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新星遺蹟400年未減速

2020-12-05 騰訊網

克卜勒超新星遺蹟距離地球約20000光年,是我們銀河系中一處重要的「遺址」。1604年初,不少天文學家親眼目睹了一顆恆星的爆炸,其中也包括著名的約翰內斯·克卜勒(Johannes Kepler)。

X射線波段中的克卜勒超新星遺蹟。不同顏色代表了不同能級的X射線,紅色為0.5-1.2keV,綠色為1.2-2.0keV,藍色為2.0-7.0keV。(來源:NASA/CXC/Univ of Texas at Arlington/M. Millard et al.)

現代天文學早已能夠解釋,當時克卜勒見到的現象是所謂的Ia型超新星爆炸,而這個星雲就是那次劇烈爆炸所留下的遺蹟。那裡曾經有一顆白矮星和一顆緊密圍繞它旋轉的恆星。但後來,白矮星不斷從小夥伴身上「揩油」,把伴星的物質吸積到自己身上。當自己的質量超過了一個限度(錢德拉塞卡極限),便觸發了劇烈的熱核爆炸,自己被炸得粉碎,殘骸向外噴射、膨脹。

雖然聽上去非常慘烈,但這卻是宇宙中最正常不過的演化規律,Ia型超新星也是最常見的超新星類型之一。天文學家利用「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記錄到超新星遺蹟以超過每小時3200萬公裡的速度從爆炸中心向外膨脹,這個速度超過音速的25000倍。最新的研究追蹤了克卜勒超新星遺蹟中15個「小疙瘩」(碎片),它們都能在X射線波段中發光。測量結果顯示,爆炸波正以每小時2400萬公裡的速度膨脹,這些碎片的平均速度約為每小時1600萬公裡,最快的碎片速度達到每小時3700萬公裡,這也是迄今為止X射線檢測到的超新星殘骸碎片的最高時速。

天文學家在克卜勒超新星遺蹟中標定的「小疙瘩」(來源:Sato & Hughes 2017)

研究人員通過分析2016年獲得的「錢德拉」X射線光譜估算了「小疙瘩」的速度。該光譜給出了不同波長的X射線強度,科學家通過比較特徵譜線的波長與實驗室數值,利用都卜勒效應,測量了每個碎片的視向速度(碎片與「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視線方向上的速度)。並且,他們還調用了2000年、2004年、2006年和2014年的圖像來檢測它們的位置變化,測量垂直於我們視線的移動速度。最後,將這兩個方向上的測量結果合在一塊兒,估計出每個碎片在三維空間中的真實速度。從動畫中可以明顯看到這些碎片向外膨脹的情況,場面十分震撼。

研究人員繪製的碎片的三維速度模型(來源:Millard et al. 2020)

這項研究很有意義也很有趣。例如,15個被標定的碎片中有8個確定是在遠離地球,只有2個被確認向著地球移動。再如,速度最快的4個碎片都在一個相似方向上運動,且都有類似數量的重元素(如矽等),這表明它們誕生於白矮星的同層中。天文學家也對照了其他星系中Ia型超新星爆炸後不久的光學影像,發現雖然經過了400多年,但那些碎片並沒有因為與周圍物質相碰撞而減慢自身的膨脹速度。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還不是特別清楚。

對了,最後提醒一句,克卜勒超新星是最後一個用肉眼觀測到的超新星,也是「上一次」銀河系內的目擊超新星事件。按理說,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100年裡應該有少則1次、多則3次超新星事件。當然,我們也不能排除在我們視線被遮擋的銀河的對面可能已經發生過了,但不管怎樣,畢竟已經400多年過去了……下一個會是幾十?又會是誰呢?

參考資料:

[1] Kepler's Supernova Remnant: Debris from Stellar Explosion Not Slowed After 400 Years

(https://www.nasa.gov/mission_pages/chandra/images/keplers-supernova-remnant-debris-from-stellar-explosion-not-slowed-after-400-years.html)

[2] Matthew J. Millard et al.An Ejecta Kinematics Study of Kepler’s Supernova Remnant with High-Resolution Chandra HETG Spectroscopy (2020)

(DOI: 10.3847/1538-4357/ab7db1)

[3] Toshiki Sato and John P. Hughes. Freely Expanding Knots of X-Ray Emitting Ejecta in Kepler’s Supernova Remnant (2017)

(DOI: 10.3847/1538-4357/aa8305)

打 賞 通 道

訂 閱 通 道

相關焦點

  • 克卜勒的超新星遺蹟:400年後,恆星爆炸產生的碎片未減緩
    1604年,早期的天文學家,包括以該天體命名的約翰內斯·克卜勒,目睹了超新星爆炸,摧毀了這顆恆星。我們現在知道克卜勒超新星遺蹟是一個所謂的Ia型超新星之後,在一個小密集的明星,被稱為白矮星,超過臨界質量限制接觸過伴星之後,經歷了一個熱核爆炸打破了白矮星及其仍向外發射。
  • 星雲是超新星爆發的遺蹟嗎?
    1976年D.H.克拉克等所列的射電源表中有120個超新星遺蹟,絕大部分是銀河系內的射電源。   光學特徵 大多數超新星遺蹟具有絲狀的亮雲或殼層。根據自行和視向速度得知,絲狀物都沿徑向向外膨脹,不同的絲狀物有不同的膨脹速度,例如仙后座A內就有快速運動(6,000公裡/秒)和慢速運動(30公裡/秒)的絲狀物。觀測絲狀物的光譜可得到其密度、溫度和化學組成等資料。
  • 最後的超新星:400年的爆炸成像
    天文學家說,氣泡正在以每小時400萬英裡(每秒2,000公裡)的速度膨脹。它猛烈撞擊星際物質,產生衝擊波,激發分子並產生各種波長的光。該圖像結合了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紅外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和哈勃太空望遠鏡收集的可見光數據。
  • 400年後仍在盡情綻放
    1604年,人類觀測到一起非凡的超新星爆發,編號SN 1604。 SN 1604位於蛇夫座內,距離地球約兩萬光年,是目前為止銀河系內最後一顆肉眼可見的超新星。要知道,在此之後人類至今也沒能用肉眼見證銀河系內的超新星。
  • 400年後仍在盡情綻放
    1604年,人類觀測到一起非凡的超新星爆發,編號SN 1604。SN 1604位於蛇夫座內,距離地球約兩萬光年,是目前為止銀河系內最後一顆肉眼可見的超新星。要知道,在此之後人類至今也沒能用肉眼見證銀河系內的超新星。
  • 中國科學家發現仙后座A超新星遺蹟輻射異常
    據國外媒體報導,年輕的超新星遺蹟仙后座A距離我們不遠,這裡也是天體物理觀測超新星爆炸過程的優秀候選人。一個最新的研究側重於觀察這個源輻射出的硬X射線輻射,首次描述了非熱連續發射。一篇詳細介紹該研究結果的論文於5月2日在線發表在arXiv平臺上。
  • 爆發後400年,克卜勒超新星餘波,已達3%光速!
    僅過了40年,崇禎皇帝煤山殉國,清軍入關,大明社稷灰飛煙滅。克卜勒超新星德國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約翰尼斯·克卜勒,於1604年9月13日,在蛇夫星座附近發現超新星。爆發400多年後,天文學家們仍在關注這顆系內的超新星。NASA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的觀測數據顯示,這顆Ia型超新星,它的外圍星際物質,經過數百年的光陰,依然飛快向外擴散,速度高達3200萬公裡/小時,即8888公裡/秒,是聲速的25000倍。
  • 超新星遺蹟:讓小麥哲倫星系成為實驗室
    近日,一項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領銜的研究表明,在小麥哲倫星系(SMC)中發現了兩個潛在的超新星遺蹟超新星爆發時﹐會向外拋散大量物質,並向周圍的星際物質發射激波,形成一個由膨脹的氣體和塵埃構成的殼狀結構,即超新星遺蹟。此外,研究人員還探測到了來自二十多個行星狀星雲的無線電信號,這些星雲能夠通過光學手段觀測到。該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 膨脹400年後速度仍達每秒1.1萬公裡
    編者按:科學家發現SN 1604超新星爆炸的衝擊波清空了周圍的星際氣體,400年後,SN 1604超新星殘骸仍以極高的速度膨脹,外圍的物質團塊最快膨脹速度達到了每秒1.1萬公裡,平均膨脹速度為每秒5000公裡。
  • 大麥哲倫星雲的超新星遺蹟,前身竟是一顆15倍太陽質量恆星!
    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CFA)的天文學家,對大麥哲倫星雲(LMC)中的X射線明亮超新星遺蹟(SNR)N132D進行了詳細光譜分析,其研究成果發表在《arxiv》上,提供了關於這種超新星遺蹟化學成分的重要信息,並進一步闡明了它的來源。
  • 一顆巨大的超新星遺蹟:西面紗星雲
    面紗星雲本身是一顆巨大的超新星遺蹟,是一顆大質量恆星死亡爆炸所產生的擴張碎片雲。來自原始超新星爆炸的光很可能在五千多年前就到達地球。此次激變事件中的星際震波穿越太空,橫掃並激發了星際物質。實際上,這些熾熱雲氣絲更像幾乎側向我們的層狀結構中的長長漣漪,引人注目的是,它們恰好被分成氫原子(紅色)和氧原子(藍綠色)氣體。目前,亦稱為天鵝圈的面紗星雲跨度將近3度,大約是滿月直徑的6倍。
  • 超新星爆發是製作元素的工坊,超新星爆發遺蹟物質組成恆星及生命
    圖解:銀河系超新星爆發遺蹟製作元素的工坊宇宙用大恆星作為製作元素的工坊,而又使這個工坊最終能夠自行爆炸,於是宇宙中的新元素就瀰漫到了各個角落,使宇宙的物質變得豐富,由於大恆星的壽命很短,一般只有幾千萬或者幾百萬年,因此從宇宙誕生到今天,應該有許多的超新星工坊爆炸,這就意味著宇宙中已經有了不少超新星製造的物質——重元素。
  • 地球正在穿過超新星爆炸的遺蹟,或許生命來源於類似的穿越
    這就是超新星爆炸,超新星爆炸是一顆恆星生命的終點,但超新星爆炸的遺蹟也是新恆星誕生的溫床。實際上我們地球上許多元素就來自於超新星爆炸,因為元素周期表鐵元素以上的元素基本上只有超新星爆炸才能誕生。最新的研究表明,我們太陽系目前可能正在穿越一片超新星爆炸留下的巨大雲團
  • 高能所在Ia型超新星爆發合作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
    型超新星爆發的研究成果。Ia型超新星是一類特別的天體,具有一致的峰值光度,被作為標準燭光廣泛應用於宇宙學距離測定之中,對Ia型超新星的觀測直接導致了宇宙加速膨脹和暗物質的發現。但是,Ia型超新星的前身星性質和爆發機制仍不清楚。目前主要的Ia型超新星爆發模型有兩類,即單簡併模型和雙簡併模型。
  • 為何說超新星遺蹟是宇宙的墓地?最具視覺震撼的蟹狀星雲
    今天小編和大家聊聊星空,聊聊宇宙中最具視覺震撼的超新星遺蹟之一——蟹狀星雲。自1054金牛座的天關星附近闖進了一個「客星」後,世界各地的天文學研究者總是情不自禁地將望遠鏡指向金牛座的方向,那就是蟹狀星雲的方向。
  • 盤點12個最特殊的超新星爆發遺蹟,每個都是一場壯觀的宇宙煙花
    宇宙中的衰老恆星在死亡時通常會發生劇烈的爆發事件,恆星殘骸在宇宙中形成極其炫麗的畫面,這個過程被稱為超新星爆發,是天文學家最喜歡觀測的宇宙事件之一,下面來看看有哪些最炫麗的超新星爆發遺蹟吧!1006在一千多年前的公元1006年,全世界的人們都在夜晚目睹了一場超新星爆發,這顆名為超新星1006距離地球約有7000光年,根據當時的記載發出的光芒甚至在晚上可以直接看書,直到現在依然能觀測到這片星雲還在擴散中。
  • 那些年,參宿四的超新星前輩們
    根據統計,銀河系內超新星爆發的機率下限大約為每120年出現一次。 所以我們不是每120年就應該看到一顆超新星爆炸嗎?為什麼沒有呢? 舉個慄子:我們知道1006、1054年的48年間,有兩次著名的超新星爆發被連續記錄,而393到1006的六百年間卻一次也沒有。
  • 這顆超新星爆發四百年後,仍然在高速膨脹
    公元1604年,夜空中突然有一顆超新星爆發,成為後來近400年間唯一肉眼可見的超新星。這顆超新星,被行星三大定律的發現者克卜勒發現,因此又被稱作克卜勒超新星。在宇宙的尺度上,416年幾乎相當於是一瞬間,因此,它對於我們了解超新星剛剛爆發所經歷的變化至關重要。同時,和許多幾十萬光年外的同類超新星相比,它和我們的距離只有2萬光年,觀測起來也相對更容易一些。正是由於這兩個原因,克卜勒超新星一直是科學家們重點研究的對象。
  • 錢德拉拉X射線天文臺在克卜勒超新星遺蹟中發現高速飛行的結塊物
    NASA錢德拉拉X射線天文臺最新觀測顯示,克卜勒超新星(SN 1604)富含金屬的碎片塊以每小時3,700萬公裡的極高速度移動,可能自400年前爆炸後速度不減。克卜勒超新星位於蛇夫座內,距離約13,000光年,是SN 1987A之前最後一顆肉眼可見的超新星。
  • 「超新星」是恆星生命的起點嗎,超新星爆發與黑洞有什麼關係?
    恆星生命演化周期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超新星」,我們發現超新星中有一個「新」字,那麼超新星是不是恆星生命的起點呢?超新星遺蹟而超新星實際上是部分恆星演化到中後期的一個階段,通常是較大質量的恆星,像太陽這樣質量的恆星,質量不夠大,目前是黃矮星階段,在50億年之後可能會演化為紅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