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所等在實驗室中利用強雷射模擬對日地磁場活動

2020-11-28 中國科學院

地球磁場保護著地球免受來自太陽及宇宙深處的高能射線的侵害。太陽風與地球磁場作用,會造成地磁場由於壓縮拉伸甚至交叉而發生重聯過程,導致磁場拓撲結構的改變並以高能粒子與射線的形式釋放出巨大能量。對磁場重聯物理過程的研究對人類的活動具有重要意義。磁場的重聯過程被認為是太陽冕區物質拋射及耀斑等活動的成因;磁場重聯過程密切影響著空間氣候;即便是來自河外的高能宇宙射線,也有理論認為與磁重聯過程密切相關。地球磁場因而成為科學家首選的研究磁重聯物理過程的自然實驗室。

然而,與地球上實驗室研究不同的是,通過人造衛星對地磁重聯現象的研究具有極大的偶然性,要求在地磁重聯發生的短暫時間內,衛星恰好在現場。因此,通過衛星觀察到的不同時間地點的地磁重聯現象會不一致。比如,在2003年1月14日,歐洲太空總署的Cluster-1衛星在地磁場的一個重聯區中心位置,測量到一個細長的電子擴散區(EDR-electron diffusion region);但這一記錄與2005年1月25日發現的19個EDRs全部分布在磁重聯區兩側的觀測存在極大差異。

最近,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光物理實驗室李玉同、上海交通大學張杰和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趙剛研究團隊在上海高功率雷射聯合實驗室神光II實驗平臺上,利用雷射等離子體實驗構造了相似的磁重聯結構,來研究重聯過程中EDRs的特徵。實驗同時發現了磁重聯區中心與兩側邊緣一共三個EDRs,其中中心EDR的出現時間要略晚於兩側EDRs,但其速度明顯要高得多。這一發現揭示了磁重聯過程新的特徵,為地磁重聯觀測的解讀提供了新的思路。

也是在這個實驗中,研究團隊還捕捉到了雷射等離子體重聯區產生的一個運動的「磁島」,以及其運動導致的二階電流層及明亮的尖狀結構。這個發現對人們理解太陽冕區物質拋射以及耀斑過程有重要意義。這項研究進一步表明,有別於天文物理研究中被動性較強的觀測,實驗室天體物理實驗使得人們可以在條件參數可控的情形下,重複地、全過程地研究一些與天體相關的物理現象。

上述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期的《物理評論快報》[Phys. Rev. Lett. 108, 215001 (2012)]上。該工作得到了國家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資助。

論文連結

利用幹涉方法得到測得的磁重聯結構。圖a和b對應兩個不同時刻。電子耗散區在X1和X2之間。圖c為等離子體自發光圖像。圖d為粒子模擬結果。圖e為與c對應的示意圖。

相關焦點

  • 在地球上使用強雷射驅動微管內的爆炸產生兆級特斯拉磁場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利用超強的雷射脈衝驅動微管內的爆炸來製造出超高的磁場。由於雷射製造的能量為兆電子伏特的熱電子,在內壁的冷的離子表面內爆,方向為向內的中心軸線爆炸。通過在預播種千特級均勻的磁場,洛倫茲力誘導 向內坍塌離子和電子的拉莫爾迴轉運動( Larmor gyromotion)。由於相對論性帶電粒子在中心軸線的周圍的合成集體運動,強的旋轉電流密度在佩塔-peta-ampere/cm2數量級,且在nm尺寸的幾十nm的數量級內形成,從而生成兆數量級的特斯拉磁場。其背後的物理機理採用粒子模擬和簡單的分析模型進行了揭示。
  • 日本科學家成功利用極強的雷射爆炸在等離子體內部產生磁場重聯
    通過LFEX雷射器對微線圈的照射產生磁重聯 如何模擬黑洞內部空間一直是一個挑戰。日本大阪大學雷射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成功利用短而極強的雷射爆炸,在等離子體內部產生了磁場重聯。
  • 日本實驗室擬創造黑洞級磁場!雷射爆100萬特斯拉,有兩大用途
    編者按:日本大阪大學的科學家試圖在實驗室內創造黑洞級磁場!利用高超能雷射裝置激發幾微米空心管管壁中的電子,使某些電子躍入管內的空心腔中,形成內爆。這些超熱的電子在激烈的相互作用下形成電流,進而形成磁場。這個技術有兩大用途:研究暗物質和控制可控核聚變堆內的等離子體。
  • 中國科大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突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1月18日,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
  • 現在科學家們採用了一種新的方法,可以製造比過去強1000倍的磁場
    到目前為止,實驗室產生的最強磁場一直在千特斯拉範圍內,這遠遠強於地球磁場數值,較強的磁場可以幫助研究等離子體和束流物理、天體物理學和太陽物理等領域的基本物理。因此,科學家正在探索產生這種超強度磁場的方法,包括碰撞衝擊、伽馬射線轟擊和強磁化等離子體,高功率雷射等方法。具體方法,怎麼做呢?
  • 上海光機所等在中紅外新波段強場分子物理研究中取得進展
    強場物理是當代物理學研究的重要前沿領域,而強光場中原子分子的電離機制研究是該領域的重要基礎。近年來,可調諧中紅外新波段強場超快雷射的出現與迅速發展,促使強場光電離研究深入到隧穿電離甚至深隧穿電離的參數空間,從而將已有數十年歷史的強場原子分子物理研究領域推進到一個嶄新階段。
  • 地球上可製造「超級磁場」與黑洞磁場等級相當!
    ,使用雷射轟擊微管能產生非常強的磁場,這將對開展基礎物理、材料科學和天文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2018 年,科學家在實驗室使用雷射製造了高達 1200 特斯拉的磁場,之後科學家們再未超越該 「極限磁場」。
  • 地球上可製造「超級磁場」,與黑洞磁場等級相當
    依據日本大阪大學工程師Masakatsu Murakami和同事的最新研究報告,使用雷射轟擊微管能產生非常強的磁場,這將對開展基礎物理、材料科學和天文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10月6日,這篇研究論文發表在開放存取期刊《科學報告》上。
  • 地球上可製造「超級磁場」與黑洞磁場等級相當!
    ,使用雷射轟擊微管能產生非常強的磁場,這將對開展基礎物理、材料科學和天文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10 月 6 日,這篇研究論文發表在開放存取期刊《科學報告》上 。  地球上的大部分磁場,即使是人造磁場,也不是強度特別高。醫院使用的磁共振成像(MRI)通常會產生 1 特斯拉(相當於 10000 高斯),比較之下,指南針的指針向北擺動產生的磁場是 0.3-0.5 高斯,一些磁共振成像設備產生的磁場高達 10.5 特斯拉(10.5 萬高斯)。
  • 雷射物理與超快光學——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解讀
    雷射的發明和發展使得人們可以在實驗室創造出超強電、磁場、超高能量密度、超快光場等極端條件,為人類在極端條件下探索常規條件下無法實現的新物態、新物質,發現極端條件下新現象和新物理規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從而拓展人們對自然的認識,提高改造自然、造福人類的能力。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雷射相關的科技成果多次獲得諾貝爾獎。
  • 上海光機所利用超強超短雷射驅動產生3毫焦強太赫茲脈衝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強太赫茲脈衝產生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利用焦耳量級的雷射能量實現高轉換效率,產生3mJ的強太赫茲脈衝,並在納米曲率探針尖端獲得了超強太赫茲電場,為太赫茲操控物質狀態等應用提供了嶄新可能。相關研究成果於5月5日在線發表於《光學快報》(Optics Express)。
  • 「極端光學創新研究團隊」在《物理評論快報》發表強雷射場下原子...
    在飛秒強雷射和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雷射場會將原子內部的庫倫場壓低,形成了處於基態電子可以發生隧穿的勢壘,即隧道電離。自前蘇聯科學家L.V. Keldysh首次從理論上研究以來,該領域一直備受關注,因為隧道電離是強場原子分子光物理以及阿秒物理的重要基石。
  • ...團隊」在《物理評論快報》發表強雷射場下原子隧道電離研究新進展
    在飛秒強雷射和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雷射場會將原子內部的庫倫場壓低,形成了處於基態電子可以發生隧穿的勢壘,即隧道電離。自前蘇聯科學家L.V. Keldysh首次從理論上研究以來,該領域一直備受關注,因為隧道電離是強場原子分子光物理以及阿秒物理的重要基石。
  • 《物理評論快報》報導物理學院極端光學研究團隊強雷射分子隧道...
    強雷射場下原子分子隧道電離是強場物理的基本問題,對光場調控原子分子動力學有著重要影響,比如電子關聯和高次諧波產生等。理論上精確描述在強雷射場作用下分子隧道電離是非常困難的(見下圖),人們對從分子隧道電離電子波包的特徵缺少深入認識,通常近似地認為分子隧道電離的電子波包為平面波。
  • 致力於打造人類健康產業:強磁場磁生物學聯合實驗室在合肥科學島成立
    本報合肥訊(安徽科技報全媒體記者 陳永斌 張朝輝)12月13日,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與和也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組建的「強磁場磁生物學聯合實驗室」在合肥科學島正式揭牌成立。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等離子體所所長宋雲濤,副院長、國際磁生物學前沿研究中心主任王俊峰,強磁場科學中心主任孫玉平和黨委書記、副主任許安,強磁場科學中心副主任、國際磁生物學前沿研究中心副主任、強磁場磁生物學聯合實驗室主任張欣,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國際磁生物學前沿研究中心副主任謝燦,智能機械所研究員、國際磁生物學前沿研究中心成員宋博,和也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方志財等近百名嘉賓出席了揭牌儀式
  • 快速流動的電子可能模擬天體物理髮電機?
    類似的引擎驅動著太陽、其他恆星甚至其他行星的磁場活動——所有這些都會產生磁場,這些磁場會自我增強,並反饋給引擎以保持運轉。關於這些被科學家稱為發電機的引擎,目前仍不清楚。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將流體運動的複雜方程與控制電場和磁場彎曲、扭曲、相互作用和傳播的方程結合起來,計算起來會加倍困難。
  • 量子材料可以利用屈曲的石墨烯模擬巨大的磁場
    信用:姜玉航冷卻的石墨烯模仿了將有益於電子設備的巨大磁場的影響。根據Rutgers領導的研究,石墨烯是鉛筆中使用的極薄的二維石墨層,當附著在平面上時冷卻時會彎曲,產生漂亮的褶皺圖案,這可能有助於尋找新型量子材料和超導體。
  • 地質地球所揭示地磁場百年衰減導致磁層收縮
    地質地球所揭示地磁場百年衰減導致磁層收縮 2015-04-07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但所有這些模型都只是針對當前的地磁場強度所建立。實際上,自19世紀人們開始對地磁場進行連續的常規觀測以來,地磁偶極磁場強度平均每百年衰減5-7%。地磁場的快速衰減將直接影響著磁層頂的位置。
  • 在實驗室裡造一個太陽:物理學家成功模擬太陽風
    某些過程將日冕中的等離子體加熱到數百萬度的高溫,使它們以太陽風的形式遠離太陽。但我們仍無法確切的知道這些等離子體究竟是如何逃離太陽磁場的。 其實,與太陽有關的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最終都可歸結於它的磁場,因為磁場支配著太陽的大部分活動。太陽的磁場形成了巨大的磁環,將等離子體困住。其中有一些較小的磁環可以完全融入太陽的日冕中,而另一些磁環則能延伸到太陽系的邊緣。
  • 中國艦船消磁實驗室探密:可模擬地球上任意磁場
    這裡可以模擬地球上任意一點的磁場,這裡可以營造奇妙的「零磁空間」,這裡是我國多功能、綜合性的艦船消磁專業教學科研基地。走進海軍工程大學的艦船消磁實驗室,仿佛徜徉在一個神秘的電磁世界。連實驗室的地下也用專門的儀器探測過,「挖地三尺」不放過一件磁性物體。  為了確保實驗數據的精確,實驗室裡除了地球磁場、研究對象的磁場外,不能有其它磁場的幹擾。實驗室對工作人員也有嚴格的規定,進入實驗現場,要將身上攜帶的所有金屬物品包括腰帶都要取掉。據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軍第一次獲得德國的磁引信水雷,眾多專家前來破解這個神秘的「新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