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元素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必備的基礎元素。近期,一項新的針對白矮星的研究,揭示了白矮星在星系裡面碳元素形成過程中的關鍵性作用。
宇宙中的每一個碳原子都是由恆星產生的。在星體內部,三個氦原子核聚變會形成一個碳原子。但是宇宙學家們一直在爭論,在我們的星系中,哪種類型的恆星才是碳元素的主要起源。一些理論認為,低質量的恆星在演化過程中會「拋出」它們的外殼,變成白矮星,而其它質量的恆星會最終爆發,成為超新星。
碳元素
在我們的宇宙中,大約90%的恆星最終會變成白矮星。這些密度非常大的白矮星會在接下來的幾十億年裡逐漸冷卻,最終坍縮。然而,在它們最終坍縮之前,這些星體會在宇宙中留下自己寶貴的遺產。它們會把自己形成的星際塵埃散布在宇宙中,這些塵埃中包括了豐富的元素,尤其是在坍縮前,在星體內部深處合成的碳元素。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發現並分析了銀河系中的開放星團。他們的成果對研究碳元素在宇宙中的起源非常有幫助。開放星團是宇宙中成百上千個星體的集合。它們通常由同一片星雲產生,有著大致相同的年齡和組成成分,靠相互之間的萬有引力聚集在一起。
星系
通過對這些開放星團的研究,科學家們可以測量出星團中白矮星的質量。根據恆星演化理論,科學家們可以追蹤到這些星體剛剛生成時的狀態,得到它們初始時刻的質量。
白矮星的初始質量和最終質量之間的關係,通過質量方程描述。質量方程是天體物理學中的基本方程,它包含了星體從誕生到滅亡,整個生命周期中的信息。一般來說,誕生時質量越大的星體,最終化成白矮星時的質量也就越大。以往的理論分析和實際觀測都支持這種說法。
數學模型
但是,對於新發現的這些開放星團的分析卻向我們展示了一種新的結果。開放星團中的白矮星質量遠比科學家期望的更大。這樣的發現在質量方程描述的圖像中,加上了一個奇怪的斷點。科學家們這次的發現向我們展示出了一種新的觀點:低質量恆星有可能是銀河系中碳元素的主要起源。
科學家們仔細分析斷點附近的方程,科學家們發現,大於兩倍太陽質量的星體會產生碳元素,但小於1.5倍太陽質量的不會。換句話說,1.5倍太陽質量是一個臨界質量,小於這個質量的星體不會最終產生富含碳元素的宇宙塵埃。
太陽系
質量大約相當於太陽兩倍的星體,在它們生命的最後階段,會在內部發生聚變,生成新的碳原子,把這些碳原子輸送到表面,最終把這些碳原子加入到星際塵埃裡,灑向宇宙。科學家建立的新模型指出,在富含碳元素的深層,聚變反應發生得十分緩慢,這使得碳元素可以逐漸上升到表層。
科學家們對宇宙的認識不斷深入,更新更有效的模型也逐步被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