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快的嗎?7分鐘彼此繞行一圈,說的就是這個J539雙星系統

2020-12-05 博科園

科學家發現兩顆死星以驚人的速度彼此環繞。天文學家認為能夠在幾年後探測到它們產生的引力波。這兩顆死星是一對白矮星,被命名為「ZTF J1539+5027」。它們的軌道周期只有區區7分鐘,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蝕雙星最短軌道周期。研究人員指出J1539這樣的雙星系統非常罕見。

7分鐘「雙人舞」

白矮星二重奏ZTF J1530+5027藝術概念圖。這對蝕雙星每7分鐘就彼此環繞一周。當個頭較大但溫度更低的白矮星在前方穿過,便會遮住個頭較小但溫度更高的伴星,形成星蝕。星蝕讓伴星消失30秒左右科學家發現兩顆奇異的死星,彼此環繞對方快速旋轉,就像在跳雙人舞。每隔7分鐘,其中一顆死星便會遮住伴星,形成星蝕。這兩顆死星是一對白矮星,被命名為「ZTF J1539+5027」。它們的體積與地球相當,其中一個體積略小,但亮度更高。

一對「死星」

在加州理工學院,史維基瞬變探測器(ZTF)不斷掃描夜空,搜尋消失而後再度出現的明亮天體。在對這顆探測器幾個月的觀測數據進行分析時,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生凱文·伯爾奇注意到一個獨特的閃爍模式。他發現這一現象由一對白矮星導致。白矮星是恆星死亡或者說燃料耗盡後的產物。伯爾奇是闡述這對白矮星的研究論文的主執筆人。

這個彼此環繞的白矮星對被命名為「ZTF J1539+5027」。它們的體積與地球相當,其中一個略小,但亮度更高。觀測中,這對伴侶似乎在「眨眼睛」。當亮度較暗的白矮星在更亮的伴星前方穿過,便會遮住它,形成星蝕。這是科學家發現的軌道周期第二短的白矮星對(白矮星對最短軌道周期為5.4分鐘),同時也是軌道周期最短的蝕雙星

吞噬合併還是繼續舞蹈

加州理工學院光學天文臺的技術負責人羅傑·史密斯,正在檢查史維基瞬變探測器的寬視野光學濾鏡伯爾奇在接受太空網採訪時表示類似這樣的雙星系統最終究竟是合併還是繼續保持「雙人舞」的狀態,科學家仍在展開激烈討論。一旦發生合併,其中一顆死星將吞噬伴星。伯爾奇指出兩顆死星產生的引力波可能導致它們在20萬年內合二為一。但在10萬年內,較小的白矮星將開始向伴星傾瀉物質。這一過程能夠穩定伴星的軌道,防止它進一步萎縮。

伯爾奇在一份聲明中指出J1539這樣的雙星系統非常罕見。通常情況下,雙星系統的一顆恆星會吸食伴星的物質。J1539在很多方面都有別於其它雙星系統。伯爾奇對太空網表示:「這是一對非常怪異的雙星。這也是我們能夠發現它們的部分原因所在。」

異常的高溫

史維基瞬變探測器發現的一對非常尋常的白矮星,被命名為「ZTF J1530+5027」。每隔7分鐘,這對白矮星便彼此環繞一周。它們的總質量與太陽相當在這個系統,體積略小但亮度更多的恆星擁有超乎尋常的溫度,可達到49982攝氏度,相當於太陽的10倍。這種極端溫度導致它的亮度更高,軌道更深,也因此更容易在史維基瞬變探測器的數據中脫穎而出。伯爾奇認為可能存在其它很多類似系統,但由於溫度較低,導致它們很難被發現。

在史維基瞬變探測器這樣的先進巡天技術的幫助下,科學家能夠有更多這樣的發現。伯爾奇指出J1530系統非常奇特,也因此容易被科學家發現。迄今為止,科學家已發現多個引力波源頭,J1530系統只是其中之一。未來的歐洲航天任務——「LISA探路者」號探測器將搜尋引力波。按照計劃,這顆探測器將於2034年發射。

助力引力波研究

「LISA探路者」號探測器全名為雷射幹涉空間天線研究論文合著者、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和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湯姆·普萊斯指出:LISA上崗後一周便有望捕捉到這個系統產生的引力波。LISA將在銀河系發現數萬個類似的雙星系統。這些系統距離我們太遠,目前只發現了幾個。由於星蝕現象,J1530是最具特色的雙星系統之一。

伯爾奇表示通過研究J1530的引力波,科學家能夠測算出它們與地球的距離。藉助「LISA探路者」號探測器以及未來發現的更多類似對星,科學家擁有更多機會去研究引力波。引力波研究有助於科學家揭示宇宙的一系列謎團。

博科園|譯:牛樹軍轉自:漫步宇宙/qqtaikong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相關焦點

  • 夜空中共舞的死亡雙星,它們高速繞行,還在吞食合併
    大多數的恆星系統由一顆恆星所主導,而也有一些恆星系統擁有兩顆相互繞行的恆星,我們稱這樣的天體系統為雙星系統。恆星雖然璀璨,卻並不像它的名字那樣真的能夠恆存永續,恆星是有壽命的。一般來講,恆星的質量越大則壽命越短,這是因為質量越大的恆星內部的氫核聚變就越劇烈,燃料消耗的速度也就越快,而不同質量的恆星最終的結局也不盡相同。
  • 雙星系統的共舞——迄今運行最快白矮星雙星系統「現形」
    在分析了ZTF的一小部分數據後,天文學家在距離地球約8000光年之外發現了一個閃爍的光點。結果發現,這個光點非常不簡單,它其實是一對相互環繞的白矮星系統,官方名稱為ZTF J1539+5027。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繞行速度最快的「食雙星系統」,這意味著從我們的角度來看,其中一顆白矮星會不斷地從另一顆白矮星前面穿過。通過分析觀測到的數據,天文學家可以計算出它們的大小、質量和軌道周期。
  • 僅需要6.91分鐘!天文學家發現了史上最快的「雙星系統」
    一個由天文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發現了一個由矮恆星組成的雙星系統,這個雙星系統圍繞彼此運行的速度比以往任何觀測到的雙星都要快。這些物體在7分鐘內,準確地說,需要6.91分鐘就能相互環繞。
  • 跟著短周期食雙星來坐過山車吧
    也許正是它的明暗變化讓古人觀察到並編寫了這樣的故事,因此它也成為大家在夜空中最為熟悉的短周期食雙星。一般來說,它的視星等為2.1,但是每隔2.86天(2天20小時49分鐘),它較為暗淡的伴星會從面前經過,整個雙星系統在我們看來視星等降到3.4。這個變化在肉眼看來十分顯著。一次完整的掩食持續10小時,但你可以在幾小時內看見亮度驟減和亮度激增。
  • 雙星系統之間的距離最遠和最近是多少?
    【每日科技網】  題主所說的雙星應該是指兩顆存在引力束縛的恆星,它們以一定方式互相繞轉。至於它們最遠的距離有多遠,這並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按照目前觀測到的雙星系統,雙星系統中彼此相隔最遠的恆星可能達到了上萬個天文單位,一般不會超過0.5光年,對應公轉周期可能達到數十萬年。
  • 在這個雙星白矮星系統中,天文學家發現了引力波源
    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預測,應該存在由白矮星組成的雙星系統,或者說是兩個物體系統。根據廣義相對論,兩個這樣的質量星體繞著彼此軌道運行,應該以引力波的形式釋放能量—一種時空結構中的波紋或擾動。現在,科學家預測成真。
  • 你也要放棄看「雙星伴月」了嗎?
    土星約於次日凌晨1時15分下落,亮度約0.4等,木星約於次日凌晨0時35分下落,亮度約-2.5等,雙星均是前半夜利於觀測。9月25日19時30分左右,一輪盈凸月運行至土星和木星之間,土星在左,木星在右,月亮與木星的間距約為3.3度,與土星約為6.2度,而木星與土星的間距約為7.7度。
  • 雙星系統的分類與演化
    在雙星系統j0806中,兩顆白矮星繞著對方每321秒轉一圈。【雙星系統可以根據其軌道進行分類,根據雙星在軌道上運行的距離相對於其自身尺寸的大小,可將雙星系統分為3種類型。】分離雙星:是成員各自在本身的洛希瓣(洛希瓣是包圍在天體周圍的臨界等位面,在這個臨界面範圍內的物質會受到該天體的引力約束而在軌道上環繞著。)內的一種雙星。也就是說,恆星對本身的重力牽引都大於對方的。
  • 軌道周期僅為七分鐘!研究人員最新發現一雙星系統,讓人震撼
    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像我們太陽系這樣的單恆星星系其實是少數的,大多數我們常見的天體系統是「雙星系統」甚至是「三星系統」。而這些天體系統的中心組成也未必是恆星,也有可能是白矮星。最近研究人員在對宇宙的一處空間進行觀測時就發現了一堆非常特殊的雙星系統。據報告,加州理工學院的一名研究生在使用帕洛馬山天文臺的「Zwicky瞬變設施」時意外的發現了那個雙星系統。
  • 17歲的NASA實習生發現了一顆繞雙星系統運行的新行星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個新發現的新世界不同於天文學家見過的任何世界:這是一顆圍繞雙星系統運行的行星。在Cukier實習期間,他的任務是搜尋NASA的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TESS)收集的數據。這種高科技「行星獵人」通過探測正在運行的恆星亮度的細微變化來尋找行星。
  • 新引力波源:白矮星雙星系統
    當像太陽這類的恆星耗盡他們的燃料後,剩餘的熱核所形成的緻密星就是白矮星。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預測認為宇宙中應該存在由白矮星組成的雙星系統。根據廣義相對論,兩個彼此環繞運行的天體應以引力波的形式發射能量,也就是時空結構中的波動或幹擾。雖然並不是探測到了引力波,而是發現了這個可能是引力波源的雙星系統。
  • 科學家發現神奇的異類雙星系統
    這個發現的背後的每一個科學原理都是有趣、驚人的。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 這個雙星系統由一顆脈衝星(稱為PSR J1141-6545)和一顆白矮星組成,它們以彼此為中心旋轉著
  • 我們地球所在的太陽系,有沒有可能是一個「雙星系統」?
    「雙星系統」是一個天文學中的概念,所謂雙星系統是指由兩顆恆星組成,相對於其他恆星來說,組成雙星系統的兩顆恆星彼此之間的距離很近,它們在各自的軌道上環繞著共同的質量中心運動,從而組成的一個恆星系統。雙星系統有不同的類型,包括物理雙星、光學雙星、目視雙星、分光雙星、食雙星、密近雙星和X射線雙星,我們平時所說的雙星系統一般是指「物理雙星」,也就是指一顆恆星圍繞另外一顆恆星運動,並且互相有引力作用。
  • 雙星系統也可以擁有行星
    一個太陽,就是你所在的行星繞著它轉的恆星;另外一個太陽,則是前者的雙星伴侶,在你的天空中光彩奪目熠熠生輝。有了這第二個太陽,在你這顆行星上面,夜幕降臨可能會成為一種罕見的天象,每年只在特定的季節裡才會出現。最近,一項新研究表明,這樣的外星行星可能遠比我們所預料的要更加常見得多。
  • 你知道目視雙星和食變雙星是什麼嗎?
    在目視雙星中,互相繞轉的軌道周期最短的有一個月的時間,最長的有超過幾百年的,大部分的軌道周期是幾年時間。什麼叫食變雙星?食變雙星指的是兩顆子星相互繞轉、彼此掩食(一顆子星從另一顆子星前面穿越過去,如同月亮掩食太陽一樣),而造成亮度發生周期性變化、有規律的雙星。
  • 天文學中的「雙星」系統,原來還分這麼多種,每種都各不相同
    「雙星」又被稱為「聯星」,是天文學當中經常出現的一個名詞,許多的天文愛好者也一定都有耳聞。所謂雙星,顧名思義就是兩顆恆星組成的天體系統,在引力的作用下圍繞著同一個中心點,在不同的軌道上互相旋轉。宇宙中大多數的恆星都是以雙星系統或者更高級的「聚星」系統存在的(其中包括各種三合星,四合星系統等等),像太陽這樣單獨存在的恆星,其實在宇宙中只是少數。而天文學當中的「雙星」,根據兩顆恆星之間互相關係的不同,具體又可以分為很多種類別,比如光學雙星、物理雙星、目視雙星、分光雙星等等……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關於天文學當中的一些「雙星系統」,各自都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 人類對恆星系最大的錯覺,宇宙中其實大部分恆星系都是雙星系統
    ,把這個錯覺延伸到宇宙的層面,那就是我們人類至今對宇宙,對恆星最大的誤解。   很多人都認為,一個恆星系能否孕育生命,一個根本的因素就是這個恆星系必須有穩定的恆星系統,也就是類似於我們太陽這樣的,一顆恆星在合適的位置牽引幾顆行星的模式,其實這是絕大的誤會。
  • 罕見的「洛希瓣現象」,科學院院士發現神秘雙星系統,其意義重大
    ,其中,比鄰星就是這個三星系統中的其中一顆恆星,由於相互運轉的原因,這個恆星系統中的每顆恆星都有可能成為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例如,在雙星系統中有一種名為食雙星系統,是由兩顆相互繞行的視線方向軌道的恆星組成,其中在它們交互通過的時候,會導致整個雙星系統的亮度出現周期變化。
  • 罕見的「洛希瓣現象」,科學院院士發現神秘雙星系統,其意義重大
    例如,距離地球4.3光年的半人馬座α星就是一個三星系統,其中,比鄰星就是這個三星系統中的其中一顆恆星,由於相互運轉的原因,這個恆星系統中的每顆恆星都有可能成為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雖然,我們通過觀測了解到了宇宙中不少雙星系統,但是,在關於它們恆星結構演變的過程中,仍存在很多未知。
  • 天文學家拍到獵戶座中心雙星系統的高精度照片
    德國天文學家2日說,他們已拍到獵戶座中心一個雙星系統的照片,這是迄今拍到的該雙星系統最高精度的照片,人們可「輕易區分」其中互相繞行的兩顆恆星。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射電天文學研究所斯特凡·克勞澤等人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上報告說,這個雙星名為Theta  1  Orionis  C,從地球上肉眼可見,是「人類的天然實驗室」和距地球最近的恆星孕育場所——獵戶座四邊形星群中最明亮、質量最大的恆星系統。由於它的亮度特別高,人們直到1999年才發現它不是一顆恆星,而是由兩顆靠得特別近的恆星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