巨大的引力,它們可以吞噬整個恆星。英國皇家天文學會3月份月刊的一份報告詳細描述了這顆位於星系GSN069(距離地球約2.5億光年)的恆星,是如何漫遊到離一個超大質量黑洞稍近一點的地方,並被困在它的手中的。與大多數恆星不同的是,它成功逃脫了黑洞的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