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地球的幾乎所有物質都來自於上一代恆星死亡時散發出的氣體殘骸。當恆星走到生命盡頭的時候,會發生猛烈的爆炸。恆星的部分物質會被拋灑到宇宙當中,隨後通過恆星風傳播到更遠的地方去。這些物質將形成下一代的恆星系統,同時也包含有許多對生命產生至關重要的化學元素,比如碳。
在星雲 NGC 6565中,恆星風吹過後,氣體雲從恆星中噴出。
由於恆星的質量不同,其最終結局也會不同,比如最終可能形成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當恆星形成白矮星時,對於碳原子的傳播幫助最大。
研究結果嚴格限制了我們銀河系的恆星如何以及何時產生碳,這些碳,當然還有最主要的氫,組成了46億年前形成了我們的太陽系。
太陽系形成
在此之前,天體物理學家一直在爭論銀河系中碳元素的起源,有些支持低質量恆星,這些恆星通過恆星風將其富含碳的外層吹掉,最終變成了白矮星,而另一些則認為碳合成的主要場所位於大質量恆星的恆星風中,這些恆星爆炸成為超新星並留下中子星殘骸。
白矮星
中子星
研究人員利用夏威夷凱克天文臺收集的數據,分析了銀河系疏散星團(open star cluster)中的白矮星。
疏散星團,是由同一個巨大的分子雲中的數百顆至數千顆恆星組成的星團,它們有大致相同的年齡。銀河系中發現的疏散星團已經超過1100個。
NGC7789,也被稱為卡羅琳的玫瑰,是銀河系中一個古老的疏散星團,距離仙后座約8000光年。研究中一些質量異常高的白矮星來自於這個星團
研究人員測量了白矮星的質量,並通過恆星演化理論計算出它們的出生質量。
恆星出生質量與白矮星質量之間的關係稱為初始-最終質量關係。以往的研究發現它們呈線性關係,恆星出生時的質量越大,死亡形成的白矮星質量就越大。
研究人員計算疏散星團中白矮星的初始-最終質量關係時,他們發現白矮星的質量比以前認為的要大。大約十億年前出生的恆星死亡後留下了約0.7-0.75太陽質量的白矮星,而過去的理論認為將產生約0.60-0.65太陽質量的白矮星。
幸運的是,這種反常關係有助於解釋低質量恆星產生的碳如何進入星際空間。當一顆恆星的質量是太陽的兩倍時,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恆星內部聚變將產生碳原子,之後碳將被運送到恆星表面,最後通過恆星風擴散到周圍的星際空間中。
新的計算模型表明,恆星富含碳的外層的剝離發生得足夠緩慢,這將使恆星的核心質量大大增加,最終形成的白矮星也更大。
為了儘可能地散布碳原子,恆星質量至少要達到1.5個太陽質量。
這一發現有助於科學家更深入地了解銀河系的性質。通過大型望遠鏡,科學家可以發現那些富含碳的恆星,這有助於更可靠的解釋這些恆星的演變。
另一方面,在符合條件的白矮星附近,也許能夠找到富含碳的下一代恆星,也許對發現宜居星球或者地外生命有所幫助。
WASP-12b,一顆富碳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