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星系統的共舞——迄今運行最快白矮星雙星系統「現形」

2021-01-15 墨子沙龍

(白矮星,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許多恆星在生命的末期會膨脹成一顆紅巨星,比如我們的太陽就是這樣,在成為紅巨星之後,它們最終演化成緻密的白矮星。白矮星的質量和太陽相當,但大小卻只與地球差不多。


類似地,如果是一個雙星系統,在它們的演化末期也會成為相互旋繞的白矮星雙星。兩顆靠得非常近的白矮星是非常強的引力波輻射源,雖然天文學家預計這樣的系統有很多,但到目前為止,這種系統仍非常難以捉摸。


為了捕捉任何移動、閃爍或亮度發生了變化的天體,加州理工學院的茲威基瞬變設施(ZTF)在每個夜晚都會快速地掃描銀河系的大部分區域。ZTF是帕洛馬天文臺的一項非常先進的巡天技術,它有一個5.76億像素的大相機,每三個晚上就能對整個天空進行一次掃描。


在分析了ZTF的一小部分數據後,天文學家在距離地球約8000光年之外發現了一個閃爍的光點。結果發現,這個光點非常不簡單,它其實是一對相互環繞的白矮星系統,官方名稱為ZTF J1539+5027。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繞行速度最快的「食雙星系統」,這意味著從我們的角度來看,其中一顆白矮星會不斷地從另一顆白矮星前面穿過。通過分析觀測到的數據,天文學家可以計算出它們的大小、質量和軌道周期。


○ ZTF發現了一對非比尋常的白矮星,名為ZTF J1530+5027,它們大約每6.91分鐘就會相互環繞一次。較小的那顆白矮星要比地球大一點,質量是太陽的60%。它的伴星要更大,但質量更小,只有太陽的25%。由於會釋放出引力波,它們的軌道間距每天會收縮26釐米。| 圖片來源:Caltech/IPAC


在夜空中,這對已死亡的雙星系統非常突出,因為它們的信號經常重複,而且是以一種可預測的方式重複。過去,人們還無法系統地搜索每分鐘都在變化的天體。但ZTF那足夠大的相機讓我們終於得以做到這一點。


這兩顆新發現的白矮星都和地球差不多大,其中一顆略小於另一顆,小的那顆也比另一顆更亮一些,它們加在一起的質量與太陽相當。這兩個天體的軌道非常接近,只有地月球距離的1/5。我們甚至可以將這兩顆繞軌道運行的恆星「塞進」土星內。它們以每秒數百公裡的速度,每6.91分鐘相互環繞一次。


研究人員將這一發現發表在了7月25日的《自然》雜誌上,論文的第一作者Kevin Burdge說:「當較暗的那顆恆星在更明亮的那顆星前經過時,它會阻擋大部分的光線,在ZTF的數據中形成了7分鐘的閃爍模式。物質正準備從更大、更輕的那顆白矮星上溢到更小、更重的那顆白矮星上,最終,後者會將更輕的那顆伴星吞併。我們已經看到過許多白矮星被它的同伴吞食掉的例子,但是我們很少能捕捉到像這個這樣還處於合併過程中的系統。」


○ 這對」食雙星「每6.91分鐘繞對方一周:當較大、較冷的白矮星從較小、較熱的白矮星前面經過時,較小的那顆白矮星的光會被擋住。對觀測這一系統的天文學家來說,這對恆星在日食階段會消失大約30秒。| 圖片來源:Caltech/IPAC


更妙的是,由於ZTF J1539+5027會釋放出引力波,所以兩顆白矮星會越來越靠近,相互環繞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它們的軌道是如此緊密,以至於軌道周期預計在短短幾年後就會明顯縮短。Burdge的團隊通過將他們的新結果與過去10年獲得的數據進行比較,證實了廣義相對論對縮小軌道的預測


太空雷射幹涉儀(LISA)在2034年發射升空後,就能夠探測到雙白矮星合併輻射出的引力波。屆時。LISA所扮演的角色將與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類似。2015年,LIGO首次直接探測到了一對相互碰撞的黑洞產生的引力波,改寫了引力波探測的歷史。而LISA將會在較低的頻率探測引力波。


物理學教授Tom Prince是這篇論文的一名合著者,他說:「這兩顆白矮星正在合併,因為它們正在發射引力波。在LISA啟動後的一周內,它就能接收到來自這個雙星系統的引力波。到時候,LISA將會在我們的星系中發現成千上萬個像這樣的雙星系統,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知道的只有幾個。而新發現的這個雙星系統是迄今為止最具特色的一個,因為它具有日食性質。」


有時候,這些雙星白矮星會合併成一顆恆星,而有時當較輕的白矮星逐漸被較重的白矮星撕碎時,它們的軌道會變得更寬。論文的作者之一James Fuller說:「我們不確定在這種情況下會發生些什麼,但發現更多這樣的系統將能告訴我們,這些恆星在近距離碰撞中能存活下來的頻率。」


研究人員希望未來能夠解答的另一個謎題是有關白矮星的溫度之謎,據估計,溫度更高的那顆白矮星的溫度約為5萬攝氏度,是太陽的9倍。之所以推測這顆白矮星如此炙熱,是因為它已經開始從伴星身上「吞食物質」,這是一個會把物質加熱到極高溫度的過程,這種「吸積」過程通常與X射線有關,可研究人員並沒有發現任何X射線的蹤跡。


Burdge說:「奇怪的是,我們並沒有在這個系統中看到X射線。一種可能性是白矮星上的吸積點(物質墜落的區域)比通常情況下的更大,這就有可能導致發射出的是紫外線和可見光,而不是X射線。」


當你抬頭仰望星空的時候,如果你恰巧朝著牧夫座的方向看,不要忘了,那裡有一個閃爍的光點,那是兩顆死亡雙星在共舞。


參考來源:

https://www.caltech.edu/about/news/dead-stars-found-whipping-around-each-other-minute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403-0



《奇妙量子世界 人人都能看懂的量子科學漫畫》

作者:墨子沙龍

上市時間:2019年7月

定價:79元


一本人人都能看懂的漫畫書:

它用一種別出心裁的方式,

給你帶來量子領域最權威的物理知識,

展示世界上最前沿的量子物理研究成果。


為我們每一個科學愛好者,

打開了一扇通往量子物理殿堂的大門,

讓我們在輕輕鬆鬆、嘻嘻哈哈的閱讀氛圍中,

了解到21世紀人類科學,

到底是什麼水平!



《奇妙量子世界》已在噹噹全面發售,

掃描下方二維碼 購買

想要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同討論科普問題,獲得墨子沙龍小秘書貼心服務,及時獲取各類科普活動通知嗎?掃碼加墨子沙龍小秘書,拉你入墨子沙龍超大群。

墨子沙龍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主辦、上海市浦東新區科學技術協會及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協辦的公益性大型科普論壇。沙龍的科普對象為對科學有濃厚興趣、熱愛科普的普通民眾,力圖打造具有中學生學力便可以了解當下全球最尖端科學資訊的科普講壇。

相關焦點

  • 新引力波源:白矮星雙星系統
    藝術家對第一個確定的氦核雙白矮星引力源的藝術渲染(藝術渲染:M. Weiss)什麼是白矮星?當像太陽這類的恆星耗盡他們的燃料後,剩餘的熱核所形成的緻密星就是白矮星。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預測認為宇宙中應該存在由白矮星組成的雙星系統。根據廣義相對論,兩個彼此環繞運行的天體應以引力波的形式發射能量,也就是時空結構中的波動或幹擾。
  • 可能與雙星系統白矮星有關
    這顆強烈的雙星白矮星可能是第一個引力波源 一對令人興奮的白矮星螺旋向對方靠近,這是我們在不久的將來能夠探測到的引力波源中最新的一對。 當然,當恆星與他們的舞伴靠得太近時,史詩般的恆星合併將是許多雙星系統的最終命運。
  • 夜空中共舞的死亡雙星,它們高速繞行,還在吞食合併
    當行星、小行星等體積和質量較小的天體在恆星的引力場所用下開始圍繞恆星有序運行,一個恆星系就形成了。大多數的恆星系統由一顆恆星所主導,而也有一些恆星系統擁有兩顆相互繞行的恆星,我們稱這樣的天體系統為雙星系統。恆星雖然璀璨,卻並不像它的名字那樣真的能夠恆存永續,恆星是有壽命的。
  • 在這個雙星白矮星系統中,天文學家發現了引力波源
    正是因為恆星內部坍塌,電子被粉碎在一起,所以作為一種極緻密的星體,根據NASA的報導,白矮星表面的重力是地球重力的350,000倍。這意味著地球上一個68公斤重的人在白矮星的表面上將重達2270萬公斤。這也使得它只能被中子星和黑洞所摧毀。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預測,應該存在由白矮星組成的雙星系統,或者說是兩個物體系統。
  • 天文學家發現了史上最快的「雙星系統」
    一個由天文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發現了一個由矮恆星組成的雙星系統,這個雙星系統圍繞彼此運行的速度比以往任何觀測到的雙星都要快。這些物體在7分鐘內,準確地說,需要6.91分鐘就能相互環繞。
  • 雙星系統的分類與演化
    夜空中我們觀測到的所有亮點,其實大部分並不是單一的一顆恆星,有80%以上是多星系統。在多星系統中,雙星系統又是最常見的。科學家們根據雙星系統的結構對其進行分類,並研究其對生命的演化產生的影響。甚至有人認為,太陽是某個雙星系統的一部分。
  • 科學家發現神奇的異類雙星系統
    內容簡介:文章關注了一個由一顆脈衝星和一顆白矮星組成的雙星系統。解釋了該系統形成的過程,脈衝星的脈衝周期和系統的運行周期。經過數十年的觀察,科學家們發現了系統軌道方向的變化,並將之與廣義相對論聯繫起來。
  • 奇異罕見,雙星系統如何形成?愛因斯坦相對論為你揭開
    蒼蠅座(Musca)的南邊星座中,有一個非常獨特的雙星系統。其中一個是脈衝星——一種脈衝中子星,和另一個巨大的白矮星彼此繞軌道運行,每隔五個小時運行一次。與其他脈衝星和白矮星組成的雙星系統不同,所有模型都表明這種情形下,白矮星會首先形成,然後不斷從恆星吸取物質直至爆炸,最終只留下脈衝星。問題在於事實就是如此。
  • 由白矮星和恆星組成的奇怪雙星系統
    日食災變變量(CV)是由白矮星和正常恆星伴星組成的雙星系統,它們的亮度不規則地增加了一個因子,然後又下降到靜止狀態。雖然到目前為止已經探測到140多個極點,但其中只有33個被確定為日食系統。對這些稀有天體的觀察可以為天文學家提供更多研究雙星磁吸積的機會。天文學家對三個極進行了光學和x射線研究,這是一種日食災變的亞類,通過在白矮星中存在非常強的磁場來區別於其他災變變量。
  • 兩個太陽,宇宙中普遍現象——「雙星系統」
    雙星系統是指由兩顆恆星組成,在銀河系中,雙星的數量非常多,估計不少於單星。2013年4月1日,國外科學家認為,他們已經在特別遙遠的一個星系裡,捕捉到一顆行星圍繞兩個太陽運行的第一張圖。1650年,Giovanni Battista Riccioli在大北鬥(大熊座)發現雙星系統。
  • FAST望遠鏡發現脈衝雙星系統
    在M13中發現了一顆處於雙星系統中的毫秒脈衝星PSR J1641+3627F(M13F)。同時,認證了該星團中另一脈衝星M13E為掩食雙星「黑寡婦」,還獲得了M13現有脈衝星的國際最好計時結果。這是FAST對球狀星團首次高靈敏度脈衝星搜尋與計時觀測成果,填補了對球狀星團M13中脈衝星性質及分布研究的空白。
  • 深度解析:雙星系統中發現質量是木星13倍的巨行星!
    2011年起,科學家可以利用美國宇航局的克卜勒望遠鏡對環繞年輕活躍雙星的系外行星進行觀測。在這些雙星系統,兩顆恆星核心的氫仍在燃燒。現在,巴西天文學家首次發現證據,證明一顆巨行星環繞較為古老的雙星KIC 10544976運行。KIC 10544976由一顆白矮星和一顆紅矮星組成,其中一顆已經死亡。
  • 這麼快的嗎?7分鐘彼此繞行一圈,說的就是這個J539雙星系統
    它們的軌道周期只有區區7分鐘,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蝕雙星最短軌道周期。研究人員指出J1539這樣的雙星系統非常罕見。7分鐘「雙人舞」白矮星二重奏ZTF J1530+5027藝術概念圖。這對蝕雙星每7分鐘就彼此環繞一周。
  • 雙星系統
    名校自主招生物理講座雙星系統文|小河題面:
  • 為什麼月球和地球不是雙星系統,而冥王星和卡戎卻是雙星系統?
    【每日科技網】  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雙星系統。  一般來說,雙星系統是指恆星系統。兩顆恆星相對於其它恆星來看,位置很接近,但兩顆星由於質量相差不大都形不成主星地位,兩顆恆星只能圍繞著空間一個共同的質心運動,這樣就是一個雙星系統。宇宙中這樣的恆星雙星系統比較多。
  • 710光年外兩顆恆星在廝殺,奇特雙星系統,其中一顆邊吞噬邊變身
    710光年外兩顆恆星在廝殺,奇特雙星系統,其中一顆邊吞噬邊變身雙星系統是由兩顆恆星組成的天體系統。與其他恆星相比,它看起來非常接近。聯星是一個恆星系統,是指其中兩顆恆星圍繞一個共同的質量中心運行。雙星可以被視為聯星的同義詞,但一般來說,雙星可以是聯星,也可以是沒有物理聯繫但從地球上看是在一起的光學雙星。雙星體系是天體物理學中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對研究不同天體之間的關係具有重要意義。距離我們大約710光年,變星由圍繞一個共同質量中心運動的低溫紅巨星和高溫緻密白矮星組成。罕見的恆星打架!710光年外兩顆恆星廝殺,科學家們直接拍到了,太震撼。
  • 研究人員最新發現一雙星系統,讓人震撼
    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像我們太陽系這樣的單恆星星系其實是少數的,大多數我們常見的天體系統是「雙星系統」甚至是「三星系統」。而這些天體系統的中心組成也未必是恆星,也有可能是白矮星。最近研究人員在對宇宙的一處空間進行觀測時就發現了一堆非常特殊的雙星系統。據報告,加州理工學院的一名研究生在使用帕洛馬山天文臺的「Zwicky瞬變設施」時意外的發現了那個雙星系統。
  • 西媒:科學家發現類似星球大戰雙星系統 軌道現巖石碎片
    參考消息網3月1日報導 西媒稱,就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發現了一個含7個類地行星的行星系統幾天後,研究人員發現在更遠處也許存在另外一個像科幻電影場景的系統。據西班牙《阿貝賽報》2月27日報導,這項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的研究稱,一個科學家團隊在1000光年外的兩顆恆星周圍的行星碎片中發現了一些證據,認為那裡存在一個類似於星球大戰中天行者故鄉行星塔圖因那樣的雙星系統。新發現的行星殘骸看上去是巖石碎片,圍繞兩顆恆星運行,其中一顆是白矮星,一顆是褐矮星,研究人員將這個雙星系統命名為SDSS 1557。
  • 天鵝座X-1雙星系統真的是黑洞的候選星體嗎?
    經過仔細研究後,發現天鵝座X-1是一個雙星系統,也就是兩個天體在彼此的重力吸引下互繞運行著。天鵝座X-1雙星系統中的一個天體是藍超巨星,它的編號是HD 226868,另外一個天體則是黑洞,也就是發出X射線的來源。
  • 17歲的NASA實習生發現了一顆繞雙星系統運行的新行星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個新發現的新世界不同於天文學家見過的任何世界:這是一顆圍繞雙星系統運行的行星。在Cukier實習期間,他的任務是搜尋NASA的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TESS)收集的數據。這種高科技「行星獵人」通過探測正在運行的恆星亮度的細微變化來尋找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