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速的2.5萬倍!這顆超新星爆發四百年後,仍然在高速膨脹

2020-08-27 姿勢分子knowledge

公元1604年,夜空中突然有一顆超新星爆發,成為後來近400年間唯一肉眼可見的超新星。這顆超新星,被行星三大定律的發現者克卜勒發現,因此又被稱作克卜勒超新星。

時至今日,這顆超新星的爆發已經過去416年了。在宇宙的尺度上,416年幾乎相當於是一瞬間,因此,它對於我們了解超新星剛剛爆發所經歷的變化至關重要。同時,和許多幾十萬光年外的同類超新星相比,它和我們的距離只有2萬光年,觀測起來也相對更容易一些。正是由於這兩個原因,克卜勒超新星一直是科學家們重點研究的對象。

通過對幾十年前和最近的觀測數據進行對比,科學家驚訝地發現:儘管過了四百多年的時間,被炸出的物質一點沒有減速,仍然在瘋狂地向外擴張。根據科學家的觀測,這些物質的最高擴散速度竟然達到了每秒8700公裡,也就是每小時超過了3000萬公裡!這整整是空氣中音速的25000倍,也就是近乎於3%的光速!

你可能會想:「宇宙本來就是真空的,沒有空氣阻力,這些物質自然可以始終加速下去,這有什麼好奇怪的?」

乍一聽,這麼說也有道理,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觀測顯示,克卜勒超新星是一顆典型的Ia型超新星。這種超新星由兩顆恆星組成,其中一顆是白矮星,另一顆是主序星。白矮星引力非常強,可以吞噬伴星的物質,增加自己的質量。當它的質量達到太陽的1.44倍時,就會發生熱核爆炸,亮度迅速躥升,於是就變成了一顆Ia型超新星。

在這個過程中,伴星的物質並沒有完全落入這顆白矮星上。有一些物質會圍繞在這個雙星系統周圍,形成一個雲狀結構,天文學上稱之為星周介質。當Ia型超新星爆發的時候,這些物質就會跟著被炸開。

利用NASA的錢德拉X射線太空望遠鏡在2000年、2004年、2006年、2014年和2016年期間對克卜勒超新星拍攝的圖像,德克薩斯大學阿靈頓分校Matthew Millard領導的天文學家團隊對其噴射物的15個關鍵位置進行了觀測。這些關鍵點在可見光波段無法觀測,但是會在X射線波段「發光」,被科學家觀測到。

2017年,他們再次利用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對克卜勒超新星進行了觀測。這一次的觀測,雖然方法與以往相同,但是利用了錢德拉的多個儀器所測得的光譜,因此獲得的彌散速度和方向都比以往更加精確。通過圖像的對比,他們可以計算這些位置在宇宙空間中的移動速度。

(圖片說明: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在前四個年份拍攝到的克卜勒超新星遺址,其中紅色、綠色和藍色分別代表著低能、中能和高能X射線,通過四張圖片的對比可以清晰地看到物質在向外彌散。)

他們發現,除了少部分關鍵點在星周介質的作用下有所減速,這和理論是比較符合的。但更多的關鍵點則並沒有表現出應有的限速現象來,它們就像是脫韁的野馬一樣,似乎完全不受任何控制,平均速度能夠達到每秒4600公裡!天文學家們在對其他類似的超新星進行觀測的時候發現,即使是剛剛爆發幾天或者幾周,這些超新星噴射的物質也只有與它相似的速度。

很明顯,克卜勒超新星的物質有相當一部分可以在星周介質中如穿牆術一樣視若無物,幾乎沒有任何的減速,迅速地擴散到宇宙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Millard等人觀測的15個關鍵點並非是完全均勻分布的。通過都卜勒效應可以發現:其中有8個關鍵點是朝著遠離地球的方向移動,還有2個是向著靠近地球的方向移動,另外還有5個關鍵點的運動方向還不確定。

這意味著,這顆超新星的爆發本來就是不均勻的,或者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沿著我們視線方向的星周介質是不對稱的。至於二者之中哪一個是真實情況,目前不得而知,還需要進一步的觀測。

另一方面,這種不對稱性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超新星爆發時的細節。比如:在這15個關鍵點中,Millard等人發現其中4個不僅速度相似、距離相近、移動方向也相同,而且其中各種元素的豐度也一致。由此可見,它們原本是位於白矮星表面極為接近的位置上。

總而言之,他們的這次研究表明,在所有Ia型超新星中,克卜勒超新星的能量相當高,才保持了如此驚人的彌散速度。在未來幾年的時間裡,Millard和他的團隊還將繼續跟蹤、觀測更多的關鍵點,以確認他們對於其彌散速度的計算和觀測結果,建立一個更加完整、精確的物質分布三維圖像,並且推測爆發的瞬間所釋放的驚人能量。

另外,就像我們說的Ia型超新星是由一顆白矮星和另一顆恆星組成的。該團隊目前也試圖確定這次超新星爆發的中心點,並且尋找到另一顆恆星,從而判斷這次超新星爆發的原因。目前,由於尚未找到明亮的恆星,科學家們也一度懷疑這次爆炸可能源自於白矮星的合併。

Ia型超新星被稱為是宇宙的標準燭光,用來衡量遙遠天體的距離。關於Ia型超新星,目前科學家們還有很多的爭議,這個「燭光」到底標準不標準,也始終有人質疑。克卜勒超新星提供了一次絕佳的觀測機會,也許從它的身上,我們能找到答案吧。

相關焦點

  • 明朝爆發的超新星亮了!膨脹400年後速度仍達每秒1.1萬公裡
    編者按:科學家發現SN 1604超新星爆炸的衝擊波清空了周圍的星際氣體,400年後,SN 1604超新星殘骸仍以極高的速度膨脹,外圍的物質團塊最快膨脹速度達到了每秒1.1萬公裡,平均膨脹速度為每秒5000公裡。
  • 明朝萬曆年間出現的超新星至今仍在急速膨脹,速度是炮彈的1萬倍
    我國古代把出現於明朝1604年的這個新星稱之為「尾分客星」,不但是我國明朝人對其有所觀測和記錄,當時世界上多個國家都觀察和記錄了這顆明亮的大星的爆發情況
  • 為什麼我們很少看到超新星爆發
    1054 年7 月4 日金牛座爆發的一次超新星事件,在近代歷史上留下了廣泛的記載,中國人將其記錄為「客星」,在白天持續超過3周可見,在夜晚可見近兩年。美國原住民在壁畫上也記錄了這一事件。天文學家估計,在過去一千年來銀河系大約有50 顆超新星爆發,大約每20 年一顆。
  • 這顆紅巨星又要變暗了!一年之內亮度多次變化,會超新星爆發嗎?
    不過,從去年年底開始,這顆明星就開始不斷變暗。甚至在經歷了今年1月和2月之後,它的亮度降低了2/3,令人十分驚訝。雖然參宿四本身是一顆變星,有著420天的亮度變化周期,但是這一次的變暗完全不符合以往的變化規律。顯然,那裡有一些詭異的事情在發生。
  • 宇宙滅亡前的最後光芒,黑矮星超新星爆發,大概在10^1100年後
    而且,隨著宇宙的膨脹,物質和能量卻又有限,它們將會距離越來越遠,甚至1個秒差距(約3.26光年)的範圍內都沒有2個以上的原子,這樣的密度也不可能再形成新的天體。這就是宇宙可能的結局之一:宇宙大熱寂,這個結局無疑是非常黑暗的,不論是字面上還是比喻中。
  • 20年內5次超新星爆發!這個星系厲害了
    NASA自幾十年前就開始對銀河系之外的星系進行監測,並發現了大量的超新星現象。在過去的20年中,哈勃空間望遠鏡一直在監視NGC5468——一個位於室女座、距我們約1億3000萬光年的中間旋渦星系。這20年間,NGC5468共經歷了5次超新星爆發。並且,由於這個星系和我們之間的相對位置是垂直的,天文學家得以細緻入微地觀察它和它的超新星們。
  • 1987年2月23日 1987A超新星爆發
    1987年2月23日 1987A超新星爆發2017-02-23 00:00 來源: 科普中國 1987年2月23日,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天文學家發現在離銀河系最近的星系——「大麥哲倫雲」中有一顆正在爆發的超新星。
  • 超新星爆發:銀河系千億顆恆星的總亮度,竟然趕不上它這一顆?
    整個太陽系的前身太陽星雲,就是從80億年前的銀河系某處發生的一次超新星爆發後產生的星雲中經過數十億年演化而出的。超新星爆發既是老年恆星輝煌的葬禮,又是新恆星誕生的推動者。第一顆:公元185年12月7日,中國天文學家觀測到人類歷史上第一課超新星,據《後漢書·天文志》記載,這顆超新星是在東漢中平二年十月癸亥(公元185年12月7日)被發現的,這顆超新星照亮了整個星空長達八個月之久。
  • 【星視野】這顆超新星到底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
    大質量的恆星演化到後期往往會發生大規模的爆發,這種爆炸就是超新星爆發。超新星爆發會產生一個主要的光變曲線峰,或是達到一個亮度的穩定狀態,持續時間大概100天。在本次演講中,將介紹有記錄以來最怪異的超新星爆炸iPTF 14hls (=SN 2016bse)觀測情況。在觀測中至少出現了5個光變曲線峰,並且亮度持續了600餘天。
  • 超太陽亮度200萬倍的「怪獸天體」憑空消失,科學家:不可思議
    2019年,科學家目睹了一顆比太陽的亮度還要高出200萬倍的「怪獸天體」(大質量恆星)在遙遠的太空消失的一幕。這顆位於寶瓶座7500萬光年之外的恆星,天體物理學家們在2001年至2011年期間對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這顆發著光的藍色膨脹球體是大質量恆星接近其生命盡頭的極好例子,通常在這期間大質量恆星容易出現不可預測的亮度變化,像這樣的恆星可以說是非常罕見的,到目前為止,只有少數這樣的恆星在宇宙中能夠被證實。
  • 這顆全天第十亮的恆星居然才和人類差不多年紀!
    這顆超新星爆發的遺蹟便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蟹狀星雲。如此盛大的天文事件對於渺小的人類來說將是無比榮幸的,但也有憂慮,擔心參宿四爆發會摧毀地球上的生命,就像恐龍滅絕那樣。我們舉例說說,咱們的太陽的年齡都有50億年,就連地球都有46億年的年紀,參宿四才幾十萬年,這是小嬰兒見到了萬年老妖。而且,參宿四作為紅超巨星,它的自轉速度快得驚人,是太陽的將近三倍。紅超巨星是恆星已經消耗了它體內絕大部分的氫氣,開始通過膨脹減緩自轉速度的階段。
  • NASA發布獵戶座參宿四亮度突然變低,這是要爆發超新星的節奏嗎?
    ,它的質量是太陽的14-15倍,但體積已經膨脹到太陽的7億倍,已經處在極度膨脹和超新星爆發的邊緣,簡單的說它隨時都可能超新星爆發!2.5米望遠鏡 +幹涉儀,測量出了參宿四的角直徑是0.047",當時的視差是0.018",換算成直徑大約是3億8,400萬公裡(2.58天文單位)!
  • 參宿四超新星爆發熄滅後,夜空會暗多少?科學家說:七分之一!
    這是一顆恆星演化到生命末期所發生的一個過程,但並不是所有恆星都會超新星爆發,一般質量要大於8-10倍太陽才可能發生,所以我們太陽是不會超新星爆發的哦(但它會氦閃)!這次亮度變化後參宿四會超新星爆發嗎?年以來參宿四創下了有記錄以來的新低,這可能表明參宿四內核正在進入一個新的坍縮階段,與太陽的後期的光度變化原因類似(太陽主要是氦閃),但參宿四這樣的恆星並不會經歷氦閃或碳閃,但它會經歷內核坍縮溫度劇增後的劇烈殼層氫燃燒階段,這是紅巨星的原因,這個階段的燃燒會隨著內核的變化而極不穩定,所以現在參宿四的內核處在什麼變化階段,何時會超新星爆發,天文學家也不知道。
  • 天文學家已建成超新星早期預警系統,等待參宿四這樣的恆星爆發!
    轟動科學界的1987A超新星在1987年2月23日,天文學家目睹了四百年來最明亮的一次超新星——1987A超新星,視星等達到了2.8,成為繼1604年以來唯一一顆肉眼可見的超新星,是上個世紀最大的天文事件之一。1987A超新星位於距離地球16萬光年的大麥哲倫星雲,當時哈勃望遠鏡還沒有發射,哈勃哈勃望遠鏡升空後觀測到的只是這顆超新星的殘骸。
  • 爆發後400年,克卜勒超新星餘波,已達3%光速!
    2萬光年之外,蛇夫座星域,一顆白矮星瘋狂地吞噬其相鄰巨星的灼熱物質,耀眼的吸積盤不斷擴大。當質量超過極限後(1.4倍太陽質量),核聚變再次被點燃,白矮星發生了猛烈爆炸,能量的狂飆掃蕩天庭。這就是Ia型超新星爆發。
  • 硬核解說:宇宙中璀璨的明珠——超新星 | 賽先生天文
    現在我們知道新星爆發的激烈程度要比超新星爆發暗弱1萬倍以上,它們在經歷了一次爆發後有可能再次爆發,而超新星爆發基本上會徹底摧毀整個星體。我國歷史上很早就有對超新星爆發的觀測和記錄。例如,公元185年12月7日,我國東漢時期的天文學家在靠近南門二的附近(在圓規座和半人馬座之間),觀測到超新星SN 185的爆發,這是人類歷史上有記錄的第一顆超新星。《後漢書》對超新星SN 185 有較詳細的記載,原文為:「中平二年十月癸亥,客星出南門中,大如半筵,五色喜怒,稍小,至後年六月消」。這次超新星在爆發後兩年都可見,如今天文學家仍然能在這個位置上找出一個明顯的射電源。
  • 鐵核坍縮導致星體瓦解,產生核坍縮超新星爆發
    中子星和「白矮星」是類似的,中子星也有「簡併壓力」,簡併壓力可以支撐引力,由於它的密度特別高,所以中子星可以是宇宙裡面最緻密的星體,在核心形成一個元初的中子星之後,恆星包層的物質仍然在下落,這時下落的物質會高速地和中子星的表面會發生撞擊,因此會產生一個向外的反彈激波。
  • 星雲是超新星爆發的遺蹟嗎?
    超新星爆發時,星的外層向周圍空間迅猛地拋出大量物質,這些物質在膨脹過程中和星際物質互相作用,形成絲狀氣體雲和氣殼,遺留在空間,成為非熱射電源,這就是超新星遺蹟。星的殘骸可演化為中子星或白矮星。③輻射相;輻射損失的能量大於超新星爆發初始能量的一半時,即進入輻射相。此時,輻射損失已變為主要的,氣體迅速冷卻,但仍假定氣體的徑向動量守恆。④消失相:這是超新星遺蹟的消失階段,氣體膨脹速度已經很小,當速度降到和星際氣體的不規則速度同量級(10公裡/秒)時,就消失於星際物質之中。目前所發現的超新星遺蹟絕大部分是處於絕熱相階段,而處於後兩個階段的遺蹟還未發現。
  • 超新星爆炸景象 已經是16萬年前的時間線
    &nbsp&nbsp&nbsp&nbsp超新星爆炸景象,已經是16萬年前的時間線。超新星是某些恆星的陌路,並且太陽系的形成很可能就與之相關。這種爆炸會產生出非凡的光亮,照亮一方宇宙空間,即便是在數十萬光年開外,還是可以進行觀察,但是即便是官產到了,這也是數十萬年前的景象了!
  • 恆星暮年,壯心不已 ——揭開超新星的神秘面紗
    超新星爆發後,其耀眼的光芒像宇宙的燈塔,科學家利用超新星來測量遙遠星系的距離,由此發現了宇宙加速膨脹。超新星非常重要,科學家們對於恆星內核如何塌縮、巨型爆炸如何發生的過程尤其感興趣。為了弄清楚這些問題,科學家們每年都會發現並研究數百顆正在爆發的超新星,但即便使用架設在太空中的高精度哈勃望遠鏡,那些遙遠星系中的超新星看上去仍然是一個模糊的光斑,不高的解析度使科學家難以作出精確的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