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趨磁細菌能合成磁鐵礦和硫復鐵礦

2020-12-04 科學網

 

據美國科學促進會網站12月27日報導,最近,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UNLV)和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等機構組成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美國死亡谷國家公園邊緣的「惡水盆地」發現了一種新型趨磁細菌,新細菌用硫酸鹽化合物呼吸,不僅能產生磁鐵礦物結晶,還能產生硫復鐵礦物結晶,在生物技術和納米技術方面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相關論文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惡水盆地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和內華達州交界的死亡谷國家公園邊緣,研究人員每天採集此地的水樣,尋找具有不同磁性的微生物。他們把發現的新細菌稱為BW-1,在拍攝的視頻中,BW-1細菌正沿著磁場方向遊動。趨磁細菌是一種單細胞微生物,幾乎所有水體中都有。由於這種細菌產生的磁鐵礦或硫復鐵礦形成了納米結晶,它們會朝向磁場並沿著磁場方向運動,就像一個會遊泳的微型指南針。這種磁性結晶讓細菌及其內部結晶磁小體在藥物遞送及醫療成像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經過分離培養和DNA分析,研究人員發現BW-1細菌有兩套磁小體基因,這是和其他趨磁細菌不同的地方,其他趨磁細菌只有一套磁小體基因,只能產生一種礦物質。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的丹尼斯·貝茲林斯基解釋說,這一發現表明,BW-1能產生磁鐵礦和硫復鐵礦可能是分別受這兩套基因控制,代表了一種新的、前所未知的硫酸鹽還原菌群,它們用硫酸鹽化合物來「呼吸」,而絕大多數的有機生物都是用氧氣來呼吸。這對於大量生產兩種礦物中的任一種非常重要。

 

「硫復鐵礦是一種硫化鐵,由於它在物理性質和磁性方面和氧化鐵形成的磁鐵礦略有不同,因而在某些應用上優於磁鐵礦。」貝茲林斯基說,目前實驗室只能培養出多種產生磁鐵礦結晶的細菌,而這是首次發現能產生硫復鐵礦的菌種。「此前,科學家從未分離出能產生硫復鐵礦的細菌,也沒有對它們的結晶進行過生物醫學及其他方面的應用測試。」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地球科學分部項目主管恩瑞奇塔·巴瑞亞表示,該發現的重要意義在於這種細菌含有特殊的基因,能合成磁鐵礦和硫復鐵礦,且它們磁小體的成分會隨著環境中化學成分的變化而不同。(來源:科技日報 常麗君)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中科院趨磁細菌生物控制礦化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其中,在體內礦化合成鐵磁性礦物磁小體的趨磁細菌是一類重要的鐵細菌功能群,它已成為地質微生物學和生物礦化作用研究的模式微生物。然而,由於自然界絕大多數趨磁細菌尚不能在實驗室進行純培養,因此人們對環境中趨磁細菌的磁小體礦化機制及其生態功能,尤其是它們對鐵元素循環的貢獻等還缺乏深入認識。
  •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趨磁細菌複雜磁性機制
    趨磁細菌(magnetotactic bacteria)是生物控制礦化研究的典範和古地磁學研究的新生長點,它們能夠在細胞內合成有生物膜包被的、納米尺寸、單磁疇磁鐵礦晶體顆粒,也稱為磁小體(magnetosome)。
  •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趨磁細菌生物與礦物多樣性鑑定及其...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磁場與生物圈演化學科組研究團隊聯合國內外多個單位科研人員,利用「螢光-電子顯微鏡聯用」新技術(FISH-SEM和FISH-TEM),對自然環境中一類「既能利用地磁場定向遊泳,又能在細胞內礦化合成納米級磁鐵礦(Fe3O4)磁小體」的原核微生物——趨磁細菌,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生物和礦物多樣性鑑定,從單細胞水平上鑑定了20種新型的趨磁球菌。
  •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趨磁細菌生物與礦物多樣性鑑定及其相關性研究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磁場與生物圈演化學科組研究團隊聯合國內外多個單位科研人員,利用「螢光-電子顯微鏡聯用」新技術(FISH-SEM和FISH-TEM),對自然環境中一類「既能利用地磁場定向遊泳,又能在細胞內礦化合成納米級磁鐵礦(Fe3O4)磁小體」的原核微生物——趨磁細菌,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生物和礦物多樣性鑑定,從單細胞水平上鑑定了
  • 高場核磁共振技術幫助揭示趨磁細菌生物礦化機制之謎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王俊峰課題組與智能機械研究所副研究員羅濤合作,在趨磁細菌內磁小體蛋白Mms6調控磁性納米材料形成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材料科學雜誌《材料化學雜誌B》(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2017, 5, 2888--2895)上。
  • Science:一種新的吃硫細菌能產生2種磁體
    報導內容, "一組新的硫酸鹽還原菌中的一種可培養的產膠黃鐵礦趨磁細菌"描述了在實驗室中培養這種細菌的第一次成功嘗試,為了解這種細菌如何工作開闢了門路,並潛在的利用它的工具為工業和環境清理服務。在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大學的微生物學家Dennis Bazylinski的領導下,該團隊包括Ames實驗室的科學家Tanya Prozorov,對這種培養細菌的特性進行了研究。
  • 第二屆趨磁細菌與生物礦化國際研討會在京召開
    生物礦化作用研究對理解地球無機-有機過程及其作用機理,以及開發新型生物納米材料至關重要。趨磁細菌磁小體是生物控制礦化的典範,已成為研究生物礦化過程和機制、生物感知地磁場機理、早期地球或地外生命等重大科學問題的焦點。趨磁細菌還在元素地球化學循環、沉積剩磁、古環境重建和現代生物醫學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 研究發現細菌胞內生物礦化可形成磁性納米化石
    1975年,一位美國微生物學博士在研究海底汙泥中螺旋菌時,意外發現這一類能夠沿外加磁場遊泳,在細胞內合成鏈狀排列的納米級四氧化三鐵晶體顆粒的微生物,將其命名為趨磁細菌,引發科學家關注,拉開趨磁細菌研究序幕。
  • ...細菌利用地磁場上下穿梭驅動有氧-無氧界面物質和能量循環
    大量的觀測發現,除了在細胞內礦化合成磁鐵礦(Fe3O4)或膠黃鐵礦(Fe3S4)顆粒外,很多趨磁細菌還可以在細胞內合成硫、多聚偏磷酸、脂質體、甚至碳酸鈣等顆粒,指示趨磁細菌具有C、N、P、S和Fe等元素多樣化的代謝潛能,及其在推動這些元素的地球化學循環中的潛在貢獻。
  • 石墨二炔@Janus磁鐵礦用於光催化固氮
    石墨二炔@Janus磁鐵礦用於光催化固氮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9 13:28:45 石墨二炔@Janus磁鐵礦用於光催化固氮,這一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Yuliang
  • JGR Biogeosciences: 細菌利用地磁場上下穿梭驅動有氧-無氧界面...
    大量的觀測發現,除了在細胞內礦化合成磁鐵礦(Fe3O4)或膠黃鐵礦(Fe3S4)顆粒外,很多趨磁細菌還可以在細胞內合成硫、多聚偏磷酸、脂質體、甚至碳酸鈣等顆粒,指示趨磁細菌具有C、N、P、S和Fe等元素多樣化的代謝潛能,及其在推動這些元素的地球化學循環中的潛在貢獻。
  • ...等發現細菌利用地磁場上下穿梭驅動有氧-無氧界面物質和能量循環
    趨磁細菌能在細胞內合成納米磁性晶體顆粒(也被稱為磁小體,化學成分為磁鐵礦(Fe3O4)或膠黃鐵礦(Fe3S4)),磁小體多呈鏈狀排列,作為細胞的小磁針,可感知地磁場,並使其沿磁力線方向遊泳,從而迅速找到適合生存的微環境,即水體中「有氧-無氧界面(OAI)」,這種行為稱作「趨磁性」或「磁輔助-趨化性」。
  • 地質地球所等發現細菌利用地磁場上下穿梭驅動有氧-無氧界面物質和...
    趨磁細菌能在細胞內合成納米磁性晶體顆粒(也被稱為磁小體,化學成分為磁鐵礦(Fe3O4)或膠黃鐵礦(Fe3S4)),磁小體多呈鏈狀排列,作為細胞的小磁針,可感知地磁場,並使其沿磁力線方向遊泳,從而迅速找到適合生存的微環境,即水體中「有氧-無氧界面(OAI)」,這種行為稱作「趨磁性」或「磁輔助-趨化性」。
  • 科學家在遠古趨磁細菌化石中發現超新星殘骸
    目前科學家在太平洋海底遠古趨磁細菌中發現超新星爆炸的殘骸物質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2004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超新星噴射物質沉積在太平洋深海錳鐵地殼層,他們使用鐵-60放射性同位素探測法,發現此次超新星爆炸大約發生在
  • 磁鐵礦主要分類
    各種含鐵礦物按其礦物組成,主要可分為4大類:磁鐵礦、赤鐵礦、褐鐵礦和菱鐵礦。由於它們的化學成分、結晶構造以及生成的地質條件不同,因此各種鐵礦石具有不同的外部形態和物理特性。 (1)磁鐵礦主要含鐵礦物為磁鐵礦,其化學式為Fe3O4,其中FeO=31%,Fe2O3=69%,理論含鐵量為72.4%。
  • 典型礦區——四川攀枝花釩鈦磁鐵礦
    其巖漿液體分異和結晶分異的韻律層發育,巖體層狀構造清楚,出露厚度700--2500m。自上而下可劃分為5個巖帶(含礦層),9個含礦帶: 淺色細粒角閃輝長巖帶,厚度500~1500m,無工業礦體。    上部含礦層,為層狀中粒輝長巖帶,有Ⅰ、Ⅱ兩個礦帶,厚度10~120m,含礦率為26%。
  • 紅星專家解析難選磁赤鐵礦尾礦處理方法
    磁鐵礦石比較常見的一種礦石,磁赤鐵礦是磁鐵礦的一種,因礦石風化嚴重,致使選礦過程中含泥量大,選出的鐵品位在35%~45%之間,大量尾礦被棄置,導致資源的大量浪費。紅星機器針對難選磁赤鐵礦尾礦進行了處理方法研究,最大限度的提高磁赤鐵礦尾礦的回收率。
  • 第一章 鐵礦勘探
    第一章  鐵礦勘探  攀枝花鐵礦發現於20世紀30年代。地質工作可以分為新中國成立以前早期地質調查和新中國成立後的詳細地質勘探兩個階段。  第一節  早期調查  攀枝花鐵礦已知的最早記載,見於1912年出版的《鹽邊廳鄉土志》,其中寫道:「磁石(磁鐵礦),亦名戲(吸)石,產白水江(即今金沙江)邊,能戲(吸)金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