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一顆超大質量白矮星,就在銀河系中,距離地球才150光年!

2020-12-06 騰訊網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有著奇怪富碳大氣的巨大白矮星,可能是兩顆合併在一起的白矮星,只是勉強避免了毀滅。在距離地球約150光年的地方,發現了一顆不同尋常的超大質量白矮星,其大氣成分前所未見,這是首次以其大氣成分為線索識別出合併後的白矮星這一發現發表在《自然天文學》期刊上,可能會對我們銀河系中大質量白矮星的演化和超新星的數量提出新問題。

這顆名為WDJ0551+4135的恆星,是在歐洲航天局蓋亞望遠鏡的觀測數據中發現。天文學家們隨後用威廉·赫歇爾望遠鏡拍攝了光譜圖,重點放在那些被確認為質量特別大的白矮星上,蓋亞衛星使這一壯舉成為可能。

通過分解恆星發出的光,天文學家們能夠確定其大氣的化學成分,並發現它存在著異常高的碳含量。來自華威大學物理系的主要作者馬克·霍蘭茲博士說:這顆恆星是我們以前從未見過的。

你可能會期望看到外層的氫,有時與氦混合在一起,或者只是氦和碳的混合物,但不會指望同時看到氫和碳的結合,因為在它們之間應該有一層厚厚的氦層來阻止這一點,當我們觀察它的時候,它沒有任何意義了。

為了解開這個謎團,天文學家們變成了偵探,以揭開這顆恆星的真正起源。白矮星是像太陽這樣的恆星演化殘骸,它們已經耗盡了所有的燃料,並脫落了外層。大多數都相對較輕,大約是太陽質量的0.6倍。

但這一顆質量為1.14倍太陽質量,幾乎是平均質量的兩倍。儘管它比太陽重,但它被壓縮成地球直徑的三分之二。白矮星的年齡也是一條線索,年齡較大的恆星繞銀河系運行速度比較年輕恆星快。

而且這個天體的移動速度比附近其他冷卻年齡相同白矮星中的99%都要快,這表明這顆恆星比看起來要老。有一種無法用正常恆星演化來解釋的成分,它的質量是一顆白矮星平均質量的兩倍,運動學年齡比冷卻推斷的要早。

現代天文學已非常確定一顆恆星是如何形成一顆白矮星的,它不應該這樣做,唯一可以解釋的方法是,它是由兩顆白矮星合併而成。其理論是,當雙星系統中的一顆恆星在其生命末期膨脹時,它將包裹它的夥伴,隨著第一顆恆星的收縮,它的軌道會變得更近。當另一顆恆星膨脹時,同樣的情況也會發生。在數十億年的時間裡,引力波的發射將進一步縮小軌道,直到恆星合併在一起。

雖然已經預測會發生白矮星合併,但這一次將特別不尋常。銀河系中的大多數合併,發生在質量不同的恆星之間,而這次合併似乎發生在兩顆大小相似的恆星之間。由此產生的白矮星大小也是有限制的:

在超過1.4倍太陽質量的情況下,人們認為它會在超新星中爆炸,儘管這些爆炸可能會發生在質量稍低的地方,所以這顆白矮星可以獲得多質量並仍能存活下來時很有用。因為合併過程重新啟動了恆星的冷卻,所以很難確定它有多老。

白矮星可能在大約13億年前合併,但最初的兩顆白矮星可能在數十億年前就已經存在了。它是到目前為止僅發現有的幾顆合併白矮星之一,也是唯一一顆通過組成被識別出來的。

沒有那麼多如此巨大的白矮星,儘管有比預期的更多,這意味著它們中的一些可能是由合併形成。在未來,研究人員可能會使用一種叫做星震學的技術,從恆星脈動中了解白矮星的核心成分,這將是一種獨立的方法,可以確認這顆恆星是由合併形成的。

博科園|研究/來自:華威大學

參考期刊《自然天文學》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超大質量」白矮星的發現表明由兩顆恆星合併成一顆
    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白矮星,它曾是兩顆恆星,這兩顆恆星約在13億年前合併成了一顆,最終形成的恆星名叫WDJ0551+4135,距地球約150光年距離。 白矮星是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在演化末期的狀態。一旦它們消耗自身的核燃料,便開始拋出外層物質。
  • 銀河系超大質量黑洞,距離地球有多遠?
    根據最新研究,地球距離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的距離,要比之前測定的更接近,大約為25800光年,並且太陽系的運動速度也要比之前計算得更快
  • 銀河系對地球影響有多大?地質史上多次滅絕,最近超新星150光年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銀河系直徑約20萬光年,地球在距離銀心2.6萬光年的位置以每秒240千米的速度公轉,大約2.5億年環繞銀心一周,從太陽系誕生到現在,大約已經公轉了20圈左右,到現在太陽系還好好的繼續運轉,這表明前20次太陽系都安然度過了,不過誰又能保證這次不會撞到啥物件呢?
  • 天文學家意外發現一個黑洞,距離地球僅1000光年
    根據發表在最新一期《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雜誌的研究論文,日前,天文學家在一次例行的天文觀測中,意外地發現了一個黑洞,它潛伏在太陽系附近,距離地球僅有1000光年,令科學家感到震驚。科學家通過對HR 6819軌道的研究發現,這個未被觀測到的不明天體質量大約為太陽質量的4倍,如此巨大的質量表明,該天體一定是一個黑洞,「質量為太陽質量4倍的天體必然是一個黑洞,」Thomas Rivinius說,「它距離我們是如此之近,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
  • 1000光年外發現一個黑洞,科學家:已知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
    根據發表在最新一期《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雜誌的研究論文,日前,天文學家在一次例行的天文觀測中,意外地發現了一個黑洞,它潛伏在太陽系附近,距離地球僅有1000光年,令科學家感到震驚。科學家通過對HR 6819軌道的研究發現,這個未被觀測到的不明天體質量大約為太陽質量的4倍,如此巨大的質量表明,該天體一定是一個黑洞,「質量為太陽質量4倍的天體必然是一個黑洞,」Thomas Rivinius說,「它距離我們是如此之近,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
  • 新的銀河系地圖顯示地球超大質量黑洞比之前認為的近2000光年
    日本國家天文臺的科學家們最近繪製了一張新的銀河系地圖,地圖顯示地球距離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比之前認為的要近2000光年。研究人員還發現,地球圍繞黑洞運行的速度比之前的估計要快。1985年,國際天文學聯盟宣布,地球距離銀河系中心的黑洞(名為人馬座A*)有27700光年。然而,日本研究人員利用射電天文學項目 "VERA "進行了長達15年的分析,發現地球距離其25800光年。
  • 與M87相比,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像個baby!
    銀河系的中心,是一顆名為「人馬座A(GRO J1655-40)」的超大質量黑洞,我們稱之為「銀心」,「銀心」作為銀河系的中心有著什麼樣的地位呢?人馬座A*質量約為太陽質量的400萬倍,這個控制著銀河係數十萬光年的龐大存在,在浩瀚無邊的宇宙中肆無忌憚的遊走著,且據科學分析,銀河系將在四十億年後與鄰近的仙女座星系相撞,產生一個新的星系。那麼銀河系的中心就只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嗎?
  • 距地球7500萬光年,一顆白矮星沒了光芒,它被什麼遮住了?
    距地球7500萬光年,一顆白矮星沒了光芒,它被什麼遮住了?恆星代表著古人對永恆不變的期盼,宇宙中存在數以萬計的恆星,它們所處的位置和運轉方式各不相同。在很多人的認知中,世界上並沒有什麼人或事是永恆不變的,每個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這是自然界中的規律。
  • 一顆不尋常恆星穿越銀河系,距離我們1430光年,科學家興趣來了
    近日,一顆在銀河系中穿越的恆星是那麼奇怪,以至於引起了科學家的極大興趣,科學家斷定它是一個非常不尋常的恆星,很可能在超新星爆發過程被彈出。據了解,這顆恆星距離我們約1430光年,名稱為Dox,編號SDSSJ1240+6710,歸類為白矮星,以每秒250公裡速度逆向旋轉,這並不奇怪,奇怪是這顆恆星化學成分非常不尋常,表明它是一種由我們從未見過的超新星爆炸而被踢成高速。
  • 新的銀河系地圖表明,地球更靠近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
    看來地球已經放錯了地方。根據銀河系的新地圖,太陽系的位置不是我們想像中的位置。它不僅更接近銀河系中心,還更接近中心的超大質量的黑洞Sgr A *, 它的軌道處在一個更快旋轉速度的軌道上。沒什麼可擔心的。
  • 16億倍太陽質量,距離130億光年,科學家發現最遙遠超大質量黑洞
    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的一項研究報告稱,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科學團隊發現了迄今為止距離最遙遠的類星體,距離地球130億光年,大約誕生於宇宙大爆炸後的6.7億年,被命名為「J0313-1806」。而它的發現,可能會對人類對黑洞和星系形成的理論提出挑戰,或許也會改變人類早期宇宙的認識。
  • 16億倍太陽質量,距離130億光年,科學家發現最遙遠超大質量黑洞!
    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的一項研究報告稱,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科學團隊發現了迄今為止距離最遙遠的類星體,距離地球130億光年,大約誕生於宇宙大爆炸後的6.7億年
  • 除去太陽外,哪些恆星距離地球近?大約是多少光年?
    在這個位置,太陽周圍的星域中,恆星的密度不大,大約每284立方光年只有一顆恆星,在以太陽為中心,14光年半徑的範圍內,一共存在著32顆恆星,這兩張圖可以對比著看,我們在看看其中距離太陽最近的十顆恆星:第十位:羅斯154星(Ross 154)距離地球9.68光年。
  • 肉眼能夠看到銀河系中心人馬座A*超大質量黑洞嗎?
    但有一顆迄今發現最大體積的恆星,叫盾牌座uy,半徑約太陽1708倍,也就是約11.9億千米,將近比人馬座A*史瓦西半徑大100倍。盾牌座uy距離我們只有5000光年,但人類肉眼看不到它,因為它的視星等約9等,人類肉眼極限只能看到6等星。
  • 在2.5億光年外,發現一顆恆星,竟在黑洞中倖存下來!
    來自美國宇航局(NASA)的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和歐洲航天局(ESA)的XMM-牛頓衛星數據,揭示了始於一顆紅巨星在距地球約2.5億光年星系中遊蕩近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這個黑洞位於一個名為GSN069的星系中,質量大約是太陽的40萬倍,屬於超大質量黑洞較小的一端。
  • 地球最終會被超大質量黑洞吞噬?黑洞的增長速度比銀河系還快
    這些被列為研究對象的星系,與我們的地球保持著遠近不一的距離,從較近的43億光年,到較遠的122億光年。從研究結果來看,星系中恆星的增長率和黑洞的增長率,主要受限於該銀河系本身的大小。簡而言之,更大的星系能夠對黑洞進行更有效地填充,使得黑洞的增長速度比星系本身更快。這也是為什麼在那些較大的星系中心,總會存在一個超大質量黑洞的根本原因之一。
  • 這顆位於盾牌座的銀河系新星,又變亮了,距離我們才24500光年!
    利用TIGRE望遠鏡,天文學家對新發現被稱為V659 SCT的新星,在其爆發的多個階段進行了光譜觀測。這項觀測的研究成果發表在《arxiv》上,進一步闡明了這一事件的性質。新星是恆星變星的一種,新星的亮度突然增加,然後慢慢恢復到原來的狀態,這一過程可能會持續數月。這種爆發是包含一顆白矮星及其伴星雙星系統中吸積過程的結果。
  • 這顆位於盾牌座的銀河系新星,又變亮了,距離我們才24500光年
    利用TIGRE望遠鏡,天文學家對新發現被稱為V659 SCT的新星,在其爆發的多個階段進行了光譜觀測。這項觀測的研究成果發表在《arxiv》上,進一步闡明了這一事件的性質。新星是恆星變星的一種,新星的亮度突然增加,然後慢慢恢復到原來的狀態,這一過程可能會持續數月。這種爆發是包含一顆白矮星及其伴星雙星系統中吸積過程的結果。
  • 科學家發現10億光年內的最大黑洞,質量為銀河系中心黑洞9300倍
    我們生活在地球上,這個地球很大,大到無邊無際,然而最小的恆星的質量也是地球的3萬倍左右,太陽的質量更是地球的33萬倍,但是黑洞的質量更大,科學家們已經發現的所有的黑洞質量都比太陽大,在一些星系的中心還存在著超大質量黑洞,質量基本都在太陽的10萬倍以上,它們都是宇宙中最大級別的單一天體
  • 新研究:地球超大質量黑洞比之前認為的近2000光年
    日本國家天文臺的科學家們最近繪製了一張新的銀河系地圖,地圖顯示地球距離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比之前認為的要近2000光年。 研究人員還發現,地球圍繞黑洞運行的速度比之前的估計要快。1985年,國際天文學聯盟宣布,地球距離銀河系中心的黑洞(名為人馬座A*)有27700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