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光年外兩顆恆星在廝殺,奇特雙星系統,其中一顆邊吞噬邊變身

2020-12-04 太空記

710光年外兩顆恆星在廝殺,奇特雙星系統,其中一顆邊吞噬邊變身

雙星系統是由兩顆恆星組成的天體系統。與其他恆星相比,它看起來非常接近。聯星是一個恆星系統,是指其中兩顆恆星圍繞一個共同的質量中心運行。雙星可以被視為聯星的同義詞,但一般來說,雙星可以是聯星,也可以是沒有物理聯繫但從地球上看是在一起的光學雙星。雙星體系是天體物理學中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對研究不同天體之間的關係具有重要意義。距離我們大約710光年,變星由圍繞一個共同質量中心運動的低溫紅巨星和高溫緻密白矮星組成。罕見的恆星打架!710光年外兩顆恆星廝殺,科學家們直接拍到了,太震撼。

很久以前發現的肉眼變星寶瓶座R,實際上是一個相互幹涉的雙星系統,由兩個似乎有著密切共生關係的恆星組成。這個雙星系統的可見光主要來自紅巨星,它是芻藁型的長周期變星。然而,低溫紅巨星厚包層中的物質在重力作用下落到較小的緻密白矮星表面,最終引發熱核爆炸,並將爆炸物拋入太空。紅色光學圖像數據顯示了17世紀70年代早期發現的爆炸產生的碎片膨脹環。自2000年以來,了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一直在監測寶瓶座R變星系統中這些活躍劇變事件產生的高能輻射,合成影像藍色數據覆蓋了寶瓶座距離估計不足1光年的區域。

一個雙星系統通常由兩顆圍繞一個獨特中心運行的恆星組成,其中一顆是它的伴星。與其他恆星相比,它們看起來相距如此之近。白矮星是恆星相對較小、密度較大的殘餘物,它們的外層已經脫落,大部分氫和氦燃料已經燃燒,隨著生命的臨近,它們會逐漸冷卻下來。包括太陽在內,銀河系中大約97%的恆星將以這種方式結束生命……兩顆恆星貌似好像在打架,不尋常的垂死白矮星與另一個較小的鄰居紅巨星陷入了漫長的戰鬥。科學家發現了一顆獨特的雙星,垂死的白矮星,每兩分鐘發射一次粒子束和輻射,鞭打附近較小的紅巨星。又仿佛是吃了它,這種情形真的是罕見至極。

在未來或許兩顆恆星都會消失在宇宙中,這也是未來的太陽會面臨的境地。

相關焦點

  • 650光年外的雙星系統,其中一顆太過膨脹,物質卻全被另一顆吸收
    650光年外的雙星系統,其中一顆太過膨脹,物質卻全被另一顆吸收我們的地球在太陽系中屬於很安定的一個星球,沒有過多的外星天體幹擾,就連太陽系在宇宙中也算是非常平穩的一個星系。在天文學家們觀測宇宙的時候,在650光年之外的地方看到了一個即將走向毀滅的星系。這個星系位於寶瓶座,天文學家將其命名為寶瓶座R,是一個雙星系統,由一顆紅巨星和一顆白矮星組成。白矮星就是紅巨星的下一步演化狀態,當紅巨星將大量的物質拋如宇宙中之後就會留下白矮星內核。我們太陽系的太陽將在50億年後演化成一顆紅巨星,將會膨脹到吞噬地球的地步。
  • 7800光年外,一個雙星系統變亮,兩顆恆星或在本世紀內發生碰撞
    據科學報告的資料顯示,在距離我們大約7800光年的一個雙星系統中,兩顆恆星在未來可能會發生碰撞。如果這些恆星發生碰撞,在那一瞬間確實是會很震撼,可以發出超乎想像的能量,有可能成為夜空中最明亮的存在。雖然,我們沒法想像這些大星球碰撞的場景,但是通過間接的對比,其實可以知道這些撞擊事件非常猛烈。
  • 地球會被黑洞吞噬嗎?最近的黑洞在1000光年外
    黑洞的質量有大有小,即使是最小的黑洞,也有1.7~2.7倍太陽質量,可以輕鬆地吞下太陽這種等級的恆星。如果地球附近真的有顆黑洞,那最終必然無法逃脫被吞噬的命運。科學家很關心,地球附近到底有沒有黑洞呢?想找出一顆黑洞並不容易,放眼整個星空,吸引我們的都是那些閃閃發亮的恆星。其實這些恆星離我們都很遠,其中很多離我們有1000光年以上。
  • 唯一一顆肉眼可見的黑洞,由中國科學家發現,還是雙星系統
    因為黑洞密度極大,它會吞噬一切物質,就連光線也無法擺脫,因此人類很難發現黑洞的存在,但是人類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顆肉眼可見的黑洞,這無疑是一個非常偉大的發現,我們觀看璀璨的銀河,就可以看見這個黑洞,但是比較遺憾的是,這個黑洞屬於南半球,因此只有在南半球的夜晚才可以看見它。
  • 除去太陽外,哪些恆星距離地球近?大約是多少光年?
    太陽附近的恆星不多,因為太陽距離銀河系中心約2.6萬光年,在銀河系獵戶座懸臂的比較靠外的一側,大致相當於北京三環外不到四環的位置,算是近郊吧。在這個位置,太陽周圍的星域中,恆星的密度不大,大約每284立方光年只有一顆恆星,在以太陽為中心,14光年半徑的範圍內,一共存在著32顆恆星,這兩張圖可以對比著看,我們在看看其中距離太陽最近的十顆恆星:第十位:羅斯154星(Ross 154)距離地球9.68光年。
  • 1300光年外發現圍繞兩顆恆星運行的行星!
    美國宇航局的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苔絲發現了一顆圍繞兩顆恆星運行的行星!我們知道,大多星系,恆星的數量遠比行星的數量要少,這似乎是宇宙的一種規律配比,一顆恆星配幾顆甚至幾十顆行星。然而研究人員利用美國宇航局的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TESS)的數據,發現了一顆圍繞兩顆恆星運行的行星。最初,科學家認為這個星系是一對沒有行星的食雙星。
  • 300光年外怪異類日恆星吞噬行星:或可了解行星早期進化
    美國芝加哥大學天文學家近日發現了一個奇怪的行星系統,該系統中的主恆星與我們的太陽極為相似,大概位於300光年之外。
  • 天文學家稱雙星系統V Sagittae將在2100年左右爆發成一顆超新星
    Schaefer,Juhan Frank和Manos Chatzopoulos得出的結論是,雙星系統V Sagittae(V Sge)位於1100光年外的天箭座(Sagitta)中,因其伴星可能被主星白矮星吞噬,其最終可能變成一顆超新星。
  • 在640光年外,發現一對雙星,具有可變性:包括高能恆星耀斑!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www.bokeyuan.net)天文學家使用一組太空望遠鏡和地面望遠鏡觀測了名為DQ Tau的前主序列(PMS)雙星,在這個雙星系統中發現了可變性現象,包括高能恆星耀斑,其研究發現發表在《arxiv》上。
  • 8萬年前,兩顆恆星曾經闖入太陽系,距離地球不足1光年
    根據科學家的觀測,半人馬座α星是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系統。這是一個三合星系統,其中半人馬座α星C是三者中最近的一個,距離我們僅4.24光年,因此又被稱作比鄰星。 實際上,從字面意思上來看,比鄰星所代表的就是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它更像是一個代號。那麼,這個比鄰星的名號,可並不穩定。
  • 一個擁有黑洞,雙星系統,變星和類地行星的神奇星座——天鵝座
    天鵝座黑洞位於輦道增五(又名天鵝座η)附近的是著名的X射線源天鵝座X-1,這個X射線源是一個在雙星系統附近的黑洞,正在吞噬這兩顆恆星。這是第一個被認為是黑洞的X射線源。天鵝座還包含其他一些值得注意的X射線源:天鵝座X-3是一個微類星體(microquasar),是一個繞著一顆緻密星體旋轉的沃爾夫-拉葉星,繞轉周期僅為4.8小時。該系統是已觀察到的最亮的X射線源之一。
  • 流浪恆星正狂奔而來,攪亂太陽系並威脅地球
    「三體」指的是半人馬座三星系統,其中的比鄰星目前距離我們約4.2光年,是距離太陽系最近的一顆恆星。浩瀚的銀河中有超過3000億顆恆星,太陽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也是太陽系中唯一的恆星。單一的恆星系統在力學上穩定性好,也為地球上生命的出現創造了最基本的條件。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知道,在宇宙中還存在大量的雙恆星系統、三星系統、甚至更多恆星相互糾纏的複雜系統,還有些流浪恆星在星系裡亂竄。
  • 1500光年外,一顆恆星被嚴重扭曲變形!產生奇怪現象
    據近日發布在《自然-天文學》上的一篇論文介紹,天文學家首次發現了奇特的單側脈動星。在天文學中,脈動星是一個廣為人知的概念。為了維持平衡,恆星外層通常會以一定規律膨脹與收縮,就像呼吸一般。這種波動會引起恆星光度發生相應變化。恆星脈動是種普遍現象,會發生在年輕恆星中,也會發生在古老恆星中,而且周期有長有短,幅度有強有弱。實際上,我們的太陽也在按照自己的節奏默默脈動。一直以來,天文學家所觀測到恆星的脈動現象總是出現在恆星各個方向上。
  • 距地球1800光年處,可能發生罕見的恆星爆炸,難得一見的宇宙事件
    未來的某一天,我們將有可能親眼見證一次罕見的恆星爆炸。奇特的雙星系統在距離地球1800光年處,有一個非常奇特的雙星系統「KIC9832227」。之所以奇特,是因為這是一對食雙星,這兩顆恆星由於受到相互引力影響,幾乎已經觸碰到了一起。在這一過程中,物質從較小的恆星流出,直到它引力太弱,無法保持現有軌道位置,於是兩者會加速靠近,最後兩顆恆星合併,發生爆炸。爆炸所產生的亮度會增加1萬倍以上,到那時,即便我們在地球,但僅用肉眼就能看到這次爆炸現象,這也是最激動人心的時刻。
  • 7500光年外,發現兩顆藍巨星變身加速器,釋放超高能量伽馬射線!
    天文學家使用望遠鏡,現在證明了一種特定類型的雙星,是一種非常高能的宇宙伽馬輻射源。船底座埃塔雙星位於7500光年外的南天船底座,根據收集的數據,它發出能量高達400千兆電子伏特(GeV)的伽馬射線,大約是可見光能量的1000億倍。研究由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DESY)的斯特凡·歐姆、伊娃·萊瑟和馬蒂亞斯·富布林領導。
  • 7500光年外,發現兩顆藍巨星變身加速器,釋放超高能量伽馬射線
    天文學家使用望遠鏡,現在證明了一種特定類型的雙星,是一種非常高能的宇宙伽馬輻射源。船底座埃塔雙星位於7500光年外的南天船底座,根據收集的數據,它發出能量高達400千兆電子伏特(GeV)的伽馬射線,大約是可見光能量的1000億倍。研究由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DESY)的斯特凡·歐姆、伊娃·萊瑟和馬蒂亞斯·富布林領導。
  • 7500光年外,發現兩顆藍巨星變身加速器,釋放超高能量伽馬射線!
    天文學家使用望遠鏡,現在證明了一種特定類型的雙星,是一種非常高能的宇宙伽馬輻射源。船底座埃塔雙星位於7500光年外的南天船底座,根據收集的數據,它發出能量高達400千兆電子伏特(GeV)的伽馬射線,大約是可見光能量的1000億倍。研究由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DESY)的斯特凡·歐姆、伊娃·萊瑟和馬蒂亞斯·富布林領導。
  • NASA在100光年外發現了一顆可能適宜生命生存的行星
    我們都知道,銀河系具有2000億顆恆星,直徑達到了十萬光年。其中不乏很多位於生命生存的宜居帶。這不就在今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就有了新的發現。就在2020年1月7日,美國天文學會在火奴魯魯召開了第235次會議,宣布經過其名為「苔絲(TESS)」行星搜索任務,發現了第一顆可能適合人類居住的系外行星——TOI 700d。
  • 在恆星形成區,發現分離的雙線食雙星,距離我們才2500光年!
    天文學家對恆星形成區NGC2264進行了光度和光譜監測,發現這個區域有一個分離的雙線食雙星,它由兩個前主序M矮星組成,其研究發現發表在《arxiv》上。分離、雙線、日食光譜雙星對於天文學家測試恆星模型至關重要。這是因為這兩顆星的質量和半徑都可以從系統的光速和徑向速度曲線直接測量出來。
  • 波蘭發現獨特"雙星系統" 解開50年脈動恆星難題
    一個食雙星系統的藝術想像圖,其中一顆成員星是造父變星北京時間11月25如果擴展開去,對於一個遙遠的星系,天文學家如果能在其中找到一顆造父變星,同樣就能大致判斷其距離。甚至幫助研究人員判斷宇宙的膨脹速度。由於它的巨大應用價值,造父變星被天文學家們稱為「標準燭光」。2、測量造父變星質量的歷史由於缺乏觀測數據,科學家們一直不能理解造父變星的質量和其光度變化之間存在何種對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