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中心揭示行星際磁場對磁尾場向電流的控制作用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

  近日,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程徵偉、史建魁、M. Dunlop和劉振興首次給出了磁尾等離子體片邊界層(Plasma Sheet Boundary Layers, PSBL)區場向電流與行星際磁場(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 IMF)時鐘角(clock angleφ和錐角(cone angleθ的變化關係。該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地球物理學會(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學術期刊《地球物理快報》(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

  太陽風與地球磁層的相互作用是日地空間物理研究中的前沿課題。太陽風/行星際磁場對地球磁層中的擾動變化具有重要控制作用。以往研究表明,地球磁層中的場向電流會受到行星際磁場的調控作用。然而,由於衛星觀測條件限制,其具體物理過程並不十分清晰。迄今為止,未見有關磁尾等離子體片邊界層區場向電流與行星際磁場時鐘角和錐角關係的確切論述。

  該項研究利用歐空局Cluster星簇計劃四顆衛星的探測數據,通過對20012004711月間1839個磁尾PSBL區場向電流事件進行統計分析,首次揭示了IMF時鐘角和錐角與場電流發生率及密度之間的關係。研究表明,磁尾PSBL區場向電流的發生率會隨IMF時鐘角的增大而增大,並在IMF錐角等於-90º+110º時出現兩個峰值;與其在-180°<φ<0°範圍內的發生率相比,場向電流的發生率在0°<φ<180°的範圍內更高,這表明場向電流更易發生在IMF昏向條件;與其在|φ|< 90°範圍內的發生率相比較,場向電流的發生率在90° < |φ|< 180°的範圍內更高,這表明場向電流更易發生在IMF南向條件下。該項研究還進一步揭示,密度大的場向電流通常出現在60º<|φ|<120º的範圍內,且IMF昏向條件下的密度會更大。

  該項研究對於進一步認識太陽風-磁層-電離層的耦合關係及太陽風能量向磁層傳輸的物理過程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同時,將對進一步認識空間天氣因果鏈關係及其模型建立發揮重要作用。

  原文連結

 圖一:行星際磁場錐角對磁尾場向電流發生率及密度的控制作用

  

  圖二:行星際磁場時鐘角對磁尾場向電流發生率及密度的控制作用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揭示行星際磁場條件對磁尾位形影響
    原標題:揭示行星際磁場條件對磁尾位形影響    日前,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利用自主開發的全球磁流體力學磁層模型(PPMLR-MHD),研究了行星際磁場條件對磁尾位形的影響,將為磁層頂位形模型的修正以及太陽風—磁層耦合的其他空間物理問題研究提供啟示。
  • 空間中心等發現行星際激波作用下的磁層-地表磁場響應鏈現象
    空間中心等發現行星際激波作用下的磁層-地表磁場響應鏈現象 2015-03-13 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 深入研究磁層-電離層系統對行星際激波的響應過程在空間物理學研究及空間天氣預報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  行星際激波作用於磁層後會壓縮磁層,因而向陽側磁場總是增強,但是在夜側磁層,磁場則既可以表現為增強也可能減弱,即磁場正負響應區並存。
  • 空間中心解讀行星際磁場南向期間Kelvin-Helmholtz渦旋
    近日,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空間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燕廣慶等及時追蹤了THEMIS衛星的觀測資料並進行了細緻分析,獲取了行星際磁場南向期間Kelvin-Helmholtz渦旋的難得觀測證據,進一步通過衛星觀測事實證明了在行星際磁場南向期間也可以發生具有規則周期性的Kelvin-Helmholtz渦旋,客觀地打破了Kelvin-Helmholtz渦旋只能在行星際磁場北向條件下發生的傳統觀念
  • 地球磁場—賴以生存的環境—第八章 帶電粒子流作用下的磁場
    (2)監測的對象和參數多,空間天氣監測的主要對象包括:太陽活動、多波段電磁輻射增強輸出、日冕物質拋射事件和太陽質子事件、行星際太陽風擾動、行星際磁場方向變化、磁層亞暴和磁暴、粒子沉降、輻射帶變化、電離層擾動和閃爍、中高層大氣密度和溫度、風速和成分等的擾動以及空間電狀態改變等等。
  • 地球磁場—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須環境—第六章 地球磁層
    為了說明磁場在有些情形會互相連結起來,並產生重大的影響,首先討論兩磁場真空迭加情況:一個是偶極子場(地磁場)一個是均勻場(行星際磁場)兩者迭加,結果是當行星際磁場北向時,磁層磁力線時閉合的,有一個邊界將兩者分開。而當行星際磁場南向時,磁層磁力線是開放的並在磁場為零的地方形成兩個χ型中性點。
  • 地球磁場—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須環境—第六章 地球磁層
    為了說明磁場在有些情形會互相連結起來,並產生重大的影響,首先討論兩磁場真空迭加情況:一個是偶極子場(地磁場)一個是均勻場(行星際磁場)兩者迭加,結果是當行星際磁場北向時,磁層磁力線時閉合的,有一個邊界將兩者分開。而當行星際磁場南向時,磁層磁力線是開放的並在磁場為零的地方形成兩個χ型中性點。
  • 地球磁場—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須環境—第七章 電與磁
    電流磁效應的發現揭示了電與磁的內在聯繫,為電與磁的研究方向帶來了一次飛躍。法拉第通過實驗揭示了空間媒質的重要作用,認為在空間媒質中充滿了電力線,即通過場來傳遞,但媒遞作用學說缺乏數學基礎,不易為人接受。麥克斯韋不相信電磁相互作用超距的觀點,嘗試以數學形式來表達法拉第的思想。
  • 地球磁場—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須環境—第九章 人類和地球磁場
    由此看來,磁層磁場主要包括:1、太陽風及太陽風的形成機制;2、太陽到地球的行星際空間和弓形激波面;3、磁鞘和磁層頂,包括太陽磁場和磁層的磁場交界以及磁層表面電流層;4、地球4萬千米以上磁場,4萬千米的距離是在太陽風作用下而變化的,其中包括「溫暖的等離子鬥篷」、磁尾磁場及相關電流層等;5、兩極的極光橢圓帶和部分電離層,以及相應的地下磁場部分
  • 中高考物理複習專題——磁場、電流的磁場和磁現象的本質
    我們知道磁體周圍是存在磁場的。除了磁體周圍有磁場,還有什麼物體有磁場呢?通過奧斯特實驗我們知道。通電導體周圍存在磁場,也就是說電流的周圍是有磁場的。一、磁場1、磁場的基本性質磁場的基本性質就是對放入其中的磁體產生磁力的作用。磁極間的相互作用就是通過磁場發生的。磁場是有方向的,磁場中某一點的磁場方向是確定的。
  • 【高中物理】磁場二、磁場對電流的作用
    如圖所示,電流I1//I2,如I1在I2處磁場的磁感應強度為B,則I1對I2的安培力F=BI2L,方向向左,同理I2對I1,安培力向右,即同向電流相吸,異向電流相斥.②根據力的相互作用原理,如果是磁體對通電導體有力的作用,則通電導體對磁體有反作用力.兩根通電導線間的磁場力也遵循牛頓第三定律.
  • 地質地球所在水星磁尾磁場的振蕩研究中取得進展---中國科學院
    前人大量的研究表明,地球磁尾中的磁場常處于振蕩狀態,振蕩是由於磁尾電流片的上下「拍動」而形成,波幅能達2-3個地球半徑,周期約為10分鐘,在午夜中心處激發向晨昏兩側傳播。最近的研究表明,金星或火星的感應磁尾也存在磁尾磁場的振蕩現象,並且發現振蕩源應在晨昏兩側附近,而非地球磁尾那樣在午夜中心。  金星、地球以及火星磁尾普遍存在磁場振蕩的現象,表明太陽風能量能夠以大尺度磁場波動的形式在行星空間環境中進行釋放和傳播(圖1)。是何種機制觸發了磁尾磁場振蕩?
  • 磁星的磁場是中子星的100倍,它是如何形成的?現在終於有了解釋
    圖1:新生中子星內對流區磁場線的三維圖。向內(向外)流動由藍色(紅色)表示。左:在幾毫秒的快速旋轉期間發現了強磁場發電機,偶極子分量達到1015G。右:對於較慢的旋轉,磁場強度降低了十倍。磁星:它們是什麼?磁星是緻密的天體,其質量為一到兩個太陽質量,半徑約為12公裡。其中,磁星的特徵是x射線和伽瑪射線的爆發。這些強輻射爆發的能量可能與超強磁場有關。因此,由於增強的磁製動作用,磁星應該比其他中子星旋轉得更快,對它們旋轉周期演化的測量證實了這一假設。
  • 每日科普|安全探月,地球磁場這把「保護傘」也不靠譜?
    當月球公轉到遠離太陽的一側時,地球磁場會對其產生一定的保護作用。有研究顯示,地球磁場在夜晚面可以被拉得很長,形成磁尾,從而偏轉太陽風中的高能粒子,給月球罩上「保護罩」。也就是說,在月球公轉周期的四分之三時間裡,太陽風中的質子、電子等會直達月球表面,猶如「暴風驟雨」襲擊月表;在剩餘的四分之一時間裡,月球會進入地球的磁保護傘——磁層中。
  • 中國大型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在合肥開始總裝
    不過觀察者網查詢發現,合肥工業大學2014年的一篇論文(作者王浩,導師宋雲濤、王松可)指出:反向場實驗揭示了許多不同於託卡馬克物理的有趣現象,有的與空間和天體等離子體有密切聯繫,如可能的發電機機制問題。但從實現聚變的角度看,反向場的進展不理想。達到的等離子體參數很低,密度也不高,比壓只有較小的提高(與託卡馬克相比),而能量約束時間僅達毫秒量級。
  • 地球磁場「罩不住」月球?安全探月還需摸清太陽風動向
    近日,山東大學空間科學團隊聯合國內外科研人員發現了月球暴露於太陽輻射的新模式——月球在滿月期間可能會脫離地球磁場的保護,暴露於高能太陽粒子的輻射風險之中。相關論文刊登在《地球物理研究·空間物理》上。 「地球磁尾的搖擺是太陽風和地球磁層相互作用產生的現象。由於這種搖擺影響到月球的空間環境,這項研究將有助於人們了解長時間進行登月作業時,可能面臨著哪些不同的空間天氣。」
  • 既然磁可以生電,為何不用地球自身磁場來發電?
    磁場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傳遞實物間磁力作用的場,而我們的地球就是被磁場包圍著。當然,包圍著地球的這個磁場也是看不見也摸不著的,不過在漫長的時光中,磁場始終保護著地球上的生物們。我們知道法拉第電磁感應定理提到:磁可以生電。
  • 地球磁場「罩不住」月球? 安全探月還需摸清太陽風動向
    太陽風導致「保護傘」搖擺  2012年3月8日,一道行星際激波襲向月球,阿爾忒彌斯月球軌道探測器正在附近運行,它裝載的磁強計探測到空間中衛星所在位置的等離子體速度以及磁場的大小和方向,並將數據傳回地球。
  • 高場核磁共振技術幫助揭示趨磁細菌生物礦化機制之謎
    該工作對於揭示生物礦化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自然界中許多動物能利用地磁場導航,如鴿子、海龜、蜥蜴等都發展出獨特的磁導航機制長途遷徙,而原核生物中的趨磁細菌(Magnetotactic bacteria)也能夠響應地磁場定向遊弋。
  • 地球磁場「罩不住」月球?
    近日,山東大學空間科學團隊聯合國內外科研人員發現了月球暴露於太陽輻射的新模式——月球在滿月期間可能會脫離地球磁場的保護,暴露於高能太陽粒子的輻射風險之中。相關論文刊登在《地球物理研究·空間物理》上。「地球磁尾的搖擺是太陽風和地球磁層相互作用產生的現象。
  • APJL:太陽風反射粒子對近月表磁場擾動的影響
    不同於地球,月球沒有明顯大氣和全球性的強磁場,因此,超聲速的太陽風會直接轟擊月球表面,月球向陽面吸收太陽風粒子,太陽風所攜帶的行星際磁場則穿越月球,在月球背面形成等離子體空腔,即月球尾跡(圖1)。由此形成的抗磁電流,會在月球後方產生全球性的磁場擾動:增強尾跡中心的磁場並減弱尾跡四周的磁場。除了尾跡這種全球性擾動之外,月球表面還有許多區域性的磁場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