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麥哲倫星雲的超新星遺蹟,前身竟是一顆15倍太陽質量恆星!

2020-11-25 騰訊網

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CFA)的天文學家,對大麥哲倫星雲(LMC)中的X射線明亮超新星遺蹟(SNR)N132D進行了詳細光譜分析,其研究成果發表在《arxiv》上,提供了關於這種超新星遺蹟化學成分的重要信息,並進一步闡明了它的來源。超新星遺蹟是由超新星爆炸造成擴散、膨脹的結構,超新星遺蹟包含從爆炸中膨脹的拋射物質和其他星際物質。

這些物質已經被爆炸的恆星的衝擊波通過而捲起,對超新星遺蹟的研究對天文學家來說很重要,因為它們在星系演化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將超新星爆炸產生的重元素分散到星際介質(ISM)中,並提供加熱星際介質所需的能量,超新星遺蹟也被認為是銀河系宇宙射線加速的原因。麥哲倫雲超新星遺蹟(MCSNR)J0525-6938,簡稱N132D。

其X射線光度約為30十分之一erg/s,是大麥哲倫星雲中X射線最亮的信噪比。雖然對這一信噪比已經進行了很多研究,但它祖先的性質仍然不確定。為了解決不確定性,由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Piyush Sharda領導的天文學家團隊,對美國宇航局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的檔案數據進行了全譜分析。關於N132D錢德拉數據還沒有進行這樣的分析,研究人員希望它能揭示關於這個超新星遺蹟化學成分及其來源的基本信息。

圖示:0.35 7.0keV波段N132D中每像素數的Chandra ACIS-S圖像,x軸和y軸分別顯示右升角(RA)和赤緯(DEC)。

在這項研究工作中,根據Chandra的檔案觀測,展示了大麥哲倫星雲中最亮信噪比N132D的空間分辨X射線光譜。這項研究計算了大麥哲倫星雲氧、氖、鎂、矽、硫和鐵的平均豐度。結果表明,在N132D的西北和東北邊緣,氧和硫的豐度分別增加。此外,西緣外突出的一個微弱斑點顯示出氧氣的豐富性增強,這表明它可能是一個富氧噴出物質團。

通過對錢德拉數據的分析,天文學家發現N132D中的鐵-鉀絡合物發射主要分布在它的南半部,而不是位於一個單一的特徵中。假設這種發射背後是富矽的相對較熱的等離子體(高於1.5keV)。天文學家估計,N132D的前身質量應該在15個太陽質量左右,並得出結論,這種信噪比是核心塌縮超新星的結果。所以,研究分析得出結論:SNR N132D很可能是由中等質量前驅體核崩塌造成,在CSM[星周介質]的一個空穴中,由前超新星風造成。

博科園|Copyright Science X Network/Tomasz Nowakowski/Phys

參考期刊《arxiv》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大麥哲倫星雲東側邊緣的「蜘蛛星雲」,包含歷史上最著名的超新星
    30」,蜘蛛星雲的直徑大約為1000光年以上,質量約為500萬倍太陽質量,屬於不規則星系。1光年的區域內,密集地分布著40多顆大質量的恆星,每一顆恆星的質量都起碼是太陽質量的50倍以上。SN 1987a在蜘蛛星雲的邊緣還有一顆十分著名的恆星,是到目前為止天文學研究最多的一顆超新星爆炸的恆星
  • 科技日曆 | 33年前,天文學家在大麥哲倫星雲發現一顆超新星
    科技日曆 | 33年前,天文學家在大麥哲倫星雲發現一顆超新星  Connor Feng • 2020-02-23 10:54
  • 迄今為止,已知的最大質量恆星,誕生時的質量超過太陽的三百倍!
    根據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和哈勃太空望遠鏡的數據顯示,R136a1恆星就是這樣的一位重量級選手,它如今的恆星質量是太陽的265倍。更令人震驚的是,R136a1恆星的質量已隨著時光流逝,而當它剛剛誕生時,質量大約是太陽的320倍。這難道不值得令人驚嘆一下嗎!圖解:藝術家想像位於大麥哲倫星系的沃爾夫-拉葉星R136a1。
  • 一顆巨大的超新星遺蹟:西面紗星雲
    影像來源: Min Xie說明:這些熾熱絲狀雲氣飄浮在地球天空中的天鵝座方向,並構成了面紗星雲的西部。面紗星雲本身是一顆巨大的超新星遺蹟,是一顆大質量恆星死亡爆炸所產生的擴張碎片雲。來自原始超新星爆炸的光很可能在五千多年前就到達地球。此次激變事件中的星際震波穿越太空,橫掃並激發了星際物質。實際上,這些熾熱雲氣絲更像幾乎側向我們的層狀結構中的長長漣漪,引人注目的是,它們恰好被分成氫原子(紅色)和氧原子(藍綠色)氣體。目前,亦稱為天鵝圈的面紗星雲跨度將近3度,大約是滿月直徑的6倍。
  • 超新星爆發:銀河系千億顆恆星的總亮度,竟然趕不上它這一顆?
    科學家們測算過當一顆恆星在演化末期時,變成一顆白矮星,但會根據其質量分界,有些白矮星超過一定質量就會經過超新星爆發,最終稱為一顆中子星或黑洞。這個質量的界限就是錢德拉塞卡極限,也就是白矮星能達到的最高質量,太陽質量的1.44倍。這個結果是印度物理學家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計算得出的。
  • 大麥哲倫星雲中出現三次超級伽瑪射線事件
    騰訊科學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高能伽瑪射線被認為是宇宙中能量釋放的最佳示蹤信號,超新星遺蹟、脈衝星星雲等都會釋放出極強的高能伽瑪射線
  • 打破之前的極限,5.5倍太陽質量恆星,美麗的行星狀星雲誕生!
    這就電離了先前噴射出的防護罩,形成了行星狀星雲,並提供了一個可見、有價值的恆星質量損失過程的化石記錄(行星狀星雲與行星無關,但之所以獲得這個名字,是因為熾熱的中心恆星周圍發光的電離氣體球體,在早期的觀察者看來,與行星很像)。行星狀星雲理論來自於質量為太陽質量1-8倍的恆星,佔所有比太陽質量大恆星的90%。
  • 16萬光年外發現自轉速最快恆星:太陽的100倍
    這是大麥哲倫星系中蜘蛛星雲的一部分,這是一個孕育新生恆星的場所。圖中可以看到強大的離心力已經讓整個恆星成壓扁狀,赤道上空突起一道炙熱的 等離子體盤,圖中另一個星球是想像中圍繞這顆恆星運行的一顆行星  北京時間12月7日消息,據美國太空網報導,天文學家近日找到一顆迄今發現的自轉速度最快的恆星,這是一顆大質量的年輕恆星,就位於我們銀河系的伴星系——大麥哲倫星系之中。
  • 10倍於太陽超新星大爆炸!死後竟是這樣..
    北京時間8月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最新研究顯示,觀測一顆超新星殘骸的「心臟」,將揭曉超大質量恆星死亡的重要線索,以及這些戲劇性事件如何影響它們所在的星系。
  • 盤點12個最特殊的超新星爆發遺蹟,每個都是一場壯觀的宇宙煙花
    宇宙中的衰老恆星在死亡時通常會發生劇烈的爆發事件,恆星殘骸在宇宙中形成極其炫麗的畫面,這個過程被稱為超新星爆發,是天文學家最喜歡觀測的宇宙事件之一,下面來看看有哪些最炫麗的超新星爆發遺蹟吧!SN 1987A超新星是科學家直接目睹的一場恆星爆炸事件中形成的,這顆年輕的超新星在距離16萬光年的大麥哲倫雲中,也是第一顆人類用眼睛能直接看到的超新星,目前星雲的範圍還沒有擴散得很大,還能看到爆炸產生的三個氣體環結構。
  • 16萬光年外發現自轉速最快恆星:太陽的100倍_遊俠網 Ali213.net
    這是大麥哲倫星系中蜘蛛星雲的一部分,這是一個孕育新生恆星的場所。大麥哲倫星系是一個矮星系,它是銀河系的伴星系。在這張照片的中心區域箭頭所指就是恆星VFTS 102的所在,它是迄今發現自轉速度最快的恆星
  • 那些宇宙中怪異的恆星:最大恆星直徑是太陽1700倍!
    1、最大的恆星紅色特超巨星UY Scuti是迄今發現最大的恆星,其直徑是太陽的1700倍,相比之下,太陽半徑大約是地球的110倍。該恆星距離地球5100光年,位於南方盾牌星座,它很像紅色超巨星參宿四,但比參宿四的體積大3-4倍,而且最終會像參宿四一樣,以超新星的形式結束生命。
  • 宇宙中怪異的恆星:最大直徑是太陽1700倍!
    紅色特超巨星UY Scuti是迄今發現最大的恆星,其直徑是太陽的1700倍,相比之下,太陽半徑大約是地球的110倍。該恆星距離地球5100光年,位於南方盾牌星座,它很像紅色超巨星參宿四,但比參宿四的體積大3-4倍,而且最終會像參宿四一樣,以超新星的形式結束生命。
  • 揭開美麗多姿的星雲面紗,探索它與恆星之間的奧秘
    銀河星雲,也稱作河內星雲,簡稱星雲。星雲是由存在於銀河系內星際空間中的氣體和塵埃所組成的雲霧狀天體,其形態不一,發光情況也不同,是天文愛好者最喜歡觀賞和拍攝的天體之一。星雲按其形態不同分為:瀰漫星雲,行星狀星雲和超新星遺蹟。一、瀰漫星雲瀰漫星雲的形狀很不規則,常常沒有明顯的邊界。其質量相差很大,大的超過幾千個太陽質量,小的只有太陽的幾分之一。
  • 「超新星」是恆星生命的起點嗎,超新星爆發與黑洞有什麼關係?
    其實不是,恆星也是有生命的歷程的,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實際上我們可以理解為一個巨大的氣體球,恆星多是形成在星雲之中,星雲中包含了大量的氣體,其中絕大多數的物質是氫,處於電中性或電離態。在一定條件下,星雲中的物質發生向內收縮,當聚集的物質越來越多,最終會引發氫核聚變反應,從而誕生一顆新的恆星。
  • 一顆不該存在的星球,質量是太陽的300倍,幸好離地球夠遠
    太陽,作為太陽系的主星,對於人類來說,絕對是一個「龐然大物」,而且太陽的威力也是非常恐怖的,比方說,我們都知道,人類在地球上是無法用肉眼直視太陽的,因為陽光會刺痛我們的眼睛,也會讓人產生眩暈感。那麼,太陽是不是宇宙中最大的一顆恆星呢?
  • 16.8萬光年外,這顆超新星爆炸的背後,隱藏著一顆中子星
    1987年2月23日發現一圈火環撕裂了大麥哲倫星雲的天空,這是一個圍繞著銀河系大約168000光年遠的小星系。在那天晚上,一顆質量比太陽大14倍的巨大藍色恆星爆發成超新星爆炸,這比過去400年中看到的任何其他恆星都更明亮,更接近地球。
  • 科學家發現了一顆新超新星,其亮度、能量和質量創人類宇宙紀錄
    我們的太陽是G級星,其產生的光的有效溫度約為5800 K,亮度為1太陽光度。恆星的質量可以低至太陽質量的8%,在恆星中燃燒時,它們的亮度約為太陽的0.01%,壽命是太陽的1000倍以上,但它們的質量也可以上升到太陽質量的數百倍,擁有我們太陽光度的數百萬倍,壽命只有幾百萬年。第一代恆星應幾乎全部由O型和B型恆星組成,並且可能包含的質量最高達太陽質量的1000倍以上。
  • 質量大的恆星厲害,還是密度大的恆星厲害?
    ,R136星團中的R136A1恆星,它的質量大約為太陽的256倍,這是迄今為止發現質量最大的恆星。180倍,簡直就是一個超大恆星的窩,科學家對於這種超大恆星的形成比較費解,因為根據愛丁頓極限,一般150倍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將會在熱壓力的條件下大幅丟失質量。
  • 質量是太陽三百倍,光度八百萬倍的R136a1,如果在4光年外會怎樣?
    大麥哲倫星系蜘蛛星雲中的R136a1有一個如雷貫耳的稱號:已知質量最高的恆星,這是一顆超出了愛丁頓極限的恆星,從理論上來看它就不應該存在,但它不僅誕生了,而且正在劇烈的放出光芒!關於宇宙中質量最高的恆星R136a1大麥哲倫星系的蜘蛛星雲是一個產出大質量恆星的風水寶地,R136a星團中的1、2、3都在這裡,每一顆都是超過愛丁頓極限、太陽150倍質量以上的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