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4年,人類觀測到一起非凡的超新星爆發,編號SN 1604。
SN 1604位於蛇夫座內,距離地球約兩萬光年,是目前為止銀河系內最後一顆肉眼可見的超新星。要知道,在此之後人類至今也沒能用肉眼見證銀河系內的超新星。
即便遠在兩萬光年外,SN 1604仍一度躥升為全天最亮恆星,足見其爆炸之劇烈。當時,橫空出世的SN 1604吸引了全世界天文學家的關注,其中德國天文學家克卜勒對此進行了詳細記錄。因此,SN 1604又被稱為克卜勒超新星。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的《明史》對本次超新星爆發也有記載:
(萬曆)三十二年九月乙丑,尾分有星如彈丸,色赤黃,見西南方,至十月而隱。十二月辛酉,轉出東南方,仍尾分。明年二月漸暗,八月丁卯始滅。
現在我們知道,SN 1604屬於Ia型超新星。
Ia型超新星並不是大質量恆星演化至生命末期的自發爆炸,它們通常發生在雙星系統中——當白矮星瘋狂吞噬伴星物質達到質量上限時,發生驚天一爆。
SN 1604的爆炸釋放出巨大能量,將大量物質拋射到太空,形成壯美的超新星遺蹟。下圖為天文學家利用NASA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的觀測數據合成的SN 1604超新星遺蹟,如同宇宙中開出的一朵死亡之花。
不可思議的是,在400年後的今天,這朵死亡之花仍在盡情綻放,甚至沒有出現減速。
在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於2000年、2004年、2006年、2014年和2016年拍攝的圖像,追蹤SN 1604超新星遺蹟中15個結塊的位置變化,進而計算出它們在三維空間中的運動速度。
研究結果表明,這些結塊向外飛離的平均速度高達4600公裡/秒,與超新星剛爆發時相當。這意味著,在400年後,至少有一部分SN 1604爆發出的物質仍未出現減速。
然而,這些物質在向外飛離的過程中不斷穿越周圍介質,理應不斷減速。至於其中原由,天文學家目前也解釋不清楚。也許,Ia型超新星本身具備異乎尋常的能量。
研究人員已經將這項新研究發布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他們接下來計劃測量更多結塊的速度,用以進一步確認他們的計算結果,建立更完善的三維物質分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