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中心等發現行星際激波作用下的磁層-地表磁場響應鏈現象

2020-11-21 中國科學院

空間中心等發現行星際激波作用下的磁層-地表磁場響應鏈現象

2015-03-13 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

【字體:

語音播報

  行星際激波是在行星際中傳播的一種強間斷,當它作用於磁層後會在地球空間中引發擾動。深入研究磁層-電離層系統對行星際激波的響應過程在空間物理學研究及空間天氣預報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

  行星際激波作用於磁層後會壓縮磁層,因而向陽側磁場總是增強,但是在夜側磁層,磁場則既可以表現為增強也可能減弱,即磁場正負響應區並存。在地表,磁場的響應可分為兩個極性相反的階段:初始脈衝階段(preliminary impulse, PI)及主要脈衝階段(main impulse, MI)。以往的研究中磁層及地表磁場對於行星際擾動的響應是兩個獨立的研究方向,因而人們對二者之間關係的認知尚具有局限性。

  近日,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孫天然、研究員王赤等人與俄羅斯科學家V. A. Pilipenko合作,利用國內自主開發的全球三維磁流體力學(MHD)模擬程序,給出了磁層-地表的磁場響應鏈現象。該研究表明,在行星際激波作用下,夜側磁層磁場的正負響應區交界處是發電機區,為MI階段的一區場向電流供電,進一步驅動電離層電流,最終造成地表磁場的MI響應,從而給出了磁層-地表磁場的因果響應鏈。同時,根據磁層負響應區的演化過程可以預測地表MI由晨昏向子夜側存在響應時間的延遲,該過程可以較好地解釋Russell和Ginskey的地表磁場觀測數據。

  該項研究首次指出,在行星際激波作用下,磁層磁場-電離層電流-地表磁場形成了一個因果響應鏈,對認識太陽風-磁層-電離層耦合過程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地球物理學會(AGU)學術期刊《地球物理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JGR): Space Physics)上。

  文章連結 

   

  磁層-地表磁場響應鏈示意圖。黑色曲線為磁層頂,綠球為地球。紅、藍色區域分別為激波作用下赤道面內磁場的正、負響應區。由負響應區產生的電流用藍色曲線表示,該電流與電離層相連,因而產生電離層電流。電離層電流進一步引起地表磁場的變化,形成磁層-地表磁場響應鏈。 

  行星際激波是在行星際中傳播的一種強間斷,當它作用於磁層後會在地球空間中引發擾動。深入研究磁層-電離層系統對行星際激波的響應過程在空間物理學研究及空間天氣預報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
  行星際激波作用於磁層後會壓縮磁層,因而向陽側磁場總是增強,但是在夜側磁層,磁場則既可以表現為增強也可能減弱,即磁場正負響應區並存。在地表,磁場的響應可分為兩個極性相反的階段:初始脈衝階段(preliminary impulse, PI)及主要脈衝階段(main impulse, MI)。以往的研究中磁層及地表磁場對於行星際擾動的響應是兩個獨立的研究方向,因而人們對二者之間關係的認知尚具有局限性。
  近日,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孫天然、研究員王赤等人與俄羅斯科學家V. A. Pilipenko合作,利用國內自主開發的全球三維磁流體力學(MHD)模擬程序,給出了磁層-地表的磁場響應鏈現象。該研究表明,在行星際激波作用下,夜側磁層磁場的正負響應區交界處是發電機區,為MI階段的一區場向電流供電,進一步驅動電離層電流,最終造成地表磁場的MI響應,從而給出了磁層-地表磁場的因果響應鏈。同時,根據磁層負響應區的演化過程可以預測地表MI由晨昏向子夜側存在響應時間的延遲,該過程可以較好地解釋Russell和Ginskey的地表磁場觀測數據。
  該項研究首次指出,在行星際激波作用下,磁層磁場-電離層電流-地表磁場形成了一個因果響應鏈,對認識太陽風-磁層-電離層耦合過程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地球物理學會(AGU)學術期刊《地球物理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JGR): Space Physics)上。
  文章連結 
   
  磁層-地表磁場響應鏈示意圖。黑色曲線為磁層頂,綠球為地球。紅、藍色區域分別為激波作用下赤道面內磁場的正、負響應區。由負響應區產生的電流用藍色曲線表示,該電流與電離層相連,因而產生電離層電流。電離層電流進一步引起地表磁場的變化,形成磁層-地表磁場響應鏈。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空間中心揭示行星際磁場對磁尾場向電流的控制作用
    近日,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程徵偉、史建魁、M.  太陽風與地球磁層的相互作用是日地空間物理研究中的前沿課題。太陽風/行星際磁場對地球磁層中的擾動變化具有重要控制作用。以往研究表明,地球磁層中的場向電流會受到行星際磁場的調控作用。然而,由於衛星觀測條件限制,其具體物理過程並不十分清晰。
  • 地球磁場—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須環境—第六章 地球磁層
    一、弓形激波行星際空間和星際空間中充滿著完全電離的稀薄等離子體,粒子平均自由程非常大。這些無碰撞的等離子體通常以超聲速運動,形成太陽風和星風。當太陽風和星風遇到存在磁場的行星和恆星的阻擋時,在界面處將形成各種間斷面,如地球的磁頂層和弓激波、太陽系的日球頂層等。
  • 地球磁場—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須環境—第六章 地球磁層
    在這種態勢下,空間物理進入空間天氣學發展新階段,日地空間物理科學與空間技術應用走向結合。空間天氣的研究、建模和預報有了長足進步。特別是在基本物理過程,如太陽風的加熱、加速、磁重聯、粒子加速等研究方面有了重大進展;有關太陽、行星際、磁層、電離層和中高層大氣近20種重要空間天氣建模研究取得進展,並向業務化需求過渡。
  • 空間中心解讀行星際磁場南向期間Kelvin-Helmholtz渦旋
    近日,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空間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燕廣慶等及時追蹤了THEMIS衛星的觀測資料並進行了細緻分析,獲取了行星際磁場南向期間Kelvin-Helmholtz渦旋的難得觀測證據,進一步通過衛星觀測事實證明了在行星際磁場南向期間也可以發生具有規則周期性的Kelvin-Helmholtz渦旋,客觀地打破了Kelvin-Helmholtz渦旋只能在行星際磁場北向條件下發生的傳統觀念
  • 地球磁場—賴以生存的環境—第八章 帶電粒子流作用下的磁場
    主要包括太陽的多波段電磁輻射,太陽物質拋射事件和太陽帶電粒子事件;由此而引起的行星際太陽風暴,磁層亞暴和磁暴,電子通量增強事件,粒子沉降,輻射帶變化,電離層擾動和閃爍,中高層大氣密度和溫度,風速和成分等的擾動以及空間電狀態改變等等;監測現象的空間,時間尺度的變化範圍大。監測現象的局部地域性與全球性。如地磁異常,粒子沉降,電離層異常,地形地貌對高空大氣的成分,狀態的影響。
  • 每日科普|安全探月,地球磁場這把「保護傘」也不靠譜?
    近日,山東大學空間科學團隊聯合國內外科研人員發現了月球暴露於太陽輻射的新模式——月球在滿月期間可能會脫離地球磁場的保護,暴露於高能太陽粒子的輻射風險之中。相關論文刊登在《地球物理研究·空間物理》上。「地球磁尾的搖擺是太陽風和地球磁層相互作用產生的現象。
  • 中科院:揭示行星際磁場條件對磁尾位形影響
    原標題:揭示行星際磁場條件對磁尾位形影響    日前,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利用自主開發的全球磁流體力學磁層模型(PPMLR-MHD),研究了行星際磁場條件對磁尾位形的影響,將為磁層頂位形模型的修正以及太陽風—磁層耦合的其他空間物理問題研究提供啟示。
  • 地球磁場「罩不住」月球?安全探月還需摸清太陽風動向
    近日,山東大學空間科學團隊聯合國內外科研人員發現了月球暴露於太陽輻射的新模式——月球在滿月期間可能會脫離地球磁場的保護,暴露於高能太陽粒子的輻射風險之中。相關論文刊登在《地球物理研究·空間物理》上。 「地球磁尾的搖擺是太陽風和地球磁層相互作用產生的現象。由於這種搖擺影響到月球的空間環境,這項研究將有助於人們了解長時間進行登月作業時,可能面臨著哪些不同的空間天氣。」
  • 地球磁場「罩不住」月球? 安全探月還需摸清太陽風動向
    近日,山東大學空間科學團隊聯合國內外科研人員發現了月球暴露於太陽輻射的新模式——月球在滿月期間可能會脫離地球磁場的保護,暴露於高能太陽粒子的輻射風險之中。相關論文刊登在《地球物理研究·空間物理》上。  「地球磁尾的搖擺是太陽風和地球磁層相互作用產生的現象。由於這種搖擺影響到月球的空間環境,這項研究將有助於人們了解長時間進行登月作業時,可能面臨著哪些不同的空間天氣。」
  • 地球磁場「罩不住」月球?
    近日,山東大學空間科學團隊聯合國內外科研人員發現了月球暴露於太陽輻射的新模式——月球在滿月期間可能會脫離地球磁場的保護,暴露於高能太陽粒子的輻射風險之中。相關論文刊登在《地球物理研究·空間物理》上。「地球磁尾的搖擺是太陽風和地球磁層相互作用產生的現象。
  • 【中國科學報】證實K-H渦旋可發生於行星際磁場南向期間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燕廣慶等人及時追蹤了美國宇航局THEMIS衛星的觀測資料並進行分析,獲取了行星際磁場南向期間開爾文-赫姆霍茲(K-H)渦旋的觀測證據,通過衛星觀測事實證明在行星際磁場南向期間也可以發生具有規則周期性的K-H渦旋,打破了該渦旋只能在行星際磁場北向條件下發生的傳統觀念,並首次在渦旋邊界上觀測到由磁場壓縮引起的感應電場
  • 神秘的地球磁場竟然可以抵抗太陽的侵略?
    從我國古人發明指南針以來,人們就已經知道地球存在著南北極對稱的磁場,幾千年來,人們對這個磁場的存在習以為常,很少有人對此現象的本質做過深入的研究.大約在本世紀50年代末,人們發現地球的磁場讓太陽風"壓"在一個水滴形的區域中,稱之為磁層.地球的巨大磁場從此開始引起許多人的注意.
  • 地質地球所揭示地磁場百年衰減導致磁層收縮
    研究結果發現,按照當前地磁場衰減速度,磁層頂平均每百年向內縮小2000公裡(圖2a)。根據該模型的預測,如果當前地磁場衰減趨勢不變,大約六百年後,地球磁場強度將減弱到古太古代的水平,即使在正常太陽風條件下,向陽測同步軌道30%區域將長期暴露於太陽風中(圖2b)。這些結果表明,地磁場的長期變化將對空間氣候的影響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No.25 土星磁層
    時間:周三(2020年12月23日)下午3:00平臺:騰訊會議 會議ID:582 1418 5131講座嘉賓:賴海容 副教授報告題目:土星磁層我們利用卡西尼的觀測結果,通過數值計算,重構了磁通的回流過程,推進了我們對土星磁層的進一步了解。
  • 天問一號即將到訪火星,對於火星磁場的分布你了解多少?
    但火星卻沒有內稟磁場,不會在自身內部產生較強的磁場,但這不代表著火星沒有磁場,火星的磁場主要是由外部磁場構成,太陽風直接與火星電離層、大氣層相互作用,形成磁層,同時產生弱的舷激波以及其他的磁層現象,是一種受太陽風影響的感應型磁場。
  • 航空迷:航空航天知識科普—夜光雲、散逸層、磁層,魅力自然現象
    航空迷:航空航天知識科普—夜光雲、散逸層、磁層,魅力自然現象上次我們一起分享了地球大氣層有多高(1000公裡)及大氣分層中的對流層和平流層。今天小航就和大家一起學習下大氣中的中間層熱成層散逸層及電離層和磁層。
  • 科學家提出激波再形成證據
    激波是宇宙中一種常見且基本的物理現象。在太陽系中,太陽風暴驅動的激波(CME-driven shock)可產生持久的太陽高能粒子事件和射電暴,行星的舷/弓激波(Bow shock)可改變太陽風粒子和磁場狀態,日球層終止激波(Termination shock)能夠加速新生離子產生異常宇宙射線。
  • 地球磁場—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須環境—第九章 人類和地球磁場
    由此看來,磁層磁場主要包括:1、太陽風及太陽風的形成機制;2、太陽到地球的行星際空間和弓形激波面;3、磁鞘和磁層頂,包括太陽磁場和磁層的磁場交界以及磁層表面電流層;4、地球4萬千米以上磁場,4萬千米的距離是在太陽風作用下而變化的,其中包括「溫暖的等離子鬥篷」、磁尾磁場及相關電流層等;5、兩極的極光橢圓帶和部分電離層,以及相應的地下磁場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