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利用中微子探測超新星演化細節

2020-07-30 環球解密之未解之謎

近期一份發表在預印網arxiv.org的研究推測,從超新星爆發事件的前夕到爆炸的整個過程,每個階段產生不同類型的中微子。

新研究利用中微子探測超新星演化細節

科學家認為,恆星即將爆炸發生超新星事件的前夕,將放射大量的中微子,在恆星內部發生的爆炸推到表面之前,中微子將先穿透恆星來到恆星的表面,因此,理論上在超新星爆發前夕,在地球上應該可以先偵測到中微子爆發。

近年來很多天文學家都認同這樣的理論,也就是說認為中微子在超新星事件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因此認為中微子觀測可以作為了解超新星事件細節的有效途徑。

但是探測中微子並不容易。

新研究利用中微子探測超新星演化細節

位於南極的冰立方中微子觀測站(IceCube)就是其中一個觀測設施,在漆黑的南極冰層以下2,450米深的地下,埋著多個探測器,足可見中微子多麼難以捉摸。

科學家從1987年超新星SN1987A爆發的觀測數據,得到一些信心。

在觀測到SN1987A爆發亮光之前的兩三小時,三個中微子觀測臺都探測到中微子輻射。儘管科學家認為超新星爆發將輻射大量的中微子,但是三個觀測臺一共只探測到25個中微子。這體現了當代科學技術探測中微子的難度。

那次的探測,促生了「中微子天文學」,並推測一個理論,稱超新星爆發事件中99%的能量來自中微子輻射。

現在的中微子探測器比1987年有了些進步。科學家都在熱切地等待遇到下一次超新星爆發事件,希望捕捉到從爆發前夕一直到爆發的整個過程。科學家估計,如果今天再遇到SN1987A事件那樣規模的超新星爆發,現在的儀器可以探測到的中微子數量將達到五萬個。

而且,科學家認為不僅是在爆發前幾小時,應該在爆發之前幾天就能偵測到中微子。

這份新研究中,科學家模擬一顆質量為太陽15倍的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發的情形。從模型中發現,從超新星事件不同階段發出的中微子,其亮度並不相同。

新研究利用中微子探測超新星演化細節

超新星爆發事件過程中,中微子輻射的密度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他們的模型演化的情況是,恆星內核開始坍塌的時候,將先產生電子中微子,隨後高溫的中子內核再產生其它類型的中微子。天文物理學家認為,絕大部分的中子將離開恆星,但有1%的中子將能量作用於恆星的外層。這些能量導致最後恆星被摧毀的災難性後果。

研究者稱,這些模型有助於他們在遇到下一個超新星爆發事件的時候,更有針對性地進行觀測。

相關焦點

  • 在恆星爆炸和死亡前會發生什麼:對「爆前超新星」中微子的新研究
    然後科學家可以在超新星出現之前檢測中微子。實際上,從1987年爆炸的超新星中發現了幾十個中微子。下一代中微子探測器有望從類似的超新星中探測到約5萬個中微子。該技術已變得較為強大,以至於科學家們預測:他們將探測到爆炸前幾天發出的微弱的中微子信號。作為一種超新星的預報,它將提醒天文學家捕捉超新星的第一縷曙光。
  • 從超新星爆炸前,發出的幾十個中微子中,發現了恆星死亡的秘密!
    最新對超新星爆炸前發出的中微子研究(極難探測的微小宇宙粒子),讓科學家們離了解恆星在爆炸和死亡之前發生了什麼又近了一步。這項研究由莫納什大學引力波發現(OzGrav)ARC卓越中心的博士後研究員Ryosuke Hirai共同撰寫,其研究發表在《arXiv》上,研究了恆星演化模型,以測試不確定的預測。
  • 裝有7萬噸液氬的探測器,能否探測到超新星產生的神秘中微子?
    除了很少與物質相互作用外,這些中微子中的每一個都只包含相對較少的能量,這使得它們在地球上更難觀察到。科學家曾在1987年觀測過一次超新星爆炸產生的中微子,大約24個中微子在全球各地的幾個粒子探測器中相互作用,這些中微子讓我們深入了解大質量恆星的生命周期和它們是如何演化至末期的。
  • 中國大亞灣實驗功成身退 打開中微子研究新大門
    孫自法 攝主持大亞灣實驗的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表示,大亞灣實驗取得的重要成果,不僅讓中國在基礎科學國際前沿的中微子研究領域躋身全球第一方隊,更為未來中微子研究指明方向,打開了新一代中微子研究大門。
  • 同樣是超新星釋放出中微子和光子,為何中微子比光速還快3小時?
    不僅神岡中微子探測器接收到了高能中微子,美國、義大利、蘇聯的中微子探測器也都接收到了。而在神岡中微子探測器發現中微子之後的3個小時,科學家伊恩·謝爾頓和奧斯卡·杜阿爾德利用智利拉斯坎帕納斯天文臺的望遠鏡,對準了大麥哲倫雲進行拍照。他們共同發現了一次超新星爆發,也就是SN1987A。
  • 研究:從中微子三味態互動探察超新星爆炸
    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團隊的一份研究發現,應該把中微子三個味態電子、渺子(muon)、τ子(tau)全部考慮在內,才能更全面地探察超新星爆發的過程。1987年2月24日在大麥哲倫星雲內發現的一次超新星爆發(SN 1987A),圖為環繞SN 1987A的環圈和在其中心來自超新星爆炸的環圈。以往很多研究傾向於把中微子簡化分作電子中微子和非電子中微子兩類(即包括渺子中微子和τ子中微子)進行研究,這份研究發現這不是個好方法。「我們的研究顯示,它們(三種味態)都很重要,忽略渺子不是一個好的策略。」
  • 中微子在宇宙演化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人們常說我們還沒有探測到暗物質粒子,但這並不完全正確。我們還沒有探測到構成冷暗物質的粒子,但我們已經探測到了中微子。中微子有質量,不與光發生強烈的相互作用,所以它們是熱暗物質的一種形式。雖然它們不能解決暗物質之謎,但它們確實在我們宇宙的形狀和演化中發揮了作用。
  • 蔚為壯觀的超新星爆發,為什麼如此值得研究?
    那麼,為什麼要研究超新星呢?超新星爆發是非常壯觀的,亮度可以一下子提高100億倍,是現在已知恆星世界中最激烈的爆發現象。天體物理學家一般認為,超新星是恆星演化的一個十分關鍵的階段。對於質量比太陽大3.5倍以上的恆星,在其演化的晚期,核心部分的核能源用盡之後,會發生星體核心的大坍縮,並由此引起一種核反應而導致星球大爆炸。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太陽中微子是「正」中微子。超新星發出的中微子是反中微子。反中微子與水中的質子碰撞,產生高速運動的正電子,也發出切倫科夫輻射。最初,申請建神岡NDE來探測質子衰變時,為了獲得儘量多的成果,申請書上用幾句話提到過探測銀河系內超新星中微子的可能性。但是,銀河系內,上一次超新星爆發還是1604年,是克卜勒記載的。1987A位於銀河系外,因此探測到它發出的反中微子純屬意外。
  • 中微子探測,瞥見太陽的靈魂
    利用這些中微子的最新數據,我們可以直接著眼於太陽最大能源生產過程的發端或鏈鎖反應,直達其極熱的密實核心。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27日報導,超過百人的這支國際團隊,通過比較兩個不同類型——中微子和表面光的太陽能輻射,獲得了關於太陽熱力學平衡的試驗資料,這些信息的時間尺度是10萬年。   波爾卡說:「如果說眼睛是靈魂的窗口,利用這些中微子,我們已經瞥見了太陽的靈魂。」
  • 科學家預言,在超新星中微子中,將首次觀測超出標準模型粒子
    超新星是白矮星或大質量恆星的爆炸,可以產生多達數十億顆正常恆星的光。這種短暫的天文現象可以在恆星到達其最終演化階段之後的任何時間發生。這些模型可以幫助分析和更好地了解使用最新的探測器和其他儀器(特別是用於測量中微子和引力波的儀器)收集的新數據。早在1987年,研究人員就能夠使用稱為中微子探測器的儀器首次(迄今為止僅有一次)觀測超新星產生的中微子。這些中微子在大約十秒鐘的時間內傳播到地球,因此,它們的觀測提供了超新星殘骸能夠冷卻的速率的度量。
  • 誰偷走了核電站的中微子?大亞灣新發現:也許算錯了核反應
    近日,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的論文《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流強和能譜的演化》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同時配發法國科學家法羅的文章《弄清反中微子反常》。最神秘的基本粒子中微子,又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反應堆產生的中微子為啥不夠多?
  • 每秒有上萬億個中微子穿透身體,頂尖學者滬上揭秘神秘中微子
    1月14日上午,第13屆江門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大會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開幕,共有來自16個國家和地區、五十多個高校與科研院所近三百位科研人員參會。本次會議是江門中微子實驗從五年的籌備和基建工作過渡到探測器安裝、整合的關鍵轉折點。實驗中不同子系統之間的關聯錯綜複雜,對接口細節要求非常嚴苛。
  • 中微子隱藏著許多宇宙的奧秘,對它的研究可以解開這些謎題
    它的身上背負著宇宙的許多奧秘,一旦我們有了研究它們的方法,自然而然就會解開這些宇宙奧秘。但是,研究它們的困難在於,它們不參與強力作用,而且引力相互作用也非常微弱。因此,它們可以暢通無阻地穿過物質,而不與其發生反應,因此我們很難發現它的存在。事實上,每秒鐘都有成千上萬個中微子穿過我們的身體,但是我們卻無法發覺。不僅如此,中微子還在不停地穿過整個地球。
  • 科學家從中微子三味態互動探察超新星爆炸
    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團隊的一份研究發現,應該把中微子三個味態電子、渺子(muon)、τ子(tau)全部考慮在內,才能更全面地探察超新星爆發的過程。以往很多研究傾向於把中微子簡化分作電子中微子和非電子中微子兩類(即包括渺子中微子和τ子中微子)進行研究,這份研究發現這不是個好方法。「我們的研究顯示,它們(三種味態)都很重要,忽略渺子不是一個好的策略。」這份研究的主要作者馬尼布拉塔森(Manibrata Sen)說,「以往的研究是不全面的,而我們把三種味態全部包括考慮,看到的結果有著顯著的不同。」
  • 一口氣搞懂中微子
    他們採用的方式是,利用核反應堆中產生的反中微子與質子發生反應,使得最終產生中子和正電子。實際上,在1970年的時候,科學家也實現了首次利用氫氣泡室觀測中微子。鬼魅的中微子自從科學家確認了中微子的存在,許多科學家就開始更深入的研究。其中一部分研究就和太陽相關。太陽的核心其實是核聚變反應,但更具體的來說是質子-質子反應鏈,是由四個氫核聚變生產氦-4的過程。
  •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2016年,利用621天的數據量、超過100萬個反應堆中微子的事例樣本,研究團隊精確測量了反應堆中微子能譜,發現與理論模型相比存在兩處明顯反常2017年,大亞灣實驗利用1230天的實驗數據樣本測量了中微子事例率和能譜隨反應堆核燃料燃燒歷史的演化,給出了一個更簡單的解釋:核燃料中一種成份的中微子產額計算不正確
  • 硬核解說:宇宙中璀璨的明珠——超新星 | 賽先生天文
    超新星與一系列重要的天體物理研究有密切的關係,因而在天文學研究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超新星爆發過程中,我們可以探測到很多極端的物理過程,如熱核燃燒、激波加熱、拋射物與星周物質的相互作用、放射性元素衰變等。
  • 參宿四突然變亮 我們將肉眼看到超新星爆發?
    更重要的是,從天文研究的尺度來看,參宿四距離我們很近,這將為天文學家提供極好的科學研究機會,就像當年的1987A超新星一樣。1987年2月23日,距離地球大約16萬光年的一顆恆星在大麥哲倫星雲中發生了超新星爆發,天文學家隨後將其命名為1987A超新星,它也是望遠鏡發明以來距離地球最近的一次超新星爆發(此超新星的最大視亮度為3等)。
  • 中微子研究四獲諾貝爾獎,日本科學家「無心插柳」獲重要發現
    三種中微子之間的轉換,像是川劇中的「變臉」,這被稱為「中微子振蕩」。曹俊表示,中微子振蕩現象的發現之所以有重大意義,是因為中微子是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粒子。整個粒子物理學理論框架中只有12種基本粒子,其中三種是中微子。該理論框架被稱為「標準模型」,經過長期發展,已經幾近完美,科學家利用該模型一次又一次成功地預測並驗證了粒子物理學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