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R Biogeosciences: 細菌利用地磁場上下穿梭驅動有氧-無氧界面...

2021-01-10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科學團隊成員聯合國內外多個單位科研人員,發現趨磁細菌可能是一類重要的微生物功能群,在地球水生環境的物質和能量循環中起重要作用。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GR-Biogeosciences上,並被選為亮點文章(Research Spotlight)在Eos上報導。本文為文章第一作者李金華研究員撰寫的關於該研究的詳細內容 。

地球有磁場和生命。地磁場起源於地球內部,伸向高空,像一把傘,保護地球生命和環境免受太陽風的侵襲。在與地磁場的長期協同演化過程中,很多生物(包括微生物和動物)都產生了感知地磁場的能力。比如,信鴿、知更鳥、大馬哈魚、海龜、蜜蜂等高等動物能利用地磁場的導向作用,進行長距離的遷徙或洄遊等。

趨磁細菌是一類能在細胞內合成納米磁性晶體顆粒(也被稱為磁小體,化學成分為Fe3O4或Fe3S4)的原核生物。磁小體多呈鏈狀排列,作為細胞的小磁針,可以感知地磁場,使其沿磁力線方向遊泳,從而迅速找到最適合生存的微環境,即水體中「有氧-無氧界面(OAI)」。學界把這種行為稱作「趨磁性」或「磁輔助-趨化性」。

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趨磁細菌被作為理想的模式系統,被廣泛用來研究生物地磁響應行為及其分子機制。長期以來,「趨磁性」或「磁輔助-趨化性」被認為是趨磁細菌受到地磁場的扭力作用,而被地磁場定向後,在鞭毛的推動下,向上或向下遊動到水體中的OAI界面附近。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科學團隊成員聯合國內外多個單位科研人員,發現趨磁細菌利用地磁場的定向作用,在OAI中上下穿梭,從而將OAI上部有氧或微氧與其下部的厭氧環境聯動起來,進而驅動碳、氮、硫和鐵等在地球水生環境的無氧與有氧環境中的元素循環。研究結果表明趨磁細菌可能是一類重要的微生物功能群,在地球水生環境的物質和能量循環中起重要作用。同時,該研究還提出了一種「細菌利用地磁場在水體有氧-無氧界面上下穿梭驅動微生物硫循環」的新機制。

這幅卡通圖展示了趨磁細菌利用地磁場的定向作用,在水體中向上向下來回穿梭,不僅將不同類型化學物質上下運輸,還將其在OAI上部的有氧代謝過程(硫氧化和硝酸鹽吸收等)與OAI下部的厭氧代謝過程(硫酸鹽還原、硫的部分還原及沉積和硝酸鹽還原等)聯動起來,從而促進細胞的生長和磁小體的生物礦化。

圖文設計:鄭越/李金華

有氧-無氧界面(OAI)是地球上有氧與無氧環境之間的過渡帶。在地球的水生環境中(如海洋、湖泊、沼澤和河流),OAI主要存在於沉積物表層或者具有化學梯度分層的水體中。氧氣(O2)與硫化氫(H2S)的反向化學梯度變化是水生環境OAI的最重要特徵。一般來講,從上向下,氧氣濃度逐漸降低;而從下向上,硫化氫濃度逐漸遞減;中間通常還存在一個二者濃度極低或者都缺失的地帶,其厚度變化很大,從幾釐米到幾十米都存在。

OAI在自然界硫循環中作用巨大。通常而言,OAI下部無氧環境中的硫化氫,需要被帶到OAI上部的有氧環境下,才能被徹底氧化成硫酸鹽。前人研究發現,微生物演化出多種策略,充當硫物質的「轉運使者」或硫氧化-還原反應的電子「傳遞體」,並從中獲得能量,供自己生長。比如,電纜細菌以頭尾相接的方式組成一條上千個細胞長度的絲狀結構,一頭伸出沉積物連接氧氣,一頭扎入沉積物中吸收硫化物。在下部將硫化氫氧化成單質硫,同時釋放電子,再通過身體上的納米電纜把電子傳遞到上端,進行有氧呼吸,產生能量,以供細胞生長。與電纜細菌不同,納米比亞嗜硫珠菌(迄今發現尺寸最大的單細胞細菌,可達750微米)在厭氧環境利用體內存儲的硝酸鹽將硫化氫氧化成單質硫(S2-→S0),並以硫顆粒的形式暫時存貯起來(在光學顯微鏡下硫顆粒會發出閃爍奪目的光彩,使得整個納米比亞嗜硫珠菌細胞泛著微微的「珠光」,像極了飽滿圓潤的珍珠,因而得名)。當受到水流或其他物理擾動,攜帶有大量硫顆粒的細胞被帶到有氧環境後,會利用氧氣將單質硫徹底氧化成硫酸鹽(S0→SO42-),同時吸收並將大量的硝酸鹽存貯在囊泡中,以備無氧環境下氧化硫化氫所需。

各種硫細菌各顯神通跨越「有氧-無氧界面」。電纜細菌充當硫氧化還原的電子傳遞體,而嗜硫珠菌充當硫物質的轉運使者

圖片提供:李金華

趨磁細菌是典型的梯度微生物,它們在全球水生環境中廣泛分布,且集中生活在OAI界面或稍靠下的厭氧環境中。大量的觀測發現,除了在細胞內礦化合成磁鐵礦(Fe3O4)或膠黃鐵礦(Fe3S4)顆粒外,很多趨磁細菌還可以在細胞內合成硫、多聚偏磷酸、脂質體、甚至碳酸鈣等顆粒,指示趨磁細菌具有C、N、P、S和Fe等元素多樣化的代謝潛能,及其在推動這些元素的地球化學循環中的潛在貢獻。

1987年,德國慕尼黑大學的古地磁學家Nikolai Petersen教授,在德國巴伐利亞州素有「巴伐利亞之海」稱號的基姆湖中發現了一類獨特的趨磁細菌,它細胞巨大,呈稍微彎曲的長杆狀(有沒有點酷似巴伐利亞大香腸的感覺哈),被命名為巴伐利亞趨磁大桿菌(Magnetobacterium bavaricum)。與通常只有1-3微米大小的單細胞趨磁細菌不同,巴伐利亞趨磁大桿菌直徑約為1.5 微米,長度可達約8-10 微米,能在細胞內合成多達上千個子彈頭形磁小體,還能合成大量的硫顆粒。這類有點像「趨磁細菌界航母」的大桿菌旋即引起趨磁細菌研究領域學者廣泛地關注。然而,正如其形也獨特,其性也高冷。迄今為止,大家只能在沉積物中觀察到這類細菌,並不能在實驗室通過純培養技術獲得該類細菌。2003-2004年,受洪堡學者項目邀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潘永信研究員來到德國慕尼黑大學,他通過長達數月的仔細分離,從沉積物中獲得富含巴伐利亞趨磁大桿菌的樣品,並對這類細菌磁學性質及其對沉積物磁性的貢獻進行了首次且系統的研究,相應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地學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Pan et al., 2005a, EPSL, 237: 311-325, https://doi.org/10.1016/j.epsl.2005.06.029;Pan et al., 2005b, EPSL, 232: 109-123, https://doi.org/10.1016/j.epsl.2005.01.006)。

2007年,在巴伐利亞趨磁大桿菌被發現20年後的一天,潘永信研究員帶領博士生李金華和林巍等人,在北京的密雲水庫發現了密雲水庫趨磁大桿菌(命名為Candidatus Magnetobacterium casensis strain MYR-1)。形態學和基因組學研究發現,密雲水庫趨磁大桿菌與巴伐利亞趨磁大桿菌高度相似,系統進化上歸屬於硝化螺旋菌門,屬於同一個種的不同菌株(Lin et al., 2009, SAM, https://doi.org/10.1016/j.syapm.2008.10.005; Lin et al., 2014, ISME J, https://doi.org/10.1038/ismej.2014.94)。為了系統研究密雲水庫趨磁大桿菌的磁學性質和生物礦化機制,課題組利用自行設計研製的趨磁細菌分離設備,從沉積物中富集和分離得到這類細菌後,綜合巖石磁學和透射電子顯微學技術,從細胞到原子水平研究了密雲水庫趨磁大桿菌子彈頭型磁小體的宏觀和微觀磁性、磁小體鏈的組裝模式、及其磁小體的晶體生長過程,發現了子彈頭型磁小體的「多階段晶體生長」規律,提出硝化螺菌門趨磁細菌子彈頭型磁鐵礦的生物礦化模型,並提出子彈頭型磁鐵礦的[001]拉長是更可靠化石磁小體判據的新觀點(Li et al., 2010, EPSL, 293: 368-376, https://doi.org/10.1016/j.epsl.2010.03.007; Li et al., 2015, JRS Interface, 12(103):20141288, https://doi.org/10.1098/rsif.2014.1288)。

左圖:慕尼黑大學Nikolai Petersen教授在德國基姆湖採集巴伐利亞趨磁大桿菌樣品。右圖:中科院地質地球物理研究所潘永信研究員帶領博士生李金華在北京密雲水庫採集密雲水庫趨磁大桿菌樣品。

圖片提供:李金華

2017年,在密雲水庫趨磁大桿菌被發現10年後,李金華研究員與潘永信院士團隊,又聯合國內外合作者,建立了一種「螢光-電子顯微鏡聯用」新技術(FISH-SEM和FISH-TEM),將趨磁細菌種類鑑定的螢光顯微鏡觀測信號與磁小體結構觀測的電子顯微鏡觀測信號結合起來,為深入開展包括密雲水庫趨磁大桿菌在內的未培養趨磁細菌的研究開通了快車道(Li et al., 2017, AEM, 83(12), doi: 10.1128/AEM.00409-17; Zhang et al., 2017, FM, https://doi.org/10.3389/fmicb.2017.00969; Li et al., 2019 AEM, 85(14):e00731-19. doi: 10.1128/AEM.00731-19; Li et al., 2020, JGR, 125, e2020JG005680.https://doi.org/10.1029/2020JG005680; Liu et al., 2020 EM, https://doi.org/10.1111/1462-2920.15254)。同時,研究團隊在北京密雲水庫、天津於橋水庫、河北東武仕水庫和黑龍江大慶黑魚湖等地也發現了與密雲水庫趨磁大桿菌同種的趨磁大桿菌。

密雲水庫趨磁大桿菌子彈頭形磁小體的晶體生長機制、宏觀和微觀磁學性質

資料來源:Li et al., 2020 EPSL; 2015 JRS Interface

為了繼續認識趨磁大桿菌 「趨磁性、生物礦化、生理代謝」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繫,研究團隊聯合加拿大同步輻射光源實驗室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合作者,綜合透射電子顯微學、同步輻射和單細胞宏基因組學技術對發現自天津於橋水庫的趨磁大桿菌進行了深入研究。結果發現:

除了已經發現的磁小體(M)、硫(S)和脂質體(L)顆粒外,趨磁大桿菌還能在細胞內形成第四種微米級別大小的囊泡(V)結構,掃描透射電鏡電子能量色散譜(STEM-EDS)和同步輻射X射線吸收譜(STXM-XAS)分析表明,囊泡中不含有機物,可能是一種無機物的貯藏結構。統計分析顯示,與所有細胞均含有磁小體不同,約24.7%的細胞只含有硫顆粒,約12.9%的細胞只含有囊泡,其餘細胞(~62.4%)即不含硫顆粒,也不含囊泡。這指示硫與囊泡只是細胞內的「臨時住戶」,二者存在某種「此消彼長」的關係。同步輻射掃描透射X射線顯微譜學(S L-吸收邊的X射線近邊結構譜,S L-邊STXM-XANES)分析表明,趨磁大桿菌細胞內的硫顆粒並不是通常認為的環狀硫(S8)結構,而是線狀結構,且朝向顆粒內部,其聚合度增加(e.g., S3+→S5+),這可能指示這些硫顆粒處在從外到內的動態降解或合成過程中。C K-邊的STXM-XANES分析表明,趨磁大桿菌細胞內的有機質及其分布具有顯著的非均質性,多糖類物質主要分布在細胞外,為胞外多糖組織;脂類和芳香族類有機質在囊泡部位基本沒有分布,而在其他部位特別是磁小體鏈部位顯著存在,這與細胞質、磁小體膜及鏈有機質骨架相匹配;相比較,蛋白質在囊泡膜上顯著分布,指示囊泡可能為富含蛋白酶的活性結構。N K-邊STXM-XANES分析顯示,囊泡與細胞其他部位的蛋白質種類及組成明顯不同,且能檢測到微弱的硝酸鹽信號。同時,基因組分析顯示趨磁大桿菌不含有合成氣泡的任何關鍵基因,但是具有合成液泡的關鍵基因,且存在一整套膜結合的硝酸鹽還原酶基因。這些實驗觀察和基因證據均指示,趨磁大桿菌合成的囊泡是液泡,可能用來臨時貯藏過多的硝酸鹽。

掃描透射電鏡電子能量色散譜(STEM-EDS)和同步輻射X射線吸收譜(STXM-XAS)研究趨磁大桿菌細胞結構和化學組成

圖片提供:李金華

同步輻射掃描透射X-射線顯微譜學技術(STXM-XANES)研究趨磁大桿菌細胞內硫顆粒的化學價態和結構

圖片提供:李金華

同步輻射掃描透射X-射線顯微譜學技術(STXM-XANES)研究趨磁大桿菌細胞有機質種類及其分布特徵

圖片提供:李金華

同步輻射掃描透射X-射線顯微譜學技術(STXM-XANES)研究趨磁大桿菌細胞及囊泡部位蛋白質種類及分布

圖片提供:李金華

綜合前人的研究結果,研究團隊提出了趨磁大桿菌利用地磁場上下穿梭驅動硫循環的新模型。

(1) 在OAI下部的無氧環境中,趨磁大桿菌利用硝酸鹽將硫化氫氧化成單質硫以顆粒的形式沉積在細胞內(S2-→S0);

(2) 為了繼續完成硫的氧化,細菌需要向上遊泳到OAI上部的有氧環境中;

(3) 在有氧環境中,細胞內存儲的硫被徹底氧化成硫酸鹽(S0→SO32-→SO42-),同時吸收硝酸根並將其存儲在液泡中;

(4) 懷揣硝酸鹽的細菌再次向下遊泳到OAI下部的無氧環境,為硫化氫的氧化提供氧化劑。由於北半球地磁場的磁力線是傾斜向下的,因此,在整個過程中,地磁場的定向作用可以把趨磁大桿菌的遊動限定在一個近似「上下穿梭」的二維空間中,從而既提高了細菌的穿梭效率,又利於節省能量。另一方面,通過這種上下穿梭,趨磁大桿菌可以完成Fe2+和Fe3+的吸收及其氧化還原,從而合成大量混合價態的四氧化鐵顆粒。數目眾多的磁小體顆粒也為趨磁大桿菌克服局部擾動或沉積物顆粒阻撓,高效沿地磁場方向定向遊泳提供保障。

趨磁大桿菌沿地磁場上下穿梭驅動硫循環模式圖

圖片提供:李金華

其它趨磁細菌有沒有可能採用同樣的機制呢?

作者通過基因組學對比分析了84種代表性趨磁細菌和硫細菌對碳、氮、硫和鐵等元素的代謝潛能。基因預測分析表明,與其他硫細菌相比,趨磁細菌具有更加完善和全面的Fe2+/Fe3+吸收途徑,具有成套的磁小體礦化合成相關基因;具有完整的硝酸鹽還原和亞硝酸鹽氧化酶基因;具有完整的硫氧化(S2-→S0→SO32-→SO42-)和硫酸鹽還原(SO42-→SO32-→S2-)關鍵酶基因。除了δ-變形菌綱趨磁細菌外,其他類群的趨磁細菌均具有碳固定的自養生長和有氧呼吸的異養生長相關的關鍵酶基因。這指示,趨磁細菌可能採用與趨磁大桿菌相似的策略,利用地磁場的定向作用,在水生環境的無氧環境和有氧環境中上下穿梭,從而驅動OAI中的碳、氮、硫、磷和鐵等元素循環。

基因預測分析揭示趨磁細菌具有碳、氮、硫和鐵等元素多樣化的代謝潛能,指示其是一類重要的微生物功能群,在地球水生環境的物質和能量循環中起重要作用

圖片提供:李金華

這項研究揭示了趨磁細菌可以利用地磁場的定向作用,在水體有氧-無氧界面上下高效穿梭,從而驅動OAI環境中的物質和能量循環,既指示趨磁細菌是自然環境中驅動碳、氮、磷、硫、氧和鐵等重要元素地球生物化學循環的重要微生物功能群,又表明趨磁細菌利用這種高效的穿梭機制,將「趨磁性、生物礦化、生理代謝」三者有機的聯繫起來,從而使自己能很好地適應厭氧和微氧環境,並從中獲取細胞生長和磁小體合成所需要的能量和物質。

文章來源:AGU美國地球物理學會

相關焦點

  • ...等發現細菌利用地磁場上下穿梭驅動有氧-無氧界面物質和能量循環
    研究發現趨磁細菌可能是一類重要的微生物功能群,它們利用地磁場的定向作用,在有氧-無氧界面(OAI)中上下穿梭,將OAI上部有氧或微氧與其下部的厭氧環境聯動起來,進而驅動碳、氮、硫和鐵等在地球水生環境的無氧與有氧環境中的元素循環。有氧-無氧界面(OAI)是地球有氧與無氧環境之間的過渡帶。
  • ...細菌利用地磁場上下穿梭驅動有氧-無氧界面物質和能量循環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科學團隊成員聯合國內外多個單位科研人員,發現趨磁細菌利用地磁場的定向作用,在OAI中上下穿梭,從而將OAI上部有氧或微氧與其下部的厭氧環境聯動起來,進而驅動碳、氮、硫和鐵等在地球水生環境的無氧與有氧環境中的元素循環。研究結果表明趨磁細菌可能是一類重要的微生物功能群,在地球水生環境的物質和能量循環中起重要作用。
  • 地質地球所等發現細菌利用地磁場上下穿梭驅動有氧-無氧界面物質和...
    研究發現趨磁細菌可能是一類重要的微生物功能群,它們利用地磁場的定向作用,在有氧-無氧界面(OAI)中上下穿梭,將OAI上部有氧或微氧與其下部的厭氧環境聯動起來,進而驅動碳、氮、硫和鐵等在地球水生環境的無氧與有氧環境中的元素循環。有氧-無氧界面(OAI)是地球有氧與無氧環境之間的過渡帶。
  • 動物的磁場第六感可能來自細菌
    儘管在過去的50年裡,動物利用地磁場進行定向和導航的現象已經得到證實,但這些動物體內的磁感應器官及其結構的身份仍然難以捉摸。為什麼一些動物有磁場的 &34;?比如海龜能夠回到它們出生的海灘。美國中佛羅裡達大學生物系的助理教授羅伯特·菲塔克和英國及以色列的研究人員最近在《皇家學會哲學期刊B:生物科學》雜誌上撰文,提出了一個理論,即,動物的磁感來自於與趨磁細菌的共生關係。
  • 為何動物能利用磁場來導航?科學家揭開謎題,原來是細菌在幫它們
    菲達和他的同事在研究論文中指出,動物之所以能夠感受到地球磁場的存在,是因為它與體內趨磁細菌存在共生關係。而海龜破殼之後之所以能夠重新返回海洋,與趨磁細菌也有內在關係。趨磁細菌指的是能夠在磁場的作用下定向運動的一類細菌,它們分布較為廣泛,目前在海洋、土壤和湖泊中都有發現。最早發現趨磁細菌的是科學家理察·布雷克墨爾,他於1975年在研究一種名為「摺疊螺旋體」的細菌時發現其體內存在磁小體,因此將該細菌命名為趨磁細菌。所謂的磁小體指的是細菌顳部的磁性納米粒子,成分一般是四氧化三鐵。
  • 動物的「磁場第六感」可能來自細菌
    ,例如,海龜就可以利用「磁場第六感」作為導航回到出生的海灘。相關研究持續了50年,但這種「磁場第六感」的來源仍然沒有得到解決。了解生物體如何與磁場相互作用,可以增進人類對地球磁場導航的理解,還可以促進生態研究,幫助人們了解人為改變磁場環境的影響(如建造輸電線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對動物與磁場相互作用的研究也有助於開發利用磁場給藥的療法。
  • 研究推測細菌能幫助動物感知地球磁場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最持久的科學謎團之一,就是一些生物究竟是如何似乎擁有感知地球磁場的能力。儘管有多種假說,也有大量的研究,但對於這個謎團,至今仍沒有確切的答案。幾十年來,科學家們已經意識到蜜蜂、鳥類、鯨魚和鰻魚等一些生物都有感知地球磁場的能力。這種奇特的感覺被稱為磁感,但支撐這種奇特感覺的確切機制還沒有得到確鑿的解釋。在過去的幾年裡,有人提出了一種關於磁感的新假說,被稱為 "共生磁感假說"。這一觀點認為,趨磁細菌是某些動物磁感背後的根本解釋。趨磁細菌是一類特殊的細菌,已知它們會利用被稱為磁體的特殊細胞內細胞器與磁場對準。
  • 鴿子利用地磁場確定飛行方向
    把鴿子裝入嚴密遮擋的籠子,運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放飛,它們照樣能輕而易舉地找到回家的方向。如果把毛玻璃接觸透鏡裝在鴿眼上,使它們不可能看到幾米以外的東西,然後將這些「近視眼」鴿子運到100多公裡外放飛,它們也能飛回來,並且準確地降落在鴿舍附近一二米的地方。這說明鴿子的導航系統是相當精密的。百年前,有人提出鴿子利用地磁場確定飛行方向的假說,後來已用實驗得以證實。
  • 水星有氧有冰有磁場,能否成為未來太空移民目的地?
    導語:水星上有冰,有巨大的鐵質金屬內核,還有豐富的硫酸鹽,雖然稀薄但是有氧氣存在的大氣層,甚至還有磁場。所以,水星能否成為人類移民太空的落腳地?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水星是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但是,它卻不是溫度最高的。金星常年氣溫高達500度,而水星的氣溫則在零下173度至427度之間變化。因此,水星是太陽系中溫差最大的行星。
  • 從磁場到聲波,電子自旋躍遷驅動新方法
    來源: pixabay / cc0 Public Domain電子在很大程度上受磁場的支配,科學家可以操縱磁場來控制電子及其2013年,由工程學院應用與工程物理助理教授格雷格•福斯(Greg Fuchs)領導的康奈爾大學團隊發明了一種新的方法,利用機械諧振器產生的聲波來實現這種控制。這種方法使研究小組能夠控制電子自旋躍遷(也稱為自旋共振),這在其他情況下是不可能通過傳統的磁性行為實現的。
  • JGR Space Physics: 高層大氣氣候變化的驅動因素
    了解高層大氣中的氣候趨勢1對許多應用有幫助,例如規劃衛星任務2和解譯衛星數據、管理空間碎片以及評估破壞性空間天氣3的風險。在發表於JGR Space Physics的一項新研究中,Cnossen為高層大氣氣候變化的趨勢和驅動因素提供了新的見解,突出了二氧化碳和地球磁場的重要作用。上圖為2015年3月國際空間站通過歐洲上空時拍攝的照片,可以看見地平線上的綠色極光。新的研究強調了地球磁場對高層大氣氣候變化的影響,包括通常會出現極光的部分熱層。
  • 利用地磁場觀測建築物內部的新技術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地球上很多動物都可以感受地磁場,並利用地磁場來導航。
  • 新實驗證實:人類大腦與地球磁場有神秘聯繫,避免我們想到死亡!
    我們知道磁場圍繞著我們的星球,保護它免受太陽輻射對一些生物來說,地球周圍的磁場像指南針一樣指引他們的方向。像鳥類遷徙一樣,候鳥、海龜和一些細菌都有這種內置導航系統。但是人類呢?最近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人體內有一種古老的能力,或者至少是一種無意識的感官認知,但我們還沒有弄清楚如何使用它。地球被地球內部液體運動產生的磁場所包圍。這就是為什麼磁羅盤指向北方。在地球表面,這個磁場相當弱,大約比冰箱弱100倍。
  • 治療慢性炎症有新方法!澳利用納米微粒摧毀細菌生物膜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近日宣布,該校科學家用納米微粒打碎了頑固的細菌生物膜。這一發現將為細菌生物膜引起的慢性炎症提供治療思路。 應對生物膜細菌的耐藥性,主要有兩條思路:一是研發新的抗生素;二是打碎生物膜,把細菌分割開來。此次,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科學家就是用納米微粒打碎了頑固的細菌生物膜。
  • 軟體機器人新型驅動技術來臨:外加電場和磁場
    但是由於常用的供電和驅動方法並不具備柔性特質,軟體機器人的這些優點不得不打折扣。但是在上周,兩種新的方法被發表,分別利用外部磁場和電場來驅動軟體機器人的撲翼運動。上圖為浙江大學研發的軟體機器魚。該軟體機器魚利用介電高彈體薄膜作為軟體撲翼。介電高彈體在外加電場作用下,可以在較短時間內產生較大形變,但是需要的電壓通常在10 千伏級。
  • 光纖機械臂打造0.2微米微創手術刀:液壓驅動,磁場控制位置
    大數據文摘出品來源:Science Robotics編譯:張大筆茹、楚陽、牛婉揚微創外科手術越來越多地用於靶向小病變,並且對微型醫療工具的需求不斷增長。靶向微創手術逐步興起,隨之而來的,是對各種高端微創手術刀的需求。
  • 電機用永磁鐵氧體的分類及其特性有哪些?
    鐵氧體有各相同性(Isotropy)和各向異性(Anisotropy)兩個系列,根據模壓成型工藝不同,各向異性鐵氧體又有幹壓(Dry-Molding)與溼壓(Wet-Molding)之分。按主要成分分類,常用的有鋇鐵氧體(BariumFerrite)和鍶鐵氧體(StrontiumFerrite)兩種。
  • JGR:磁重聯和偶極化過程驅動木星的晨爆和極光注入現象
    堯中華等-JGR:磁重聯和偶極化過程驅動木星的晨爆和極光注入現象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木星晨爆事件對應的磁層觀測,因此很難判斷木星晨爆事件是由何種磁層過程所驅動。通常認為,木星磁層的磁重聯過程與晨爆事件有密切關係,此外,哈勃太空望遠鏡提供的越來越多的木星極光觀測顯示出木星的晨爆事件與木星極光向低緯度擴散有關聯。
  • 物理所等在實驗室中利用強雷射模擬對日地磁場活動
    地球磁場保護著地球免受來自太陽及宇宙深處的高能射線的侵害。太陽風與地球磁場作用,會造成地磁場由於壓縮拉伸甚至交叉而發生重聯過程,導致磁場拓撲結構的改變並以高能粒子與射線的形式釋放出巨大能量。對磁場重聯物理過程的研究對人類的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 電磁驅動引擎的推力可能來自地球磁場
    這種無工質的電磁驅動引擎是由電磁波驅動的火箭發動機,它一直被奉為是一種無需燃料來進行深空探索的方法。這個想法是由發明家Roger Shawyer提出的,他的電磁驅動引擎使用錐形腔內的微波來產生推力。在美國宇航局(NASA)之前的測試中,從引擎壁上反彈的微波似乎產生了足夠的力量,把這個腔推向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