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大概是最全的一次超新星科普

2020-09-05 天文在線

超新星十分明亮,其輻射能量相當於太陽在其整個生命周期內發射的能量。早在公元185年,中國天文學家就有觀測超新星的記錄。根據其光譜中不同化學元素的吸收線將其分為5類。超新星也是促進恆星演化的角色。

超新星極其閃亮。它爆發出的輻射光線通常可以短暫地照亮整個星系,然後在幾周或是幾個月內退出人們的視線。

在超新星短暫的壽命中,它輻射出的能量相當於太陽在整個生命周期中預計會釋放的能量總和。這樣規模的爆炸可以以每秒30,000千米的速度(光速的10%)拋出大量(或是全部)恆星物質,致使衝擊波進入周圍的星際介質。而衝擊波導致膨脹的氣體以及灰塵形成的殼狀結構,被稱為超新星遺蹟。

圖解:克卜勒超新星遺蹟SN 1604的多波長X射線、紅外和光學的彙編圖像

圖源:NASA

超新星一共有好幾種類型。類型I和類型II可能會通過兩種方式形成:停止或突然開始通過核聚變產生能量。當年老的重量級恆星逐漸停止從核聚變中產生能量後,引力坍縮就可能會發生。這些恆星最終變成中子星或是黑洞,並釋放出重力勢能來加熱以及剝離恆星外層。另一種可能是白矮星從伴星那積聚了足夠多的物質(通過吸積或合併),使其核心到達可引燃碳聚變的溫度。同時,失控的核聚變也吞噬了白矮星,終結了它的一生。恆星的核心真正「熄滅」(也就是坍縮)是在其質量大於錢德拉塞卡極限(約為太陽質量的1.38倍)後造成的,而由吸積物形成的白矮星也是在接近這一極限時開始自燃的。可憐的白矮星還會遭受一種截然不同的,比核聚變小得多的熱核爆炸。這種爆炸是吸積在白矮星表面的氫氣引起的,且爆炸產生的光亮常使人誤以為是新產生的一顆恆星。所以,科學家們把這種爆炸的現象稱為「新星」。而那些質量低於大約九個太陽質量的孤星,例如太陽本身,最終只會進化成白矮星(就不會變成超新星了)。

圖解:當白矮星吸食伴星物質,超出錢德拉塞卡極限並發生爆炸時,便會出現Ia型超新星

圖源:搜狐網

儘管自1964年後,銀河系中就再也沒觀測到超新星,但在與銀河系一般大小的星系中,超新星平均每50年就出現一次。它們為豐富含有更大質量元素的星際介質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除此以外,由超新星爆炸產生的不斷膨脹的衝擊波也會促使新的恆星的形成。

超新星的英文是「supernova」。在拉丁文中,「nova」(複數novae)是「新」的意思,意指在天空中閃爍的一顆非常明亮的新星。而前綴「super-」區分了超新星和普通新星的區別。(普通新星的亮度也會不斷增加,儘管和超新星比起來增加的幅度較小,且是通過不同機製造成的。)超新星(supernova)這個詞是由瑞士天體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弗裡茨·茲薇命名的,並在1926年首次應用於文字資料。

最早記錄在冊的超新星,是由中國天文學家在公元185年觀測到的SN185。而超新星中最明亮的記錄,由SN 1006獲得。中國和伊斯蘭天文學家曾對這顆超新星進行過詳細的描述。被人們津津樂道的超新星SN 1054,最終變成了蟹狀星雲

圖解:蟹狀星雲

圖源:搜狐網

銀河系中最新用肉眼觀測到的超新星SN 1572和SN 1604為歐洲天文學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因為它們的出現反駁了亞里斯多德的觀點----即除了月球和行星以外的宇宙都是不可改變的。

超新星的發現會被匯報給國際天文學聯會中央天文電報局,然後中央天文電報局就會發布一個命名的聲明。超新星的名字一般由它被發現的年份再加指定的一個或兩個字母組成。一年中最先發現的26個超新星會用大寫的字母「A」到「Z」來命名,接著會使用成對的小寫字母,如「aa」,「ab」,以此類推。

歷史上記載的超新星只能知道他們出現的年份,例如SN 185, SN 1006, SN 1054, SN 1572 (仙后星座) 和 SN 1604 (克卜勒恆星)。自1885年以來,即使一年之中只發現了一顆超新星,字母表示法也一直被使用(例如:SN 1885A、SN 1907A等),而一次一年之內只發現一顆超新星是1947年發現的SN 1947A。1987年以前,超新星的命名很少使用到兩個字母,但自從1988年後,兩個字母的命名就開始被頻繁使用。

圖解:哈勃望遠鏡拍攝的SN 1987A位於大麥哲倫星雲

在探索超新星的過程中,科學家們根據在光譜中出現的不同化學元素的吸收線對他們進行了分類。第一個劃分標準是判斷是否產生由氫引起的吸收線。如果超新星的光譜中含有一條氫吸收線(光譜中可見光部分的巴爾末線系),就會被歸為類型II,剩下的則歸為類型I。而在這兩類中,還會根據其他元素的吸收線的存在與否以及光變曲線(超新星視星等隨時間變化的函數圖像)的形狀進行細分。

圖解:SN 1987A 的光變曲線

圖源:ARAA

超新星遺蹟是由一個緻密天體以及含有迅速膨脹物質的衝擊波組成的。這團物質在長達兩個世紀的自由擴張階段橫掃周圍的星際介質之後,就會進入一段絕熱膨脹時期,在這大約1萬年的時間裡冷卻並與周圍的星際介質混合。

圖解:宇宙大爆炸結構圖

圖源:bilibili

宇宙大爆炸創造出了氫、氦和微量的鋰,而所有較重的元素都是在恆星和超新星中合成的。超新星傾向於用金屬元素(非氫氦元素)豐富周圍的星際介質。這些注入的元素最終成為了可形成恆星的分子雲中的一員。因為附近空間中密集分子雲的壓縮,膨脹的超新星遺蹟所產生的動能可以促使恆星形成。

作者: Tim Trott

FY: yt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這大概是最全的一次超新星科普!
    圖解:當白矮星吸食伴星物質,超出錢德拉塞卡極限並發生爆炸時,便會出現Ia型超新星圖源:搜狐網儘管自1964年後,銀河系中就再也沒觀測到超新星,但在與銀河系一般大小的星系中,超新星平均每50年就出現一次。它們為豐富含有更大質量元素的星際介質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 藏文科普 | 夜空中最亮的星——超新星
    這種爆炸極其明亮,所發出的輻射能夠照亮其所在的整個星系(超新星最亮時,光度可以是太陽的10億倍以上),是除宇宙形成時的大爆炸之外最劇烈的爆炸。因此,在其出現之初就引起過人類的極大關注,中國古代稱它們為客星。
  • 1987年2月23日 1987A超新星爆發
    1987年2月23日 1987A超新星爆發2017-02-23 00:00 來源: 科普中國 超新星很少會出現,特別是在離地球較近的太空中更是罕見。平均在一顆星系中,每300年才可能出現一顆超新星。這次爆炸的超新星是時隔400年後首次在距離地球最近的地方發生的爆炸。於是這顆編號為1987A的超新星立即引起了全世界天文學家的關注和重視,迅速成為歷史上被研究最深入的超新星。這顆超新星距離地球16.3萬光年,所以本次看見的照片其實是超新星16.3萬年前的樣貌。
  • 宇宙滅亡前的最後光芒,黑矮星超新星爆發,大概在10^1100年後
    ,這才是宇宙最後的一點光芒。屆時,最巨大的黑矮星將是最早爆發的,隨後它們就像排著隊一樣,從大到小依次爆發。根據卡普蘭的計算,第一顆黑矮星超新星將會在10^1100年後爆發,也就是1後面加上1100個0,亦即10000億億億(一共137個「億」)……年後。顯然,沒有任何人可能見證這個過程,這個數字甚至超過了黑洞蒸發的時間。至於最後一顆黑矮星,將會在更遙遠的未來才能消亡。卡普蘭的計算結果顯示,堅守到最後的那顆黑矮星大概會在10^3200年後爆發,這是整個宇宙的最後一抹微光。
  • 靜候下一次超新星爆發
    超新星爆發 圖片來源:NASA/CXC/Rutgers/J.Warren & J.Hughes et al> 天文學家所知道的最近一次銀河系超新星爆炸發生在1604年,當時伽利略還沒有把望遠鏡對準天空。
  • 銀河系每百年會有3次超新星爆發,為何人類已416年沒看到一次
    ,大部分的人在一生之中都無法親眼目睹到一次超新星爆發。距離今天時間最近的一次可輕鬆目睹的超新星爆發還是400多年前的1604年,明朝萬曆三十二年10月8日,克卜勒超新星爆發,雖然它距離地球遠達1.3萬光年(一說2萬光年),但是它的光輝仍然超過了夜空中金星以外其它星辰的亮度,讓當時的人們十分驚詫。
  • 穿越火線:覺醒版超新星悅享、炫金超新星,這兩款你最中意誰呢?
    穿越火線:覺醒版超新星悅享、炫金超新星,這兩款你最中意誰呢?哈嘍,大家好,歡迎來到皇說遊戲。首先上圖便是AN94的王者版「超新星—悅享」,擁有奢華的金色外觀,顏值確實比AN94—超新星高了不少,但美中不足的就是超新星—悅享失去了原先屬於超新星的眾多屬性,雖然還擁有右鍵近戰三連擊,但像挑戰重型武器等屬性都沒了,實際效果還不如AN94—超新星。
  • 超新星爆發是製作元素的工坊,超新星爆發遺蹟物質組成恆星及生命
    大恆星的死亡導致了超新星的爆發,這對宇宙的天體結構將是一種衝擊,超新星爆發附近的星球,大約10000億公裡範圍內的星球都將慘不忍睹,一些靠得太近的恆星也許會解體或者恆星外圍的氣體將被吹走,行星則早就被吞噬了。
  • 蔚為壯觀的超新星爆發,為什麼如此值得研究?
    來源 | 科普中國1987年2月23日夜間,天文學家在智利北部的南天觀測站觀測到一顆屬於麥哲倫星雲的超新星爆炸,引起天文學界轟動,
  • NASA捕捉超新星爆發瞬間,亮度超太陽50億倍,太震撼了
    在眾多天體中,恆星的終結方式最引人注意,因為它會通過超新星爆發的方式演化成另一類天體。根據外媒報導,近期美國宇航局在其官網上發布了一段不可思議的視頻,視頻裡正是深空宇宙的一次超新星爆發。,最終成功地拍下了它從明亮到昏暗再到消失的全過程,這在天文歷史上是罕見的超新星爆發紀錄。
  • NASA捕捉超新星爆發瞬間,亮度超太陽50億倍,太震撼了!
    在眾多天體中,恆星的終結方式最引人注意,因為它會通過超新星爆發的方式演化成另一類天體。根據外媒報導,近期美國宇航局在其官網上發布了一段不可思議的視頻,視頻裡正是深空宇宙的一次超新星爆發。據了解,NASA這次利用了縮時攝影的方法對該超新星進行記錄,最終成功地拍下了它從明亮到昏暗再到消失的全過程,這在天文歷史上是罕見的超新星爆發紀錄。
  • 【星視野】這顆超新星到底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
    大質量的恆星演化到後期往往會發生大規模的爆發,這種爆炸就是超新星爆發。超新星爆發會產生一個主要的光變曲線峰,或是達到一個亮度的穩定狀態,持續時間大概100天。在本次演講中,將介紹有記錄以來最怪異的超新星爆炸iPTF 14hls (=SN 2016bse)觀測情況。在觀測中至少出現了5個光變曲線峰,並且亮度持續了600餘天。
  • 觀察到銀河系中唯一的超新星時代恰好是中國在科學領域領先的時代
    ,居然還沒有在銀河系裡發現過超新星,而其他類似的星系都基本符合這個規律,這大概是由於恆星們相互遮擋,也使得我們看到自己的星系只是一個很窄的角度,不過正是因為這個很窄的角度,極有可能保護了地球的安全,至少把超新星直接面對地球的機會減少了4~5倍。
  • 宇宙中最壯觀的爆炸,超新星爆發,其亮度可以照亮整個星系
    當一顆質量比太陽大幾倍的恆星能量耗盡的時候,它會進行一次十分壯觀的爆發——超新星爆發。超新星爆發是部分恆星演化末期經歷的一種劇烈爆炸,這種爆炸是十分明亮的,爆炸過程中產生的能量足以照亮整個星系。科學家將超新星爆發看作是僅次於宇宙大爆炸的重大事件。恆星進行超新星爆發的時候,所有物質會快速向外拋射,最高速度可以達到光速的十分之一。
  • 在我們有生之年,還能不能再看到一次肉眼可見的超新星爆發?
    在銀河系巨大的盤面中,平均每20-50年發生一次超新星爆發,但由於這些事件多發生於銀核或銀核的另一側,所以超新星爆發的光線都被遮擋,地球這裡很難觀測到。在歷史上,可以用肉眼看到的超新星爆發事件就有數次,也被古代的星官記錄在史籍中了。公元185年、369年、386年、1006年、1054年、1181年、1572年、1604年均有關於超新星爆發的記錄。
  • 近50年內,地球將會有五個天文奇觀發生,其中一次超新星爆裂
    首先歡迎的事件肯定要說到哈雷彗星,哈雷彗星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個僅憑肉眼就能看到的短周期彗星,它平均每隔75或76年出現一次,幸運的人一生大概能看兩次吧,他下一次出現應當是2062年。也就是44年後有興趣的小夥伴千萬別錯過,然後是大家都很喜歡流星雨獵戶座大型流星雨,雖然在每年十月份我們都有機會看到這場流星盛宴,生命中有限欣賞的機會難道不是抓住一次是一次?
  • 參宿四已爆炸為超新星了嗎?它會摧毀地球嗎?
    很多人認為這意味著參宿四即將甚至已經爆發為超新星。有些人認為這顆超新星有可能威脅甚至摧毀地球生態圈。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就看看這些傳言是否可靠。 參宿四的基本情況 參宿四,英文名為「Betelgeuse」,拜耳命名法中它的稱號是獵戶座α——這一般是某個星座中最亮的星的編號。
  • 「參宿四」發生超新星爆炸,會不會導致人類滅絕?
    「參宿四」發生超新星爆炸,會不會導致人類滅絕?要說在宇宙當中最恐怖的能量傾瀉,那麼就當屬超新星爆炸了。超新星不是一種星體,它只是大質量恆星演化的一種階段。而當超巨星無法維持自己的體積之後,就會發生爆炸,這個過程就被稱為「超新星爆炸」。超新星爆炸有多恐怖?大概它在一秒鐘內釋放出的能量,就相當於太陽窮盡一生百億年釋放出的能量。
  • 超新星爆炸或是3.59億年前地球一次物種滅絕的「元兇」
    研究人員說,來自附近超新星的致命宇宙射線可能是至少一次大滅絕事件的罪魁禍首,而在地球巖石記錄中發現的某些放射性同位素可以證實這一假設。伊利諾斯大學香檳分校的天文學和物理學教授Brian Fields領導了一項新的研究,探索了3.59億年前泥盆紀和石炭紀之間的一次物種滅絕事件與天文事件有關的可能性。
  • 超新星爆炸或是3.59億年前地球一次物種滅絕的「元兇」!
    研究人員說,來自附近超新星的致命宇宙射線可能是至少一次大滅絕事件的罪魁禍首,而在地球巖石記錄中發現的某些放射性同位素可以證實這一假設。 伊利諾斯大學香檳分校的天文學和物理學教授Brian Fields領導了一項新的研究,探索了3.59億年前泥盆紀和石炭紀之間的一次物種滅絕事件與天文事件有關的可能性。這篇論文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