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之舞」拖曳時空 雙星系統首次證實相對論參考系拖曳

2020-11-22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這場「宇宙之舞」,拖曳了時空

&nbsp&nbsp&nbsp&nbsp——雙星系統首次證實相對論參考系拖曳

&nbsp&nbsp&nbsp&nbsp今日視點

&nbsp&nbsp&nbsp&nbsp一個多世紀以前,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其後許多物理學家預測了廣義相對論可以導致的其他效應——參考系拖曳(FD)就是其中之一。這也是廣義相對論的一種「較強的」實驗驗證方法。

&nbsp&nbsp&nbsp&nbsp百年過去,廣義相對論不斷在宇宙大尺度上得到驗證,但參考系拖曳卻一直沒有被證實。然而,近日美國《科學》雜誌發表了一項由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領導的團隊的研究,天文學家們經過20年的追蹤,從一對兒罕見的緻密恆星中首度證實了參考系拖曳效應。

&nbsp&nbsp&nbsp&nbsp相對論與參考系拖曳

&nbsp&nbsp&nbsp&nbsp對現代物理學影響最深遠的理論之一,廣義相對論,誕生於1916年。它描述了物質間引力相互作用,並首次把引力場解釋成時空的彎曲。

&nbsp&nbsp&nbsp&nbsp現在,理論和科學儀器的進步,導致與廣義相對論有關的更深遠研究都可以被證實。譬如2016年引力波的發現;2019年超大質量黑洞的第一張圖像發布。

&nbsp&nbsp&nbsp&nbsp但遺憾的是,參考系拖曳並沒得到驗證。

&nbsp&nbsp&nbsp&nbsp在廣義相對論理論發表3年後,兩位奧地利物理學家約瑟夫·倫斯和漢斯·特林意識到:按照愛因斯坦的推理,一個大質量天體,如地球,會讓周圍的時空扭曲,同時天體的重力會拖著時空一起旋轉。這種現象就是參考系拖曳,或稱為慣性系拖曳。

&nbsp&nbsp&nbsp&nbsp在日常生活中,這種影響微乎其微,幾乎無法察覺。但對於自轉的大質量天體來說,應該都會對周圍的時空產生拖曳效應。

&nbsp&nbsp&nbsp&nbsp這就好比將一根棒棒糖放進全是糖漿的碗裡,當我們保持住棒棒糖位置不動並快速轉動棍子(自轉),周圍的糖漿都會跟著攪動,這是因為被摩擦力帶動,而天體周圍,拖曳時空的是引力場。

&nbsp&nbsp&nbsp&nbsp太難觀測了

&nbsp&nbsp&nbsp&nbsp儘管目標是大質量天體,但參考系拖曳依然非常微弱。一個世紀過去,科學家仍然無法從宇宙中尋找到該效應的蛛絲馬跡。

&nbsp&nbsp&nbsp&nbsp從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學家曾嘗試用極其靈敏的儀器,去檢測地球自轉產生的時空拖曳。為此,NASA先後啟動了雷射地球動力學衛星(LAGEOS)實驗以及耗資7.5億美元的引力探測B實驗,通過陀螺儀手段尋找該效應。最後,引力探測B實驗成功地再次驗證了廣義相對論的預言,而眾所期待的參考系拖曳效應的信號強度,則和當前的噪聲強度處於同一量級(這些噪聲主要來自一些尚未建立研究模型的物理效應),並沒有符合預測的量級。

&nbsp&nbsp&nbsp&nbsp其實在浩瀚星空中,我們的家園地球只是一個質量小、轉速慢的行星,它的參考系拖曳效應太微弱了些。鑑於此,天文學家開始將目標放得更寬——例如一些高速旋轉的大質量星體。

&nbsp&nbsp&nbsp&nbsp於是在1999年,澳大利亞天文學家通過帕克斯射電望遠鏡,鎖定了2000光年外的南十字星座的一對兒演繹「宇宙之舞」的雙星。

&nbsp&nbsp&nbsp&nbsp該系統名為PSR J1141-6545,由一顆白矮星和它的伴星脈衝星組成。其中,白矮星的質量為地球的30萬倍,脈衝星的質量則約為40萬倍,但脈衝星的直徑才20千米,僅僅與一座城市差不多。

&nbsp&nbsp&nbsp&nbsp百億億千米外的引力實驗室

&nbsp&nbsp&nbsp&nbsp宇宙中真的是有太多的天然引力實驗室了。一旦鎖定了目標,天文學家就展開長期耐心地觀測。他們發現,這顆白矮星的自轉周期只有幾分鐘,高速旋轉的白矮星產生的坐標系拖曳效應,是地球的1億倍之多。

&nbsp&nbsp&nbsp&nbsp但這個效應還是不足以讓地球上的望遠鏡觀測到。幸好,這裡還有一顆繞白矮星運行的脈衝星。

&nbsp&nbsp&nbsp&nbsp脈衝星其實就是快速旋轉的中子星。我們看這顆脈衝星的體積和質量比有多麼不可思議,就知道它的密度有多可怕——約為地球密度的1000億倍。更重要的是,它每分鐘可以旋轉150次。

&nbsp&nbsp&nbsp&nbsp對於地球上的我們而言,它就像一個精準的時鐘、一個會發射信號的燈塔,通過記錄脈衝何時抵達望遠鏡,地球上的科學家就可以繪製出脈衝星圍繞白矮星運行的路徑,一旦信號間隔出現變化,就意味著脈衝星的運行軌道有所偏移。而這樣的偏移,恰好就是尋找參考系拖曳的最佳切入點。

&nbsp&nbsp&nbsp&nbsp終於,通過一遍遍測繪脈衝星軌道,團隊發現了微弱的偏移。但考慮到還可能有別的因素產生了類似影響,團隊又加入了數據處理,從信號中篩去其他因素的幹擾,辨別出了軌道平面方向長期性、逐漸性的變化,這已經是其他效應無法解釋的了。

&nbsp&nbsp&nbsp&nbsp計算機模擬隨後證實,這對雙星的誕生過程符合推測。這項耗時20年的研究,終於為一個困擾了物理學一百年的猜想,提供了最精準的天文學驗證。

&nbsp&nbsp&nbsp&nbsp團隊成員表示,這一發現,讓他們所有深夜和清晨的付出,都變成「值得」。

相關焦點

  • 這場「宇宙之舞」,拖曳了時空——雙星系統中首次證實相對論的參考...
    百年過去,廣義相對論不斷在宇宙大尺度上得到驗證,但參考系拖曳卻一直沒有被證實。然而,近日美國《科學》雜誌發表了一項由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領導的團隊的研究,天文學家們經過20年的追蹤,從一對兒罕見的緻密恆星中首度證實了參考系拖曳效應。
  • 時空扭曲星系證實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關鍵部分
    PSR J1141-6545雙星系統中的恆星組成一個偏心對。當他們彼此快速跳舞時,兩顆星星拖曳了空間和時間。1918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測,大型物體的旋轉會扭曲其附近的空間和時間,從而使時空連續體發生扭曲,這種現象被稱為「框架拖曳」。現在,一個科學家團隊已經能夠在雙星系統中測量這種影響,揭示出恆星尾隨時空的令人震驚的偏差。
  • 再一次驗證廣義相對論正確性,天體物理學家觀測到恆星拖曳時空
    根據一篇新的論文,科學家們觀察到一顆旋轉的恆星拖著時空。天體物理學家說,該事件再一次驗證廣義相對論是正確行。圖註:該插圖是位於澳大利亞的帕克電波望遠鏡(Parkes radio telescope)觀測到的脈衝星白矮星雙星系統。
  • 奇異罕見,雙星系統如何形成?愛因斯坦相對論為你揭開
    MWC656系統的藝術家概念圖。該恆星旋轉速度非常快,會釋放一個赤道物質盤,後者通過一個吸積盤傳遞給黑洞白矮星吸收物質,會致其旋轉速度加快。而恆星十分微弱,肉眼很難觀測。現如今通過使用廣義相對論中一種猜想——坐標系拖曳效應,天文學家解決了這個問題。
  • 引力波探測再進一步,「太極二號」雙星計劃正式啟動
    在物理學中,引力波是指時空彎曲中的漣漪,通過波的形式從輻射源向外傳播,這種波以引力輻射的形式傳輸能量。在1916年,愛因斯坦基於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脈衝星,該雙星系統會以引力波的形式損失能量,這間接證明了引力波的存在。
  • 引力波探測再進一步,「太極二號」雙星計劃正式啟動
    在物理學中,引力波是指時空彎曲中的漣漪,通過波的形式從輻射源向外傳播,這種波以引力輻射的形式傳輸能量。在1916年,愛因斯坦基於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1974年,物理學家約瑟夫·泰勒(Joseph Hooton Taylor, Jr)和拉塞爾·赫爾斯(Russell Alan Hulse)發現了處於雙星系統中的脈衝星,該雙星系統會以引力波的形式損失能量,這間接證明了引力波的存在。泰勒和赫爾斯也因這項工作榮獲199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我國完成無拖曳控制技術飛行驗證
    據悉,從飛行數據來看,在加速度模式下,實施無拖曳控制後「天琴一號」衛星外部幹擾力對加速度的影響,降到了重力加速度的四億分之一以下,優於歐空局「GOCE」衛星的三億分之一,比打哈欠給人帶來的加速度還要小得多;在位移模式下,實施無拖曳控制後,外部幹擾力對衛星與內部慣性基準之間相對距離的影響,控制在30納米以內,相當於成人頭髮絲直徑的四千分之一,優於國際著名「LISA
  • 新觀測結果再次證明了廣義相對論
    這個理論,被稱作坐標系拖曳效應,也叫慣性系拖曳效應。形象地比喻之後,很多人會覺得這事好像很理所當然。可是,科學是需要證據的,必須要有觀測結果來證明。問題在於,該怎麼證明呢?離我們最近的在旋轉的天體,就是地球了。因此,地球顯然是最好的選擇之一。
  • 天琴一號衛星完成無拖曳控制技術飛行驗證
    據介紹,無拖曳控制是指抵消除引力外所有幹擾衛星的力,包括太陽光壓力、大氣阻力等,確保衛星處於「超靜超穩」狀態。  無拖曳控制分為加速度模式與相對位移模式兩類。加速度模式無拖曳控制技術,可應用於地球和地外天體等複雜引力場的空間探測;位移模式無拖曳控制技術,則可應用於引力波探測及等效原理檢驗等相對論效應的空間科學研究領域。
  • 美成功發射引力探測器 驗證愛因斯坦相對論(圖)
    與牛頓經典力學理論相比,廣義相對論代表著人類時空觀的革命。  「引力探測器B」將對廣義相對論的兩項重要預測進行驗證。具體說,就是時間和空間不僅會因地球等大質量物體的存在而彎曲,大質量物體的旋轉還會拖動周圍時空結構發生扭曲。這兩項預測分別被稱為「短程線效應」和「慣性系拖曳效應」。
  • 歐洲金屬球衛星將檢驗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
    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2月13日,歐洲織女星火箭首次發射成功。其上面搭載了一顆旨在驗證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低成本探測衛星,儘管其耗資很少,但據稱其探測精度將比此前美國宇航局進行的該項研究高出幾乎100倍。
  • 愛因斯坦相對論的7個預言,你知道幾個?
    但是逐漸地,人們在宇宙這個廣袤的實驗室中尋找到了答案,發現了相對論實在是太神奇、太精彩、太偉大了。1光線偏折幾乎所有人在中學裡都學過光是直線傳播,但愛因斯坦告訴你這是不對的。光只不過是沿著時空傳播,然而只要有質量,就會有時空彎曲,光線就不是直的而是彎的。質量越大,彎曲越大,光線的偏轉角度越大。
  • 斐索流水實驗,以太理論和相對論的交鋒
    我們選擇相對論,並不是因為相對論是真理,是絕對正確,是金科玉律不容置疑的。而是因為,相對論是我們目前描述宇宙的理論裡,精度最高,適用範圍最廣,跟各種可觀測的實驗符合得也非常好,理論內部也非常自洽的理論。
  • 斐索流水實驗,以太理論和相對論的交鋒| 狹相支線
    但是相對論內部是自洽的,它不會出現理論內部的自相矛盾。  所以,我們選擇了相對論。  我們選擇相對論,並不是因為相對論是真理,是絕對正確,是金科玉律不容置疑的。而是因為,相對論是我們目前描述宇宙的理論裡,精度最高,適用範圍最廣,跟各種可觀測的實驗符合得也非常好,理論內部也非常自洽的理論。
  • 宇宙膨脹超過光速,相對論無法解釋,愛因斯坦遇到了什麼困惑
    》引力場的局部和做加速運動的慣性系完全等價。因為慣性系要服從狹義相對論,所以廣義相對論中,光速仍然是萬物運動的極限。廣義相對論解決狹義相對論沒辦法解決的幾個問題:第一,描述了大質量物體對於時空曲率的影響。
  • 時空扭曲
    根據相對論的解釋,當一個有質量的物體體積趨於0時,其引力會達到無法想像的地步,從而改變空間,導致光都無法在其空間裡逃避,進而形成時空扭曲。1976年,美國宇航局的重力探測A計劃,把一個原子鐘送入離地1萬公裡的太空中,證實了愛因斯坦提出的重力會使時間慢下來的推測。理論上說,可以通過監視繞地球運行的一個陀螺儀的轉軸位置來驗證時空扭曲的發生。在確定了參考星座後,如果發生時空扭曲,那麼陀螺儀的轉軸和參考星座的方向關係就會發生改變。
  • 俄羅斯將研製核動力拖曳飛船用以太陽系飛行
    (觀察者網訊)據俄羅斯衛星網10月12日報導,俄國家採購網站上發布的俄國家航天集團的材料顯示,俄羅斯計劃為飛往太陽系行星的核動力拖曳飛船研製工作花費40多億盧布。7月,俄國家航天集團總裁羅戈津曾表示,俄羅斯正積極研製核動力航天發動機,以便在未來向太陽系和系外遙遠行星發送重型飛船。 目前俄國家航天集團各企業的專業人員正研製基於兆瓦級核動力發動機裝置的運輸動力組件。計劃在東方發射場建成用於準備帶有運輸動力組件衛星的技術綜合體並於2030年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