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激波動理學研究取得進展

2020-09-17 今日科學

激波是空間和天文中一種常見且重要的物理現象,在能量耗散和高能粒子加速中發揮作用。太陽風暴(CME)驅動的激波可產生持久的太陽高能粒子事件和射電暴,具有重要的空間天氣效應。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劉潁團隊在CME驅動激波的三維形態和運動學、激波粒子動理學、激波特徵與高能粒子釋放的關係、激波與日冕波動的關聯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原創性成果。近期,科研團隊進一步研究近日太陽風條件下激波的動理學特徵。

當前,學界對CME驅動激波的研究集中在1AU(日地平均距離)附近,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空間探測衛星部署在1AU附近或近地軌道上,如Wind、STEREO、Cluster、雙星和MMS等,使學界缺少對近日原初太陽風條件下新生CME驅動激波特性的了解。激波主要的太陽高能粒子加速發生在離太陽較近的距離,而研究表明,快激波事件在近日太陽風中的馬赫數可達到10~15,該新生的近日激波和通常在1AU附近觀測到的低馬赫數激波存在差異。最近2年,國際上相繼發射太陽抵近觀測衛星「帕克太陽探針」 (Parker Solar Probe,PSP)和太陽環繞觀測衛星(Solar Orbiter),為學界研究近日激波提供機會。

空間中心副研究員楊忠煒基於PSP衛星前三軌獲得的近日點太陽風觀測數據,利用全粒子模擬(PIC)研究CME驅動激波的動理學特徵。研究發現:在激波前沿,反射離子與當地太陽風背景電子之間存在相對漂移,離子束流與具有都卜勒頻移的電子伯恩斯坦模耦合觸發電子迴旋漂移不穩定性(ECDI),激發出具有多支諧波的準靜電模。該靜電波能加速一部分太陽風電子並形成弱相對論級別的環狀速度分布。該環狀分布的電子與背景熱電子繼續相互作用,在都卜勒頻移的高混雜頻率附近激發出雙向靜電波。被靜電波多次加速的電子能夠激發指向上遊的高頻電磁波(X模),其物理機制類似於馬裡蘭大學教授吳京生提出的電子迴旋脈澤輻射機制(Cyclotron Maser Instability,該機制解釋過地球極區弱相對論級電子激發千米波輻射等物理現象)。研究人員通過探討一系列激波參量發現,當馬赫數降低到5甚至更低時,ECDI仍普遍存在;當馬赫數大於10時,ECDI夾雜Buneman不穩定性,使朗繆爾振蕩頻率(或高混雜頻率)附近的靜電波大幅振強,從而有效加速電子並激發高頻電磁波。研究人員將二維模擬擴展到三維,結果表明在三維模擬中存在與二維模擬相似的波動特性。ECDI沿激波面激發的靜電波可強於沿激波法向激發的靜電波。

在未來的5至6年中,太陽活動將逐漸進入極大期。研究人員預見將有大量太陽爆發和CME驅動的快激波事件。PSP也將更加抵近太陽,預計能觀測到從27.8~10個太陽半徑處的太陽風和激波特性。PSP上的FIELDS儀器和SWEAP儀器將給研究人員帶來就地探測的太陽風電磁場和等離子體數據。其中,FIELDS的頻率觀測範圍能覆蓋高頻射電暴(電磁波)和低頻的等離子體波動,為觀測和數值模擬的直接對比提供機會。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該研究揭示在10個太陽半徑處的電子加速機制、微觀不穩定性以及靜電波和電磁波的激發機制;首次提出有別於三波相互作用等非線性過程激發II型射電暴的可能機制,即激波面內自激發的靜電波將部分太陽風電子加速到弱相對論級別後,進一步激發高頻電磁波的相對論線性激發機制;開拓激波電子加速機制和射電激發研究的新思路,為PSP和Solar Orbiter對激波微觀結構、高頻射電信號以及等離子體波動的觀測提供預言。(來源: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3847/2041-8213/abaf59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提出激波再形成證據
    研究激波面再形成,有利於揭示無碰撞激波微觀結構本身、了解能量耗散過程和理解高能粒子的加速機制。目前,觀測激波再形成大多是基於磁場變化,缺乏粒子證據。此前粒子探測數據時間解析度低,這使學界尚不明確激波再形成的特性。
  • 我國ICF黑腔動理學效應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日前,Physical Review Letters (IF=8.462)發表了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慣性約束聚變(ICF)團隊關於ICF黒腔動理學效應研究的最新科研進展。論文第一作者為單連強副研究員,通訊作者為蔡洪波研究員和谷渝秋研究員。    慣性約束聚變(ICF)點火的實現必將是人類科學技術史上璀璨的明珠。
  • 中國科大在流體力學界面不穩定性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科學學院教授羅喜勝、陸夕雲等在匯聚激波誘導的流體力學界面不穩定性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在國際上首次通過實驗得到了匯聚激波管中界面擾動的演化規律,發現在反射激波再次作用之前界面擾動會出現衰減,證明了在匯聚激波作用下存在輕重界面減速引起的Rayleigh-Taylor穩定性。
  • 我國JF-12激波風洞,居世界領先地位
    我國在航空航天領域起步較晚,近年來取得的一些重大進展經常被一些西方媒體所忽視。而「JF12激波風洞」就是在這種環境下研製的,它能夠成為世界上表現最為先進的高超音速氣動試驗設備,被國際同行稱為「高超音速巨龍」,這也證實了中國的航空航天實驗技術已經與世界強國相抗衡。 那麼大家可能會問,風洞究竟是做什麼的呢?事實上!
  • 我國JF-12激波風洞,居世界領先地位
    我國在航空航天領域起步較晚,近年來取得的一些重大進展經常被一些西方媒體所忽視。而「JF12激波風洞」就是在這種環境下研製的,它能夠成為世界上表現最為先進的高超音速氣動試驗設備,被國際同行稱為「高超音速巨龍」,這也證實了中國的航空航天實驗技術已經與世界強國相抗衡。那麼大家可能會問,風洞究竟是做什麼的呢?事實上!
  • 福建物構所鈦-有機四面體研究取得進展
    福建物構所鈦-有機四面體研究取得進展 2017-11-15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健、張磊領導的無機合成化學團隊,致力於鈦氧團簇化學研究,在其結構設計、性能調控和材料應用等方面取得突破進展。在此基礎上,該團隊進一步將研究思路擴展到鈦-有機配位多面體,通過選用含有多個氧配位點的帕莫酸配體,合成一例鈦-有機四面體。
  • 授時中心守時理論與方法研究取得進展
    授時中心守時理論與方法研究取得進展 2018-04-20 國家授時中心 【字體: 中 小】 語音播報   近日
  • 科學網—水分子光化學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水分子光化學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本報訊(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陳志超)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袁開軍和楊學明院士團隊在水分子真空紫外波段光解動力學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工作發表在《物理化學快報》上。
  • 中國研製成功世界唯一的JF12超高音速激波風洞
    這是國際著名激波管技術專家、國際激波研究院創始人高山和喜教授對JF12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激波風洞的讚譽。  「JF12激波風洞從概念、設計、加工、安裝、調試、性能試驗到現場測試,歷時4年。項目組幾多坎坷,幾多艱辛,終於不辱使命,完成任務!」這是中科院力學所高溫氣體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組負責人姜宗林近日在JF12風洞驗收通過後的感慨。
  • 高能所放射性核素分離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學科中心石偉群課題組在超分子固相材料用於放射性陰離子分離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Anion-adaptive crystalline cationic material for 99TcO4- trapping(《陰離子自適應晶態陽離子材料用於高鎝酸根捕獲》)為題於4月4日在線發表在
  • 黃、東海漂浮銅藻的來源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近日,《應用藻類學雜誌》(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 刊出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藻種質庫科研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 量子點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高功率雷射單元技術實驗室在UV-NIR超快雷射誘導磷硼酸鹽玻璃合成CsPbBr3量子點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人員通過摻鋁和熱處理工藝在硼磷酸鹽玻璃中得到具有優異熱穩定和化學穩定性的CsPbBr3量子點,通過超快雷射誘導在玻璃表面和內部析出了鈣鈦礦CsPbBr3量子點,該研究擴大了鈣鈦礦量子點的應用範圍,在構造3D光學器件領域具有應用前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
  • 量子點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高功率雷射單元技術實驗室在UV-NIR超快雷射誘導磷硼酸鹽玻璃合成CsPbBr3量子點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人員通過摻鋁和熱處理工藝在硼磷酸鹽玻璃中得到具有優異熱穩定和化學穩定性的CsPbBr3量子點,通過超快雷射誘導在玻璃表面和內部析出了鈣鈦礦CsPbBr3量子點,該研究擴大了鈣鈦礦量子點的應用範圍,在構造3D光學器件領域具有應用前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
  • 森林生態系統木腐菌研究取得新進展
    森林生態系統木腐菌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 2005/11/4 9:56:00
  • Air Bubble(激波)熱泵:噴射式製冷
    以往對噴射器的研究主要是建立在一維等熵基礎上,其重點是分析工作參數對噴射係數的影響,而未考慮其內部具體流動情況,在指導噴射器結構設計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從噴嘴出來的工作流體不是完全進入混合室,而是部分在吸收室中膨脹,形成大渦(回流區);在噴嘴出口處工作流體的壓力高於引射流體的壓力,超音速氣流在混合室繼續膨脹,速度繼續增加。
  • 三維伊辛模型精確解研究取得新進展
    11月28日,記者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三維伊辛模型領域的最重要進展。  近日,張志東研究員在三維伊辛模型精確解研究方面又取得新的進展。  相關論文《三維伊辛模型的克利福德代數方法》在國際數學刊物《應用克利福德代數研究進展》上發表。
  • 空間中心等發現行星際激波作用下的磁層-地表磁場響應鏈現象
    深入研究磁層-電離層系統對行星際激波的響應過程在空間物理學研究及空間天氣預報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  行星際激波作用於磁層後會壓縮磁層,因而向陽側磁場總是增強,但是在夜側磁層,磁場則既可以表現為增強也可能減弱,即磁場正負響應區並存。
  • 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國輝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合作,在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以共同通訊作者形式在Nature 雜誌上發表全文(Article)。
  • 重慶研究院在脫氮微生物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環境微生物與生態研究中心在高效脫氮微生物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團隊於垃圾滲濾液中,分離篩選出具有對氨氮、亞硝酸鹽和硝酸鹽都有很強降解功能的菌株,將其命名為DN-7菌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