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從中微子三味態互動探察超新星爆炸

2021-01-07 帝都大閒人

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團隊的一份研究發現,應該把中微子三個味態電子、渺子(muon)、τ子(tau)全部考慮在內,才能更全面地探察超新星爆發的過程。

以往很多研究傾向於把中微子簡化分作電子中微子和非電子中微子兩類(即包括渺子中微子和τ子中微子)進行研究,這份研究發現這不是個好方法。

「我們的研究顯示,它們(三種味態)都很重要,忽略渺子不是一個好的策略。」這份研究的主要作者馬尼布拉塔森(Manibrata Sen)說,「以往的研究是不全面的,而我們把三種味態全部包括考慮,看到的結果有著顯著的不同。」

超新星是恆星以爆炸結束生命的一種形式。其中99%的能量包含在中微子內。這些中微子從恆星內核深處,以近乎光速向外發射,而且基本不與其它任何物質發生互動,一旦發生超新星爆發,中微子是抵達地球的第一批信使。所以,現在科學家專注於從中微子探察超新星爆炸的過程。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粒子物理學家和天文物理學家在這方面獲得了重要的進展。但是,為了簡化研究模型,大部分模型只把中微子分成電子中微子和非電子中微子兩大類考慮,也就是說,認為不同類型的非電子中微子在超新星爆發過程中的行為是一樣的。

馬尼布拉塔森說,中微子研究的複雜之處在於,它們在恆星內部那樣高度緊密的條件下,互相之間存在味態轉換的互動,這導致只要其中一種味態受到影響,整體中微子的特性也將起很大的變化。

「在高度緊密的環境下,中微子密度很高,於是它們互相之間發生互動。你無法在地球的環境下模擬不同味態中微子的互動。」

在大量中微子離開恆星的過程中,出現中微子振蕩,而味態的轉換將影響振蕩的各項特徵。

這份研究中,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非線性模擬系統,模擬中微子離開超新星過程中味態的快速轉換互動,將三種味態包括在內。結果發現,這個互動過程對中微子振蕩的各項特性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研究者表示,即使包括了三種味態,他們的模型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簡化,比如,研究團隊希望下一步能夠在角動量、時間模塊的基礎上拓展對空間維度的考慮。

這份研究12月16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相關焦點

  • 研究:從中微子三味態互動探察超新星爆炸
    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團隊的一份研究發現,應該把中微子三個味態電子、渺子(muon)、τ子(tau)全部考慮在內,才能更全面地探察超新星爆發的過程。1987年2月24日在大麥哲倫星雲內發現的一次超新星爆發(SN 1987A),圖為環繞SN 1987A的環圈和在其中心來自超新星爆炸的環圈。以往很多研究傾向於把中微子簡化分作電子中微子和非電子中微子兩類(即包括渺子中微子和τ子中微子)進行研究,這份研究發現這不是個好方法。「我們的研究顯示,它們(三種味態)都很重要,忽略渺子不是一個好的策略。」
  • 從超新星爆炸前,發出的幾十個中微子中,發現了恆星死亡的秘密!
    當一顆恆星死亡時,它會釋放出大量的中微子,這些中微子被認為是導致超新星爆炸的原因。然後,科學家們就可以在超新星爆炸發生之前探測到中微子;事實上,在1987年爆炸的一顆超新星上探測到了幾十個中微子,幾個小時後才看到了超新星爆炸。下一代中微子探測器預計將探測到來自類似類型超新星的約5萬個中微子。其技術已經變得如此強大,以至於科學家們預測,將探測到爆炸前幾天發出的微弱中微子信號。
  • 超新星爆炸釋放中微子和光子,為何中微子比光速快3小時到地球?
    也就是說在實際情況中不可能發生的時間倒流、時空穿越在理論上竟然是可行的,而且還是愛因斯坦這位偉大的科學家提出來的,讓多少人相信這個事實。超新星爆炸會釋放中微子和光子,1987年爆發過一次超新星爆炸,被命名為SN1987A超新星爆炸,這次超新星爆炸產生的其中一種物質叫做中微子,這種物質在超新星爆炸之後朝著地球奔襲而來,本來按照常理,地球上最先接收到的物質是光子,可是科學家竟然首先接收到的是中微子,而且中微子到達地球的時間比光子的時間快了整整3個小時,也就是說中微子的速度比光子還要快,這不明顯違背了愛因斯坦相對論中質能方程式E=mc^2斷言沒有物質比光子還快這個結論嗎
  • 在恆星爆炸和死亡前會發生什麼:對「爆前超新星」中微子的新研究
    最近對「爆前超新星中微子」(pre-supernova neutrinos),即一種極難檢測的微小宇宙粒子的研究,使科學家們更進一步地了解了恆星在爆炸和死亡之前會發生什麼。當一顆恆星死亡時,它會發出大量的中微子,這些中微子被認為會推動超新星爆炸。在爆炸到達恆星表面之前,中微子自由地流過恆星並從恆星中流出。然後科學家可以在超新星出現之前檢測中微子。實際上,從1987年爆炸的超新星中發現了幾十個中微子。下一代中微子探測器有望從類似的超新星中探測到約5萬個中微子。
  • 新研究利用中微子探測超新星演化細節
    近期一份發表在預印網arxiv.org的研究推測,從超新星爆發事件的前夕到爆炸的整個過程,每個階段產生不同類型的中微子。,恆星即將爆炸發生超新星事件的前夕,將放射大量的中微子,在恆星內部發生的爆炸推到表面之前,中微子將先穿透恆星來到恆星的表面,因此,理論上在超新星爆發前夕,在地球上應該可以先偵測到中微子爆發。
  • 即將有超新星現象發生?科學家對脈動恆星的超新星爆炸現象做預測
    科學家對脈動恆星的超新星爆炸現象做預測  Connor Feng • 2020-03-02 14:30:26 來源:前瞻網
  • 同樣是超新星釋放出中微子和光子,為何中微子比光速還快3小時?
    不僅神岡中微子探測器接收到了高能中微子,美國、義大利、蘇聯的中微子探測器也都接收到了。而在神岡中微子探測器發現中微子之後的3個小時,科學家伊恩·謝爾頓和奧斯卡·杜阿爾德利用智利拉斯坎帕納斯天文臺的望遠鏡,對準了大麥哲倫雲進行拍照。他們共同發現了一次超新星爆發,也就是SN1987A。
  • 裝有7萬噸液氬的探測器,能否探測到超新星產生的神秘中微子?
    除了很少與物質相互作用外,這些中微子中的每一個都只包含相對較少的能量,這使得它們在地球上更難觀察到。科學家曾在1987年觀測過一次超新星爆炸產生的中微子,大約24個中微子在全球各地的幾個粒子探測器中相互作用,這些中微子讓我們深入了解大質量恆星的生命周期和它們是如何演化至末期的。
  • 科學家預言,在超新星中微子中,將首次觀測超出標準模型粒子
    超新星是白矮星或大質量恆星的爆炸,可以產生多達數十億顆正常恆星的光。這種短暫的天文現象可以在恆星到達其最終演化階段之後的任何時間發生。在涉及一顆巨大恆星的超新星中,恆星的核心會坍塌成中子星,而其餘部分則在爆炸中被噴出。在這些劇烈的恆星爆炸過程中,新生中子星的溫度可能達到6000億度以上,密度可能比原恆星核高出10倍。這種超新星產生的熱中子星,是中微子的重要來源,因此可能成為粒子物理學研究的理想模型。
  • 超新星大爆發:科學家頭疼28年
    它就是神岡中微子探測器,可以探測到來自宇宙深處的中微子。探測中微子是一個很乏味的工作,長期以來,沒有什麼進展。但是,1987年2月23日,這個探測器接收到了來自宇宙深處的中微子,純水中的那些光電管發出了11次閃光,它告訴科學家,有中微子闖入了探測器。
  • 可怕的中微子:中微子的三個變體是什麼?它有哪些特點?
    目前,科學家寄希望於2014年7月開始的「新星」計劃。「新星」是一個實驗,旨在把這些細節明確下來。中微子束通過白色圓圈繼續在地球上穿行810千米,到達位於明尼蘇達州北部的探測器。當它到達時,其中的μ介子中微子會自行轉變成電子中微子。而「新星」將精確測量這種轉變發生的頻率。  除了三個變體,中微子還有三個不同的質量。
  • 核心塌縮,黑洞和中子星的誕生地:大質量恆星的超新星爆炸!
    這些模擬模型比太陽的質量大39倍、20倍和18倍,揭示了超新星對爆炸的大質量恆星和下一代引力波探測器的新見解。從這些超新星探測到的引力波,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理解黑洞和中子星的天體物理。未來先進的引力波探測器,設計得更靈敏,可能會探測到超新星(核心坍塌的超新星)可能是第一個在電磁光、中微子和引力波中同時觀測到的物體。
  • 參宿四將成為超新星爆炸,即使在白天,也可以看到奪目的光芒!
    這些結合在一起形成中子,並在這個過程中釋放出稱為中微子的高能粒子。正常情況下,中微子幾乎不與其他物質相互作用,但例如萬億中微子每秒穿過你的身體和地球,卻沒有一次碰撞。也就是說,超新星抱著是宇宙中最強大的現象之一。
  • 當太陽變成超新星,地球上的生命將經歷什麼?
    至今科學家觀測到的超新星事件都距離地球非常遙遠。最近,天文學家注意到距離地球僅600多光年獵戶座的參宿四(Betelgeuse)有快要爆炸的跡象,這可能是距離地球最近的一個即將發生的超新星事件。如果太陽爆炸變成超新星,地球上的生命會經歷怎樣的變化?美國天文物理學家西格爾(Ethan Siegel)在《富比士》(forbes)雜誌天文專欄上發表的博文介紹了這樣的過程:毫無疑問,地球上的生命,不僅是人類,小到微生物都將在幾秒鐘之內無一倖存。那是被炸死、高溫烤死還是被宇宙射線輻射致死?
  • 當太陽變成超新星地球上的生命將經歷什麼?
    最近,天文學家注意到距離地球僅600多光年獵戶座的參宿四(Betelgeuse)有快要爆炸的跡象,這可能是距離地球最近的一個即將發生的超新星事件。人們難免想像,近距離超新星事件對地球有什麼影響?如果太陽爆炸變成超新星,地球上的生命會經歷怎樣的變化?
  • 科學家在地球實驗室:重現超新星爆炸
    由聯邦理工學院科學家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為揭開我們從地球上觀察到的許多超新星遺蹟為什麼是軸對稱(沿著一個軸拉長)而不是球形的謎團鋪平了道路,其研究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當一顆大質量恆星耗盡燃料時,就會發生超新星爆發,產生的巨大爆炸,在周圍的介質中產生衝擊波。這些被稱為超新星殘留物的衝擊波可以綿延數千光年,橫跨廣闊的距離。
  • 千載難逢,近距離觀察超新星爆炸
    這顆超新星的預備役什麼時候會爆炸?它將要爆炸時會有什麼表現?與所有優秀的天文學與宇宙故事相似,這個故事始於一個周五的夜晚。它將經歷一次爆炸和塌縮,最終變為一顆II型超新星。這場爆炸可能會在數萬年後發生,也可能今晚就發生。
  • 為什麼中微子能夠輕鬆穿過地球?
    來自1987a超新星的證據1987年2月23日,距離地球16.3萬光年的大麥哲倫星雲中的一顆名為1987a的超新星發生了爆炸,它是近400年來天文學家觀測到的最亮的一顆超新星。在爆炸產生的可見光被地球上的天文望遠鏡觀測到的3小時前,全球範圍內有三臺中微子探測器探測到了來自該超新星的中微子爆發,該中微子的爆發過程僅持續了十幾秒。正是這短短的十幾秒,證明了中微子可以輕鬆穿透地球。
  • 科學家超級計算機模擬超新星爆炸3D模型
    美國密西根州研究人員模擬了超大質量恆星進入超新星階段的3D模型,將有助於科學家理解這些恆星如何演變成為超新星。
  • 科學家證實黑鑽石是超新星爆炸產物
    地球上的絕大多數鑽石都是碳在火山下方碾壓和加熱的結晶,相比之下,黑鑽則在超新星爆炸時形成。黑鑽所在位置是促使科學家相信它們並非「地球製造」的第一條線索。雖然世界很多地區都出產鑽石,但黑鑽只存在於巴西和中非。這兩個國家也因為擁有黑鑽礦而著稱。巴西和中非並不具備其他鑽石礦缺少的任何條件,也就是說,這種鑽石並非當地地質活動的產物。黑鑽中的氮和氫促使研究人員將目光投向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