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的「洛希瓣現象」,科學院院士發現神秘雙星系統,其意義重大

2020-08-27 每日速攬

什麼是雙星系統?

宇宙之大,總有一些我們想像不到的事情發生,例如,我們以前認為,恆星系都是由一顆恆星和多顆行星以及無數顆小行星等天體組成,但後來經過觀測發現,這種想法過於簡單了。

在宇宙中,不僅存在以單顆恆星的星系,也存在以兩顆、三顆恆星的星系。

例如,距離地球4.3光年的半人馬座α星就是一個三星系統,其中,比鄰星就是這個三星系統中的其中一顆恆星,由於相互運轉的原因,這個恆星系統中的每顆恆星都有可能成為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

雖然,我們通過觀測了解到了宇宙中不少雙星系統,但是,在關於它們恆星結構演變的過程中,仍存在很多未知。例如,在雙星系統中有一種名為食雙星系統,是由兩顆相互繞行的視線方向軌道的恆星組成,其中在它們交互通過的時候,會導致整個雙星系統的亮度出現周期變化。

我國發現剛完成快速物質交流的脈動食雙星

通過研究,研究人員發現這個KIC10736223雙星系統是具有掩食現象,這是脈動食雙星的一個主要特徵,其次,它們還發現質量較小的那顆伴星上有充滿洛希瓣的現象,這是什麼意思呢?在以往的認知中,洛希瓣現象的出現意味著這個雙星系統或經歷過快速物質交流的過程,即一顆恆星上的物質流到了另一顆恆星上。

不過一般情況下,都是主星出現洛希瓣現象,從而將物質轉移到伴星上,所以KIC10736223有點特殊,經過研究人員的進一步驗證,他們發現了這個脈動食雙星系統中的主星從未演化過,其年齡應該是在946萬年-1165萬年之間,而從另一個研究模型得到的質量反轉後年齡為267萬年-314萬年之間,從這一點來看,這個脈動食雙星系統確實是經過快速物質交流階段的Algol型食雙星系統。

關於「脈動食雙星」研究帶來的好處

在現有的理解上,我們還停留在理論模型探討階段,能夠實際地去了解一個脈動食雙星系統,是非常困難的,而現在,我們終於有了這個機會,可以說是一次具有重要意義的科學研究。

參與消息:

相關焦點

  • 罕見的「洛希瓣現象」,科學院院士發現神秘雙星系統,其意義重大
    據了解,這次的研究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韓佔文領導的,其以KIC 10736223作為研究對象,而從資料顯示,KIC 10736223是一顆符合標準,具有盾牌座deita型脈動變星的Algol型雙星系統特徵的雙星系統。
  • 雲南天文臺發現罕見天象,宇宙中出現「洛希瓣」現象,其意義重大
    ,可以說是為現有的物理學做出重大貢獻,因為這對於我們完善恆星結構演變理論有著很大意義。 而「oEA型脈動食雙星系統」則是食雙星系統中一種獨特的存在,其通常是指含盾牌座deita型脈動變星的Algol型雙星系統,之所以說它獨特,是因為這種雙星的演變過程會出現物質交流和質量反轉。
  • 那些罕見的宇宙現象,科學竟然都沒法解釋
    而「oEA型脈動食雙星系統」則是食雙星系統中一種獨特的存在,其通常是指含根據研究人員的透漏,這次研究是在韓佔文院士的帶領下,將一顆編號為KIC 10736223的後質量交流Algol型雙星系統作為研究目標。
  • 雙星系統的分類與演化
    夜空中我們觀測到的所有亮點,其實大部分並不是單一的一顆恆星,有80%以上是多星系統。在多星系統中,雙星系統又是最常見的。科學家們根據雙星系統的結構對其進行分類,並研究其對生命的演化產生的影響。甚至有人認為,太陽是某個雙星系統的一部分。
  • 我天文學家首次發現類新星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 相關結果對研究雙星...
    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首次發現類新星的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同時證實在此類系統中存在強的盤風,相關結果對研... 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首次發現類新星的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同時證實在此類系統中存在強的盤風,相關結果對研究雙星物質吸積和演化等具有重要意義。類新星是一類長周期、高吸積率的激變雙星,白矮星主星從充滿洛希瓣的晚型紅矮星次星吸積物質在自己的周圍形成高溫的吸積盤。
  • 科學家又發現雙星系統的行星
    不過「克卜勒」望遠鏡仍然取得了一些發現成果,在第29屆國際天文學大會上,天文學家公布了最新的凌日行星的觀測結果,這是一顆存在於兩顆恆星系統中的行星,科學家稱之為「塔圖因」行星。因為在星球大戰中也有類似的行星存在,它的天空中擁有兩顆太陽。
  • 雲南天文臺發現剛剛完成快速物質交流的oEA型脈動食雙星
    原標題:雲南天文臺發現剛剛完成快速物質交流的oEA型脈動食雙星近期,國際天體物理學雜誌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博士陳興浩和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張孝斌等人的一項研究成果。他們利用星震學方法認證了一個剛剛經過快速物質交流階段的oEA型脈動食雙星系統。
  • 中國天文學家首次發現類新星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
    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首次發現類新星的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同時證實在此類系統中存在強的盤風,相關結果對研究雙星物質吸積和演化等具有重要意義。類新星是一類長周期、高吸積率的激變雙星,白矮星主星從充滿洛希瓣的晚型紅矮星次星吸積物質在自己的周圍形成高溫的吸積盤。這類激變雙星具有與新星類似的物理特徵但卻沒有觀測到新星爆發,是研究新星爆發、吸積物理過程和探討激變雙星演化等的天然實驗室。
  • 中國文學家首次發現類新星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
    我天文學家首次發現類新星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昆明10月11日電 (記者趙漢斌 通訊員陳豔)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首次發現類新星的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同時證實在此類系統中存在強的盤風,相關結果對研究雙星物質吸積和演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 一次「巧合」,科學家發現第三例罕見褐矮星系統
    、質量、年齡、光度等都披著神秘面紗…… 它們就是褐矮星。近日,天文學家偶然發現了一個罕見的褐矮星食雙星系統,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天文學》期刊上。 失敗的恆星 「褐矮星也被稱作『失敗的恆星』,它們內部沒有像恆星那樣穩定的氫核聚變反應,所以它們的光度和溫度會隨著時間不斷降低,是一種非常獨特的天體。」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學院副教授張曾華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 我天文學家首次發現類新星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
    科技日報昆明10月11日電 (記者趙漢斌 通訊員陳豔)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首次發現類新星的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同時證實在此類系統中存在強的盤風,相關結果對研究雙星物質吸積和演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 我國天文學家首次發現類新星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
    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通訊員 陳豔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首次發現類新星的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同時證實在此類系統中存在強的盤風,相關結果對研究雙星物質吸積和演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 科學家發現「死亡之吻」:雙星系統正在合併
    VFTS 352天體系統中的物質大約有30%是共享的,這是一個罕見的現象,因為這個階段的恆星生命比較短暫
  • 我國科研團隊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罕見天文現象 意義重大
    記者從安徽師範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通訊》。據介紹,黑洞潮汐撕裂恆星事件在每個星系中幾乎每10萬年才發生1次,概率為十萬分之一。
  • 木星像原始的太陽,它有沒有可能成為恆星,讓太陽系成為雙星系統
    所謂「雙星系統」就是在一個星系中,有兩顆恆星,由於太陽系只有一個太陽,人們對於雙星系統很是好奇。事實上科學家們預測,雙星系統可能是宇宙的主流!,甚至還發現四星系統(以前只是猜想,後來在距離地球146光年的地方,還真發現名為HD 98800四星系統)人類對雙星系統的發現較早,在17世紀中葉就開始發現雙星系統的存在,開始人們以為雙星系統是個例,隨著科學儀器的進步,以及有針對性深入的研究,越來越多的雙星系統被發現,人們才意識到雙星系統在宇宙中中是一種常見的現象!
  • 重大發現!中國科研團隊發現罕見天文現象:雙黑洞吞噬恆星
    據安徽師範大學消息,該校舒新文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極其少見的天文現象:一對超大質量雙黑洞相互環繞吞噬恆星。隨後,研究團隊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上發表了研究結果。
  • NASA發現神秘「宇宙閃光」 或隱藏更大秘密
    騰訊科學訊(Everett/編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觀測到一個神秘恆星,它的行為就像一個巨大的宇宙「閃光」,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一個還處於早期狀態的雙星系統。
  • 我國科學家「雙星模型」破超新星難題
    Ia型超新星因其在宇宙學中的特殊地位被美國《新千年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列為近10年內恆星研究的主要對象之一。 隨著觀測技術的提高,研究人員已找到越來越多的Ia型超新星,並且發現約有一半的Ia型超新星的延遲時間小於1億年(Ia型超新星的延遲時間是指從雙星系統的形成到發生Ia型超新星爆炸的時間間隔)。這就意味著,還存在著更年輕的Ia型超新星。
  • 十分罕見!中國科學家發現雙黑洞「吞噬」恆星現象
    光學瞬態觀測已經發現了數十個星系中心的大質量黑洞引起的恆星潮汐中斷事件(TDEs)。儘管進行了廣泛的搜索,但X射線後續觀察在其中大多數沒有或只顯示了微弱的X射線探測線索。而在最新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論文中,安徽師範大學物電學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距離地球約26億光年之遙的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這是天體物理學家迄今為止在正常星系中發現的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
  • 波蘭發現獨特"雙星系統" 解開50年脈動恆星難題
    一個食雙星系統的藝術想像圖,其中一顆成員星是造父變星北京時間11月2520世紀初,美國女天文學家李維特(H·Lieavitt)發現了著名的「周光關係」:造父變星的光變周期越長,其光度就越大。周光關係的意義在於它為天文學家提供了一種簡便而相對精確的恆星距離測量方法:假設有兩顆同樣亮度的恆星,距離地球較遠的那顆看上去會較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