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異罕見,雙星系統如何形成?愛因斯坦相對論為你揭開

2020-12-04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蒼蠅座(Musca)的南邊星座中,有一個非常獨特的雙星系統。其中一個是脈衝星——一種脈衝中子星,和另一個巨大的白矮星彼此繞軌道運行,每隔五個小時運行一次。與其他脈衝星和白矮星組成的雙星系統不同,所有模型都表明這種情形下,白矮星會首先形成,然後不斷從恆星吸取物質直至爆炸,最終只留下脈衝星。問題在於事實就是如此。

MWC656系統的藝術家概念圖。該恆星旋轉速度非常快,會釋放一個赤道物質盤,後者通過一個吸積盤傳遞給黑洞

白矮星吸收物質,會致其旋轉速度加快。而恆星十分微弱,肉眼很難觀測。現如今通過使用廣義相對論中一種猜想——坐標系拖曳效應,天文學家解決了這個問題。該理論認為,任何天體在自轉時都會拖曳時空,也是倫塞-西凌效應。地球的周圍環境已經證明了這點,因為我們星球在旋轉中會對周圍衛星的軌道產生輕微影響。

人類無法在白矮星周圍發射衛星,但正如《科學》雜誌所說,也無需這樣做。脈衝星就像時鐘一樣精確,從磁極發射的無線電波,間隔十分精準。天文小組耗時20年,採集無線電數據來測量脈衝星軌道的細微變化,命名為脈衝星J1141-6545。

「藉助原子鐘,使用帕克斯和UTMOST射電望遠鏡,我們能夠高精度測量脈衝星信號的到達時間。」 維韋克·文卡特拉曼·克裡希南博士,作為馬克斯·普朗克射電天文學研究所的主要作者,在一份聲明中說道,「可以在將近20年的時間裡,我們可以在其軌道上追蹤脈衝星,每次測量平均測距精度為30 公裡,這樣可以精確定位軌道的大小和方向。」

帕克斯射電望遠鏡。圖源freeimages。

白矮星和脈衝星每隔五個小時會相互繞軌道運行,拖曳效應非常微弱。不過在20年的時間裡,恆星已足夠巨大,研究小組預計脈衝星的軌道將漂移約150公裡(93英裡),而這個結果也正是他們觀測到的。

紐西蘭奧克蘭科技大學的科學家兼論文合著者威廉·范·斯特拉滕博士解釋道:「經過詳細的計算並排除一系列潛在的實驗錯誤後,脈衝星J1141-6545的觀測確實有些偏差,這些偏差是由其軌道方向的變化導致的。」

參照相對論並將其與模型結合,天文學家能確定兩顆退化恆星的質量以及類似傾角的軌道參數。他們還提出,白矮星每100秒繞其軸旋轉一次,從而證實了何時形成白矮星的假設。

雙星:

雙星是指由兩顆恆星各自在軌道上環繞著共同質量中心的恆星系統。較亮的一顆稱為主星,另一個為伴星或第二星。從19世紀初期到現如今的研究都表明,許多恆星其實是星系的一部分,這些星系包括雙星系統,或含有兩個以上恆星的多星系統。雙星(double star)一詞可以與另一詞雙星(binary star)同義使用,但通常來說,前者可以包括後者,且還可指光學雙星。光學雙星由兩顆恆星組成,它們沒有物理連接,但從地球上觀看的話,這兩顆恆星在天空中靠得很近。如果雙星中的兩顆恆星有明顯不同的自行或徑向速度,或視差測量兩顆恆星與地球的距離不同,則可以確定它屬於光學雙星。多數已知的雙星系統仍未能確定是雙星系統還是光學雙星。

雙星系統在天體物理學中非常重要,測量它們的軌道可以直接確定其組成恆星的質量,間接估計其他恆星參數,如半徑和密度。同時可確定經驗質光關係(MLR),從而可以估算單星的質量。

雙星通常可直接觀測,這時一般稱其為目視雙星。許多目視雙星的軌道周期長達數個世紀或幾千年,因此天文學家對其運行軌道不太確定或知之甚少。科學家也可使用間接技術進行檢測並命名,例如光譜學(分光雙星)或天體測量學(天體測量雙星)。如果兩個恆星的軌道平面幾乎平躺在觀測者的視線方向上,天體會發生互食的現象,這種即為食雙星。此外,在交食和轉換期間,由光度變化判知的雙星為測光雙星。

食雙星。圖源:360百科。

如果雙星系統中的恆星距離很近,重力會使它們外部的恆星大氣變形。某些情況下,這些相互靠近的雙星系統相互間會進行物質傳遞,可能導致未來演化成單星也無法形成的地步,例如大陵型星(食雙星),天狼星和天鵝座 X-1(其中之一可能是黑洞)。雙星是許多行星狀星雲的核子,也是新星和Ia型超新星的前身星。

作者: Alfredo Carpineti

FY: 芷玦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時空觀
    而當物體在彎曲的大質量空間運動的時候,比如地球圍繞太陽、衛星圍繞地球運動的時候,由於空間彎曲,直線運動就變成彎曲運動,這就是萬有引力基礎上的相對論時空彎曲。同時愛因斯坦相對論預言了光在太陽等大質量天體下的彎曲,運動的物體壽命延長等,這些都獲得了驚人的驗證。愛因斯坦預言任何物體周圍都存在引力場,而引力場存在於彎曲的時空裡。
  • 引力和時間、空間曲率有關,再次證明愛因斯坦的正確性
    20年後,終於顯示出令人興奮的新證據,它甚至證明了天體旋轉是如何扭曲空間和時間的,也就是扭曲的時空結構。在一個多世紀前發表的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相信大家也一定聽過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雖然牛頓知道萬物都會產生這種力,即便兩個物體相隔無限遠也仍舊會受萬有引力的作用,但是牛頓卻無從得知,為什麼會產生引力,作為高中物理必學的萬有引力定律,顯然學完後的我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產生引力,所以這更加凸顯出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
  • 引力和時間、空間曲率有關,再次證明愛因斯坦的正確性!
    雖說我們可以將這張紙彎成圓柱形、圓錐形,甚至捲成更為複雜的形狀,但是畫在這張紙上的三角形的三個角之和,必然會永遠保持等於兩個直角的狀態,令人詫異的是當一個國際天體物理學家團隊追蹤一對奇異恆星軌道近20年後,終於顯示出令人興奮的新證據,它甚至證明了天體旋轉是如何扭曲空間和時間的,也就是扭曲的時空結構。
  • 「宇宙之舞」拖曳時空 雙星系統首次證實相對論參考系拖曳
    &nbsp&nbsp&nbsp&nbsp這場「宇宙之舞」,拖曳了時空&nbsp&nbsp&nbsp&nbsp——雙星系統首次證實相對論參考系拖曳&nbsp&nbsp&nbsp
  • 這場「宇宙之舞」,拖曳了時空——雙星系統中首次證實相對論的參考...
    科技日報記者 張夢然一個多世紀以前,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其後許多物理學家預測了廣義相對論可以導致的其他效應——參考系拖曳(FD)就是其中之一。這也是廣義相對論的一種「較強的」實驗驗證方法。百年過去,廣義相對論不斷在宇宙大尺度上得到驗證,但參考系拖曳卻一直沒有被證實。然而,近日美國《科學》雜誌發表了一項由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領導的團隊的研究,天文學家們經過20年的追蹤,從一對兒罕見的緻密恆星中首度證實了參考系拖曳效應。
  • 【科技日報】測試愛因斯坦相對論基本原則有新法
    一種新的測試愛因斯坦相對論基本原則的方法發表在最新一期《物理評論快報》上。該方法利用了太空中被稱為快速射電暴的罕見短波,測試效率比以往使用伽馬射線暴高10到100倍。《物理評論快報》評審認為這一方法「非常重要且具有創新性」。  新方法被認為是對愛因斯坦等效原理提出100周年的重要貢獻。
  • 事實證明:愛因斯坦又對了!致敬偉大的廣義相對論!
    最新研究再次證明愛因斯坦是對的!搖擺的脈衝星證實了廣義相對論!最新觀測顯示,在距離我們25000光年外的脈衝星正在以一種奇怪的方式搖擺,這種現象立刻在科學界引起了大量關注並為之震撼。因為在一個多世紀前,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就已經預言了這一現象。
  • 宇宙中奇異的雙黑洞系統,將幫助人類實現星際旅行
    而雙星系統中有一種更為奇異的存在,那就是雙黑洞系統,雙黑洞是指相互繞轉的兩個黑洞組成的一個系統。2013年,藉助美國宇航局的廣域紅外望遠鏡(WISE),天文學家們觀測到在一個遙遠星系的核心似乎存在兩個超大質量黑洞,這兩個黑洞正相互繞轉,就像一對舞者。
  • 時空扭曲星系證實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關鍵部分
    1918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測,大型物體的旋轉會扭曲其附近的空間和時間,從而使時空連續體發生扭曲,這種現象被稱為「框架拖曳」。現在,一個科學家團隊已經能夠在雙星系統中測量這種影響,揭示出恆星尾隨時空的令人震驚的偏差。
  • 愛因斯坦相對論的7個預言,你知道幾個?
    但是逐漸地,人們在宇宙這個廣袤的實驗室中尋找到了答案,發現了相對論實在是太神奇、太精彩、太偉大了。1光線偏折幾乎所有人在中學裡都學過光是直線傳播,但愛因斯坦告訴你這是不對的。光只不過是沿著時空傳播,然而只要有質量,就會有時空彎曲,光線就不是直的而是彎的。質量越大,彎曲越大,光線的偏轉角度越大。
  • 愛因斯坦與廣義相對論
    我們將在本文中介紹愛因斯坦如何通過物理思想的多次突破,創建起相對論特別是廣義相對論的大廈,並指出愛因斯坦是相對論的唯一創建者。1.1 狹義相對論的創建我們首先來回顧一下狹義相對論的創建。1905 年,年僅27 歲的愛因斯坦發表了《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一文,構建起狹義相對論的大廈。
  • 相對論誕生:愛因斯坦是如何創立狹義相對論的?(下)
    上篇:《相對論誕生:愛因斯坦是如何創立狹義相對論的?(上)》16不存在絕對運動馬赫對愛因斯坦創立狹義相對論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愛因斯坦在學生時代就讀過馬赫的《力學史評》,奧林匹亞科學院(大學剛畢業的愛因斯坦和幾位朋友創建的一個以科學和哲學的交界問題為主題的學習小組。
  • FAST望遠鏡發現脈衝雙星系統
    在M13中發現了一顆處於雙星系統中的毫秒脈衝星PSR J1641+3627F(M13F)。同時,認證了該星團中另一脈衝星M13E為掩食雙星「黑寡婦」,還獲得了M13現有脈衝星的國際最好計時結果。這是FAST對球狀星團首次高靈敏度脈衝星搜尋與計時觀測成果,填補了對球狀星團M13中脈衝星性質及分布研究的空白。
  • 愛因斯坦啊,你為何總是正確的?新觀測結果再次證明了廣義相對論
    在人類科學史上,相對論無疑是最值得人們稱道的科學成就。在一百多年前,愛因斯坦就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直到今天,我們仍然還在試圖證明其中的理論,並且,每一次都證明:愛因斯坦是正確的。去年的時候,科學家們公布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正式「發現」了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推導出來的這種天體,讓它從理論變成了實際,證明了愛因斯坦的正確性。
  • 愛因斯坦又對了!在19億光年外的黑洞合併中,發現高次諧波引力波!
    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研究所;AEI)獨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小組「雙星合併觀測與數值相對論」的負責人Frank Ohme說:這是我們第一次在GW190412中『聽到』明確無誤的高次諧波引力波嗡嗡聲,類似於樂器的泛音。
  • 相對論誕生:愛因斯坦是如何創立狹義相對論
    這裡要出場的主人公,就是家喻戶曉,如雷貫耳的愛因斯坦。他給出的解決方案,就是大名鼎鼎的狹義相對論。那麼,愛因斯坦究竟是如何平定牛頓和麥克斯韋的戰爭的?他又是如何回答「麥克斯韋方程組是否滿足相對性原理?所以,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之後,洛倫茲一方面對愛因斯坦的工作大加讚賞,另一方面卻依然堅持自己的以太,這是很多人難以理解的。在狹義相對論之前堅持以太就算了,怎麼狹義相對論都出來了,你還堅持以太?
  • 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後,牛頓的定律是錯的嗎?
    圖解:引力作用於形成銀河系的恆星。自艾薩克牛頓從蘋果上發現引力以後,我們對於引力的理解在不斷地完善,並且至今仍是。每當在引力研究方面有了新的發現,我們都能以一種全新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世界。那就意味著,如果你把兩個物體之間的距離擴大一倍,它們之間的引力就只有之前的四分之一。牛頓是這樣描述引力的:每個物體都在吸引著其他所有的東西,不管它們在哪裡,或者相距有多遠。但是重力的一些概念也困擾著他,力是如何跨越真空作用到物體上的?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如何解決牛頓理論解決不了的問題?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重塑了引力理論,解決了牛頓理論所不能解決的問題。自1905年首次亮相以來,它已經通過了幾十個專門為它設計的實驗檢驗,但物理學家的挑戰其實才剛剛開始。到目前為止,我們還只是在牛頓的世界裡玩耍。不過,這一切很快就會改變。一些大膽的實驗將使用全新的探測設備和探測手段來研究引力在宇宙中一些最極端的天體周圍是如何起作用的。
  • 極其罕見!雙星系統將行星形成盤翻轉到極點位置
    博科園-科學科普:天文學類華威大學一位天文學家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現了第一個被證實的雙星系統例子,該雙星系統將其周圍的圓盤翻轉到一個位置,並跳過這些恆星的軌道平面。動力學上的一個怪癖意味著所謂的兩極失調應該是可能的,但直到現在我們還沒有證據表明這些行星可能形成的盤狀結構失調。甘迺迪博士和同事利用ALMA確定了系統中氣體和塵埃環的方向。這顆雙星軌道以前是已知的,是通過量化恆星之間相互關係的觀測得來。雙星系統和周圍圓盤的印象概念圖。
  • 重力波:愛因斯坦的最後預言
    他的觀測顯示星光的確被太陽重力扭曲,成為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第一個證據。「若然如此,我會為上帝感到惋惜。我的理論是正確的。」 愛因斯坦在1916年正式發表廣義相對論,至今剛好100周年。廣義相對論徹底推翻牛頓重力理論,把重力和加速度統一。當時空被物質或能量所扭曲,就會產生所謂的重力。重力原來非「力」,而是時空結構和質能互動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