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變化上百億年了,在宇宙中有沒有可能存在已經冷卻的白矮星?

2021-01-16 宇宙新思維

目前宇宙中還不存在已經冷卻的白矮星

在理論上,這樣的星體叫黑矮星,這是人們假想的一種恆星殘骸,

是白矮星的溫度低到不再能發出可以被偵測到光或熱的狀態,這種狀態應該就是題目所說冷卻的白矮星。由於白矮星要達到這種狀態需要的時間要超過宇宙的年齡,因此目前宇宙中還沒有黑矮星。

白矮星的由來和特徵

白矮星是恆星演化末期的產物之一,它低光度、高溫度和高密度,

這是演化末期損失質量後、所剩核質量仍然小於1.44倍太陽質量的恆星最終的演化結果,是因恆星內部核聚變結束(包括氦核的融合都結束了),導致失去抵抗自身引力的能量而收縮形成的,但這個自身引力並沒有超過泡利不相容原理產生的電子簡併壓,因而和電子簡併壓達到平衡後停止收縮,最終形成白矮星。

整個演化過程是恆星內部在氫核聚變為氦核反應停止後,先膨脹為紅巨星,而氦核在受到反作用力強烈向內收縮的同時開始聚變反應。由於在紅巨星階段,恆星內核的氦核聚變為碳和氧,所以在拋掉紅巨星外殼形成的白矮星主要由碳和氧組成,所以有人說白矮星是顆鑽石星。

白矮星是個緻密天體,密度每立方釐米可達到1到10噸。像我們太陽大小的恆星如果變為白矮星,直徑將變得跟地球差不多大,

要知道太陽直徑是地球的109倍,體積是130多萬倍啊。縮小這麼多,密度能不大嗎?溫度能不高嗎?白矮星表面溫度高達8000℃,比我們太陽表面溫度都高(太陽表面溫度才有5500℃),因此白矮星想冷卻下來需要漫長的時間,它們的壽命可以達幾百億年。而宇宙年齡只有138.2億歲,因此目前還沒有死亡冷卻的白矮星,即黑矮星。

如果宇宙年齡大於138.2億歲,冷卻的白矮星有可能是存在的,或至少存在過的。

這個宇宙年齡是根據宇宙大爆炸模型和觀測計算出來的,如果宇宙大爆炸理論是錯誤的,宇宙年齡大於138.2億歲,那麼黑矮星也有可能是存在的,只是我們還沒觀測發現到它。

還有一種情況是,如果宇宙大爆炸模型是正確的,黑矮星也有可能曾經存在過,只不過現在還沒有重新出現。

對於宇宙年齡,科學界確實是有爭議的。2002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波爾·施泰恩加德和英國劍橋大學的尼爾·圖爾克共同提出一個宇宙循環理論,他們認為宇宙不止經歷一次大爆炸,138.2億年前並不是宇宙的絕對起點,那只是宇宙的一次新生而已,宇宙一直在經歷「生死輪迴」,宇宙大爆炸前是存在時間的。

他們根據現在的宇宙大爆炸模型計算出「宇宙常量」(就是最初愛因斯坦為了得到穩恆宇宙,而在他的方程中加的常數項,又叫「宇宙常數」,主要用它表示抗衡引力的能量,後來因為哈勃發現宇宙是膨脹的,愛因斯坦又說加入常數是錯誤的。

但再後來人們發現宇宙是加速膨脹的,這個動力就是被人們稱為的暗能量,而這個暗能量就是這個宇宙常數)的大小比實際觀測到的要大10的100次方倍,雖然宇宙常量是逐漸減弱的,但138億年的時間不足以讓宇宙常量減弱10的100次方倍,這表明宇宙的年齡應該遠遠超過萬億年了,宇宙已經歷多次爆炸循環,每次的周期絕對要大於138億年。如此看來,即使每次循環把所有物質清零,再用新的粒子產生新的天體,這個時間也足夠等到天體滅亡產生黑矮星等產物了。也就是說黑矮星應該存在過,只是我們這個循環還沒有出現。

當然以上的結論是基於現在的認識和觀測水平,隨著人類認識和觀測水平的提高,會有更明確的結論。

相關焦點

  • 白矮星上可能有外星生命
    儘管在我們的太陽系和其他許多星系中尋找了幾十年,我們仍然沒有發現任何生物。據我們所知,我們的搜尋範圍達整個銀河系,甚至整個宇宙。然而,搜尋仍在繼續,因為我們還沒有徹底搜索銀河系的每個角落。而且,雖然我們已經發出了無線電信號,但我們只發射了幾十年的外星無線電信息。我們星系的巨大範圍,即便是光速也要許久,幾十年對於宇宙不過是滄海一粟。
  • 在人類還沒有探索完成的宇宙中,到底存不存在宇宙的邊界?
    在整個宇宙中,人眼所能看見或者探索到的物質只存在於百分之五,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五就是耳熟能詳的暗物質和暗能量,在這個龐大的生命體中,人類是目前已知的只有地球存在生命。中國自古以來在天文上就有不小的見解,古時的蓋天說、玄夜說和混天說都是當時探索宇宙有力的證據。
  • 人類在外白矮星大氣層中發現「生命配方」:宇宙中普遍存在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發現,一顆距離地球170光年的白矮星可能含有某些形成生命的基礎物質。這顆白矮星位於牧夫座,其大氣層中富含碳和氮,甚至有水的成分。研究者稱,這顆白矮星擁有的行星系統很可能與我們所處的太陽系十分相似,意味著生命形成的某些條件其實並不像以往認為的那麼罕有。
  • 宇宙的奇蹟#無限時間箭頭的變化中,宇宙、太陽的命運將會是消亡
    宇宙起源於137億年前, 而今宇宙中已形成逾千個星系,每個星系擁有數千億的星球。通過在變化中變化,時間箭頭帶動了整個宇宙的演變。太陽將變成一顆白矮星。白矮星沒有可供燃燒的能源,它那微弱的光芒源自於,已熄滅的大熔爐裡的最後一點餘熱。太陽也便滅亡,它的殘留物,將在廣袤極寒太空中逐漸冷卻。
  • 宇宙中只有黑洞看不見?有這麼一種天體,也完全看不見
    人們只能從附近明亮的吸積盤上觀察到黑洞,由於這種看不見的性質,科學家對黑洞非常感興趣,並想知道黑洞內部是什麼。儘管許多科學家已經提出了可能存在於黑洞中的問題,但沒有辦法驗證哪一個是真的或全部都是錯誤的猜測。
  • 宇宙可能在黑矮星爆炸中走向黑暗
    物理學家認為,距今無數億年之後,當所有的恆星燃盡,宇宙會變成了一個寒冷、黑暗的廣闊空間,沒有任何有趣的事情發生,或可能發生。隨著空間本身不斷膨脹,物質變得稀薄,可用的能量變得越來越少。宇宙在接下來的無窮時間裡會陷入一個名為「熱寂」的情境。  但是在所有的光線永久熄滅之前,可能會有幾場「煙花」謝幕。天文學家認為,緻密恆星白矮星將是古老的宇宙中最後剩餘的天體。
  • 宇宙可能在黑矮星爆炸中走向黑暗
    物理學家認為,距今無數億年之後,當所有的恆星燃盡,宇宙會變成了一個寒冷、黑暗的廣闊空間,沒有任何有趣的事情發生,或可能發生。隨著空間本身不斷膨脹,物質變得稀薄,可用的能量變得越來越少。宇宙在接下來的無窮時間裡會陷入一個名為「熱寂」的情境。  但是在所有的光線永久熄滅之前,可能會有幾場「煙花」謝幕。
  • 爆炸的黑矮星可能是「宇宙中有趣的事情」
    「宇宙的膨脹早已將所有剩餘的物體分隔開了很長的距離,以至於沒有光能夠從一個物體到達另一個物體。」 「每個物體都會發現自己在一個宇宙中,在各個方向上完全沒有其他任何東西。將會很冷,接近零。」對於較小的恆星,也不能這樣說,它們最終會燃燒並縮小成白矮星。根據理論,白矮星最終將在不久的將來失去光澤並結冰,過渡為黑矮星。沒有熱源,它們就永遠冷卻下來,直到它們變成&39;,不再發光為止。這有點像從烤箱中取出一個熱鍋,它所能做的就是很酷。
  • 地球有沒有可能是整個宇宙中第一個出現文明的星球?
    地球有沒有可能是整個宇宙中第一個出現文明的星球?這要看地球在整個宇宙中是不是最早能夠誕生生命尤其是能夠演化和進化為高級生命的星球。大家知道,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的奇點大爆炸。宇宙經過幾十億年的膨脹、冷卻,星雲開始坍縮,形成各類行星和星系。
  • 太陽變成白矮星後會逐漸冷卻下來,它還會重生嗎?
    太陽只是銀河系兩千億顆恆星中非常普通的一顆恆星,太陽在形成之初包括地球在內的八大行星也在同一時間誕生,如今地球上的絕大多數生命都離不開太陽光,我們也知道如果地球離開太陽根本就不會出現生命,那麼這顆燃燒了46億年的恆星終有熄滅的那一天,科學家也在研究太陽到底還能持續燃燒到什麼時候。
  • 白矮星可能不是太陽生命的終點,太陽最終可能會演變成「黑矮星」
    恆星是宇宙中最耀眼的存在,是宇宙中能夠依靠自身的核聚變反應而發光發熱的天體,正是由於無數的恆星存在,我們才能清楚的看到宇宙中那些遙遠的地方,才能夠看清楚仙女座大星系的樣子。如果,沒有恆星,宇宙將會是漆黑的一片。
  • 宇宙中剛發現「最拼命」的白矮星,緊貼黑洞不斷逃跑,仍垂死掙扎
    宇宙中剛發現「最拼命」的白矮星,緊貼黑洞不斷逃跑,仍垂死掙扎白矮星這個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呢,白矮星也是恆星的一種,但是一般都是高密度和低光度呈現白色體型較小的存在。就像是名字所說的,和其他恆星比起來又白又矮。
  • 天體「夸克星」:宇宙中雖不存在,卻可能是黑洞演化的一個階段
    天體「夸克星」:宇宙中雖不存在,卻可能是黑洞演化的一個階段我們知道宇宙中恆星演化的三個結局,基本上不外乎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這三種。其中質量小於1.44倍太陽的恆星會演化成白矮星,而內核質量在太陽的1.44~3.2倍(總質量在太陽的8~15倍)的恆星,會演化成中子星。而內核質量大於3.2倍太陽的恆星,則會演化成為黑洞。而科學家認為,既然存在白矮星和中子星這種天體,那麼從微觀粒子的角度來看,中子再細分還能夠分為夸克——那麼是不是還有可能存在一種,完全由夸克這種物質組成的星體呢?
  • 宇宙中壽命最長的恆星能有多長?
    一般情況下,恆星的壽命和恆星的原始質量呈反相關,也就是恆星質量越小壽命越長,對於M型恆星來說,其主序星壽命最長的超過2000億年,比我們宇宙的年齡還長很多倍。我們宇宙被數不清的恆星照耀著,星系之所以發光,也是數以億計恆星的貢獻,比如我們銀河系內就有近2000億顆恆星,我們太陽只是其中毫不起眼的一顆。
  • 白矮星揭示了宇宙中碳起源
    大約90%的恆星以白矮星的形式結束它們的生命,白矮星是一種非常密集的恆星殘餘物,在數十億年的時間裡逐漸變冷變暗。然而,在它們崩潰前的最後幾次呼吸中,這些恆星留下了一個重要的遺產,它們通過富含化學元素的恆星風將它們的灰燼擴散到周圍的空間,這些化學元素包括碳,是在恆星死亡前的最後階段在恆星內部深處新合成的。
  • 宇宙中可能有"裂縫":從地球上還無法觀測到的宇宙弦
    最終,所有的空間都發生了轉變,原來的宇宙消失了。然而,這種古老的高能狀態可能存在於氣泡之間的邊界,時空結構的冷卻區域在這裡相遇,並沒有完全融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裂縫。一些物理學家認為,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中,我們可能仍能發現一些證據,表明這些被稱為「宇宙弦」的裂縫或瑕疵的存在。不過,一篇新論文指出,這個證據太微弱了,任何望遠鏡都無法將其與噪音分辨出來。
  • 宇宙是否一直存在?答案是否,科學家已經模擬出1萬億年後的宇宙
    宇宙是否一直存在?答案是否,科學家已經模擬出1萬億年後的宇宙 網羅天下奇聞怪事,根本停不下來,活在地球上,深處宇宙中。作為茫茫宇宙中的小小塵埃的我們,看起來是那麼的微不足道。關於地球,對於宇宙我們還有很多的疑問,其中最大的疑問莫過於宇宙會一直存在嗎?關於這個問題,科學家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 宇宙中心在哪裡?如果宇宙真的有一個中心,它可能在任何地方
    (圖片來源:wikipedia) 138億年前,一場大爆炸為宇宙漫長的演化之路拉開了序幕。如今,在回溯這一事件時,不知道讀者有沒有考慮過這樣的問題:我們能找到宇宙大爆炸發生的準確地點嗎?或者說,宇宙存在這樣一個中心嗎?
  • 白矮星研究揭示了對宇宙中碳起源的新見解
    據外媒報導,一個新的理論可以解釋關於銀河系和其他星系如何創建的最大謎團之一,探索白矮星在創造宇宙的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碳不僅是星系形成的工具,也是生命的工具,然而它在銀河系中的起源仍不清楚。碳原子是由恆星產生的,是氦氣進行聚變過程的產物。但它究竟是如何從那裡進入星系的,一直存在爭議。
  • 研究者認為:白矮星才是宇宙秘密的關鍵所在
    地球在宇宙中非常的渺小,但又非常的特殊,要知道宇宙中有無數顆星球,地球只是其中一顆而已。但是,非常神奇的是地球誕生出了生命。但是至今我們也沒有發現任何的地外生命,也許我們可以把目標放寬一下,比如說白矮星,當一些恆星到了末期以後就會變成白矮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