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卜勒的超新星遺蹟:400年後,恆星爆炸產生的碎片未減緩

2020-09-05 科學天下

天文學家利用美國宇航局的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記錄了從爆炸恆星處以超過每小時2000萬英裡的速度噴出的物質。這比地球上的聲速快25000倍。

克卜勒超新星殘骸是一顆爆炸的恆星的殘骸,這顆恆星距離我們的銀河系大約2萬光年。1604年,早期的天文學家,包括以該天體命名的約翰內斯·克卜勒,目睹了超新星爆炸,摧毀了這顆恆星。

我們現在知道克卜勒超新星遺蹟是一個所謂的Ia型超新星之後,在一個小密集的明星,被稱為白矮星,超過臨界質量限制接觸過伴星之後,經歷了一個熱核爆炸打破了白矮星及其仍向外發射。

最新的研究追蹤了克卜勒

殘骸中15個小「節」的速度,這些碎片都以x射線的形式發光。據測量,最快的節速度為每小時2300萬英裡,這是在x射線中探測到的超新星殘骸的最高速度。節的平均速度約為每小時1000萬英裡,衝擊波以每小時1500萬英裡的速度膨脹。這些獨立的結果證實了2017年在克卜勒超新星殘骸中發現的時速超過2000萬英裡的節。

在最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分析錢德拉x射線光譜估計了結點的速度。錢德拉x射線光譜給出了2016年獲得的不同波長的x射線強度。通過比較x射線光譜特徵的波長與實驗室值,並利用都卜勒效應,他們測量了從錢德拉到殘骸沿視線的每個節的速度。

他們還使用錢德拉在2000年、2004年、2006年和2014年拍攝的圖像來檢測這些節的位置變化,並測量它們垂直於我們視線的速度。這兩種測量結合起來,就可以估計出每個結在三維空間中的真實速度。一個圖形給出了一個可視化的解釋如何運動的節奏圖像和x射線光譜被合併估計總速度。

2017年的工作使用了與新研究相同的通用技術,但使用了錢德拉上不同儀器的x射線光譜。這意味著這項新的研究對繩結在視線內的速度有了更精確的測定,因此也就得到了所有方向上的總速度。

在這張錢德拉望遠鏡拍攝的克卜勒超新星殘骸的四幅新圖像序列中,紅色、綠色和藍色分別顯示了低、中、高能x射線。電影放大顯示了幾個移動最快的繩結。

克卜勒的高速度與科學家們在超新星爆炸幾天或幾周後觀察到的其他星系超新星爆炸的光學觀測相似,遠在幾十年後超新星殘骸形成之前。這一對比表明,在爆炸後大約400年的時間裡,克卜勒的一些節點幾乎沒有因為與殘骸周圍物質的碰撞而減速。

根據錢德拉光譜,15節中的8節肯定是遠離地球的,但只有2節被確認是向地球移動的。(其他五個在我們的視線範圍內沒有清晰的移動方向。)這種在運動中的不對稱的節暗示著碎片可能不對稱沿我們的視線,但更多的節需要研究來證實這個結果。

最高總速度的四個節都位於明亮x射線發射的水平波段上。其中三個在特寫鏡頭中被標記。這四個節都在一個相似的方向上運動,並且有類似數量的重元素,如矽,這表明所有這些節中的物質都起源於爆炸的白矮星的同一層。

另一個移動最快的結位於殘骸右側的「耳朵」上,這支持了一個有趣的想法,即殘骸的三維形狀更像一個足球而不是一個均勻的球體。這個結合另外兩個是用箭頭標記在一個特寫視圖。

高速材料的原因尚不清楚。一些科學家提出,克卜勒超新星遺蹟來自一種異常明亮的Ia型超新星,這可能解釋了快速移動的物質。還有一種可能是,遺蹟周圍的直接環境本身就是塊狀的,這可以讓一些碎片通過低密度的區域,避免被大大減速。

2017年的研究團隊還利用他們的數據,對之前對超新星爆炸位置的估計進行了修正。這使他們能夠尋找可能在超新星爆炸後留下的白矮星的伴星,並進一步了解引發爆炸的原因。他們發現殘骸中心附近缺少明亮的恆星。這意味著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在達到臨界質量之前不會向白矮星提供物質。取而代之的是兩個白矮星的合併。

相關焦點

  • 超新星遺蹟400年未減速
    克卜勒超新星遺蹟距離地球約20000光年,是我們銀河系中一處重要的「遺址」。1604年初,不少天文學家親眼目睹了一顆恆星的爆炸,其中也包括著名的約翰內斯·克卜勒(Johannes Kepler)。
  • 最後的超新星:400年的爆炸成像
    發現於1604年10月9日,它比其他所有明星都亮。德國天文學家約翰內斯·克卜勒(Johannes Kepler)研究了這位明星一年,並寫了一本名為「De Stella Nova」(「新星報」)的書。在20世紀40年代,科學家們意識到物體是一顆爆炸的恆星,他們稱之為克卜勒的超新星。
  • 二氧化矽可能起源於恆星爆炸後所產生的超新星
    超新星是某些恆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時的一種劇烈爆炸,爆炸過程中的所產生的電磁輻射能夠照亮整個星系,並可能持續幾周甚至幾個月才會逐漸衰減。而在此期間,一顆超新星所釋放的輻射能量可以與太陽在其一生中輻射能量的總和相當。
  • 一顆恆星劇烈爆炸,轟出死亡之花!400年後仍在盡情綻放
    即便遠在兩萬光年外,SN 1604仍一度躥升為全天最亮恆星,足見其爆炸之劇烈。當時,橫空出世的SN 1604吸引了全世界天文學家的關注,其中德國天文學家克卜勒對此進行了詳細記錄。因此,SN 1604又被稱為克卜勒超新星。
  • 一顆恆星劇烈爆炸,轟出死亡之花!400年後仍在盡情綻放
    即便遠在兩萬光年外,SN 1604仍一度躥升為全天最亮恆星,足見其爆炸之劇烈。當時,橫空出世的SN 1604吸引了全世界天文學家的關注,其中德國天文學家克卜勒對此進行了詳細記錄。因此,SN 1604又被稱為克卜勒超新星。
  • 爆發後400年,克卜勒超新星餘波,已達3%光速!
    當質量超過極限後(1.4倍太陽質量),核聚變再次被點燃,白矮星發生了猛烈爆炸,能量的狂飆掃蕩天庭。這就是Ia型超新星爆發。視力不佳的克卜勒,跟蹤觀測十餘月,將觀測結果寫進《巨蛇座底部的新星》一書,由於克卜勒的貢獻,這顆超新星也被命名為「克卜勒超新星」。
  • 膨脹400年後速度仍達每秒1.1萬公裡
    編者按:科學家發現SN 1604超新星爆炸的衝擊波清空了周圍的星際氣體,400年後,SN 1604超新星殘骸仍以極高的速度膨脹,外圍的物質團塊最快膨脹速度達到了每秒1.1萬公裡,平均膨脹速度為每秒5000公裡。
  • 恆星暮年,壯心不已 ——揭開超新星的神秘面紗
    這個巨型火球進入暮年之後,並不願意悄無聲息地死去,在耗盡核燃料的時候,它會急劇地塌縮,產生毀滅性的爆炸,在極短的時間(最多兩個月)釋放出可以媲美其一生輻射總和的能量。此時的恆星在天空中好像是新出現的亮星,科學家稱它為超新星。
  • 盤點12個最特殊的超新星爆發遺蹟,每個都是一場壯觀的宇宙煙花
    宇宙中的衰老恆星在死亡時通常會發生劇烈的爆發事件,恆星殘骸在宇宙中形成極其炫麗的畫面,這個過程被稱為超新星爆發,是天文學家最喜歡觀測的宇宙事件之一,下面來看看有哪些最炫麗的超新星爆發遺蹟吧!SN 1987A超新星是科學家直接目睹的一場恆星爆炸事件中形成的,這顆年輕的超新星在距離16萬光年的大麥哲倫雲中,也是第一顆人類用眼睛能直接看到的超新星,目前星雲的範圍還沒有擴散得很大,還能看到爆炸產生的三個氣體環結構。
  • 超新星爆發是製作元素的工坊,超新星爆發遺蹟物質組成恆星及生命
    大恆星的死亡導致了超新星的爆發,這對宇宙的天體結構將是一種衝擊,超新星爆發附近的星球,大約10000億公裡範圍內的星球都將慘不忍睹,一些靠得太近的恆星也許會解體或者恆星外圍的氣體將被吹走,行星則早就被吞噬了。
  • 超新星大爆發:科學家頭疼28年
    超新星爆炸之後,碎片瀰漫了周圍的空間,阻擋了光的到來,但是,中微子卻不在乎這些碎片。它們是宇宙最可靠的信使,它們穿過碎片和塵埃,一往無前地飛奔,向外界報告這個重大的變化。那些中微子探測器就是為了迎接這個宇宙信使而準備的,讓我們得知宇宙深處的變化。超新星1987A的被發現過程表明,中微子確實是最忠實的信使。
  • 為什麼恆星爆炸會變成超新星?超新星對宇宙有什麼影響?
    為什麼恆星爆炸會變成超新星?超新星對宇宙有什麼影響?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天空,為了展現科技的魅力,以後的每一天我都將為大家放送最幹的貨,希望你們會喜歡。什麼是超新星,簡單來說,一顆爆炸中的恆星,就被稱為超新星。
  • 一顆巨大的超新星遺蹟:西面紗星雲
    面紗星雲本身是一顆巨大的超新星遺蹟,是一顆大質量恆星死亡爆炸所產生的擴張碎片雲。來自原始超新星爆炸的光很可能在五千多年前就到達地球。此次激變事件中的星際震波穿越太空,橫掃並激發了星際物質。實際上,這些熾熱雲氣絲更像幾乎側向我們的層狀結構中的長長漣漪,引人注目的是,它們恰好被分成氫原子(紅色)和氧原子(藍綠色)氣體。目前,亦稱為天鵝圈的面紗星雲跨度將近3度,大約是滿月直徑的6倍。
  • 地球可能正在一顆超新星爆炸的碎片中裸奔,溫度高達6000度
    這可能也正是我們地球目前正在經歷的事情,來自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核物理學家安東·沃納(Anton Wallner)帶領的一組科學家發現,地球可能正在一顆超新星爆炸後留下的,溫度高達6000度的巨大星際雲中裸奔,經受著超新星「碎片」的轟擊。
  • 地球正在穿過超新星爆炸的遺蹟,或許生命來源於類似的穿越
    當部分大質量恆星生命末期,核心聚變到鐵元素時,無法再提供巨量能量。恆星外部由於引力作用劇烈向內部塌縮,引起劇烈爆炸。這就是超新星爆炸,超新星爆炸是一顆恆星生命的終點,但超新星爆炸的遺蹟也是新恆星誕生的溫床。
  • 什麼是超新星?
    恆星的「恆」字雖然有永久不變的意思。但是,即便是質量特別大的恆星,也有核能物質消耗殆盡的那一天。對於中小質量的恆星來說,生命結束後都會變成白矮星,而大質量恆星最終都將因其中心出現動力學非穩定性而導致坍縮,並產生超新星爆發的現象 。超新星爆發時釋放出大量的光和能量,在短時間內亮度快速增加。
  • 超新星爆炸可能幫助塑造了地球的氣候歷史
    這張第谷超新星遺蹟的照片是由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拍攝的。圖中的低能X射線(紅色)顯示了超新星爆炸產生的膨脹碎片,高能X射線(藍色)顯示了爆炸波,一種由高能電子組成的外殼。
  • 這大概是最全的一次超新星科普!
    圖解:克卜勒超新星遺蹟SN 1604的多波長X射線、紅外和光學的彙編圖像圖源:NASA超新星一共有好幾種類型。類型I和類型II可能會通過兩種方式形成:停止或突然開始通過核聚變產生能量。當年老的重量級恆星逐漸停止從核聚變中產生能量後,引力坍縮就可能會發生。
  • 這大概是最全的一次超新星科普
    類型I和類型II可能會通過兩種方式形成:停止或突然開始通過核聚變產生能量。當年老的重量級恆星逐漸停止從核聚變中產生能量後,引力坍縮就可能會發生。這些恆星最終變成中子星或是黑洞,並釋放出重力勢能來加熱以及剝離恆星外層。另一種可能是白矮星從伴星那積聚了足夠多的物質(通過吸積或合併),使其核心到達可引燃碳聚變的溫度。同時,失控的核聚變也吞噬了白矮星,終結了它的一生。
  • 「超新星」是恆星生命的起點嗎,超新星爆發與黑洞有什麼關係?
    超新星遺蹟而超新星實際上是部分恆星演化到中後期的一個階段,通常是較大質量的恆星,像太陽這樣質量的恆星,質量不夠大,目前是黃矮星階段,在50億年之後可能會演化為紅巨星而質量較大的恆星,也就是質量1.44倍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最演化成紅超巨星,在最後演化的過程中,其核心區能夠產生矽等重元素聚變,當聚變產物鐵積累到一定階段時,就會發生劇烈的爆炸,稱為「超新星爆炸」。超新星爆炸拋出的物質留下的遺蹟,稱為「超新星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