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科學家在地球實驗室:重現超新星爆炸

2020-07-08 博科園

由聯邦理工學院科學家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為揭開我們從地球上觀察到的許多超新星遺蹟為什麼是軸對稱(沿著一個軸拉長)而不是球形的謎團鋪平了道路,其研究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當一顆大質量恆星耗盡燃料時,就會發生超新星爆發,產生的巨大爆炸,在周圍的介質中產生衝擊波。這些被稱為超新星殘留物的衝擊波可以綿延數千光年,橫跨廣闊的距離。

最新!科學家在地球實驗室:重現超新星爆炸

如果距離地球足夠近,天文學家或許可以對它們進行採樣研究,但遺憾的是,都太遠了。迄今為止最好的模型預測,這些超新星爆炸殘留物應該是球對稱的,因為能量是向各個方向拋出。然而,望遠鏡拍攝了許多與我們預期不同的圖像。例如,被命名為G296.5+10.0的超新星遺蹟(目前還不夠有名,不足以給它起一個更吸引人的名字)沿著它的垂直軸對稱。

最新!科學家在地球實驗室:重現超新星爆炸

天文學家提出了許多假說來解釋這些觀察結果,但到目前為止,很難對其進行檢驗。巴黎理工學院的研究員Paul Mabey和來自牛津大學Helmholtz-Zentrum Dresden-Rossendorf(HZDR)的國際合作者,以及法國替代能源和原子能委員會(CEA)在實驗室中以較小的規模,重現了超新星爆炸這一天體物理現象,以解釋這一謎團。為了做到這一點,研究使用了位於理工學院校園內強雷射實驗室(LULI)的高功率脈衝雷射器。

重現超新星爆炸

研究還使用了一個產生比地球磁場強約20萬倍的超強磁場來測試不同假設,發現當施加這個磁場時,衝擊波會沿著一個方向拉長。結果支持在G296.5+10.0附近存在大尺度磁場並是當前形狀原因的觀點。極端磁場的強度達到10特斯拉,起源於所謂的亥姆霍茲線圈,該線圈由德勒斯登強磁場實驗室和HZDR輻射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共同開發和建造,產生幾乎均勻的磁場。

最新!科學家在地球實驗室:重現超新星爆炸

線圈由高壓脈衝發生器供電,高壓脈衝發生器也是在HZDR開發,並永久放置在LULI。最重要的是,正是這些獨特儀器的技術發展,使這種極端條件成為可能,否則這些極端條件只能在浩瀚的宇宙中找到:它使研究人員能夠研究超新星爆炸等現象,或者在實驗室天體物理學中的新應用。天體物理學家現在希望利用目前和未來對超新星遺蹟的觀測,確定整個宇宙中磁場的強度和方向。

最新!科學家在地球實驗室:重現超新星爆炸

此外,研究團隊已經開始計劃在LULI進行未來的實驗,以便在實驗室研究這些天體物理系統。許多超新星遺蹟(SNR),如G296.5+10.0呈軸對稱或桶狀,而不是預測的球狀,這樣的形態,之前的研究已經與星系磁場的方向聯繫在一起,儘管這一點仍然不確定。這些信噪比在星際介質中產生磁流體動力學衝擊,改變其物理和化學性質。由於所涉及的空間尺度較小,通過觀測來研究是很困難的。

最新!科學家在地球實驗室:重現超新星爆炸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研究進行了一個規模化的實驗室實驗,在這個實驗中,雷射產生的衝擊波在均勻磁場影響下膨脹。爆炸波呈現出一個橢圓形,其長軸與磁場對齊,重現了超新星爆炸場景和及其超新星遺蹟形狀。

博科園|研究/來自:亥姆霍茲德國研究中心協會

參考期刊《天體物理學》

DOI: 10.3847/1538-4357/ab92a4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利用超新星機在實驗室重現宇宙爆炸的場景
    超新星是宇宙中能量最高的事件之一,由此產生的星雲是觀星者的最愛。 為了更好地了解它們背後的物理學原理,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裡製造了一臺「超新星機」 。恆星基本上是由氣體組成的揮發性天體,通過一種微妙的平衡作用維持了數百萬年。
  • 科學家在地球上製造超新星爆炸的衝擊波,解開了一個宇宙之謎
    當一顆巨大的恆星在超新星爆炸中死亡時,它會產生高能的衝擊波,這些衝擊波會以等離子體的方式在茫茫太空中發散傳播——這些就是我們常說的宇宙射線或高能粒子。這些衝擊波的作用就像地球上的粒子加速器,它們會把這些粒子不斷向前推進,以接近光速。然而,科學家們還沒有完全理解衝擊波如何以及為什麼會加速這些粒子。
  • 科學家研發超新星機器!重現宇宙爆炸場景:太震撼
    6月19日,據外媒報導,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為了更清楚的了解超新星的背後物理機制,製造了一臺「超新星機器」。超新星是某些恆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時經歷的一種劇烈爆炸。這種爆炸都極其明亮,過程中所突發的電磁輻射經常能夠照亮其所在的整個星系,並可能持續幾周至幾個月才會逐漸衰減。而大質量恆星爆炸時光度可突增到太陽光度的上百億倍,相當於整個銀河系的總光度。現在,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裡將「重現」這一過程,他們設計了一個「超新星機器」來幫助研究湍流物流學。
  • 超新星爆炸造成地球的生命大滅絕
    超新星爆炸可能造成地球上259萬年前發生滅絕事件。距離地球3億光年的2顆垂死恆星(超新星)發生大爆炸,曾引發地球上200萬年前發生海洋生命大滅絕事件。美國堪薩斯大學科學家公布最新研究顯示,這些爆炸散發的宇宙射線到達地球,引發持久的高能粒子陣風,導致地球大氣層被改變,大量海洋生命物種滅絕。在4月份發布的研究中,科學家們通過地球上的鐵同位素、確定宇宙中曾發生過2次超新星爆炸事件。在海底和月球發現的鐵-60同位素顯示,這些影響地球的超新星爆炸分別發生在170萬-320萬年前和650萬-870萬年前。
  • 超新星爆炸曾經引起地球上的生物大滅絕!
  • 科學家超級計算機模擬超新星爆炸3D模型
    美國密西根州研究人員模擬了超大質量恆星進入超新星階段的3D模型,將有助於科學家理解這些恆星如何演變成為超新星。
  • 科學家在實驗室製造微型超新星激波:模擬粒子加速
    在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在實驗室裡創造了微型的超新星激波,希望解決一個困擾科學家已久的宇宙之謎。當恆星死亡並以超新星的形式爆發時,會在周圍的等離子體中產生強大的激波,將宇宙射線或高能粒子噴射到宇宙中。激波就如同粒子加速器,可以使高能粒子的噴射速度達到接近光速的水平。然而,科學家還沒有完全了解激波是如何加速這些粒子的。
  • 超新星爆炸會不會危及地球?
    宇宙中的大質量恆星演化到生命末期時會發生持續幾周或者幾個月的劇烈爆炸。爆炸中的恆星就像是要將生命中積蓄的新有力量噴薄而出一樣。輻射出巨大的能量。與此同時。恆星會將體內的大部分物質高速的拋入宇宙之中。並發出異乎尋常的亮光。其亮光甚至能夠照亮恆星所在的整個星系。由於此時恆星的性質和平時大相逕庭。就像是一個全新的天體。因此,科學家們又將處於大爆發階段的恆星稱為「超新星」。
  • 地球正在穿過超新星爆炸的遺蹟,或許生命來源於類似的穿越
    恆星外部由於引力作用劇烈向內部塌縮,引起劇烈爆炸。這就是超新星爆炸,超新星爆炸是一顆恆星生命的終點,但超新星爆炸的遺蹟也是新恆星誕生的溫床。實際上我們地球上許多元素就來自於超新星爆炸,因為元素周期表鐵元素以上的元素基本上只有超新星爆炸才能誕生。
  • 超新星爆炸可能幫助塑造了地球的氣候歷史
    恆星爆炸在地球氣候史上的作用可能比科學家們想像的要大。 一項新的研究報告稱,在過去4萬年裡,附近的超新星在地球的樹輪記錄中留下了一系列可能的指紋,可能在這段時間內多次破壞地球的氣候。
  • 科學家證實黑鑽石是超新星爆炸產物
    地球上的絕大多數鑽石都是碳在火山下方碾壓和加熱的結晶,相比之下,黑鑽則在超新星爆炸時形成。黑鑽所在位置是促使科學家相信它們並非「地球製造」的第一條線索。雖然世界很多地區都出產鑽石,但黑鑽只存在於巴西和中非。這兩個國家也因為擁有黑鑽礦而著稱。巴西和中非並不具備其他鑽石礦缺少的任何條件,也就是說,這種鑽石並非當地地質活動的產物。黑鑽中的氮和氫促使研究人員將目光投向太空。
  • 《國際天體生物學雜誌》:超新星大規模能量爆炸可能已在地球的樹木年輪中留下痕跡
    .; Optical: DSS)(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科技日報(張佳欣):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地球學家羅伯特·布拉肯裡奇的最新研究表明,在距地球數千光年的地方發生的大規模能量爆炸,可能已經在地球的生物學和地質學中留下了痕跡。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出版的《國際天體生物學雜誌》上。研究探討了超新星的影響。
  • 克卜勒的超新星遺蹟:400年後,恆星爆炸產生的碎片未減緩
    天文學家利用美國宇航局的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記錄了從爆炸恆星處以超過每小時2000萬英裡的速度噴出的物質。這比地球上的聲速快25000倍。據測量,最快的節速度為每小時2300萬英裡,這是在x射線中探測到的超新星殘骸的最高速度。節的平均速度約為每小時1000萬英裡,衝擊波以每小時1500萬英裡的速度膨脹。這些獨立的結果證實了2017年在克卜勒超新星殘骸中發現的時速超過2000萬英裡的節。在最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分析錢德拉x射線光譜估計了結點的速度。錢德拉x射線光譜給出了2016年獲得的不同波長的x射線強度。
  • 物理學家發現250萬年前地球附近超新星爆炸的證據
    慕尼黑工業大學(TUM)的物理學家發現了一顆超新星爆炸的證據,這顆超新星大約在250萬年前在地球附近(宇宙尺度)爆炸。超新星通常發生在質量超過我們太陽十倍的恆星生命末期。巨大的爆炸會產生錳等重元素。由TUM物理學家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已經證實,在250萬年左右的地球錳殼層中同時存在鐵-60和錳-53。研究人員表示,錳-53的濃度增加是明確證據,證明超新星確實發生過。
  • 地球可能正在一顆超新星爆炸的碎片中裸奔,溫度高達6000度
    這可能也正是我們地球目前正在經歷的事情,來自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核物理學家安東·沃納(Anton Wallner)帶領的一組科學家發現,地球可能正在一顆超新星爆炸後留下的,溫度高達6000度的巨大星際雲中裸奔,經受著超新星「碎片」的轟擊。
  • 最新發現的超新星爆炸有何特別
    「超新星LSQ14fmg」在一個與之類似的天體系統中發生爆炸,而其中心的一顆恆星在恆星風的吹拂下失去了非常多的質量。而當質量損失過程突然停止時,該超新星就在這顆恆星周圍形成了一個物質環。在距地球一億光年遠的一個宇宙角落中,一顆獨特的超新星正在發生爆炸。它的特點是變亮的速度極其緩慢,並且是同類中爆炸亮度最強的超新星。
  • 最新發現的超新星爆炸有何特別
    「超新星LSQ14fmg」在一個與之類似的天體系統中發生爆炸,而其中心的一顆恆星在恆星風的吹拂下失去了非常多的質量。而當質量損失過程突然停止時,該超新星就在這顆恆星周圍形成了一個物質環。在距地球一億光年遠的一個宇宙角落中,一顆獨特的超新星正在發生爆炸。它的特點是變亮的速度極其緩慢,並且是同類中爆炸亮度最強的超新星。
  • 最新發現的超新星爆炸,有啥不一樣?
    「超新星LSQ14fmg」在一個與之類似的天體系統中發生爆炸,而其中心的一顆恆星在恆星風的吹拂下失去了非常多的質量。而當質量損失過程突然停止時,該超新星就在這顆恆星周圍形成了一個物質環。在距地球一億光年遠的一個宇宙角落中,一顆獨特的超新星正在發生爆炸。它的特點是變亮的速度極其緩慢,並且是同類中爆炸亮度最強的超新星。
  • 科學家正在計算下一顆超新星爆炸發生的時間
    伊利諾州立大學一位名叫馬特-卡普蘭博士的理論物理學家致力於確定有史以來最後一顆超新星將在何時出現。他說,在遙遠的未來,宇宙將是一個 "悲傷、孤獨、寒冷的地方"。卡普蘭說,大多數科學家認為,當宇宙在一種被稱為 "熱寂 "的現象中走到盡頭時,一切都將是黑暗的。在遙遠的未來,大多數人設想的宇宙大多是黑洞和燒毀的恆星。
  • 上千光年外的超新星爆炸,會影響到地球嗎?科學家:留下深刻印跡
    該論文指出,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一支科研隊伍通過長期的觀測和研究,發現在距離地球上千光年外的一次大規模能量爆炸事件。不僅如此,他們還發現這一次大事件給地球造成了深遠的影響,一些植物體內可能還存在著相關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