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證實黑鑽石是超新星爆炸產物

2021-01-21 網易探索

2012-01-19 09:11:02 來源: 網易探索

舉報

核心提示:黑鑽也被稱之為「黑金剛石」,呈黑色多孔結構,只存在於巴西和中非。這種鑽石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們並非來自於火山,而是遙遠的外太空。排除顏色這個特徵,如果單從外觀來看,你很難將它們與其他鑽石區分開來。


奧爾洛夫黑鑽。

網易探索1月19日報導 黑鑽也被稱之為「黑金剛石」,呈黑色多孔結構,只存在於巴西和中非。這種鑽石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們並非來自於火山,而是遙遠的外太空。排除顏色這個特徵,如果單從外觀來看,你很難將它們與其他鑽石區分開來。

黑鑽的硬度與其他鑽石相當,採用類似的打磨拋光方式製作珠寶首飾。與其他鑽石相比,它們的特殊之處就是「出身」。地球上的絕大多數鑽石都是碳在火山下方碾壓和加熱的結晶,相比之下,黑鑽則在超新星爆炸時形成。

黑鑽所在位置是促使科學家相信它們並非「地球製造」的第一條線索。雖然世界很多地區都出產鑽石,但黑鑽只存在於巴西和中非。這兩個國家也因為擁有黑鑽礦而著稱。巴西和中非並不具備其他鑽石礦缺少的任何條件,也就是說,這種鑽石並非當地地質活動的產物。黑鑽中的氮和氫促使研究人員將目光投向太空。在將黑鑽加熱之後,科學家利用紅外線分光鏡對氮和氫的分布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氮存在於單個原子之中,而不是像其他鑽石一樣存在於原子團中。分析顯示黑鑽表面存在大量氫層。

研究黑鑽有助於科學家了解地球的歷史。過去,我們的星球有時會「接收」20到30億歲的超新星的碎片。當時,超新星爆炸後倖存的物質形成流星並飛奔地球,直徑可能達到1英裡(約合1.6公裡)。在穿過地球大氣層後,這些流星墜落南美和非洲地區。流星被地球碾成碎片並埋入地下,最後變成神秘的黑鑽。(來源:ios9.com 編譯:shooter)

本文來源:網易探索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磁場湍流產生「完美風暴」引發極超新星爆炸
    如圖所示,這是藝術家描繪的極超新星爆炸騰訊太空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雖然長期以來科學家猜測強磁場是超新星的動力源
  • 研究發現黑鑽石產自遠古超新星爆發(圖)
    地球上的大多數鑽石的成因是碳元素在火山下方被擠壓和加溫的結果,而這種多孔的黑金剛石則是超新星爆發時的產物。科學家第一次懷疑這種黑金剛石並非產自地球是由於這種礦物不同尋常的分布特徵。儘管全球各地很多地方都產出金剛石,但目前僅在巴西和中非兩國境內發現過黑金剛石。
  • 揭秘珍貴黑鑽石來源:竟產自遠古超新星爆發
    地球上的大多數鑽石的成因是碳元素在火山下方被擠壓和加溫的結果,而這種多孔的黑金剛石則是超新星爆發時的產物。        科學家第一次懷疑這種黑金剛石並非產自地球是由於這種礦物不同尋常的分布特徵。儘管全球各地很多地方都產出金剛石,但目前僅在巴西和中非兩國境內發現過黑金剛石。
  • 科學家在地球實驗室:重現超新星爆炸
    由聯邦理工學院科學家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為揭開我們從地球上觀察到的許多超新星遺蹟為什麼是軸對稱(沿著一個軸拉長)而不是球形的謎團鋪平了道路,其研究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當一顆大質量恆星耗盡燃料時,就會發生超新星爆發,產生的巨大爆炸,在周圍的介質中產生衝擊波。這些被稱為超新星殘留物的衝擊波可以綿延數千光年,橫跨廣闊的距離。
  • 科學家在地球上製造超新星爆炸的衝擊波,解開了一個宇宙之謎
    當一顆巨大的恆星在超新星爆炸中死亡時,它會產生高能的衝擊波,這些衝擊波會以等離子體的方式在茫茫太空中發散傳播——這些就是我們常說的宇宙射線或高能粒子。這些衝擊波的作用就像地球上的粒子加速器,它們會把這些粒子不斷向前推進,以接近光速。然而,科學家們還沒有完全理解衝擊波如何以及為什麼會加速這些粒子。
  • 宇宙中的死亡之星,恆星超新星爆炸後的產物
    人類最早發現宇宙中存在脈衝星是在1967年,當時英國科學家埃赫維什在十分偶然的情況中,探測到了一種從來沒有被發現的射電輻射,這種輻射的出現很有規律,每過一定的時間都會出現一次脈衝,也就是說每過大約是1.34秒就會出現一次脈衝,科學家就將這種脈衝的輻射源叫做脈衝星。
  • 科學家超級計算機模擬超新星爆炸3D模型
    美國密西根州研究人員模擬了超大質量恆星進入超新星階段的3D模型,將有助於科學家理解這些恆星如何演變成為超新星。
  • 科學家正在計算下一顆超新星爆炸發生的時間
    伊利諾州立大學一位名叫馬特-卡普蘭博士的理論物理學家致力於確定有史以來最後一顆超新星將在何時出現。他說,在遙遠的未來,宇宙將是一個 "悲傷、孤獨、寒冷的地方"。卡普蘭說,大多數科學家認為,當宇宙在一種被稱為 "熱寂 "的現象中走到盡頭時,一切都將是黑暗的。在遙遠的未來,大多數人設想的宇宙大多是黑洞和燒毀的恆星。
  • 即將有超新星現象發生?科學家對脈動恆星的超新星爆炸現象做預測
    科學家對脈動恆星的超新星爆炸現象做預測  Connor Feng • 2020-03-02 14:30:26 來源:前瞻網
  • 科學家證實雙質子衰變方式
    東方網7月13日消息:一個由德、法、美、英及波蘭等多國科學家組成的科研小組,在實驗中證實了此前已有預言的雙質子衰變方式,即由一個原子核同時放出兩個質子的衰變方式。
  • 參宿四爆炸變成超新星是什麼樣?科學家模擬了最終的結局!
    參宿四變暗事件隨著真相的揭示而再次引發了一陣新的討論,這顆巨大的天體並沒有死亡,興許真的只是塵埃擋住了真相,模糊了我們的雙眼,但是不得不否認,參宿四如果真的爆炸變成超新星,它將引起科學界的觀星浪潮!那麼參宿四變成超新星是什麼樣?科學家模擬了最終的結局!
  • 物理學家發現250萬年前地球附近超新星爆炸的證據
    慕尼黑工業大學(TUM)的物理學家發現了一顆超新星爆炸的證據,這顆超新星大約在250萬年前在地球附近(宇宙尺度)爆炸。超新星通常發生在質量超過我們太陽十倍的恆星生命末期。巨大的爆炸會產生錳等重元素。由TUM物理學家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已經證實,在250萬年左右的地球錳殼層中同時存在鐵-60和錳-53。研究人員表示,錳-53的濃度增加是明確證據,證明超新星確實發生過。
  • 恆星死亡時可能不會出現超新星爆炸
    科學家認為這種消失行為將支持這樣的一種理論:即一些巨大的恆星在死亡時只是簡單地爆炸而不會出現明亮的超新星爆炸,或伽馬射線的爆發。 當一顆巨大的恆星衰老時,其中心會聚集很多的鐵。最終,此鐵核增長得如此巨大以至於被它自身的重力給壓碎了,形成了一個黑洞。有時此過程伴隨有超新星爆炸,這時恆星外層向外爆發出明亮的可見閃光。
  • 我國科學家「雙星模型」破超新星難題
    據了解,Ia型超新星具有可校準的光度,可當做標準燭光,用來測定宇宙學距離,從而探索宇宙的形狀。上世紀末,Ia型超新星測距研究使人們認識到宇宙在加速膨脹,從而推論出暗能量的存在。這不僅是天文學,更是物理學的巨大突破。Ia型超新星因其在宇宙學中的特殊地位被美國《新千年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列為近10年內恆星研究的主要對象之一。
  • 科學家在遠古趨磁細菌化石中發現超新星殘骸
    目前科學家在太平洋海底遠古趨磁細菌中發現超新星爆炸的殘骸物質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2004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超新星噴射物質沉積在太平洋深海錳鐵地殼層,他們使用鐵-60放射性同位素探測法,發現此次超新星爆炸大約發生在
  • 科學家從中微子三味態互動探察超新星爆炸
    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團隊的一份研究發現,應該把中微子三個味態電子、渺子(muon)、τ子(tau)全部考慮在內,才能更全面地探察超新星爆發的過程。超新星是恆星以爆炸結束生命的一種形式。其中99%的能量包含在中微子內。這些中微子從恆星內核深處,以近乎光速向外發射,而且基本不與其它任何物質發生互動,一旦發生超新星爆發,中微子是抵達地球的第一批信使。所以,現在科學家專注於從中微子探察超新星爆炸的過程。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粒子物理學家和天文物理學家在這方面獲得了重要的進展。
  • 克卜勒的超新星遺蹟:400年後,恆星爆炸產生的碎片未減緩
    1604年,早期的天文學家,包括以該天體命名的約翰內斯·克卜勒,目睹了超新星爆炸,摧毀了這顆恆星。我們現在知道克卜勒超新星遺蹟是一個所謂的Ia型超新星之後,在一個小密集的明星,被稱為白矮星,超過臨界質量限制接觸過伴星之後,經歷了一個熱核爆炸打破了白矮星及其仍向外發射。
  • 科學家在遙遠星系中發現有史以來最大的超新星
    根據定義,超新星是一個巨大的事件;畢竟,我們說的是恆星爆炸。儘管如此,一些超新星比其他超新星更大,天文學家最近就發現了我們曾經觀測過的最大的超新星。該事件被稱為SN2016iet,它包括持續時間長、不尋常的化學特徵,以及留給我們更多的難題,研究人員相信這顆超新星可能會挑戰我們對已知恆星死亡的演變過程。
  • 獨特的超新星爆炸
    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一顆超新星,它可以幫助揭示該恆星所屬的超新星群的起源。距地球一億光年,一個不尋常的超新星正在爆炸。那顆爆炸的恆星被稱為「超新星LSQ14fmg」,是由37名成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發現的遙遠天體,他們的研究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幫助揭示了這顆恆星所屬的超新星群的起源。這顆超新星的特徵變得非常緩慢地變亮,並且也是同類中與眾不同的最明亮爆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