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場核磁共振技術幫助揭示趨磁細菌生物礦化機制之謎

2020-12-08 中國科學院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王俊峰課題組與智能機械研究所副研究員羅濤合作,在趨磁細菌內磁小體蛋白Mms6調控磁性納米材料形成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材料科學雜誌《材料化學雜誌B》(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2017, 5, 2888--2895)上。該工作對於揭示生物礦化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自然界中許多動物能利用地磁場導航,如鴿子、海龜、蜥蜴等都發展出獨特的磁導航機制長途遷徙,而原核生物中的趨磁細菌(Magnetotactic bacteria)也能夠響應地磁場定向遊弋。趨磁細菌具有鞭毛和獨特的細胞內結構——磁小體(magnetosome):鏈狀排布的磁小體作為細菌的「生物羅盤」,可以在地磁場或人工磁場中定向排列,結合鞭毛的動力系統使趨磁細菌可以感受磁場而移動。

  每個磁小體單元都由納米尺寸的磁鐵礦顆粒和外面包裹的磁小體膜構成。磁小體粒徑分布約在40-50nm,具有高度均一性,相比目前工業生產的磁性納米材料,磁小體在磁性能、生物兼容性、穩定性、聲學性質、磁熱效等指標上具有明顯的優勢。趨磁細菌從周圍環境中選擇性吸取鐵元素,在嚴格的生物礦化機制調控下合成四氧化三鐵納米顆粒,並組裝成功能化的磁小體。其中趨磁細菌中mms6基因表達的Mms6蛋白在調控磁小體晶體形貌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成熟的Mms6在N端有一個疏水區域,預測其為膜結合區;C端有一個高酸性的結構域,推測是Mms6與鐵離子結合的區域,參與磁小體晶體的形成。前期大量實驗證明Mms6在體外和體內都具有直接的調控晶體形成的作用。然而Mms6和磁小體晶體的作用細節以及Mms6與生物膜的關係一直未得到詳細闡述。

  近年來,王俊峰課題組基於前期膜蛋白工作基礎對Mms6蛋白進行了系列的研究,利用NMR技術,首次對Mms6及Mms6 C末端的結構構象進行了表徵,特別是對蛋白與納米晶體界面之間相互作用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實驗結果說明:在水溶液環境中,Mms6會自組裝形成蛋白微球(protein micelle),當加入磁小體時,Mms6蛋白C末端DEEVE區具有明顯的化學位移擾動,說明DEEVE直接參與了與磁小體晶面的作用,具有晶面識別的功能。同時Mms6的N端疏水區域對於Mms6蛋白在磁小體膜上的組裝排布具有重要作用,這種通過N端的疏水排布使C末端的DEEVE結構域形成正確的取向和空間排布,實現對晶面的識別,達到調控磁小體晶體的功能。

  此項工作主要以NMR技術為主並結合一系列生物物理方法,揭示了趨磁細菌磁小體膜蛋白Mms6與磁小體納米晶體的作用識別機制。這些研究結果將為深入認識生物礦化的分子機制,為開發新型納米材料及應用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強磁場中心博士研究生馬坤和趙宏鑫共同作為文章的第一作者,強磁場中心研究員王俊峰、戴晗和智能所副研究員羅濤作為共同通訊作者。該課題依託國家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完成,項目實施過程中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以及科技部項目的支持。

  文章連結

 

該研究工作被選為封面文章

 

  趨磁Mms6蛋白與磁小體晶體相互作用。a).磁小體晶體電鏡圖;b).Mms6與磁小體晶體相互作用核磁光譜;c).Mms6與磁小體晶體相互作用模式圖

相關焦點

  • 第二屆趨磁細菌與生物礦化國際研討會在京召開
    理解地球生物圈與其他圈層的相互作用是地球系統科學的重要研究內容。生物礦化作用研究對理解地球無機-有機過程及其作用機理,以及開發新型生物納米材料至關重要。趨磁細菌磁小體是生物控制礦化的典範,已成為研究生物礦化過程和機制、生物感知地磁場機理、早期地球或地外生命等重大科學問題的焦點。趨磁細菌還在元素地球化學循環、沉積剩磁、古環境重建和現代生物醫學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 中科院趨磁細菌生物控制礦化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其中,在體內礦化合成鐵磁性礦物磁小體的趨磁細菌是一類重要的鐵細菌功能群,它已成為地質微生物學和生物礦化作用研究的模式微生物。然而,由於自然界絕大多數趨磁細菌尚不能在實驗室進行純培養,因此人們對環境中趨磁細菌的磁小體礦化機制及其生態功能,尤其是它們對鐵元素循環的貢獻等還缺乏深入認識。
  •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趨磁細菌複雜磁性機制
    趨磁細菌(magnetotactic bacteria)是生物控制礦化研究的典範和古地磁學研究的新生長點,它們能夠在細胞內合成有生物膜包被的、納米尺寸、單磁疇磁鐵礦晶體顆粒,也稱為磁小體(magnetosome)。
  •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趨磁細菌生物與礦物多樣性鑑定及其...
    40多年來,來自英、德、日、巴西和中國等來自生命、地球、海洋、物理和材料科學等不同領域的科學家陸續加入到趨磁細菌的研究行列,重點在趨磁細菌的生態分布和種類多樣性、磁小體生物礦化過程及其分子機制、磁小體化石識別及古地磁學應用、以及磁小體生物仿生和納米醫學應用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
  •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趨磁細菌生物與礦物多樣性鑑定及其相關性研究
    40多年來,來自英、德、日、巴西和中國等來自生命、地球、海洋、物理和材料科學等不同領域的科學家陸續加入到趨磁細菌的研究行列,重點在趨磁細菌的生態分布和種類多樣性、磁小體生物礦化過程及其分子機制、磁小體化石識別及古地磁學應用、以及磁小體生物仿生和納米醫學應用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
  • 研究發現細菌胞內生物礦化可形成磁性納米化石
    經過多年的研究,生命科學、地球科學和材料科學等領域的學者在趨磁細菌的生態分布和種類多樣性、磁小體生物礦化過程及其分子機制、磁小體化石識別及古地磁學應用、磁小體生物仿生和納米醫學應用等方面開展研究。磁小體合成的大致路徑和多個相關基因及其功能已被明確,諸多巖石磁學、礦物學和晶體學參數已被提出,用來識別磁小體化石。
  • 科學網—微生物礦化和感磁運動起源於太古代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微生物礦化和感磁運動起源於太古代   本報訊(記者馮麗妃 通訊員周舟)近日,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研究人員與國內外科學家合作,利用譜系年代學分析方法,揭示趨磁細菌起源於距今30億年前的中太古代,早於地球大氧化事件,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既能感應磁場又能進行礦化的生物類群。
  • JGR Biogeosciences: 細菌利用地磁場上下穿梭驅動有氧-無氧界面...
    磁小體多呈鏈狀排列,作為細胞的小磁針,可以感知地磁場,使其沿磁力線方向遊泳,從而迅速找到最適合生存的微環境,即水體中「有氧-無氧界面(OAI)」。學界把這種行為稱作「趨磁性」或「磁輔助-趨化性」。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趨磁細菌被作為理想的模式系統,被廣泛用來研究生物地磁響應行為及其分子機制。
  • ...細菌利用地磁場上下穿梭驅動有氧-無氧界面物質和能量循環
    磁小體多呈鏈狀排列,作為細胞的小磁針,可以感知地磁場,使其沿磁力線方向遊泳,從而迅速找到最適合生存的微環境,即水體中「有氧-無氧界面(OAI)」。學界把這種行為稱作「趨磁性」或「磁輔助-趨化性」。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趨磁細菌被作為理想的模式系統,被廣泛用來研究生物地磁響應行為及其分子機制。
  • 綜述:感磁微生物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
    在漫長的演化中,許多生物擁有了感應地磁場,並利用地磁場進行定向和導航的能力。然而,關於生物感磁行為的起源和演化,我們還知之甚少。 趨磁細菌起源於中太古代,以之為代表的感磁微生物很可能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感磁生物。趨磁細菌可以合成納米級、鏈狀排列的鐵磁性顆粒(稱為磁小體),磁小體作為「感磁器官」,使該類微生物具有在地磁場中定向運動的能力。
  • 新型趨磁細菌能合成磁鐵礦和硫復鐵礦
    據美國科學促進會網站12月27日報導,最近,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UNLV)和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等機構組成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美國死亡谷國家公園邊緣的「惡水盆地」發現了一種新型趨磁細菌
  • 第七屆全國低場核磁共振技術與應用研討會在京召開
    在分子成像領域,螢光成像技術因為其超高的靈敏度而被廣泛的研究,但是其自身還存在一些局限,如螢光信號不穩定(自發螢光、漂白)等,而能追蹤動物體內細胞的磁共振成像技術顯得格外重要。目前磁納米顆粒作為示蹤劑、造影劑在磁共振成像中得到廣泛的使用,已經有單細胞研究的相關報導。但是由於內在靈敏度問題,磁共振成像往往需要外界強磁場的幫助。
  • ...等發現細菌利用地磁場上下穿梭驅動有氧-無氧界面物質和能量循環
    為研究趨磁大桿菌 「趨磁性、生物礦化、生理代謝」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磁場與生物圈演化學科組研究團隊聯合加拿大同步輻射光源實驗室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合作者,綜合利用透射電子顯微學、同步輻射和單細胞宏基因組學技術對發現自天津於橋水庫的趨磁大桿菌開展深入研究。
  • 地質地球所等發現細菌利用地磁場上下穿梭驅動有氧-無氧界面物質和...
    為研究趨磁大桿菌 「趨磁性、生物礦化、生理代謝」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磁場與生物圈演化學科組研究團隊聯合加拿大同步輻射光源實驗室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合作者,綜合利用透射電子顯微學、同步輻射和單細胞宏基因組學技術對發現自天津於橋水庫的趨磁大桿菌開展深入研究。
  • 研究推測細菌能幫助動物感知地球磁場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已經意識到蜜蜂、鳥類、鯨魚和鰻魚等一些生物都有感知地球磁場的能力。這種奇特的感覺被稱為磁感,但支撐這種奇特感覺的確切機制還沒有得到確鑿的解釋。在過去的幾年裡,有人提出了一種關於磁感的新假說,被稱為 "共生磁感假說"。這一觀點認為,趨磁細菌是某些動物磁感背後的根本解釋。趨磁細菌是一類特殊的細菌,已知它們會利用被稱為磁體的特殊細胞內細胞器與磁場對準。
  • 不同的物種使用相同的機制進行生物礦化
    製作這些材料的配方是大自然的秘密之一,但是強大的新型分析工具和顯微鏡已經幫助科學家們揭開了生物礦化的許多謎團,在納米尺度上精確地展示了一大批動物是如何使用完全相同的機制和起始化學物質來製造出它們賴以生存的生物材料結構的。
  • 研究揭示出一類新的細菌轉錄調控因子的結構功能機制
    已有的研究表明這些SigI/RsgI因子負責纖維小體的調控表達,但其結構與功能機制仍未闡明。最近,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代謝物組學研究組研究員馮銀剛帶領科研人員在熱纖梭菌的纖維小體調控因子SigI/RsgI的結構功能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
  • 北大謝燦課題組發現磁感應蛋白:或揭開「第六感」之謎
    【導讀】2015年11月16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謝燦課題組在Nature Materials雜誌在線發表論文,首次報導了一個全新的磁受體蛋白(MagR),該突破性進展或將揭開被稱為生物「第六感」的磁覺之謎,並推動整個生物磁感受能力研究領域的發展。
  • 聚焦磁共振新技術新應用 ——第二屆磁共振網絡會議(iCMR 2018)召開
    值得一提的是,核磁共振還是一個和諾貝爾獎特別「有緣」的技術,據悉,自1944年起,先後有19位科學家因核磁共振榮獲諾貝爾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技術的發展潛力。  為了更全面的展現磁共振技術的新進展,iCMR 2018特別分設了核磁新技術、新方法,磁共振技術在生物與醫藥領域的應用,磁共振技術在化學與材料科學領域的應用,低場核磁技術共4個主題專場。
  • 自然科學基金會:我國學者在生物礦化機制方面的
    該研究揭示了牙、骨等硬組織礦化的新機制,為牙、骨等硬組織的發育與再生提供了新的思路。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醫學院牛麗娜副教授和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桑恩吉(Sang Eun Jee)博士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鄭智明、陳吉華及蔣勝孫教授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生物礦化是牙、骨等硬組織特有的發育過程,在天然骨組織的形成過程中,非膠原蛋白調控著整個礦化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