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認知:一顆巨行星圍繞比它更小的天體運行!

2020-10-18 星辰大海種花家

9月16日《自然》期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TESS望遠鏡發現一顆巨型系外行星,正圍繞一顆比它小得多的天體運行,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天文學助理教授安德魯·范德堡稱,這是同類天體中發現的第一個!

為什麼會有這種小馬拉大車的現象?

安德魯·范德堡和他的同事們是在研究TESS系外行星搜索望遠鏡取得的數據時候發現這個編號為WD 1856 b,距離地球約80光年外的天體,他們注意到了這個天體在某個時刻亮度下降,進而調用了NASA的Spitzer太空望遠鏡在紅外波段下仔細觀測了該天體!

Spitzer Space Telescope

結果NASA的Spitzer太空望遠鏡發現,WD 1856 b自身沒有明顯的紅外波段輻射,這表示該物體是一顆行星,而不是低質量的恆星或者棕矮星(一種在恆星和行星之間的天體)。而通過觀測發現,WD 1856 b的母星WD 1856是一顆白矮星,直徑只有該行星的1/7!

WD 1856星系

大行星為什麼能繞著比它小很多的天體運行?

其實這顆編號為WD 1856的白矮星,可不是普通天體,而是恆星的屍體。這種天體是怎麼誕生的呢?大約在8-10倍太陽質量以內的恆星,演化到晚期時,會經歷幾個過程,首先是由於內核溫度上升,燃燒速度增加,恆星會膨脹!

然後是0.8~2.5倍太陽質量左右的恆星因為內核溫度不夠高,氫元素燃燒後的氦會堆積在內部,但隨著氦不斷堆積內核溫度會越來越高,最終內核簡併狀態的氦會發生聚變,但簡併核的核聚變會熱失控,最終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會全部聚變,發生氦閃,大量的恆星物質會拋射到星系內,直接摧毀行星!但這仍然沒有結束,氦閃會發生多次。

在2.5~8倍左右的恆星,則由於內核溫度夠高,它能一直燃燒氦元素,只會逐漸膨脹,形成紅巨星,體積甚至能膨脹到原來的數百倍甚至更大,所以它也會吞噬自己星系內的行星。但最終都會外殼拋去形成白矮星。

白矮星的特殊性質

白矮星是一種非常有趣的天體,越大質量的白矮星,直徑越小,而越小質量的白矮星,直徑反而越大!比如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形成的白矮星,質量大約是之前的50%左右,但直徑卻和地球差不多大!而比太陽更小的恆星,它們形成的白矮星則會更大,比如這顆WD 1856 b圍繞公轉的白矮星是它的1/7,大約是1.8萬千米,這個直徑要比地球大很多!

而WD 1856 b這顆行星的直徑則高達13萬千米左右,大約比木星稍小一下,比土星要得多,而且它距離白矮星過近,只需要34小時就能公轉一圈,比水星公轉速度快60倍以上!

如此近的距離內,還能在恆星演化到白矮星的狀態下生存下來,有一點是必然的,這顆白矮星的前身是一顆並不會太膨脹的介於紅矮星和黃矮星之間的天體,否則它將在紅巨星的狀態中遭到巨大的阻力,最終掉入恆星!

因此NASA科學家認為這是宇宙中少見的實際案例之一!

TESS以及它的系外行星搜索計劃

說到系外行星的搜索,那麼不得不提一下TESS計劃,這是自克卜勒行星搜索望遠鏡退役後,TESS望遠鏡就開始接班了,與克卜勒望遠鏡搜索的天鵝座一小塊區域以及大約1000-3000光年外不一樣,TESS望遠鏡更現實一點,因為它是搜索全天區大約300光年內的系外行星!

儘管對於人類來說光年這個距離單位還是太遙遠了,但很明顯300光年比3000還是近了很多,TESS望遠鏡用兩種比較常用的方式來搜索系外行星:

利用光變的凌星法

利用都卜勒頻移法

第一種其實很容易理解,當行星圍繞恆星公轉時,它會在某一個時刻遮擋恆星,儘管行星不大,但還是會引起恆星光變,然後分析光變幅度和周期,就能分析出這顆行星的大量數據,甚至還能分析出這顆行星是否在宜居帶,是否可能存在液態水等等。

但凌星法只能監測行星公轉軌道盤面朝向地球的,因此並不能無條件使用,另一種是都卜勒頻移導致徑向速度法,這是利用恆星和行星公轉時造成的細微波動,由於都卜勒頻移會導致恆星譜線出現非常微小的移動!

除了這兩個常用的方法外還有重力微透鏡、脈衝星計時法(僅僅是脈衝星的行星,不能普及恆星的行星搜索)、拱星盤、恆星大氣的汙染或者直接影像法等等!

但後面哪些方法因為有各種苛刻的條件,甚至特殊形態下使用,因此系外行星搜索最常用的還是前兩種,而凌星法則是可以用來巡天的,因此TESS用來搜索系外行星時用的就是凌星法!

TESS自2018年4月18日上天以來,已經發現了大量系外行星,其中比較轟動的新聞是2019年8月2日,NASA宣布發現距離31光年外的系外行星可能存在一顆宜居行星!

相關焦點

  • 刷新認知:一顆巨行星圍繞比它更小的天體運行
    9月16日《自然》期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TESS望遠鏡發現一顆巨型系外行星,正圍繞一顆比它小得多的天體運行,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天文學助理教授安德魯•範德堡稱,這是同類天體中發現的第一個!WD 1856星系大行星為什麼能繞著比它小很多的天體運行?
  • 圍繞行星運行的天體,我們叫衛星,那圍繞衛星運行的天體叫什麼?
    恆星圍繞著星系的核心運行,比如我們所在的太陽系就是圍繞銀河系的銀心運行的。而在恆星的周圍又有或多或少的星體圍繞其穩定運行,我們稱這些圍繞恆星運行的天體為行星,我們的地球就是一顆行星。而在行星的周圍又會有一些更小的天體受行星的引力影響,從而圍繞行星運行,這些繞行行星的天體,我們稱其為衛星。月球是圍繞地球運行的唯一一顆天然衛星。
  • 科學家發現古氣態巨行星核心 正圍繞類太陽恆星運行
    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一顆在類似太陽的恆星周圍近距離軌道上運行的氣態巨行星完整暴露核心。 這一發現將給天文學家提供一個難得的機會來探測一個古老外星世界的核心,他們的發現可以讓我們了解太陽系中氣體巨行星的核心,包括木星和土星。
  • 衛星繞行星運行,行星繞恆星運行,整個銀河系都圍繞這個天體運行
    宇宙中有很多類型的天體,這些天體的質量有小到大的排列大致是小行星行星恆星黑洞(特指星系級黑洞)。質量越高的天體越有更多的天體圍繞其運行,比如我們的地球只有月亮一顆衛星圍繞運行,而太陽卻有八大行星圍繞運行8大行星之外,還有很多的小行星、彗星、矮行星等圍繞其運行,那麼既然黑洞的質量更大,是不是會有更多的天體在圍繞黑洞運行呢?
  • 兩類非凡天體刷新認知,可能存在兩類天體若被發現或會改變世界
    談論起宇宙天體,相信每一個腦海裡自然會勾勒出一幅畫面,一直在隱藏真身的黑洞,引力強到能吃掉光線,密度大得驚人的脈衝星,一邊旋轉一邊釋放無線電波,還有熊熊燃燒的恆星,拂照著天體, 圍繞恆星的巖石行星,體積龐大的氣態行星,終日陪伴行星的衛星,以各種軌道飛行的小行星,大量塵埃雲和氣體雲。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繞白矮星運行的系外氣態巨行星正被「蒸發」
    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一顆巨大的冰冷行星,它在繞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的超高溫殘骸運行時正被蒸發。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這是首次觀察到一顆系外氣態巨行星圍繞這種恆星運行的證據。這一發現為天文學家研究未來數十億年的太陽系命運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窗口。
  • 天文學家發現了第一顆圍繞白矮星運行的行星
    藝術家描繪了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圍繞著一顆白矮星運行。天文學家們發現,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正繞著一顆白矮星運行。這一前所未有的發現表明,行星有可能可以在它們的母恆星劇烈的死亡爆發中倖存下來。想像一下,一顆大約和地球大小相當的、昏暗的晚期恆星,每34小時就有一顆巨大的木星大小的行星圍繞它運行,這絕對是一個奇怪的景象。較小但密度更大的天體,似乎控制著視覺上根本不匹配的天體形態。
  • 地球誕生之前,曾有一顆神秘天體圍繞太陽運行,身份至今未解
    在2016年的時候,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團隊表示,通過研究發現,太陽系的柯伊伯帶中至少有6顆天體是運行異常的,這種異常主要與它們的軌道有關,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後,最終,研究者認為,這或許是太陽系的邊緣地帶,隱藏著一顆未知的行星。
  • 銀河系的中心到底是什麼,能讓所有天體都圍繞它旋轉?
    在太陽系,太陽作為我們的老大哥,系內所有的天體都圍著它旋轉,而放眼整個銀河系,則是圍繞著銀河系中心人馬座A星而旋轉。銀河係為橢圓盤狀,是一個巨型棒旋星系,有巨大的盤面結構,囊括了1200 億顆恆星,直徑長達16萬光年。
  • 「比鄰星」系統可能潛藏一顆更小行星
    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最新一期《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撰文稱,他們再次證實,有一顆地球大小的行星圍繞距太陽最近恆星「比鄰星」旋轉,該行星名為「比鄰星b」(Proxima b),質量為1.17倍地球質量,位於其恆星的宜居帶,公轉周期為11.2天。  4年前,HARPS光譜儀首先發現了「比鄰星b」。
  • 一顆巨大的天體,其運行軌道很奇特,它為尋找第九行星提供了思路
    科學家推測有一顆尚未被觀測到的行星,它被稱為「第九大行星」 在太陽系的遠端,海王星之外,存在著一顆冰冷天體,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移動著,這顆巨大的系外行星在336光年外正圍繞著一顆雙星運行。
  • 像太陽一樣形成,但不發光的天體有多小?韋伯太空望遠鏡來揭曉
    像恆星一樣形成但不發光的最小天體有多小(太陽也是恆星)?與羽翼豐滿的恆星相比,它們有多常見?在被拋入星際空間之前圍繞恆星形成的「流氓行星」怎麼樣?當美國宇航局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在2021年發射升空後,它將闡明這些問題。
  • 一顆繞雙恆星系統運行的奇異行星
    通過使用來自環繞雙星的原始行星盤的獨立的無線電觀測數據,我們現在可以確切知道有多少圍繞雙星的行星是與它們的雙星平面不一致的。克卜勒-16b的發現曾公布於2011年,這是第一顆環繞多恆星系統的系外行星。隨著發現的系外行星越來越多,我們開始意識到,圍繞雙星和多星運行的複雜系統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奇幻故事。
  • 科學家發現一顆恆星在圍繞黑洞運行而不被撕碎
    科學家已知黑洞是宇宙中一切天體的終結者,由於其極其強大的引力能吞噬包括光在內的一切物質,在宇宙中之所以能觀測到這種神秘的天體,是因為在黑洞周圍通常會聚集一圈發光的物質環,這些物質環就是由無數被撕裂的天體碎片組成的,然而最近的觀測中科學家發現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情況,在距離地球2.5億光年的地方有一顆紅巨星在一個黑洞周圍反覆遊蕩卻沒有被吞噬,這還是人類首次觀測到在黑洞引力下沒被撕碎的恆星。
  • 太陽系邊緣可能存在一顆迷你黑洞,直徑只有一個柚子那麼大?
    近些年科學家在太陽系邊緣的柯伊伯帶中尋找一顆未知的大型天體,由於科學家發現柯伊伯帶有多個天體出現軌跡異常的現象,似乎受到一個神秘引力的影響,能產生這種影響的可能是有一顆質量較大的行星,美國科學家正在建造「時空遺產調查」(LSST)望遠鏡專用來觀察宇宙中的小型天體,未來能通過LSST
  • 天文學家首次直接拍到了一顆繞類日恆星軌道運行的類行星天體
    天文學家表示,他們首次直接拍到了一顆繞類日恆星軌道運行的類行星天體。2008年,天文學家便宣布捕捉到一個類似的背影,當時他們公布了一個單行星和多行星系統的直接圖像。然而,類似系統所繞恆星是巨恆星, 質量遠遠超過大陽。
  • 死亡天體訴說著鮮活的秘密:磁星和脈衝星到底有何關係
    據推測,在一顆能夠變成中子星的大質量恆星變成超新星後,有10%的概率會變成磁星。這種天體的磁場非常強,最高甚至可以達到1000億特斯拉。相比之下,地球的磁場在兩極也只有7×10^-5特斯拉。即使是普通的中子星,磁場強度也僅有磁星的幾千分之一。如果一顆磁星位於地球20萬公裡外(即地月距離的一半),它甚至可以把你手中銀行卡的磁條抽出來。
  • 令人困惑的X行星,它究竟有哪些神秘故事?答案你不會想到
    隨著對柯伊伯帶的研究越來越多,事實變得清晰:如果冥王星如今被發現,它不會被視為行星。冥王星就像是柯伊伯帶天體!它可能是最龐大的柯伊伯帶天體,不管怎樣都是柯伊伯帶的天體。因此,冥王星現在被稱為矮行星。一個矮行星與一顆博納法德行星有相同的性質,它圍繞太陽運行,而且它的質量足以使其形狀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保持平衡。
  • 我們都知道,月亮總是圍繞地球運行的,那它為何不圍繞太陽運行呢
    它假設數十億年前,擺在衛星們面前的是兩個對立選項,這是不對的。當然了,衛星確實在圍繞太陽運動,而與此同時,它也在圍繞自己的母行星運動。整個行星-衛星系統都是圍繞太陽運動的。它們永恆地以相同的速率一起向太陽墜落。圖解:太陽系中的部分衛星和右下角地球的尺寸比較。有19顆衛星大到足以保持圓形,其中土衛六是僅有的一顆擁有大規模大氣層的衛星。
  • 宇宙的錯配:天文學家發現圍繞小恆星運行的巨大系外行星
    加泰隆尼亞空間研究所(IEEC)的一組天文學家罕見地發現了一顆圍繞主恆星運轉的大型類木行星,其主恆星的體積看起來比其他恆星要小。這就是距離地球約30光年的紅矮星GJ3512,它的體積略大於太陽體積的十分之一。另一方面,它的系外行星質量幾乎是木星質量的一半,且每204天繞這顆紅矮星公轉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