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恆星進入生命的後期,就會變成白矮星,一顆白矮星,它呈白色,體積小,但是溫度很高,密度極大,恆星瀕臨死亡時,其內部的原子會互相擠壓,這是造成白矮星密度大的原因,一勺來自白矮星的物質,其質量就重達一噸,太陽也會面臨著這樣的命運,六十億年後,太陽也會變成一顆白矮星,而太陽的死亡,則預示著地球生命的終結,這不禁讓我們思索,宇宙中究竟存在多少生命,又有多少生命已經消失?還有多少我們永遠無法知曉的秘密。

白矮星是演化到末期的恆星,主要由碳構成,外部覆蓋一層氫氣與氦氣。白矮星在億萬年的時間裡逐漸冷卻、變暗,它體積小,亮度低,但密度高,質量大。1982年出版的白矮星星表表明,銀河系中已被發現的白矮星有488顆,它們都是離太陽不遠的近距天體。根據觀測資料統計,大約有3%的恆星是白矮星,但理論分析與推算認為,白矮星應佔全部恆星的10%左右。

白矮星的內部不再有物質進行核聚變反應,因此恆星不再有能量產生。這時它也不再由核聚變的熱來抵抗重力崩潰,而是由極端高密度的物質產生的電子簡併壓力來支撐。白矮星形成時的溫度非常高,但是因為沒有能量的來源。因此將會逐漸釋放它的熱量並解逐漸變冷 (溫度降低),這意味著它的輻射會從最初的高色溫隨著時間逐漸減小並且轉變成紅色。經過漫長的時間,白矮星的溫度將冷卻到光度不再能被看見,而成為冷的黑矮星。但是,現在的宇宙仍然太年輕 (大約137億歲),即使是最年老的白矮星依然輻射出數千K的溫度,還不可能有黑矮星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