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實驗室製造微型超新星激波:模擬粒子加速

2020-12-05 快科技

在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在實驗室裡創造了微型的超新星激波,希望解決一個困擾科學家已久的宇宙之謎。

當恆星死亡並以超新星的形式爆發時,會在周圍的等離子體中產生強大的激波,將宇宙射線或高能粒子噴射到宇宙中。激波就如同粒子加速器,可以使高能粒子的噴射速度達到接近光速的水平。然而,科學家還沒有完全了解激波是如何加速這些粒子的。

美國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資深科學家弗雷德裡科·菲烏扎(Frederico Fiuza)領導了這項新研究,他說:「這些(超新星)是令人著迷的系統,但由於它們距離太遠,很難進行研究。」

因此,為了更好地研究這些宇宙衝擊波,科學家們開始嘗試在地球上進行重現。研究人員已經創造了一個超新星殘骸的微型版本。「我們並不是要在實驗室中製造超新星殘骸,但我們可以從中了解更多關於天體物理激波的物理知識,並驗證數據模型,」菲烏扎在聲明中說道。

菲烏扎和同事們致力於創造一種快速擴散的衝擊波,可以模擬超新星爆發後的激波。他們在加州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國家點火裝置工作,在那裡,他們向碳薄片發射強大的雷射,產生兩個相互瞄準的等離子體流。據介紹,當兩個等離子體流碰撞時,它們「在類似超新星遺蹟激波的條件下」產生了一種衝擊波。研究人員利用光學和X射線技術對該實驗進行了觀察。

通過分析實驗室裡製造出的微型超新星激波,研究人員證實了這種激波能夠將電子加速至接近光速。然而,這些電子如何達到如此告訴仍然是一個謎,這促使科學家轉向計算機建模。研究小組成員安娜·格拉希(Anna Grassi)說:「即使在實驗中,我們也無法看到粒子如何獲得能量的細節,更不用說在天體物理觀測中了,而這正是模擬實驗真正發揮作用的地方。」

現在,儘管激波加速粒子的宇宙之謎仍然未解,但格拉希創建的計算機模型揭示了一個可能的答案。根據這些模型,格拉希提出,激波中的湍流電磁場似乎可以將電子加速到所觀察到的極高速度。

研究人員將繼續研究加速電子發出的X射線,並不斷完善計算機模擬實驗。除了這項工作中研究的電子之外,未來的其他研究還將涉及同樣在激波中噴射而出的帶正電荷的質子。這項研究的詳細結果發表在6月8日的《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雜誌上。

- THE END -

#雷射#光速

原文連結:新浪科技 責任編輯:雪花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超新星爆炸時,能將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再噴射到宇宙中?
    當恆星以超新星的形式爆炸時,會在周圍的等離子體中產生衝擊波。這些衝擊波如此強大,它們可以充當粒子加速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將粒子流(宇宙射線)噴射到宇宙中,然而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仍然是一個謎。現在,科學家們已經設計出一種新方法,可以研究天體物理衝擊波的內部工作原理,方法是在實驗室中創建一個縮小版本的衝擊波。
  • 科學家在地球上製造超新星爆炸的衝擊波,解開了一個宇宙之謎
    當一顆巨大的恆星在超新星爆炸中死亡時,它會產生高能的衝擊波,這些衝擊波會以等離子體的方式在茫茫太空中發散傳播——這些就是我們常說的宇宙射線或高能粒子。這些衝擊波的作用就像地球上的粒子加速器,它們會把這些粒子不斷向前推進,以接近光速。然而,科學家們還沒有完全理解衝擊波如何以及為什麼會加速這些粒子。
  • 模擬了微型黑洞後,科學家又在地球仿造超新星,到底要研究什麼?
    如果聽說科學家在地球上利用大型粒子對撞機模擬黑洞,請不要意外。不過最近,來自史丹福大學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就在地球上模擬出了超新星的衝擊波。當然,你完全不用擔心自己會被炸死,因為這種模擬的衝擊波能量遠遠不足以造成破壞,就像科學家們製造的微小黑洞也不足為據一樣。不過,儘管威力非常小,科學家們仍然可以從中獲得大量的信息,破解超新星的謎題。
  • 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製造出模擬超新星的衝擊波
    當恆星爆炸成超新星時,它們會在其周圍的等離子體中產生衝擊波。科學家們說,這些衝擊波非常強大,它們可以作為粒子加速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將稱為宇宙射線的粒子流噴射到宇宙中。科學的一個謎團是超新星究竟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 科學家提出激波再形成證據
    在天體物理中,超新星遺蹟驅動的激波(Supernova remnant shock)能夠產生銀河宇宙射線(GCR)。近期,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空間天氣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劉潁團隊通過分析多衛星高解析度數據,給出激波所固有的基本特性——激波再形成(shock self-reformation)的明確證據。
  • 土星怪異特徵酷似超新星:壯觀的弓形激波(圖)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發現土星的行為酷似一顆超新星,土星附近的軌道上存在強大的衝擊波將附近空間中的粒子加速至接近光速。早在2007年2月,卡西尼號土星探測器穿過土星的磁場區域,這裡存在一片由行星磁場與太陽風相互對衝形成的「弓形激波」奇觀,但是在特定的通道上,探測器檢測到速度驚人的帶電粒子,如果按照阿爾文馬赫數進行定量的話,其數值接近100,該數值一般用於表徵空間等離子環境的衝擊強度。
  • 人類首次在實驗室「製造」出「宇宙大爆炸」
    美國中佛羅裡達大學機械與宇航工程系助理教授 Kareem Ahmed 的團隊,在研究超高音速發動機時,「無意」中發現了 Ia 超新星(Type Ia supernova)爆炸的關鍵機理。他們首次在實驗室裡製造出了「小型的宇宙大爆炸」,並結合理論分析與計算模擬,給出了 Ia 超新星點火、出現爆轟的條件。
  • 我們的身體裡流淌著超新星的痕跡,如今科學家正利用雷射探索超新星...
    如今,超新星爆炸被認為是宇宙中最強大的粒子加速器,也成為了人類觀測遙遠天體的一個重要手段。高能粒子在跨越宇宙尺度距離的馬拉松之後,其中一些粒子最終猛烈撞擊地球。不過一直以來,科學家對高能粒子巨大的速度的來源感到困惑。如今,我們可以在實驗室裡利用雷射產生了超新星式的衝擊波,看著它發出高能的粒子,帶給我們有關宇宙如何發生的新提示。
  • 我們的身體裡流淌著超新星的痕跡,如今科學家正利用雷射探索超新星更多奧秘
    如今,超新星爆炸被認為是宇宙中最強大的粒子加速器,也成為了人類觀測遙遠天體的一個重要手段。高能粒子在跨越宇宙尺度距離的馬拉松之後,其中一些粒子最終猛烈撞擊地球。不過一直以來,科學家對高能粒子巨大的速度的來源感到困惑。
  • 近日激波動理學研究取得進展
    激波是空間和天文中一種常見且重要的物理現象,在能量耗散和高能粒子加速中發揮作用。太陽風暴(CME)驅動的激波可產生持久的太陽高能粒子事件和射電暴,具有重要的空間天氣效應。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劉潁團隊在CME驅動激波的三維形態和運動學、激波粒子動理學、激波特徵與高能粒子釋放的關係、激波與日冕波動的關聯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原創性成果。
  • 全球首次:終於實現「超超新星」三維模擬,比超新星還亮100倍!
    事實上,這些超新星事件創造了宇宙中大多數宇宙元素,這些元素繼續形成新的恆星、星系和生命。因為沒有人能真正近距離看到超新星,研究人員依靠超級計算機模擬,能夠深入了解引發和驅動超新星爆炸的物理機制。使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Berkeley Lab)的Castro代碼和國家能源研究科學計算中心(NERSC)超級計算機實現了這一裡程碑,其研究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天文學家發現,當一顆磁星(一顆磁場比地球強數萬億倍)位於年輕的超新星中心時,這些超超新星事件就會發生。
  • 科學家超級計算機模擬超新星爆炸3D模型
    美國密西根州研究人員模擬了超大質量恆星進入超新星階段的3D模型,將有助於科學家理解這些恆星如何演變成為超新星。
  • 科學家預言,在超新星中微子中,將首次觀測超出標準模型粒子
    他們的論文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專門探討了類似於電子但質量大得多的μ介子粒子在超新星殘餘物冷卻中的作用。研究人員之一威廉·德羅科(William DeRocco)告訴我們,「我們意識到,通過對超新星中的μ介子進行尖端的模擬,我們可以在這些奇異的耦合上設置冷卻界限,這就是該項目誕生的原因。」最近在《物理評論快報》中進行的這項研究是兩個研究小組(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一個團隊和史丹福大學的一個)合作的結果。
  • 大型強子對撞機是否能夠製造出微型黑洞?
    於是科學家們提出了「微型黑洞」的猜想,主要觀點就是隨著宇宙大爆炸的進行,可能存在著許多能量密度非常大的微小區域,足以克服宇宙向外的膨脹力,當這個微小區域的能量密度比周圍區域明顯高出許多時(68%以上),就會發生劇烈的塌縮現象,從而形成一個質量和密度非常大的奇點,成為「微型黑洞」的中心。
  • 科學家利用超新星機在實驗室重現宇宙爆炸的場景
    超新星是宇宙中能量最高的事件之一,由此產生的星雲是觀星者的最愛。 為了更好地了解它們背後的物理學原理,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裡製造了一臺「超新星機」 。恆星基本上是由氣體組成的揮發性天體,通過一種微妙的平衡作用維持了數百萬年。
  • 科學家研發超新星機器!重現宇宙爆炸場景:太震撼
    6月19日,據外媒報導,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為了更清楚的了解超新星的背後物理機制,製造了一臺「超新星機器」。超新星是某些恆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時經歷的一種劇烈爆炸。現在,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裡將「重現」這一過程,他們設計了一個「超新星機器」來幫助研究湍流物流學。該裝置的形狀像一塊比薩餅,尖端朝下,高6英尺(1.8米),頂部寬約4英尺(1.2米)。中間的窗口裝有不同密度的氣體,以模擬恆星內部的不同氣體。
  • 恆星暮年,壯心不已 ——揭開超新星的神秘面紗
    超新星通過爆炸,會將恆星的大部分物質以高達十分之一光速的速度向外拋散,並向周圍的星際物質輻射激波。這種激波會導致星際空間中形成一個膨脹的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殼狀結構,也就是超新星遺蹟。科學家認為,超新星遺蹟中充滿了重元素(除去氫和氦之外的所有化學元素),正是這些重元素豐富了星際空間的物質,使類地行星乃至生命的產生成為了可能。
  • 在光子晶片上模擬黑洞邊緣:從粒子加速到霍金輻射 | NSR
    由於技術的限制,人類目前仍然無法到達黑洞附近,直接觀測黑洞邊緣(黑洞視界附近)的粒子行為。那麼,能否在實驗室中模擬黑洞邊緣呢?近年來,基於廣義相對論中彎曲時空的度規與光學介質中電磁參數之間的等價性,物理學界發展了變換光學的方法來模擬引力場彎曲時空,從而在實驗上檢驗和演示各種彎曲時空中光子態的演化特性。
  • 科學家實現了「人造超新星」,那「人造黑洞」什麼時候才能實現呢?
    即便是到了近代都是如此,能夠在有生之年多觀測幾個超新星對於相關的天文觀測者而言無異於是恩賜。 正是因為超新星這樣的特點,就有科學家在想:是不是可以在實驗室裡創造出一顆超新星? 要知道超新星爆炸的亮度是可以媲美一個星系的,是極其劇烈的反應,要在地球上造出一顆超新星是無比艱難的。但是有一個科研小組最近對外宣布他們實現了人造超新星。
  • 超新星爆炸,為什麼中心還能殘留中子星?不應該炸沒了?
    大質量恆星引力坍縮內爆形成中子星平均結合能也叫做比結合能,描述了一個原子核的穩定性,數值越大越穩定,鐵元素(Fe56)比結合能最大(暫且認為,以後的文章會討論鎳元素(Ni62)才是比結合能最大的核素)恆星沒了向外的輻射壓,核心進一步坍縮,以電子俘獲為主的粒子作用機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