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實現了「人造超新星」,那「人造黑洞」什麼時候才能實現呢?

2020-12-01 騰訊網

天關客星

如果要論天文觀測的記錄,古代中國的天文觀測記錄大概是放眼古代中國記錄最全,最詳細的。在這詳盡的記錄當中,有一類天體被稱為:客星。這裡的「客」就是用的「客人」的字面意思,意思是這種天體極少出現。如今我們知道,這類天體實際上可能是彗星、行星或超新星。其中,超新星是極其少見的。

1054年,北宋時期就記載了一顆「天關客星」,它就是一顆超新星。根據記錄推斷,當時有23天的白天是可以直接看到它的,而在夜晚當中有22個月是可以看到它的,這顆天關客星超新星爆炸後,最終形成了蟹狀星雲,如今還能被我們觀測到。

由於超新星十分罕見,即便是查遍古代的天觀測記錄,我們也找不到太多相關的記錄。即便是到了近代都是如此,能夠在有生之年多觀測幾個超新星對於相關的天文觀測者而言無異於是恩賜。

正是因為超新星這樣的特點,就有科學家在想:是不是可以在實驗室裡創造出一顆超新星?

要知道超新星爆炸的亮度是可以媲美一個星系的,是極其劇烈的反應,要在地球上造出一顆超新星是無比艱難的。但是有一個科研小組最近對外宣布他們實現了人造超新星。那到底是咋回事呢?

超新星到底是什麼?

要了解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就得先搞清楚:什麼是超新星?超新星有什麼用?

簡而言之,對於超新星的研究有利於人類探索元素的起源。我們都知道,萬物都是粒子構成的。夸克會構成質子和中子等粒子,而質子和中子會構成原子核,原子核和電子會構成原子。原子分了很多種,我們稱之為元素,並且科學家搞出了一張「化學元素周期」。

可是問題就來了,這化學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到底是咋來的呢?

按照我們如今的理論,我們知道氫元素和絕大多數的氦元素都來自於宇宙誕生的早期,它們是元素周期表最靠前的兩個元素,也是宇宙中的大多數。那其他的元素是咋來的呢?

有四位科學家曾經試圖想要推翻宇宙大爆炸理論。他們想要證明宇宙一開始就有其他的元素。結果,在詳細地分析之後,他們發表了著名「B^2FH」理論,這裡的字母是四位科學家名字的首字母,其中有兩個科學家的首字母是「B」開頭,所以用「B^2」來表述。這個理論讓我們清楚了元素的起源。具體來說是這樣的,宇宙中有一類龐大的天體叫做:恆星

恆星內核會發生核聚變反應,由於宇宙中絕大多數的元素都是氫元素和氦元素,而且氫元素尤其多。於是,恆星內核一開始都會進行氫原子核的核聚變反應,生成氦原子核。

如果恆星的質量足夠大,那麼就可以進行下一步核聚變,也就是氦原子核的核聚變反應,生成碳元素和氧元素。我們會發現,隨著反應的推進,生成的元素的原子序數越來越大。

只要恆星的質量足夠大,這樣的情況可以一直持續到鐵元素,鐵原子核是最穩定的原子核,如果要讓鐵原子核進行反應需要巨大的能量。只有質量達到8倍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才有可能促發這個反應,這個時候就會發生劇烈的爆炸,這也就被我們稱為超新星爆炸

超新星爆炸堪稱宇宙奇觀,整個過程會向外釋放巨大的能量。而在這個過程中,還會生成很多原子序數比鐵元素大的元素原子核。因此,對於超新星的研究,可以很有效地幫我們了解「元素的起源」問題。要知道,人體當中有許多元素的原子序數都很大,搞清楚超新星爆炸,其實也可以搞清楚:我們人類到底從哪兒來?

不過,宇宙中如今大多數的恆星都屬於小質量恆星,能夠發生超新星爆炸的大質量恆星很少。因此,我們能夠觀測到並且可以加以研究的超新星爆炸比較少(也就是距離我們比較近的超新星)。

人造超新星

1980年,一位叫做帕克(Park)的研究生很幸運,她觀測到了一顆在銀河系的超新星。她所在的IMB探測器就捕捉到了超新星爆炸後傳播出來的粒子,這次觀測幫助科學家了解到了很多關於超新星的信息。

這一晃30年過去了,帕克已經成為了一位資深科學家,但是她在過去的30年內就沒有再遇到這樣的好事。

於是,她一直在試圖用人工的手段來探索超新星。科學家們原本就考慮過用多束高強度的雷射來模擬超新星爆炸的環境,但是一直苦於無法實現。

帕克領導的小組用192束的超強雷射聚焦在很小的空間內產生超高能量密度,以此模擬出了同等能量密度的超新星爆炸環境。其中使用到的192束的功率達到了500萬億瓦的功率,這樣的耗電量只需要一瞬間就可以消耗掉整個美國總功耗的千分之一。

這實驗是相當的費電,所以只進行了很短的時間。在短短的時間內,帕克領導的小組做了詳盡的觀測和記錄,並希望能夠從這次模擬實驗中獲取到超新星是如何產生高能粒子的原因?

也就是說,人類已經可以在實驗室當中模擬出超新星爆炸的環境。實際上,類似的操作在科學界還有很多,比如,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就一直在嘗試利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來模擬宇宙大爆炸早前的環境溫度,以此來了解宇宙早期的演化。

要知道,超新星爆炸只是大質量恆星演化到生命盡頭之前的「迴光返照」。

超新星爆炸之後,恆星的內核如果質量超過1.44倍太陽質量,小於3倍太陽質量,它就會變成中子星;

如果恆星的內核大於3倍太陽質量,它就會形成黑洞。中子星和黑洞是宇宙中最恐怖的兩種天體,它們十分緻密,如果普通的天體遭遇到它們都會被吃掉。

至今我們對它們還是知之甚少,因此在未來如何也能夠在實驗室裡模擬出中子星或者黑洞,很有可能會對現代物理學產生重大影響,甚至會引發物理學革命。不過,這兩種天體都太過恐怖,如果太小了,黑洞會因為霍金輻射而瞬間蒸發,如果太大了,地球可能會直接被吞噬掉。

相關焦點

  • 「人造超新星」已經實現,「人造黑洞」有可能實現嗎?
    要知道超新星爆炸的亮度是可以媲美一個星系的,是極其劇烈的反應,要在地球上造出一顆超新星是無比艱難的。但是有一個科研小組最近對外宣布他們實現了人造超新星。那到底是咋回事呢?超新星到底是什麼?要了解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就得先搞清楚:什麼是超新星?超新星有什麼用?
  • 據說我國人造太陽實現一億度,那麼多久才能可控核聚變呢
    就在近幾天,在合肥製造「人造太陽」裝置的EAST傳來重磅消息,該設備首次完成等離子中心的一億度運行,而去年實現電子溫度超過5千萬度等離子體方電,一直在進步。蘇三。雖然一直傳出重大消息,但是離可控核聚變還是很遠。可控核聚變能徹底解決能量缺失問題,是人類的理想。
  • 「人造太陽」真的可以實現嗎
    這就是愛因斯坦發現的質能方程:E=mc^2 (c是光速,c=299792458m/s),這個方程式什麼呢意思呢,就是說物質質量虧損m千克,會釋放mc^2焦耳的能量。通過質能方程你就可以發現,核聚變釋放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如果能把核聚變釋放出來的能量控制起來,就可以產生巨大的價值了。
  • 人造黑洞揭示外星人真面目 人造黑洞能毀滅地(圖文)
    [導讀]人造黑洞揭示外星人真面目,人造黑洞威力巨大能毀滅地球!國外媒體稱,俄羅斯科學家曾經預言地球將會出現能量巨大的人造黑洞。
  • 人造黑洞誕生在中國為何嚇壞美日
    那麼到底源於什麼人造黑洞誕生在中國卻讓美日頗為恐慌吶,歸根到底是因為人造黑洞能夠吸收電磁波會讓大多數雷達失效。如果裝在大型工程上,都可以直接讓對方雷達失效,找不到目標,從而可以達到非常好的隱身效果。人們對黑洞這種天體感到好奇,但絕不會希望有任何一個黑洞接近自己,或我們的星球。然而現在卻有一些科學家在自己的實驗室裡造出了「黑洞」,一個「迷你」黑洞。
  • 中國人造太陽首次實現1億度運行,這個「太陽」怎麼造?
    中國的「人造太陽」像一個磁線圈,當氣體加熱到上億度以後,它就會發生聚變,如太陽一樣能夠發出巨大的能量。為什麼我們要人造一個太陽?科學家怎樣造出這個「太陽」?聚變的產物是什麼?就是能源中子和氦氣。氦氣是非常清潔的,當年習總書記實地參觀時就問:為什麼說聚變是固有的安全性?那時候距離福島發生核事故剛剛一個月。它導致事故的概率非常小,只有同時碰到地震和海嘯才有可能發生,或許上萬年才會出現一次。
  • 人造史瓦西黑洞
    雖然人類的天體物理學還不夠發達,但是人造天體在理論上已經沒有問題了。人類天體物理學已有的內容,本書不再重複。《人造天體》一書直接給出人工製造天體的理論公式、計算數據和技術構想。綜上所述,曾大江認為人工製造單層球形空心球殼可以得到人造史瓦西黑洞,人工製造多層球形空心球殼也可以得到人造史瓦西黑洞,在一個史瓦西黑洞外人工製造一層或多層球形空心球殼就可以人工增加史瓦西黑洞的質量。多層空心球殼之間可以有若干圓柱連接,質量殼也可以不是球殼,而是其他形狀。反過來,曾大江認為自然形成的史瓦西黑洞可以具有豐富的內部結構,而未必是實心的緻密結構。
  • 人造黑洞——可能是打開通往平行宇宙的入口
    黑洞是根據理論和觀察推測的一種密度巨大的天體,通常存在於宇宙各星系中。目前黑洞到底是什麼,我們都不得而知,可是科學家聲稱已經造出了黑洞,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粒子加速器,也被稱之為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由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在一個將近27公裡長的圓形隧道中建造,被人們稱之為世界最大的「黑洞工廠」的裝置。北京時間2008年9月10日下午15:30正式開始運作,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設施。從此,科學家聲稱理論上一秒鐘就可以生產出一個黑洞。那麼人造黑洞會不會毀滅地球呢?
  • 中國人造太陽實現重大突破!問題來了,中國有幾個人造太陽?
    基於這個科學目標,可控核聚變的反應裝置也被稱為「人造太陽」。要想將「人造太陽」運用到實際中,就必須突破保持中心超高溫和持續時間的技術,這是全世界科學家都想要解決的難度。我國在「人造太陽」方面的研究屢次打破世界紀錄,但大家被這方面消息刷屏的同時可能會感到疑惑,「人造太陽」究竟是一個,還是很多個?
  • 人造黑洞裡竟然發現了外星人?(圖文)
    人造黑洞竟發現外星人,揭秘黑洞毀天滅地的巨大能量。黑洞是宇宙中的神秘力量,它會吸引周圍所有的能量和粒子,也是原子彈和氫彈的製作原理。近日,俄羅斯科學家發現了人造黑洞的驚天秘密。在人造黑洞中竟然發現外星人存在的環境!黑洞巨大的吸引力對外星人無效嗎?外星人對黑洞毀天滅地的巨大能量有什麼抵抗力嗎?
  • 黑洞是如何形成的?原生黑洞和人造量子黑洞又是怎麼回事?
    如此看來,要成為一個黑洞,條件還是蠻苛刻的。一顆質量足夠的恆星在走完了它不足一億年的生命歷程之後,通過一次華麗的超新星爆發而最終坍縮成為一個擁有無限密度的黑洞。通常認為,黑洞能夠吞噬一切事物,甚至包括速度每秒約30萬公裡的光。而正是由於黑洞這強大的引力,所以它才能夠在一個星系的中心去主導整個星系的運行。雖然迄今為止,我們只有一張黑洞的照片,但是我們知道在宇宙中,黑洞的數量何止千萬。它們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而目前已知的最大黑洞,據說質量可以達到太陽的600多億倍以上,這個黑洞就是Ton618。
  • 我國人造太陽,首次實現1億度!人類距離可控核聚變還有多遠?
    核潛艇應用核動力 那麼核裂變有什麼用呢?很難洩漏爆炸 很多人應該都知道,氫彈是需要用原子彈才能引爆的,因為發生核聚變所需的條件,就是要極度的高溫、高密度等非常苛刻的條件,一般至少也需要達到幾千萬攝氏度,也只有原子彈的爆炸才能產生這麼高的溫度與壓力,即使核聚變裝置發生了洩漏,沒有極高的溫度與密度等條件,也不會發生什麼反應,更不會爆炸,所以車諾比的爆炸事件在核聚變上基本是不可能發生的。
  • 科學家探尋宇宙起源,模擬宇宙大爆炸,稍不留神將產生人造黑洞!
    科學家探尋宇宙起源,模擬宇宙大爆炸,稍不留神將產生人造黑洞!大多數人第1次接觸宏觀世界應該是初中的化學當中,世界的頂級科學家為了更好地了解微觀宇宙,他們成立了一個組織叫做CERN叫做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宇宙大爆炸這一研究小組聯合了22個成員國共同參與,他們的目的非常簡單,那就是通過微觀的角度來分析世界的物質以及宇宙的組成。 那麼用眼睛看不到的微觀世界和人類無法觀測的宇宙,兩者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呢?
  • 飛行汽車、瞬間移動、人造人,這些曾經的科學幻想,能實現嗎?
    除此之外,下面還要介紹三種十幾年前甚至是幾十年前就被提出來的科幻夢想,它們至今實現了嗎?首先要介紹的第一種科學幻想是會飛的汽車。筆者記得很清楚,上小學的時候讀一些兒童科幻讀物,偶爾能夠看到這種車的概念模型。這種車看起來是以正常的汽車為基礎,然後給車加上飛行裝置。
  • 「人造太陽」誕生,那「人造月亮」也不能這麼少,大中國
    我們普通人的思維已經趕不上中國科學家們跳脫的創新理念和計劃了。前一段時間中心溫度達到1億度的「人造太陽」誕生於中國,已經讓我們國人自豪不已。塵埃落定之後,中國的科學家竟然又準備打造一個「人造月亮」。那這個所謂的
  • 世界上首個人造黑洞,能夠使一切武器失效,誕生於一大學的實驗室
    超級黑洞的發現使科學家們覺得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可怕,人造黑洞的出現使整個地球都感到恐慌。如果地球上有一個真正的黑洞,那麼整個地球就會不復存在。但是這個所謂的人造黑洞並不是真正的黑洞,但是它的吸收能力和黑洞一樣,所以其他國家開始恐慌,一旦用於武器,就會使其他武器失效。
  • 為什麼要人造太陽?
    與2018年首次實現1億度溫度相比,這次的創舉實際上是將1億度維持了近10秒,是東方超環取得的重大突破。如果能較長時間維持1億度的高溫,那人類距離解決核聚變商業化應用真的就不遠了。「人造太陽」究竟怎麼造?聽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建剛講述34年「追逐太陽」之路。
  • 人類什麼時候可以實現穿越?
    別忘了我們不知道時間是什麼,我只是用來回擺了多少次來代表時間。擺動的次數多,我們就認為時間長,擺動的次數少,我們就認為時間少,我們只關心怎麼測量時間,不關心時間到底是什麼。於是,站在地面上的你就會發現,那束光離地面上的鐘擺的距離增量,總是會大於那束光離飛船上的鐘擺距離增量,因為飛船上的鐘擺也在和光一起朝前運動。
  • 未來超級技術:人造黑洞、端粒保護及可控核聚變
    第一,人造「黑洞」技術。北京時間2008年9月10日下午15:30,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在一個將近27公裡長的圓形隧道中建造的「粒子加速器」(大型強子對撞機)正式運作,從此科學家理論上一秒鐘就能製造一個黑洞。
  • 未來超級技術:人造黑洞、端粒保護及可控核聚變
    第一,人造「黑洞」技術。北京時間2008年9月10日下午15:30,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在一個將近27公裡長的圓形隧道中建造的「粒子加速器」(大型強子對撞機)正式運作,從此科學家理論上一秒鐘就能製造一個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