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矮星研究揭示了對宇宙中碳起源的新見解

2021-01-09 cnBeta

據外媒報導,一個新的理論可以解釋關於銀河系和其他星系如何創建的最大謎團之一,探索白矮星在創造宇宙的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碳不僅是星系形成的工具,也是生命的工具,然而它在銀河系中的起源仍不清楚。碳原子是由恆星產生的,是氦氣進行聚變過程的產物。但它究竟是如何從那裡進入星系的,一直存在爭議。

一種可能性是低質量恆星可能被恆星風磨損,在它們成熟為白矮星時失去了碳的包裹。稠密的恆星在數十億年的時間裡逐漸坍塌,它們在最終死亡時,最終會在其他元素中排出碳。不過另一種理論認為,更大的恆星發生了爆炸,由此產生的超新星傳播了碳,進而形成了地球所在的銀河系。

回溯時間顯然不是天文學家能夠做到的,但通過分析銀河系中開放星團中發現的白矮星,他們有了更好的想法。天文學家利用凱克天文臺在2018年對這種星團進行了觀測--由幾千顆恆星組成,年齡大致相同,並通過相互引力吸引而保持不變。重要的是,這些星團中的恆星都來自同一個分子雲。通過測量白矮星的質量,天文學家能夠得出它們出生時的質量。因為這種進步是天體物理學中的一個已知量,即所謂的初始-最終質量關係。

但沒想到的是,開放星團的白矮星並不符合這種關係。相反,這些老恆星的重量超過了它們 "應該 "的重量。其結果是建立了一個新的質量邊界,在其兩側,圍繞著碳如何從演化中的恆星中剝離出來,以及其自身質量如何受到影響,都有不同的行為。大於2個太陽質量的恆星會產生新的碳原子,這些碳原子被轉移到表面,然後通過恆星風在宇宙中傳播。然而,小於1.5個太陽質量的恆星則不會。

「換句話說,1.5個太陽質量代表了恆星死亡後傳播富含碳的灰燼的最小質量,」由義大利帕多瓦大學的Paola Marigo和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教授Enrico Ramirez-Ruiz領導的研究人員總結道。「這些發現對地球生命所必需的元素--碳是如何以及何時由我們銀河系的恆星產生的,最終被困在46億年前太陽及其行星系統形成的原材料中,進行了嚴格的限制。」

雖然這項研究清楚地解釋了我們自己銀河系的一些歷史,但對更廣闊的宇宙也有影響。「初始質量與最終質量的關係也是為超新星設定質量下限的原因,超新星是在大距離看到的巨大爆炸,對理解宇宙的本質真的很重要,」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華威大學的Pier-Emmanuel Tremblay解釋說。

相關焦點

  • 白矮星揭示了宇宙中碳起源
    對白矮星的新分析支持了它們作為碳的關鍵來源的角色,碳是銀河系和其他星系中所有生命的關鍵元素。大約90%的恆星以白矮星的形式結束它們的生命,白矮星是一種非常密集的恆星殘餘物,在數十億年的時間裡逐漸變冷變暗。然而,在它們崩潰前的最後幾次呼吸中,這些恆星留下了一個重要的遺產,它們通過富含化學元素的恆星風將它們的灰燼擴散到周圍的空間,這些化學元素包括碳,是在恆星死亡前的最後階段在恆星內部深處新合成的。
  • 逼近揭示碳物質起源機制,日本東京大學宣布科研新成果
    東京大學研究生院藥學系研究科的宮本和範副教授和內山真伸教授等人的研究小組宣布同時發現C2可以是富勒烯和碳納米管等納米碳的起源。這將為碳材料研究開闢新的道路。C2是已知存在於宇宙空間和蠟燭藍色火焰中的簡單分子,但在發現一個世紀即將過去的今天,它的基本性質仍然不太清楚。
  • 科學家解釋了宇宙中碳的起源,對碳基生命的產生有著決定性的幫助
    恆星的部分物質會被拋灑到宇宙當中,隨後通過恆星風傳播到更遠的地方去。這些物質將形成下一代的恆星系統,同時也包含有許多對生命產生至關重要的化學元素,比如碳。碳元素的起源,有些支持低質量恆星,這些恆星通過恆星風將其富含碳的外層吹掉,最終變成了白矮星,而另一些則認為碳合成的主要場所位於大質量恆星的恆星風中,這些恆星爆炸成為超新星並留下中子星殘骸。
  • 科學家解釋了宇宙中碳的起源,對碳基生命的產生有著決定性的幫助
    恆星的部分物質會被拋灑到宇宙當中,隨後通過恆星風傳播到更遠的地方去。這些物質將形成下一代的恆星系統,同時也包含有許多對生命產生至關重要的化學元素,比如碳。在星雲 NGC 6565中,恆星風吹過後,氣體雲從恆星中噴出。
  • 宇宙裡的碳元素從哪來?科學家這樣說
    碳元素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必備的基礎元素。近期,一項新的針對白矮星的研究,揭示了白矮星在星系裡面碳元素形成過程中的關鍵性作用。宇宙中的每一個碳原子都是由恆星產生的。但是宇宙學家們一直在爭論,在我們的星系中,哪種類型的恆星才是碳元素的主要起源。一些理論認為,低質量的恆星在演化過程中會「拋出」它們的外殼,變成白矮星,而其它質量的恆星會最終爆發,成為超新星。
  • 垂死恆星釋放出的碳,為地球生命的誕生,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
    一些垂死恆星通過壯麗的行星星雲將氣體外殼和塵埃拋向宇宙,這些灰燼通過恆星風傳播,富含許多不同的化學元素,包括碳。在發表在《自然天文》期刊上的一項研究表明,這些恆星揭示了碳在銀河系和其它星系的起源。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副研究科學家傑弗裡·卡明斯說:這些發現對恆星如何以及何時產生碳提出了新的嚴格限制。
  • 垂死恆星釋放出的碳,為地球生命的誕生,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
    一些垂死恆星通過壯麗的行星星雲將氣體外殼和塵埃拋向宇宙,這些灰燼通過恆星風傳播,富含許多不同的化學元素,包括碳。在發表在《自然天文》期刊上的一項研究表明,這些恆星揭示了碳在銀河系和其它星系的起源。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副研究科學家傑弗裡·卡明斯說:這些發現對恆星如何以及何時產生碳提出了新的嚴格限制。
  • 兩顆白矮星碰撞產生了一顆超級巨大的白矮星
    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超級巨大的白矮星,它的起源是兩顆較小的白矮星碰撞的結果。由馬克·霍蘭茲領導的華威大學天文學家小組發現了一顆超級巨大的白矮星,其周圍有著獨特的富含碳的大氣,這種大氣在此之前從未被觀測到過。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這顆距地球約150光年的恆星是兩顆白矮星相撞的產物,這兩顆白矮星都僥倖逃脫了完全毀滅的厄運。
  • 「部分超新星」在銀河系中炸飛了白矮星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一個奇怪的白矮星在銀河系中hurt繞,可能是「部分超新星」的倖存者。白矮星是地球大小酷而暗淡的死亡恆星核心,它們在中等大小的恆星耗盡燃料並脫落外層後被留下。有一天,我們的太陽將變成白矮星,銀河系中超過90%的恆星也將變成白矮星。
  • 巨型白矮星是怎麼來的?科學家發現了真相!
    據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一顆巨大的白矮星可能是另外兩顆白矮星碰撞的產物,也就是說這顆奇怪的巨型白矮星可能是在小型恆星史詩般的碰撞中形成的。這一新發現表明,可能存在其他起源類似的超巨型白矮星。從事這項新研究的科學家們說,這個研究可能將有助於我們了解闡明一顆白矮星要成為超新星的質量指數。
  • 科學研究表明,白矮星是生命存在的必要基礎
    在恆星的核心中,它們發生了核聚變,產生了比氫還重的元素,而這些是構成行星、海洋和人類的必要成分。追蹤銀河系中個別元素的起源一直是一個挑戰,但一項對白矮星的新分析顯示,它們可能是碳元素的來源。一顆普通的恆星,無論其大小,一開始大約有75%的氫、25%的氦。在恆星的主序期間,它會愉快地攪動氫,將其聚變為氦,釋放出數十億年所需的能量。
  • 宇宙變化上百億年了,在宇宙中有沒有可能存在已經冷卻的白矮星?
    目前宇宙中還不存在已經冷卻的白矮星在理論上,這樣的星體叫黑矮星,這是人們假想的一種恆星殘骸,是白矮星的溫度低到不再能發出可以被偵測到光或熱的狀態,這種狀態應該就是題目所說冷卻的白矮星。由於白矮星要達到這種狀態需要的時間要超過宇宙的年齡,因此目前宇宙中還沒有黑矮星。
  • 人類在外白矮星大氣層中發現「生命配方」:宇宙中普遍存在
    該研究由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科學家主持,所關注的這顆白矮星被稱為「WD 1425+540」。研究者用凱克望遠鏡在2008年和2014年對這顆恆星進行了觀察,哈勃太空望遠鏡也在2014年對其進行了觀測。之後,研究者用光譜儀分析了該恆星大氣層的化學組成。研究人員發現,圍繞這顆白矮星運行的一顆微型行星(minor planet)發生過軌道的改變。
  • 研究發現:奇怪的明亮巖石揭示了太空巖石起源背後的災難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太陽系中最黑暗的小行星之一上的閃閃發光的巨石可能揭示了太空巖石起源背後的災難性撞擊。近地小行星絲川,本努和龍古都是散亂的瓦礫堆,它們由它們的共同重力保持在一起。它們很可能是在碰撞將其母體破碎成許多碎片之後形成的。關於這些災難性破壞的很多事情仍然未知。
  • 研究宇宙結構起源的一項新測試
    原始非高斯性的一個特徵是天空中三個或三個以上點的溫度變化是相關的(相關的)。這種相關性的精確形式可以區分充氣過程中波動的經典起源或量子起源。加利福尼亞大學和德國Deutsches Elektronen-Synchrotron DESY的兩名研究人員最近基於原始非高斯性的概念設計了一種測試,可以幫助確定宇宙結構的起源。
  • 發現宇宙神秘的紫外線閃光,有助於解釋白矮星爆炸和暗能量的作用
    天體物理學家已經第二次發現伴隨白矮星爆炸的壯觀的紫外線(UV)閃光。這是一種極為罕見的超新星,它將為人們提供一些長期存在的謎團的真知灼見,其中包括導致白矮星爆炸的原因,暗能量如何促進宇宙發展以及宇宙如何產生重金屬(例如鐵)。
  • 科學家發現神秘物質,可能探索到人類起源?
    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和太陽的形成都是源於宇宙中的大爆炸,宇宙中存在著許多的星體,比如如果一顆恆星的生命將要完結的時候就會發生大爆炸,在經過爆炸之後這顆恆星上的物質就會產生大量的固體碎片。這些碎片在宇宙中四散開來,在其他的地方再一次的成為其他星系的組成部分,而這些碎片在組成其他星系的過程中也將本身所帶有的碳物質帶給新組成的星球。這些碳物質對於生命的組成起著重要作用。
  • 《恆星中的元素合成》的論文成了化學元素的宇宙起源的奠基性研究
    隨著人們對元素的宇宙起源的認識,一張多彩的元素周期表逐步完善。但近期的一項新研究似乎有意改寫這份結果。在一項發表於《天體物理學期刊》的研究對宇宙演化模型提出了新挑戰。新研究還生成了一張看起來不一樣的「新版本」元素周期表,更詳細展示了從碳到鈾等自然形成的元素的恆星起源。
  • 發現一顆超大質量白矮星,就在銀河系中,距離地球才150光年!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有著奇怪富碳大氣的巨大白矮星,可能是兩顆合併在一起的白矮星,只是勉強避免了毀滅。 為了解開這個謎團,天文學家們變成了偵探,以揭開這顆恆星的真正起源。白矮星是像太陽這樣的恆星演化殘骸,它們已經耗盡了所有的燃料,並脫落了外層。大多數都相對較輕,大約是太陽質量的0.6倍。
  • 新研究找到宇宙中「失落的黃金」
    科學家認為地球上各種元素都來自像恆星的死亡、爆炸、相撞、中子星合併等等各類宇宙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