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文學家首次發現類新星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

2020-10-12 二三裡資訊昆明

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首次發現類新星的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同時證實在此類系統中存在強的盤風,相關結果對研究雙星物質吸積和演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類新星是一類長周期、高吸積率的激變雙星,白矮星主星從充滿洛希瓣的晚型紅矮星次星吸積物質在自己的周圍形成高溫的吸積盤。這類激變雙星具有與新星類似的物理特徵但卻沒有觀測到新星爆發,是研究新星爆發、吸積物理過程和探討激變雙星演化等的天然實驗室。六分儀座SW是類新星的一個原型星,這顆類新星有較深的掩食,軌道傾角約78度,軌道周期為3.24小時,剛好處於軌道周期空缺(2—3小時)的上邊緣。

近期,雲南天文臺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博士研究生方小慧和研究員錢聲幫等人用國內中小口徑望遠鏡對六分儀座SW進行監測,並結合歷史資料,發現其亮度在大概9.7年的持續增亮之後快速下降,下降時標不到1年,光變振幅大約為0.6個星等。這種約10年的光度準周期性振蕩是首次在類新星中被發現。

他們通過對獲得的掩食極小時刻分析發現其軌道周期可能存在周期變化,該現象揭示了六分儀座SW存在褐矮星第三天體。同時最新數據表明近5年其軌道周期正急劇下降,這是理論模型所預測的磁滯效應所不能解釋的。最可能的物理機制是盤風被強輻射吹離盤表面,使系統損失額外角動量,導致軌道周期急劇收縮。

支持這個解釋的另一觀測證據是,系統光度正好在這5年達到了最大並整體處於停滯狀態,並伴隨有明顯的小振幅的振蕩,符合盤風模型的預期。光度的準周期性振蕩、強的吸積盤星風以及褐矮星第三天體的存在等使得六分儀座SW成為一個令人感興趣的激變雙星系統。此項研究結果近日已發表在國際天文學術期刊《天體物理學雜誌》上。(趙漢斌)

來源:人民網雲南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

相關焦點

  • 中國文學家首次發現類新星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
    我天文學家首次發現類新星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昆明10月11日電 (記者趙漢斌 通訊員陳豔)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首次發現類新星的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同時證實在此類系統中存在強的盤風,相關結果對研究雙星物質吸積和演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 我國天文學家首次發現類新星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
    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通訊員 陳豔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首次發現類新星的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同時證實在此類系統中存在強的盤風,相關結果對研究雙星物質吸積和演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 我天文學家首次發現類新星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
    科技日報昆明10月11日電 (記者趙漢斌 通訊員陳豔)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首次發現類新星的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同時證實在此類系統中存在強的盤風,相關結果對研究雙星物質吸積和演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 我天文學家首次發現類新星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 相關結果對研究雙星...
    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首次發現類新星的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同時證實在此類系統中存在強的盤風,相關結果對研... 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首次發現類新星的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同時證實在此類系統中存在強的盤風,相關結果對研究雙星物質吸積和演化等具有重要意義。類新星是一類長周期、高吸積率的激變雙星,白矮星主星從充滿洛希瓣的晚型紅矮星次星吸積物質在自己的周圍形成高溫的吸積盤。
  •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國內首次發現類新星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
    △圖片來源:中科院雲南天文臺10月14日,記者從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近期研究人員在國內首次發現類新星的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六分儀座SW是類新星的一個原型星,這顆類新星有較深的掩食,軌道傾角約78度,軌道周期為3.24小時,剛好處於軌道周期空缺(2~3小時)的上邊緣。研究人員用國內中小口徑望遠鏡對六分儀座SW進行10年左右的監測,並結合歷史上的觀測資料(包括哈佛底板的數據和美國變星觀測者協會的長期測光數據),發現其亮度在大概9.7年的持續增亮之後快速下降,下降時標不到1年,光變振幅大約為0.6個星等。
  • 首次發現一顆在伽馬射線波段呈現月級周期性光變的耀變體
    ,由王仲翔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近期發現了一個編號為PKS 2247-131的耀變體呈現了周期為34.5天的準周期振蕩。此次發現是迄今為止費米衛星觀測到的唯一一次周期為月級的準周期振蕩事例。 「基於國際費米伽馬射線望遠鏡拍攝的數據,我們發現2016年10月拍攝到的它處於劇烈耀發狀態,也就是說它變得最亮,之後就開始比較有規律地周期性變暗和變亮。」上海天文臺的周佳能博士介紹。
  • 黑洞「心臟」跳的頻率被科學發現,準周期振蕩信號,揭示黑洞奧秘
    而且,也發現了黑洞很多神奇的秘密。當然這些研究,目前還處於一個開始階段,我們對於黑洞的認識還有很多不確定的地方,特別是黑洞內部活動科學家,至今還沒有一個準確的理論能夠解釋。近期科學家有了新的發現,很可能涉及到黑洞內部情況,這是非常了不起的發現,美女小倩給大家具體說明一下,朋友們可以加我粉絲和關注,就能夠看到最新的科學類話題。,朋友們多多批評指正,和我一起進行探討。
  • 「慧眼」探洞,發現距離黑洞最近的高速噴流
    天文學家通過「慧眼」衛星對其進行觀測,發現了迄今為止能量最高的低頻準周期振蕩,能量超過200千電子伏特。如此高能的低頻準周期振蕩從何而來?準周期振蕩在X射線雙星中普遍存在,觀察雙星系統的光變曲線,可發現類周期性的高低調製,這是準周期振蕩的顯著特徵之一。人類最早於上世紀80年代觀測到準周期振蕩,但該現象的起因一直不明了。目前較為主流的理論模型有兩種:物質落向黑洞時形成的吸積盤不穩,導致X射線輻射出現振蕩;靠近黑洞的冕狀X射線輻射區發生振蕩或進動,導致準周期振蕩產生。
  • 牛頓衛星在這個星系中,發現X射線準周期爆發,持續長達半小時!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天文學家使用歐空局的XMM-牛頓衛星對被稱為RX J1301.9+2747的星系進行了觀測,這項研究揭示了該星系核心三次強而快速的X射線準周期爆發(QPEs),這一發現發表在《arxiv》上。X射線準周期爆發被定義為在一個穩定通量水平上短、高振幅的準周期X射線爆發。
  • 中國「慧眼」衛星發現距離黑洞最近高速噴流
    記者22日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獲悉,「慧眼」衛星最新在高於200千電子伏特(keV)的能段發現了黑洞雙星系統的低頻準周期振蕩(QPO),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能量最高的低頻準周期振蕩現象。
  • 激動人心的發現:天文學家首次發現河外行星的存在
    9月20日,天文學家發表了一篇論文,在距離地球2300萬光年的M51星系中發現了第一顆河外行星。1992年天文學家發現了第一顆系外行星,自那以後的28年間,人類已經發現了4277顆系外行星,還有5000多顆等待確認。它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還處於銀河系內。
  • 中國「慧眼」衛星發現距離黑洞最近的高速噴流
    記者22日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獲悉,「慧眼」衛星最新在高於200千電子伏特(keV)的能段發現了黑洞雙星系統的低頻準周期振蕩(QPO),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能量最高的低頻準周期振蕩現象。
  • 中國的慧眼衛星,發現了黑洞的「秘密」
    熾熱的吸積盤和噴流會輻射出強烈的X射線,使天文學家能夠詳細地研究系統的細節。特別是,在X射線亮度中經常會觀測到準周期振蕩(quasi-periodic oscillation,QPO),這是指釋放出的X射線強度會以一定頻率閃爍的現象。QPO通常被劃分為兩類:低頻QPO,其頻率低於30赫茲;高頻QPO,其頻率介於40赫茲~450赫茲。它們可能與不同的物理過程有關。
  • 中國的慧眼衛星,發現了黑洞的「秘密」
    熾熱的吸積盤和噴流會輻射出強烈的X射線,使天文學家能夠詳細地研究系統的細節。特別是,在X射線亮度中經常會觀測到準周期振蕩(quasi-periodic oscillation,QPO),這是指釋放出的X射線強度會以一定頻率閃爍的現象。QPO通常被劃分為兩類:低頻QPO,其頻率低於30赫茲;高頻QPO,其頻率介於40赫茲~450赫茲。它們可能與不同的物理過程有關。
  • 在620光年外,天文學家首次直接證明:系外行星大氣中存在鐵
    由阿姆斯特丹大學天文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首次直接證明了系外行星大氣中鐵的存在。研究人員在系外行星KELT-9b光譜中發現了未帶電的鐵原子發射線。觀測是複雜的,因為這顆系外行星在其明亮的主星面前黯然失色。系外行星KELT-9b圍繞其恆星KELT-9公轉周期是36小時,這顆恆星和行星位於天鵝座,距離地球大約620光年。
  • 在620光年外,天文學家首次直接證明:系外行星大氣中存在鐵!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由阿姆斯特丹大學天文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首次直接證明了系外行星大氣中鐵的存在。研究人員在系外行星KELT-9b光譜中發現了未帶電的鐵原子發射線。觀測是複雜的,因為這顆系外行星在其明亮的主星面前黯然失色。
  • 中國慧眼發現距離黑洞最近的告訴噴流
    熾熱的吸積盤和噴流會輻射出強烈的X射線,使天文學家能夠詳細地研究系統的細節。特別是,在X射線亮度中經常會觀測到準周期振蕩(quasi-periodic oscillation,QPO),這是指釋放出的X射線強度會以一定頻率閃爍的現象。
  • 科學家首次證實量子相變中量子金屬態存在
    來源:中國證券網新華社成都11月18日電 中外科學家攜手首次在高溫超導納米多孔薄膜中完全證實了量子金屬態的存在。該成果相關論文近日在國際期刊《科學》上以「first release(首次發布)」形式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