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動物能利用磁場來導航?科學家揭開謎題,原來是細菌在幫它們

2020-09-25 三體使者

自然界中存在許多不可思議的現象,有些現象人類已經知道其中的奧秘,但有些現象仍然是未解之謎,比如海龜將龜蛋產在沙灘後就回到海洋去,破殼而出的小烏龜卻能夠找到養育它們的那一片海洋,對此科學家們一直都不知道是什麼因素賦予了小烏龜這樣的能力。近期美國的一項研究揭開了這個謎題,對磁場的感知能力或是關鍵。



根據報導,近期來自美國佛羅裡達大學的助理教授羅伯特·菲達和英國、以色列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了一項研究,並將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科學會報》上。菲達和他的同事在研究論文中指出,動物之所以能夠感受到地球磁場的存在,是因為它與體內趨磁細菌存在共生關係。而海龜破殼之後之所以能夠重新返回海洋,與趨磁細菌也有內在關係。



什麼是趨磁細菌?

趨磁細菌指的是能夠在磁場的作用下定向運動的一類細菌,它們分布較為廣泛,目前在海洋、土壤和湖泊中都有發現。最早發現趨磁細菌的是科學家理察·布雷克墨爾,他於1975年在研究一種名為「摺疊螺旋體」的細菌時發現其體內存在磁小體,因此將該細菌命名為趨磁細菌。所謂的磁小體指的是細菌顳部的磁性納米粒子,成分一般是四氧化三鐵。



布雷克墨爾通過實驗發現,如果用磁鐵的N極對著趨磁細菌,那麼細菌會像指南針一樣排成一列。和許多特殊的細菌一樣,趨磁細菌也不喜歡氧氣,因此通常可以在低氧或者無氧的區域找到它們。趨磁細菌的厭氧特性使得它們喜歡鑽到深層次的水體中,此外有科學家還認為這與它們能夠感應地球磁場有關。

研究人員發現了什麼?

菲達和其他研究人員整理了過往大多數與動物磁感知能力有關的研究,並且挖掘了世界上最大的微生物遺傳資料庫,從中找到了一些含有趨磁細菌的動物,例如海龜、鳥類、龍蝦等等。菲達表示,在以往的研究中科研人員更注重整個細菌門的影響,而很少關注某一種細菌的影響,因此趨磁細菌的特殊性被大多數人忽略了。



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企鵝體內存在一種名為「脈衝磁場反轉趨磁細菌」的細菌,它能夠幫助企鵝在地球的南極地區保持對方向的清楚認知。此外,研究人員還在北大西洋的露脊鯨體內發現趨磁螺菌和趨磁球菌,這兩種細菌的存在幫助這種龐大的哺乳動物在海洋裡不會迷失方向。



此外,菲達還指出他們的研究還沒能弄明白這些趨磁細菌主要存在於什麼部位,但有幾個部位的可能性比較大,比如眼睛和大腦。關於動物磁感知能力的研究還需要繼續進行下去,目前人類所了解到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通過揭開動物體內的磁感知謎題進而獲得人類科技發展和提升的機會。

除了依靠磁場感知能力,動物還可以通過其它方法進行導航

人類雖然是地球上最具有智慧的物種,但是我們並非在每一方面都比自然動物強,例如大多數人的奔跑速度都要比獵豹的奔跑速度慢,彈跳能力要比袋鼠要弱,在導航能力方面,動物可以藉助自身的身體條件進行導航,而人類只能依靠導航系統。除了利用地球磁場來進行定位導航之外,自然界中有些動物還擁有其它導航技能。



前段時間有研究指出蝙蝠除了具有回聲定位的導航能力之外,還具有較強的空間記憶能力。通過對飛行過程中周圍建築進行識記,蝙蝠在飛出十幾公裡後依然能夠找到返回的路線。從動物身上得到的一次次發現告訴我們,人類對自然生物的認識還十分有限,必須通過不斷的探索和研究才能獲得更多的新認知。

相關焦點

  • 動物能「看見」地磁場?科學家揭開動物自帶導航之謎
    在科學家切開一些已死鳥類的頭時,他們發現最有可能的原理可能是氣味,大約35%的腦專門負責處理氣味信息。相反,鴿子天生不遷徙,它們渴望回家並一直待在那裡。它們實現這一目標的強大導航工具是它們嘴上的氣味探測器和磁場探測器,而不是它們的眼睛。哈佛大學科學家最近的研究表明,鴿子在回家過程中不能記住公路和鐵路等人造的路標。美國南密西西比大學鳥類遷徙專家弗蘭克·摩爾教授稱,對於任何動物而言遷徙都十分危險。
  • 動物為啥能夠感應地球磁場?它們體內的微生物在導航
    幾十年來,已有科學證據表明,自然界的許多動物都能感知地球磁場,從而利用地球磁場來為自己的旅行導航。雖然我們不知道它們是怎麼做到的,但我們已經明確的是,這是許多動物天生就具備的神奇能力。其中一種基於藍光受體(cryptochromes),這是一種對光敏感的蛋白質,被認為可以幫助某些動物看到磁場。第二個假設是基於磁鐵礦的磁感應,即動物體內的鐵晶體簇,使它們能夠探測磁場。
  • 動物的磁場第六感可能來自細菌
    動物的「磁傳感器」究竟是什麼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儘管在過去的50年裡,動物利用地磁場進行定向和導航的現象已經得到證實,但這些動物體內的磁感應器官及其結構的身份仍然難以捉摸。為什麼一些動物有磁場的 &34;?比如海龜能夠回到它們出生的海灘。
  • 動物的「磁場第六感」可能來自細菌
    地球磁場,例如,海龜就可以利用「磁場第六感」作為導航回到出生的海灘。相關研究持續了50年,但這種「磁場第六感」的來源仍然沒有得到解決。了解生物體如何與磁場相互作用,可以增進人類對地球磁場導航的理解,還可以促進生態研究,幫助人們了解人為改變磁場環境的影響(如建造輸電線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對動物與磁場相互作用的研究也有助於開發利用磁場給藥的療法。
  • 研究推測細菌能幫助動物感知地球磁場
    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哲學彙刊B輯》雜誌的一篇新文章提出了一個新的假說,認為這種無法解釋的感覺可能是動物之間共生關係的結果,而一類特殊的細菌具有沿著地球磁場線定向的能力。幾十年來,科學家們已經意識到蜜蜂、鳥類、鯨魚和鰻魚等一些生物都有感知地球磁場的能力。這種奇特的感覺被稱為磁感,但支撐這種奇特感覺的確切機制還沒有得到確鑿的解釋。在過去的幾年裡,有人提出了一種關於磁感的新假說,被稱為 "共生磁感假說"。這一觀點認為,趨磁細菌是某些動物磁感背後的根本解釋。趨磁細菌是一類特殊的細菌,已知它們會利用被稱為磁體的特殊細胞內細胞器與磁場對準。
  • 沒有指南針也沒有GPS 野生動物不「路痴」的秘密,居然是一種藏在體...
    眾所周知,包括蝙蝠、鯨魚、海龜和企鵝在內的許多動物都擁有一種超凡的能力——長距離遷徙卻完全不會迷失方向。比如,海龜可以毫不費力地跨越千裡回到自己的出生地進行繁殖,然後再返回自己的棲息地。動物身上這種自帶指南針的能力,被科學家們稱為「磁場第六感」。
  • 美科學家發現人類第6感,我們真有磁場感應,能像鴿子那樣導航嗎
    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之外,科學家們也曾經熱衷於探尋人類的第6感,如今終於有了答案,那就是原來的人類還可以對磁場產生感應,因此人類對磁場的感應,以後就可以稱為第6感了,或者我們也可以將其稱之為「磁感」。
  • 科學家首次觀察到活細胞對磁場的反應
    現在,日本的研究人員可能已經找到了這個謎題的關鍵部分,首次觀察到活的、未被改變的細胞對磁場的反應。  眾所周知,許多動物都能通過感知地球磁場來導航,包括鳥類、蝙蝠、鰻魚、鯨魚,根據一些研究,甚至可能還有人類。然而,脊椎動物的確切機制還不太清楚。一種假設認為,這是動物和磁場感應細菌之間共生關係的結果。
  • 鴿子利用地磁場確定飛行方向
    長期以來一直是個謎題。是鴿子眼神好嗎?把鴿子裝入嚴密遮擋的籠子,運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放飛,它們照樣能輕而易舉地找到回家的方向。如果把毛玻璃接觸透鏡裝在鴿眼上,使它們不可能看到幾米以外的東西,然後將這些「近視眼」鴿子運到100多公裡外放飛,它們也能飛回來,並且準確地降落在鴿舍附近一二米的地方。這說明鴿子的導航系統是相當精密的。
  • 上海科學家揭開生物固氮的世紀謎題,化學氮肥或將被取代
    12月9日,澎湃新聞從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獲悉,該中心王二濤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刻苦攻關八年,揭開已懸了132年的世紀謎題。這一最新研究成果有望寫進教科書,並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環境保護方面作出巨大貢獻。10日零時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的這一最新發現,將為生物固氮研究領域指明新的方向。
  • 北大謝燦課題組發現磁感應蛋白:或揭開「第六感」之謎
    2015年11月16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謝燦課題組在Nature Materials雜誌在線發表論文,首次報導了一個全新的磁受體蛋白(MagR),該突破性進展或將揭開被稱為生物「第六感」的磁覺之謎,並推動整個生物磁感受能力研究領域的發展。我們平時去一個不熟悉的地方,常常需要手機導航來幫忙。
  • 《細胞》:揭開35年未知真相,科學家首次揭示細菌反轉錄子的自然功能
    原創 代絲雨 奇點網 收錄於話題#基因編輯1個1984年,一群科學家在土壤中分離得到的細菌裡發現了一些奇怪的短DNA單鏈[1],更奇怪的是,每條DNA都有可以鹼基互補的RNA存在。後來,科學家們搞清楚了它們的關係,賦予了這個過程名字——反轉錄。
  • 我國科學家Nature揭開生物固氮的世紀謎題,化學氮肥或將被取代
    132年的世紀謎題。這些在工廠裡化學合成的氮肥,生產過程耗資巨大,對環境造成汙染,在利用過程大量流失或揮發。  但實際上,一些生物會自己生產氮肥,自然界也存在「自我施肥」(自己給自己施肥)的植物,它們自建「化肥廠」。比如大豆等豆科植物,它們和細菌互利共生固氮,自施氮肥,除了「自給自足」,還有「盈餘」。種大豆,相當於肥了田。
  • 鳥類獨特磁感能力 眼睛和嘴是磁場探測器
    研究磁感的米利亞姆把它稱為「這一領域的裡程碑」,它是長期以來都難以獲得的關鍵謎題部分。但是吳和迪克曼的發現沒有解決這個磁感謎題。如果有的話,它使這個謎題更加複雜。直到最近,科學家們認為鳥類有兩個單獨的磁場探測器,一個在眼睛中一個在鳥嘴中。似乎新的磁性神經元並未連接到任何一個探測器上。迪克曼說「我們不能確定信號來自哪裡。」
  • 神奇的「第六感」是怎麼來的?可能跟它們有關
    地球磁場,例如,海龜就可以利用「磁場第六感」作為導航回到出生的海灘。相關研究持續了50年,但這種「磁場第六感」的來源仍然沒有得到解決。了解生物體如何與磁場相互作用,可以增進人類對地球磁場導航的理解,還可以促進生態研究,幫助人們了解人為改變磁場環境的影響(如建造輸電線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對動物與磁場相互作用的研究也有助於開發利用磁場給藥的療法。
  • 德國科學家新發現 鳥類用右眼觀地球磁場導航
    雪雁在遷徙的路上據英國《每日郵報》7月13日報導,德國科學家近期發現鳥類是通過右眼觀察地球磁場進行導航的德國研究人員發現,如果給鳥的右眼戴上模糊的「眼鏡」,它們就無法進行有效導航。但是,如果是左眼被遮住,就完全不會影響導航。很久以來,人們就知道鳥類能夠感應磁場,並利用它進行導航,特別是冬天往南遷移的時候。現在科學家們已經發現,鳥類實際上可以用右眼看到磁場,然後把這個信息傳遞到左腦。
  • 活顯示器要來了?科學家利用細菌,創造出「活的」液晶!
    液晶廣泛應用於顯示器等技術中,這些技術通過操縱液晶方向來顯示整個光譜中的顏色。在傳統顯示器中,液晶是固定均勻的,沒有缺陷。但是這種靜止可以通過向晶體中添加細菌來改變,創造出科學家和工程師所說的「活的液晶」:可以自主行動的材料。當細菌在液晶周圍遊動時,會產生可用於工程目的「缺陷」。
  • 【前沿】北大謝燦課題組發現磁感應蛋白:或揭開「第六感」之謎
    科學家們認為,生物之所以具有這種神奇的「方向感」,原因之一在於它們的感覺系統除了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之外,還有被稱為「第六感」的磁覺——即生物利用地磁場準確尋找正確的方向。生物能利用地磁場提供的哪些信息?
  • 用地磁場破解迷陣
    今天,如果走進他的研究空間,人們不僅能夠看到他一手創建的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古地磁與地質年代實驗室,還能看到正在進行的地磁影響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實驗。在這個靜悄悄的空間裡,即便外行也能意識到,一個在國際上剛剛萌芽的新學科——生物地磁學已悄然誕生了。 這對於中國科學,不是一個驚喜、一種希望、一種期待嗎?
  • 泥土是怎麼來的?困擾人類多年的謎題被揭開,「吃土細菌」是功臣
    這也是為何科學家們很難在實驗室的環境中,完美的模擬出土壤形成的原因之一,畢竟和土壤形成的時間相比,人類的壽命實在是太短暫了。不過,在國外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意外在巖石中找到了一種微生物,發現它可以極大地縮短土壤的形成時間。