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媂
大質量恆星,是指質量超過8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大質量恆星發生演化的時候,它的核心能夠進行的核反應比類似於太陽這種小質量恆星要深入得多,對於小質量恆星來說它的核心最多只能生成到「碳」和「氧」,但是大質量恆星可以一直生成到「鐵」,所以大質量恆星在核心區域依次地進行氫、氦、碳、氧、氖、矽這樣的核反應,最終形成一個「鐵核」。
氫的聚變核反應所維持的時間是最長的,越往後面核反應進行的時間就越短,最後鐵的形成是以天或者秒作為時標來進行的。
圖解:方框圖展示的是,每次核反應所經歷的時間
1.當鐵核形成後,恆星核心不再進行新的核反應
當恆星一旦脫離「主序」之後,根據大質量恆星在「赫羅圖」上的變化,可以得出恆星伴隨著核心和殼層元素的燃燒過程,也可以看到恆星具有不同的特點,因此大質量恆星在脫離了「主序」階段之後表現為「超巨星」、「超新星」、「沃爾夫-拉葉星「又稱「W星」或「WR星」,是具有輝明譜線的O型星」」等等。
當大質量恆星的核心形成了「鐵」之後,因為鐵元素沒有辦法進行新的聚變反應,所以在核心的核反應就終止了,這就意味著恆星已經走到生命的盡頭了,這個時刻越靠近恆星內部的區域,元素也就越重,此時恆星的內部是不穩定的,只有通過核反應才能提供足夠多的熱量和壓強來抵抗恆星的引力。
2.由於沒有核聚變反應,鐵核內的氣體和輻射壓強無法抗衡引力
當恆星的核心形成了「鐵」之後,抵抗的能源已經消失了,於是鐵核就發生坍縮,坍縮幾乎是以自由落體的方式來進行的,所以坍縮的過程是以非常快的速度進行的。
3.在很短的時間內,鐵核坍縮成一個幾十千米大小的結構
鐵核會在很短的時間裡面會坍縮成一個只有幾十千米大小的結構,在這麼小的結構裡面,由於坍縮過程的物質密度變得特別高,所以原子核之間的碰撞以及原子核和光子之間的相互作用變得非常頻繁,在這個時候鐵核已經完全破碎了,所有的原子核和電子都分開來了,甚至重的原子核也不存在了,它進一步分裂變成了質子和中子,但是質子又很難保持長時間的壽命,因為它們會和電子結合衰變變成中子,於是恆星的核心區域幾乎都是由中子構成的,這就是一個原初的「中子星」。
4.下落的物質高速撞擊中子星表面時產生大量的中微子
中子星和「白矮星」是類似的,中子星也有「簡併壓力」,簡併壓力可以支撐引力,由於它的密度特別高,所以中子星可以是宇宙裡面最緻密的星體,在核心形成一個元初的中子星之後,恆星包層的物質仍然在下落,這時下落的物質會高速地和中子星的表面會發生撞擊,因此會產生一個向外的反彈激波。
5.激波擴散並破壞整個恆星,將物質高速拋向星際空間,同時釋放大量能量
下落的物質在撞擊恆星表面的過程中會有大量的中微子被釋放出來,中微子會給激波傳遞能量使得它向整個星體擴散,於是整個恆星的包層都因為這個原因被炸碎了,同時釋放了大量的能量,這個過程稱為「核坍縮超新星」或者說「核坍縮超新星爆發」,原因是由於核坍縮導致中心形成一個緻密的天體,恆星的整體都被炸碎了。
核坍縮超新星爆發所釋放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它總的光度是隨著時間演化的,一開始是迅速地上升,然後緩慢地下降,上升的時刻是以「天」作為時標的,幾天內迅速上升到10⁷-10¹¹L,而下降的時刻是以月或者年來作為時標衰減。在光度極大值的時候,核坍縮超新星爆發的光度可以比太陽的光度高1,000萬倍到100億倍。
圖解:1987A超新星爆發光變曲線
超新星爆發的光度甚至可以和整個星系的光度比擬,儘管光度非常高,但實際上它只佔整個超新星爆發裡面非常小的一部分,因為整個爆發所釋放的能量達到了10⁵³爾格,其中絕大部分是由中微子帶走了,真正通過可見光產生的輻射只有1/10000左右。
大質量的恆星的超星爆發可以把恆星的絕大部分的包層物質都拋向了星際空間,這個時候高速向外運動的氣體和星際空間裡面的物質或者是磁場相互作用,也會形成一個瀰漫的氣體雲,這個氣體雲稱為「超新星遺蹟」,其中最著名的是「蟹狀星雲超新星遺蹟」,在蟹狀星雲超新星遺蹟的中心,發現了一顆高速轉動的中子星,稱為「脈衝星」,所以超新星遺蹟和中心的中子星支持大質量恆星演化的基本理論。
圖解:不同質量恆星演化圖
在恆星演化的過程中,它不僅僅能夠使得恆星夠發光、維持恆星的生命,它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不斷地生成重元素。在我們身體血液裡面的鐵元素,主要就是通過超新星爆發形成的,所以我們都是恆星演化的後代。
太陽系裡或者地球上的鐵元素,是來自於前一代或者前幾代恆星演化所產生的結果,因為恆星演化不斷地通過內部的核反應以及恆星爆發過程把生成的重元素拋到星際空間裡面啊,這就使得星際空間裡面的元素,特別是重元素的豐度就增加了,於是它們形成下一代恆星的時候,這些恆星自身的重元素含量就比前一代要更高,這樣循環下去越往後恆星內部的元素分布就會越高。
作者:黃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